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區地處重慶市主城區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十二個組團之一,于1965年建區。 大渡口區東臨巴南區,南界江津區,西、北靠九龍坡區。截止到2013年底,大渡口區轄5街3鎮,面積1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 大渡口區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及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金鰲山、尖石山、大渡口森林公園、大渡口義渡公園、馬桑溪古鎮、堰興剪紙等。 大渡口已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區、市級文明城區、市級衛生城區、市級環境保護模范區、市級山水園林城區。
大渡口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渡口地屬巴子國江州。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隋、唐至北宋末,為渝州所屬巴縣地。北宋末至南宋初,為恭州所屬巴縣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為重慶府所屬巴縣地。元代、明朝,區境仍隸屬巴縣。清朝,道光年間,在巴縣長江北岸馬桑溪設義渡,渡口規模為沿江數十里之首,人稱“大渡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65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服務重鋼,設立大渡口區,面積7.46平方公里;1995年,重慶市區劃調整,大渡口轄區面積增至103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大渡口區位于重慶市
大渡口區
主城區南部,在東經106°23'-106°31'、北緯29°20'-29°30'之間。大渡口區東南與巴南區花溪鎮、魚洞鎮、江津區珞璜鎮隔江相望,東北、西南與九龍坡區九龍、中梁山、銅罐驛、陶家、石板、華巖鎮毗鄰接壤。南北長17.25公里,東西寬13.75公里,幅員面積103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大渡口區風光 (20張)
大渡口區位于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翼觀音峽背斜東翼,其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皺運動。構造形跡從西向東依次為:中梁山斷裂帶、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至重慶解放碑向斜。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的平緩開闊式,軸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廟組砂巖、泥巖組成,褶皺傾角2-8°,巖層產狀平緩,傾角3-15°。中梁山斷裂帶從大渡口區的西南部穿越境區,屬壓扭性逆沖斷層。 大渡口區屬于川東平行嶺谷區,地貌類型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的影響,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長期剝蝕后形成丘陵。整個區域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漸由高向低變化,西部屬中梁山脈,以低山為主,最高點海拔為650米,中部和東南部以中丘、淺丘、平壩和沿河階地為主,最低點位于區內長江出境處海拔為150米,相對高差500米。
氣候特征
大渡口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8.7℃,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常年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河流水系
大渡口區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大于10公里(除長江外)有三條,分別為跳蹬河、桃花溪和伏牛溪。長江干流繞區境而過,境內流程32公里;跳蹬河發源于九龍坡區華巖鎮,經跳蹬鎮從小南海匯入長江,境內流程25.8公里;伏牛溪發源于八橋鎮公民村,匯入長江,長6.2公里;桃花溪發源于石橋鎮,經城區直接匯入長江,長32.0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大渡口區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泥巖、砂巖、河沙等。其中,石灰石主要分布于中梁山背斜低山地帶,白云石主產于雷口坡組地層。
水能資源
大渡口區水能資源主要是地表徑流和過境水資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390萬立方;過境水資源量達2805億立方。
行政區劃編輯
大渡口區行政中心截止到2013年底,大渡口區轄5個街道、3個鎮:新山村街道、躍進村街道、九宮廟街道、茄子溪街道、春暉路街道、八橋鎮、建勝鎮、跳磴鎮。街道(鎮)名稱
位置面積行政村(社區)
新山村街道大渡口區北部2.74平方公里新一社區、平安社區等8個社區
躍進村街道大渡口區東部
3.2平方公里躍進社區、躍新社區等10個社區
九宮廟街道大渡口區東部3.1平方公里九怡社區、創新社區等7個社區
茄子溪街道大渡口區東南部4.5平方公里新港社區、劉家壩社區等8個社區
春暉路街道大渡口區東部4.5平方公里新華社區、翠華社區等9個社區
八橋鎮大渡口區東南部22平方公里民新村、民樂村等11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
建勝鎮大渡口區東南部19.15平方公里四勝村、建路村等6個行政村
跳磴鎮大渡口區西南部49.48平方公里白沙沱社區、和平社區等2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大渡口區城市輕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渡口區常住人口為30.1萬人。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5.3萬人,占總人口的50.83%;女性為14.8萬人,占總人口的49.17%??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38。0~14歲人口為3.38萬人,占總人口的11.24%;15-64歲的人口為23.86萬人,占總人口的79.26%;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86萬人,占總人口的9.5%。
民族
截止到2012年底,大渡口區有少數民族人口約3000人,占總人口的0.1%,主要有土族、回族、苗族、滿族等28個少數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大渡口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6.6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億元,下降2.1%;第二產業增加值59.2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75.6億元,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43.3:55.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3.9億元,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6.7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億元,增長10.8%;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6億元,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6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220元,增長1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5%。
第一產業
大渡口區商業中心街景2013年,大渡口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6651萬元,同比下降2.2%,其中:農業產值19830萬元,下降2.1%;林業產值1806萬元,下降1.0%;牧業產值2615萬元,下降6.5%;漁業產值936萬元,增長2.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64萬元,與2012年持平。2013年,大渡口區蔬菜播種面積為3.7萬畝,蔬菜總產量6.2萬噸;生豬出欄1.1萬頭,豬肉產量791噸;山羊出欄1059頭;家禽出欄14.4萬只,禽蛋產量194噸;牛奶產量471噸。
第二產業
2013年,大渡口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3.2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4%。6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53.9億元,增長2.8%。分行業看,摩托車制造業實現產值19.2億元,增長1.3%;屠宰及肉類加工業產值15.5億元,下降0.2%;玻纖及玻纖增強塑料制品制造業產值13.6億元,下降5.0%;鐵路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14.0億元,增長10.0%。2013年,大渡口區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6.0億元,同比增長15.9%;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6.9億元,增長46.6%。
第三產業
重慶大渡口區2013年,大渡口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0億元,同比增長10.8%。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6.2億元,增長8.4%;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8.2億元,增長12.0%;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2億元,增長8.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4億元,增長7.6%。2013年,大渡口區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396萬元,同比增長28.4%。2013年,大渡口區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47.1萬人次,同比增長12.5%;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7821萬元,增長13.6%。2013年,大渡口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2.5億元,同比增長12.2%。至2013年底,大渡口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為345.6億元,增長9.5%;各項貸款余額為412.3億元,增長12.6%。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止到2013年末,大渡口區有各類學校86所,有教職工3492人,其中:專任教師2783人。各類學校占地面積83.0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25萬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5萬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積17萬平方米。 大渡口區學校主要有重慶旅游學校、重慶商務學校、重慶市第九十五中、重慶市37中、茄子溪中學等。
科技
2013年,大渡口區共受理551項專利申請,其中:發明115項,實用新型384項,外觀設計52項。447項專利獲得授權,其中:發明63項,實用新型341項,外觀設計43項。
文化
2013年,大渡口區文化事業投入1450萬元,至年末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0.86萬平方米,公共圖書館藏書17.0萬冊。
衛生
至2013年末,大渡口區有醫院(含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診所衛生保健所(含保健室)205個。醫院(含衛生院)床位1818張。衛生技術人員1814人,執業醫師和職業助理醫師1005人,注冊護師(護士)989人,藥劑人員192人,檢驗人員78人。
交通編輯公路
大渡口區公路里程達200公里,主要道路有重慶市內環高速、陳庹路、大件路、袁茄路、華福路、郭伏路、濱江路、中壩路、金建路、雙山路、福茄路、新九中路等。
鐵路
大渡口區為川黔、成渝、襄渝鐵路交匯,境內有6個火車站、7條鐵路專用線。
水路
大渡口區境內長江干線通航里程32公里,主要有中交茄子溪碼頭、重慶新港碼頭、重鋼碼頭、伏牛溪危險品碼頭、落中子散貨碼頭等14個碼頭。 (以上數據,為截止到2012年底的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