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縣是西藏山南地區下轄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位于東經91°28′-94°22′、北緯26°25′-28°27′之間。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全縣面積34979平方千米(實控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錯那縣擁有拿日雍措、古沙棘林、勒布溝等風景名勝。
2013年,錯那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561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2827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29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 。截至201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1個街道,總人口15277人。
錯那藏語意為“湖的前面”。
吐蕃王朝時期,錯那一帶屬約茹所轄。
元朝時屬扎由瓦萬戶府領轄。
約公元14世紀,帕竹地方政權在錯那建宗。
民主改革前,錯那宗屬洛喀(山南)基巧管轄,而門隅的大部分地區則在20世紀上半葉中印戰爭后一直被印度非法侵占。
1959年5月5日錯那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山南專區(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錯那。
1959年成立雪下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卡達鄉、庫局鄉、曲卓木鄉、廓麥鄉、蘭普鄉、洞嘎鄉;1959年勒布區建區(區公所駐地麻瑪鄉,西邊和南邊與不丹接壤,為中國門巴族主要聚屬區),建區時轄麻瑪鄉、貢日鄉、勒鄉、色木鄉、吉巴鄉5個鄉。
1962年5月從江孜地區劃歸山南地區。
1962年6月覺拉鄉、扎洞鄉、卡達鄉由隆子縣劃歸錯那縣。
1970年,覺拉鄉、扎洞鄉、卡達鄉、洞嘎鄉、廓麥鄉、蘭普鄉、麻瑪鄉、貢日鄉、勒鄉、色木鄉、吉巴鄉建公社,1988年復改鄉。庫局鄉于1970年改公社,1987年復改鄉。曲卓木鄉于1969年改公社,1987年復改鄉。雪下鄉于1970年改錯那公社,1988年改鄉。吉松鄉于1970年改青山公社,1988年復改吉松鄉。
1997年,面積34872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實際控制面積10405平方千米,1個區(勒布區),14個鄉(錯那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卡達鄉、庫局鄉、曲卓木鄉、洞嘎鄉、蘭普鄉、廓麥鄉等),68個村。
200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
2004年轄1個區公所,14個鄉,67個村。
2005年轄:錯那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曲卓木鄉、卡達鄉、庫局鄉、洞嘎鄉、蘭普鄉、廓麥鄉、勒布區。
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10年,錯那全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1個街道。共有2個社區、23個行政村,55個村民小組??h人民政府駐錯那鎮錯那社區。
錯那縣詳細區劃
錯那鎮 轄2個社區:錯那社區、吉松社區
勒門巴族鄉 轄2個村:勒村、新村。
貢日門巴族鄉 轄2個村:斯木村、貢日村。
吉巴門巴族鄉 轄2個村:吉巴村、讓村。
麻麻門巴族鄉 轄2個村:麻瑪村、竹日新村。
庫局鄉 轄2個村:庫局村、桑玉村。
曲卓木鄉 轄4個村:塔嘎村、郭麥村、曲卓木村、洞嘎村。
浪波鄉 轄2個村:曲那村、羊堆村。
覺拉鄉 轄5個村:羅堆村、覺拉村、扎洞村、年扎村、德吉村。
卡達鄉 轄2個村:卡達村、西午村。
勒布街道 -------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錯那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端,喜瑪拉雅山脈東南,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h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薩400千米,澤當220千米。全縣邊境線長268千米,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千米,中不邊境線長55千米。面積34979平方千米,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h中心位于東經91°57'55",北緯27°59'53"。[3-6]
地形
錯那縣屬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馬拉雅區。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蹈穸嗌揭员睘楦咴降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南地區海拔遞減。[3-6]
氣候
喜馬拉雅山脈橫貫錯那境內,南部印占區屬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中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屬于高原性高寒氣候。年日照時數2589小時,年無霜期僅42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氣溫-0.6℃,常年天氣寒冷,是典型的高寒縣。錯那縣的氣候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和喜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氣候兩類。前一類的特點是濕潤多雨,日照時間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類則干旱少雨,日照時間長,終年寒冷,冬春多大風天氣且常有雪災。暖季短促而潤涼,多降雨,晝夜溫差小,最熱月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18℃(2007年9月3日);冷季漫長而酷寒,多風雪,晝夜溫差大,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37℃(1981年12月20日)。
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錯那縣有大大小小不少的湖泊,拿日雍措是西藏錯那縣最大的湖泊,總面積58.33平方千米。[8-9]
礦藏資源
截至2013年,錯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沙金、炭、鐵、錫、鉛、鋅、銻、粘土、磷等十余種,蘊藏量上萬噸。[9-11]
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錯那縣的野生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一類動物有:孟加拉虎、金錢豹、雪豹、小熊貓、藏野驢、野牛等;二類動物有:獼猴、棕熊、黑熊、禿鷲、巖羊、狐貍等,此外,還有貝母雞、野雞、蛇、黃羊等。[9-11]
植物資源
截至2013年,錯那縣擁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高等植物門類。其中,有國家保護樹種,一、二類商品木材數十種,還生長著素有“錯那箭竹”之稱的大量成片竹林。錯那的藥用植物就有幾十種。主要藥材有黃連、天麻、紅景天、五味子、蟲草、貝母、黃芩、當歸、黨參等;野果類有:木瓜、山丁子、獼猴桃、山核桃、杏桃、草莓、薔薇果、枸杞、沙棘、花椒等。[9-11]
人口民族編輯
人口
2010年,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錯那全縣總人口15277人,其中勒布街道741人,錯那鎮總人口2468人,覺拉鄉總人口4940人,卡達鄉總人口2261人,曲卓木鄉總人口4078人,庫局鄉總人口371人,浪波鄉總人口418人。
民族
錯那縣居住著藏族、漢族、門巴族、回族等民族,全縣以藏族為主。
政治編輯
領土紛爭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西藏問題的“(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制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廈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并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廈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后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廈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錯那全縣被占領面積共24885平方千米。[12-15]
領導班子
職位 名字
錯那縣委書記
余勝能
錯那縣長
布多
錯那副縣長 周飛
錯那副縣長
楊耀賢
錯那政協主席 扎西巴珠
錯那政協副主席
羅布頓珠
錯那政協副主席
白瑪次仁
錯那縣委常務副書記
呂金波
錯那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
牛堃
錯那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群旦
錯那縣宣傳部部長
索朗德吉
錯那縣縣委組織部部長
旦增貢布
錯那縣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
張玉濤
(以上信息更新于2014年)
經濟編輯
綜述
2013年,錯那全縣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本級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完成35619萬元、52827萬元、1294萬元、5339萬元、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一產、二產、三產產值分別完成1998萬元、17415萬元、16206萬元。[22-24]
第一產業
2013全年糧油總產量4562噸,糧經飼比例調整為59:12:29。新生仔畜34251頭 (只、匹),成活率94.1%;出欄牲畜32594頭(只、匹);改良黃牛1131頭。重點區域植樹造林和義務植樹造林5666.6畝,植樹24萬株,樹苗成活率達到95%以上,完成人工種草1000畝。沼氣使用良好,產氣率達到98%以上。[22-24]
第二產業
2013年錯那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8123萬元,比2012年增長8.7%。全縣6家砂石廠依托項目建設。19家農牧民施工隊參與項目建設,完成92個大小項目建設任務。規范14家礦業公司的探礦行為。完成了縣城地熱1228米的鉆探任務。[22-24]
第三產業
2013年,錯那縣共接待游客8886人次,創收519.805萬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63%、57.3%。累計注冊個體工商戶556戶,注冊資金13819萬元;注冊私營企業26戶,注冊資金5616萬元;登記注冊內資企業24家,注冊資金達3279.53萬元。[22-24]
社會事業編輯
醫療衛生
錯那縣醫療技術設備落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一個沒有,轉院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2014年年底,實現14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每個街道辦事處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配備醫護人員,實現出生嬰兒死亡率和孕婦死亡率雙下降。[25-26]
教育事業
截至2013,錯那縣共有1所中學,8所小學(包括7所完全小學),以及11處教學點。2013年,錯那縣政府從本級財政安排10萬元,用于中小學教學質量獎,統籌整合各類資金50萬元,用于資助符合相關條件的農牧民子女上大學。全縣共有191個大學生享受該政策,兌現補助資金952650元。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錯那縣共有1個國家級文化遺產和4個自治區級文化遺產,錯那縣爭取到了1418萬元的維修資金,分別對興瑪寺、扎洞寺進行維修;并且將投入60萬元修建門巴族特有戲曲阿吉拉姆創承班。錯那縣形成了擁有20余人的文藝演出團,截至2014年,文藝演出團面向農牧民群眾共進行文藝匯演45場。
基礎建設
2013年,錯那縣投入資金52827萬元,實施了卡達覺拉油路、卡達防洪堤、“三房”建設、鄉鎮業務用房、地熱供暖物探等工程項目;投資11899萬元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25萬元,實施了7個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2個邊境村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58戶弱勢群體危房改造。
交通編輯
2014年,錯那縣籌措各項資金,實施了卡達、覺拉油路,庫局鄉改線公路正在順利推進。農村通車公路里程達到了655.403千米,基本實現了村村通。10個鄉(鎮)和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其中7個鄉(鎮)通油路,鄉鎮通油率和行政村暢通率分別達到70%、100%。
歷史文化編輯
門巴文化
門巴族主要聚集在西藏東南部的門隅、珞瑜北境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龍山區(現為印占區)?!伴T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
門巴戲
門巴藏戲 (7張)
門巴戲是門巴族戲曲劇種,流行于喜馬拉雅山東南坡門巴族聚居區,即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勒布區。因為它直接采用藏戲的藏文劇本,所以民間稱之為“門巴拉姆”,即門巴藏戲。相傳18世紀末,強巴克龍從拉薩帶回一部《諾桑王子》的藏文本劇本,由此門巴戲開始在勒布流傳。
特產編輯
勒布木碗:是將樹根砍成球狀,曬半干,經高溫煮過,再曬干,才能制作。
竹編:勒布竹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筐、簍、席、篩、盒、桶、枕、勺等。
卡達藏刀:主要靠手工制作,刀殼、刀把分別為純銀、銅制作。
風景名勝編輯
寺廟錯那縣有10座,分屬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和布東教等多種教派。其中以覺拉寺、達旺寺(印占)、貢巴子寺、扎同寺、卡達寺為主。拉康1個,佛塔1座,分布于全縣各鄉(鎮)處,分屬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和布東教等多種教派。
拿日雍措是錯那縣最大的湖泊,位于縣城北20千米,東徑91°9′,北緯28°30′的拿日雍措,總面積58.33平方千米。拿日雍措湖藏語意為“湖的前面”,距澤當180千米,距縣城36千米。有“達桑洞藏”和水葬臺?!斑_桑洞藏”洞深達十幾米,洞內有一處溫泉常年不間斷。
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曲卓木鄉政府的所在地,有一片天然古沙棘林。經過考證這里的沙棘林有800多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曲卓木鄉一帶,沿娘姆江河谷分布著大約2000多畝的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約15米,樹圍最粗4.5米。曲卓木鄉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樹都有著上千年的生長歷史,是中國乃至亞洲沙棘之最。錯那的這片千年古沙棘林,屬于野生柳葉沙棘林,當地人稱為“拉辛”,藏語為神魂樹,即魂魄依附的樹。
千年古沙棘林
勒布溝是錯那縣境內康格多山南側的一個風景區,中國少數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
著名人物編輯
倉央嘉措是西藏的詩僧,1967年以六世達賴喇嘛的身份被迎請至布達拉宮。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于門隅。1685年至1697年,他居住在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