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隸屬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于貴州省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東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連荔波、榕江兩縣,北靠黎平縣,居都柳江中游,距省會貴陽450千米,距州府凱里252千米,距廣西柳州280千米,桂林286千米,北海港600公里。國土面積為3244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11年),縣城駐地丙妹鎮。主要民族以苗族、侗族、壯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為主。
從江縣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的高增鄉小黃村,有被稱為“世外桃源”的高增鄉占里村,有被國家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往洞鄉增沖鼓樓 。
元為福祿永從、西山大洞等處,屬思州軍民安撫司。
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五年(1407年)置西山陽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設二長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祿永從、西山陽洞二司隸黎平府;正統六年(1441年)改福祿永從、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為永從縣,屬黎平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廢西山陽洞長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設永從縣承一員,分駐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駐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貴陽府通判駐下江,改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廳。清朝末年,從江縣地分屬永從縣、下江廳、開泰縣和潭溪司。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下江廳為下江縣,與永從縣均屬黔東道;開泰縣和潭溪司并入黎平縣,從江縣地亦分隸永從縣、下江縣和黎平縣。三年(1914年)以丙妹縣承地置丙妹分縣,屬從江縣;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丙妹分縣,并入永從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永從、下江兩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三十年(1941年)撤永從,以東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并永從、下江二縣為從江縣(以永從、下江各取一字為名),從江之名始此。
1950年12月5日,從江解放。12月26日從江縣人民政府成立,駐丙妹鎮。隸屬獨山專區。
1952年12月,獨山專區改稱都勻專區,從江縣即屬都勻專區。
1956年4月28日,從江縣由都勻專區劃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轄。
1958年12月29日,從江縣并入榕江縣。
1961年8月18日恢復從江縣建置。
1996年,從江縣轄7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h政府駐丙妹鎮。
1997年,從江縣轄7個鎮、14個鄉縣政府駐丙妹鎮。
2003年末,轄7個鎮、14個鄉共有380個村委會、3個社區、6個居委會。
2007年末,轄7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2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3個社區,2253個村民小組。
2011年,全縣轄14個鄉7個鎮(其中民族鄉3個),2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3個社區,2225個村民小組,1031個自然村寨。
2012年,往洞鄉撤鄉設鎮。調整后,全縣轄8個鎮、13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
編輯
2013年,從江縣轄有8個鎮,10個鄉,3個民族鄉。
鎮:丙妹鎮、貫洞鎮、西山鎮、下江鎮、停洞鎮、洛香鎮、宰便鎮、往洞鎮。
鄉:東朗鄉、斗里鄉、高增鄉、加勉鄉、慶云鄉、往洞鄉、光輝鄉、谷坪鄉、加榜鄉、加鳩鄉、雍里鄉。
民族鄉:翠里瑤族壯族鄉、剛邊壯族鄉、秀塘壯族鄉。
預報.
從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東經108°05′-109°12′,北緯25°16′-26°05′。北與榕江縣為鄰,西與黔南州荔波縣、廣西環江縣相連,南抵廣西融水縣界,東與本州黎平縣、廣西三江縣相接??h境內東西長94千米,南北寬77.5千米,總面積為3244平方千米。
氣候
從江縣屬中亞熱帶溫暖類型,年平均氣溫18.4℃,1月最冷平均氣溫7.8℃,極端氣溫-4.4℃,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7.6℃。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地形
從江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全縣有大小山峰1615座,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有270座,最高峰為九萬大山元頭界峰,海拔1670米,最低為都柳江出境處,海拔145米,相對高差1535米。全縣地勢以都柳江為橫軸兩翼遞升,都柳江兩冀山勢的遞變輪廓,構成了從江縣地形骨架,山地面積296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1.34%,壩子面積64平方千米,占2%,河流灘涂面積約占4%。
水文
從江縣內河流屬珠江水系,干流都柳江由北向南橫貫全境,縣內河段長為66千米。支流縱橫,水源豐富。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從江縣盛產椪柑、香豬、天麻、香菇、杜仲、木耳等名特優產品及五倍子、杜仲、黃柏等貴重的中藥材。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已探明金礦132萬噸,鐵礦267萬噸,鋁土礦2600萬噸,錳礦50萬噸以上,花崗巖遠景儲量1000萬噸以上,銅礦遠景儲量60萬噸以上,硅礦遠景儲量1000萬噸以上。
水資源
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山巒星羅棋布,流域在2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條,總長674.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9.2億立方米,理論水能資源蘊藏量達20.88萬千瓦。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從江縣總人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境內聚居著苗族、侗族、漢族、壯族、瑤族、水族等19個民族。
經濟狀
從江縣2012年,從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99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17%,高于全州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完成8.41億元、8.61億元、10.97億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8億元;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5億元,同比增長2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1億元;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完成3.74億元和2.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28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5.14億元和15.31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達16.9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從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3414億元以上,農林牧漁增加值9.3212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5億元以上,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8%以上。糧食總產量11.5萬噸以上,肉類總產量1.5萬噸以上,水產品總產量2200噸以上,實現糧經比達到41:59。
2013年,從江縣完成油茶新建園種植2644畝、油茶低產林改造1.1萬畝,完成精品水果默科特種植1500畝,完成核桃新種植1.6萬畝,同時加大香豬、肉豬、黑山羊、竹鼠、肉兔、林下養雞、大鯢養殖等扶持力度。
第二產業
2012年1-11月,從江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00044萬元,首破10億元大關。同2011年相比增長36.5%,完成增加值22293萬元;其中,木材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9億元,占48.88%;建材、電力、礦產資源開發與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分別完成工業總產值1.75億元、1.62億元和1.45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從江縣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9.27億元、19.5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43%、27.66%,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0.27億元,增長19.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4億元,增長18%。全縣共接待游客131.0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7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0.44%和39.44%。
社會事業
教育
2005年,從江縣在校初中生16529人,教師數增加950名,校舍66237平方米,課桌凳11758套,實驗儀器18套,圖書11758冊。2010年與2000年比較,校舍建筑面積增加88656m2,新增中學校7所,在校生增加4436人,學生毛入學率上升25個百分點,教師增加530人,課桌凳增加5600雙人套,實驗儀器增加13套。
職中:從江縣中等職業中學
高中:從江縣第一中學
初中:從江縣第二中學、從江縣第三中學等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從江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5個、村衛生室311個、衛生技術人員475人、病床321張,農村缺醫少藥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農民群眾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文化
從江縣居住著苗、侗、壯、水、瑤等19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保留著濃郁古樸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生活習俗,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獨特性、組合性和規模性的特點。其中,以小黃、銀潭、巨洞、龍圖為代表的侗族文化,以岜沙、高吊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斗里為代表的瑤族藥浴文化,以占里為代表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文化,以剛邊、雍里為代表的壯族文化,以增沖為代表的鼓樓群、花橋群和民居等建筑文化。
物質文化遺產
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高增鄉小黃村,被稱為“世外桃源”的高增鄉占里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的往洞鄉增沖鼓樓;有貫洞龍圖一望無際的十里柑園,具有神奇療效的瑤族藥浴,四寨河游樂園,都柳江黃金旅游線,以及民族風情濃郁的花炮節、龍舟節、斗牛節、盤王節、牯藏節、柑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貴州省從江縣申報的“瑤族醫藥(藥浴療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保障
2010年,從江縣城鎮新增就業114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6%。全縣農村參合人數29.35萬人,參合率達99.4%。繼續擴大新農保、城居保、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其中新農保參保率達97.9%,城居保參保率達92.75%。發放城低保金519.09萬元,2萬多人次受益,為2.59萬戶7.99萬人發放農村低保金8172.68萬元。認真做好救災救助工作,下撥鄉鎮自然災害救濟款348.61萬元;發放受災困難群眾救助口糧3044噸,發放救災救濟糧101.36噸。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350戶惠及1707人。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2214套。大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全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萬人。
交通
公路
從江風光從江縣是貴州省通車最晚的縣,直到1964年才修通黎平至從江縣城的第一條公路,填補了從江無公路的空白。1992年全縣只有公路16條,里程為416.8千米,無一條達標公路、無汽車站、無水運碼頭。1992年至1994年建成公路兩條,里程15.33千米和八洛50噸級1個泊位客貨運碼頭;1997年建成公路兩條,里程19.08千米和建成從江50噸級客貨運碼頭,建成臘俄大橋;2000年至2001年完成三級公路8.3千米,四級通鄉公路兩條,里程50.1千米,省標通鄉公路20.2千米,完成了通縣油路40千米,改造鑲邊兩條四級公路32千米;建立從江汽車站。2002年修通鄉公路5條,里程97.82千米。2003年修建通村公路205.1千米。全縣有公路50條,里程為819.4千米,其中三級公路71千米,四級公路(含省標)323.4千米,等外路425千米。境內水路通航里程209千米。
機場
截至2011年,從江縣321國道由北向南貫通全境,由從江至黎平機場和黔南荔波機場均在100千米左右,從江通往廣西融水等省際、縣際公路以及鄉村公路網絡正在逐步完善。通往旅游景點的道路已改造或正在改造鋪油。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524千米。都柳江從江段已建成了從江碼頭、八洛碼頭,年水上旅客周轉量19.3萬人千米,客運量8.1萬人次,貨運量200.8萬噸千米,成為貴州東南部連接兩廣的水上黃金通道。
鐵路
2014年12月,貴廣高鐵通車,在從江縣洛香鎮設立從江站,每天??縿榆?/span>8次。
公交
從江縣城于2013年開通1、2、3路公交車,極大方便了城區居民的出行。
民族風情
節慶
洛香蘆笙節從江民族民間節日眾多,最為集中在秋、冬兩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吃新節、七月節、中秋節、重陽節是從江各民族共同的節日,但由于民族不同節日活動也各異。如侗族春節期間一般開展祭薩、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樓搶雞、吃相思、演侗戲、斗牛等活動;苗族則是開展祭祖、賽蘆笙、放排槍、踩歌堂和斗雀等活動。民族、支系、村寨間特有的節日眾多,過節時間各異,民族色彩濃郁,節日氣氛神秘。它們一般可分為祭祀、農事節令、紀念三種類型。
祭祀節日主要有苗族數年或數十年一次鼓藏節(祭祖節)、苗年,侗族五年一次的牯藏節、凍魚節、楊家年,水族的卯節和端節,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壯年、中元節等。
農事節令節日較多,主要有苗族下種節、春社節、燕子節、開秧門節、求天節、修整禾谷節、包谷節,侗族有社節、棉花節、洗耙節,瑤族正月節、秧苗節(粽粑節)、棉花節(牛節)。
紀念性節日最富盛名的是龍圖祭薩和洛香蘆笙節。
歌舞
瑤族長腰鼓舞瑤族長腰鼓舞主要的道具只有長腰鼓、普通小盤鼓和專用服裝三樣。
長腰鼓和普通腰鼓不同。普通腰鼓是兩頭小中間大,背在腰部打的。長腰鼓則是兩頭大中間小,用一整截泡桐樹制成,拿在手中打的。長腰鼓全長約90厘米,兩端直徑約10厘米。由兩端向中間逐漸削小,到中部最小處直徑僅為4厘米左右,以拇指和食指合攏便于拿穩為宜,中心掏空,兩端用牛皮繃緊,有的長腰鼓在距兩端2—3厘米處釘上彩線作為穗子裝飾。
跳瑤族長腰鼓舞是瑤族男人的專利。一般由兩人或者四人同時跳。場地寬敞時,也可以增至六人或八人。跳瑤族長腰鼓舞時,要有一人用古瑤語唱長腰鼓舞歌,一人打盤鼓伴奏。舞蹈者每人手中拿一支長腰鼓,隨著盤鼓鼓點和瑤歌旋律。一邊翩翩起舞,一邊用4個手指打擊長腰鼓鼓面。該舞動作復雜多變,幅度大且鏗鏘有力。
瑤族長腰鼓舞伴唱的瑤歌,是用漢字記錄的。歌詞全文96句658字。
習俗
侗族祭薩歲
薩歲“薩歲”是侗族至高無上的女祖宗。據說,“薩歲”能驅邪除惡,保寨安民。侗民認為只有把“薩”祭祀好,人、畜才能安寧興旺。凡寨上發生天災人禍,則被認為是沒有將“薩”照顧好,“薩”才沒有保佑寨子。所以,侗族世世代代對“薩”無限敬仰和崇拜。祭“薩”活動也非常莊嚴,不能馬虎。祭“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迷信色彩,但具有傳承侗族文化的一面。
侗族鼓樓搶雞婚俗
在貴州省南部侗族地區從江縣干團一帶,現在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特殊婚俗—鼓樓搶雞。
侗族在歷史上曾盛行過姑表婚俗,但現今基本已不復存在。然而,在南部侗族地區的一些地方還遺存給舅舅家送“認親禮”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表兄弟邀集同伴來搶表姐妹的“黑米飯”的習俗,侗話叫“建茍嫩”。
干團一帶婚姻習俗與六洞其它侗寨一樣,大致要經過問親、訂親、送禮、接親、回門、落家等幾個過程。凡是年前接親的新娘,回門時間均訂在農歷正月初二?;亻T的時候,新郎以數十挑黑米飯、豬肉、雞肉、糍粑、米花、糖果與新娘同行。鼓樓搶雞就是婚慶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搶雞活動是在表姐妹和表兄弟之間進行的,只要是表姐妹結婚,無論是年輕的,抑或四、五十歲的表兄弟都要參加。
2011年11月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舉辦“侗族大歌節”,當地的侗族同胞演示了“行歌坐月”的習俗。
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從江縣侗族、苗族、壯族男女青年中十分盛行的習俗。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開始,互相選擇友善、投契者為朋。村里的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紡紗、刺繡、納鞋墊和等待羅漢(男青年)來訪。羅漢們則自帶琵琶或者牛腿琴,結伙來到姑娘們聚集的地方與她們相處。
不外娶 不外嫁
建寨700多年來,代代流傳下來的寨規森嚴地寫著:不許外娶、不許外嫁,以保守換花草的秘密。據了解,占里村的祖先吳公力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長,召集村名訂立寨規:一對夫婦只允許生兩個孩子,誰多生就依寨規進行處罰,嚴重超生的,永遠逐出寨門,不得再回到這里居住。
早婚不早育
在占里村,男女結婚后,新娘會仍住在娘家——“不落夫家”。農忙時,男女可以到對方家里幫忙干活——“夫妻互助”,待姑娘年紀稍大一些——二十七八歲時,才會住到夫家去。除了對結婚嚴格限制外,占里人對離婚者還會進行嚴厲的懲罰,對提出離婚者要上繳“稻谷300斤、白酒50斤、肉100斤”,而這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會用來充公。之后,提出離婚者,不得繼續留在村里生活。
真正的男女平等
在占里村,還有一條規定很特別:女兒繼承棉花地,兒子繼承稻田。此外,父母還要給女兒一份“姑娘田”,誰家若不給女兒“姑娘田”,不僅會遭人取笑,還會被男方退婚。在老人的財產繼承上,山林、菜園實行男女對半分成,房基、家畜歸兒子,而金銀首飾、布匹讓女兒帶到夫家。因此在占里村,中國的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并不存在,而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98%的家庭一男一女
在占里侗寨,幾乎98%的家庭的孩子只是一男一女,很少有雙男雙女的現象。這里面有一個近乎神話的秘密隱藏在里面,那就是用一種叫做“換花草”的草藥來平衡胎兒的性別。在整個侗寨占里,并非每個人都知道“換花草”的廬山面目,能有資格知道的也就只有一人,這個人被寨里人稱為“藥師”。并且“藥師”通常都是傳女不傳男的。
旅游資源
占里
占里風光占里村位于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距縣城約25千米,全村現有180戶8個村民小組722人,寨子雖不大,但這里的人們卻創造了一項令世人驚訝的紀錄:解放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為零,被譽為“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秘林中,是一個植被良好、民族風情濃郁的美麗侗寨。
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停(洞)往(洞)公路從村邊經過。距從江縣城82千米。
增沖鼓樓增沖鼓樓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全樓占地面積115平方米,通高約26米,13層重檐,雙層寶頂。鼓樓為杉木結構,枋穿斗連,不用一釘一鉚。鼓樓內豎4根粗大主柱,柱高15米,柱腳直徑為0.8米,無數穿枋將4根主柱牢固地穿斗組合,形成高聳的主體樓架;距主柱3米的外圍豎立8根檐柱,高3.6米,8塊大穿枋與內4柱穿斗連接呈輻射狀樓架。
1985年11月,增沖鼓樓被列入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家郵政部發行《侗族建筑》郵票一套四枚。
流架風雨橋
流架風雨橋,位于從江縣西北面的谷坪鄉流架村,東西橫跨,距縣城37千米。始建年代不詳,據橋頭《回龍橋碑》載,重建于清道光丙戍年,由潘、吳、蘭三姓出資修建,歷時16年建成,橋下部為單拱結構石拱橋,跨度8.4米,橋長19.3米,寬3.8米,石拱橋平面為“凹”形,木橋置于其上,橋主體為二層,底層為石拱橋,二層為木橋。木橋為二重檐結構,人畜行
流架風雨橋于其中,中部設六角翹首雙樓冠寶頂,兩端為三層重檐,風雨橋二層重檐及樓冠檐板彩繪風情圖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
2006年6月,流架風雨橋被列入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黃侗寨
小黃是一個美麗的侗族村寨,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一條小溪穿寨緩緩而過,四周青山環抱,幾百棟吊腳木樓依山傍水,構成一個山、水、歌為一體的侗寨。小黃距從江縣城27千米,海拔630米,全村共717戶,3471人。這里人人都愛唱歌,現村里有歌隊61支、歌堂61個。小黃侗寨是遠近聞名的“侗歌窩”,“小黃侗族大歌”早已享譽國內外。 1994年,小黃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小黃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芭沙苗寨
岜沙苗族部落505戶2548人,是中國最后的一個槍手部落,分住在貴州省從江縣城南6公里處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個寨子里。走進岜沙,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他們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這里箐黑林密,鳥道蠶叢,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千百年來極少有外人進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側的半坡上。村寨木樓古樸、簡單;四周則為密林環繞,環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著傳統,發飾奇特。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鄉東北面,距縣城80公里,是中國最好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著苗鄉特有的吊腳樓,加榜梯田總面積近1萬畝,是中國四大最美梯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