慈利縣隸屬湖南省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東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連,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接,是一個“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縣。慈利縣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7%,其中山地面積340萬畝,耕地面積57.12萬畝。 2013年,慈利縣轄31個鄉鎮(包括7個土家族鄉),675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70.9萬人,GDP總值123.9億元。中華英豪杜心武、無產階級革命家袁任遠、核物理學家陳能寬皆是湖南省慈利縣人。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臺。根據《方案》,慈利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行政區劃編輯慈利縣,13個鎮、11個鄉、7個土家族鄉。分別為
:零陽鎮、巖泊渡鎮、溪口鎮、東岳觀鎮、通津鋪鎮、杉木橋鎮、象市鎮、江婭鎮、苗市鎮、零溪鎮、高橋鎮、龍潭河鎮、廣福橋鎮;南山坪鄉、宜沖橋鄉、洞溪鄉、金坪鄉、景龍橋鄉、二坊坪鄉、國太橋鄉、莊塌鄉、楊柳鋪鄉、朝陽鄉、三合口鄉;三官寺土家族鄉、高峰土家族鄉、許家坊土家族鄉、金巖土家族鄉、趙家崗土家族鄉、甘堰土家族鄉、陽和土家族鄉。
地質地貌
慈利縣地處澧水中游,屬湘西山區向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余脈在境內分為3支東西走向的山脈、澧、溇兩水縱貫全境,蜿蜒于縣西北部和中部。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為縣境最高峰。中支的寶峰山、馬兒嶺,南支的剪刀寺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澧水自西南向東北流貫縣境,沿岸有河谷平原,最低處苗市鎮界溪河邊海拔75米,山河相間,構成三山兩谷。慈利縣境內巖性組成主要是碳酸鹽巖類,占總面積的54%;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山原為主,占總面積的64%。
氣候
慈利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6.8℃,年活動積溫5200℃,年日照1563.3小時,年均太陽光輻射總量10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日143.2天,年降雨量1390毫米,無霜期年均267.6天。慈利縣境內的五雷山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為32℃,平均溫度11.6℃。
水文
2013年,慈利縣境內地表水系發育,除澧水干流外,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6公里。其中一級支流27條,二級支流36條,三級支流27條,四級支流6條,分屬澧水和沅水兩大水系,以澧水水系為主,流入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3.3%,澧水干流及其最大的一級支流婁水縱貫全境。慈利縣境內修筑多個大開型水庫,有江埡水庫、趙家埡水庫等。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截至到2014年,澧水干流全長388公里。流經縣境1909.7公里,占慈利縣的28.3%。慈利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4億立方米,容水3.4億立方米。灌溉還原水1.1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4.58億立方米。慈利縣人均占有水量5377立方米,為全國的1.96倍,為湖南省的1.34倍。慈利縣有總蓄、引、提水總量達2.3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總量的6.65%。
動植物資源
2013年,慈利縣森林覆蓋率達29.8%,人工林以松、杉為主。杜仲產量居全國首位,被譽為“杜仲之鄉”烏桕產量居全省首位 ,桐油產量居全省前列,還盛產油茶、茶葉、柑桔、煙草、苧麻等。境內崇山峻嶺是名貴中藥材的寶庫,植物品種2377種,其中珍貴樹木427種,森林覆蓋率57.8%,尤其是名貴中藥材杜仲面積達40萬畝,是全國最大、世界著名的杜仲基地縣。慈利縣生長著銀杏、珙桐等427種珍貴樹木,種植名貴藥材40萬畝,其中以江埡鎮最為突出的慈利縣被譽為“中國杜仲之鄉”;由中科院命名的“慈利金香柚”;慈利縣還盛產茶油;另外還集聚了云豹、大鯢等472種野生動物。
礦產資源
慈利縣境內弧峰、峰叢、峰林、溶洞多;縣內珍藏著27種礦產,尤其是大理石,工業儲量達3億立方米,虎皮黃、云黃玉等品種全國稀罕,故慈利又有“大理石之鄉”的譽稱。
人口民族編輯慈利縣總戶數24.5萬戶,戶籍總人口70.9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1.05萬人,城鎮人口23.95萬人,城鎮化水平39.23%。人口出生率為11.04‰,死亡率為5.47‰,人口自然增長率5.57‰。慈利縣是一個多民族縣。自古以來就有漢族、土家族、白族、回族、苗族等17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