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代縣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臺,北毗山陰。滹沱河由向西南橫貫全境。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偯娣e1721.5平方公里(2013年),總人口21.5萬,轄6鎮5鄉377個行政村。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3年,代縣共有11個鄉鎮,其中6個鎮,5個鄉,383個行政村。6個鎮分別是上館鎮、陽明堡鎮、峨口鎮、聶營鎮、棗林鎮、灘上鎮。5個鄉分別是新高鄉、峪口鄉、磨坊鄉、胡峪鄉、雁門關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境域
代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 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40公里,總面積1721.5平方公里(2013年)。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臺,北毗山陰。
地形地貌
代縣地形輪廓略呈長方形, 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盤結而成,其中山地約占代縣總面積的70.5%,丘陵占16.9%,平川盆地占12.6%。代縣最高處為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
氣候
代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累加日照時數2863.6小時,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氣溫變化在7.2~9.3℃之間,平川為7.8~8.4℃,丘陵區為7.2~9.0℃,土石山區為6.4℃。代縣年降水量變化在397—770毫米之間,分布特征為隨海拔增高而遞增。全年無霜期變化在100—160天之間,分布趨勢為由東向西逐漸增長。
水文
代縣境內最大河流為滹沱河,屬海河水系,橫貫代縣東西,代縣境內全長40公里,流經8個鄉鎮,年均清水流量為0.02—2.63立方米/秒。北面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代縣共有土地258.23萬畝,其中農用地82.56萬畝,含耕地43.47萬畝,林地33.77萬畝,園地2.96萬畝,天然草地2.363萬畝;建設用地8.51萬畝;水域占地14.88萬畝;未利用土地147.73萬畝。 含荒草地、裸巖、田坎、鹽堿地、宜林荒山荒地、其它地;特殊用地0.31萬畝。按1999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2.17畝。
礦產資源
代縣已知礦藏共24種,大型礦床7個,中型礦床2個,小型礦床10個,礦點、礦化點197個,探明儲量并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3種。鐵礦為境內主要礦產資源之一,探明儲量15.36億噸,居山西省第一;金紅石遠景儲量2億噸,探明保有儲量8651萬噸,規模、品位、儲量位居山西省第一,名列全國第二。此外,境內花崗巖、鉀長石、石灰石、金、銀、銅等也比較豐富。[6-7]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3年,代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70余種,其中鳥類39種、哺乳類19種,爬行類9種,兩棲類6種,境內野生牧草約50種,較為出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等。 代縣森林面積83萬畝,主要集中在山區,現有林地面積38萬畝,森林覆蓋率14.73%,木材蓄積量6.23萬立方米,主要樹種山區為松杉、樺等針闊混交林,丘陵為槐、椿及蘋果、梨、棗、杏等經濟林,平川為楊、柳、榆等四旁綠化樹種。
水資源
代縣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平均徑流量為1.84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2億立方米,開采利用量為2234萬立方米。
人口數據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0年,代縣總人口203311人。其中,男性人口105917人,女性人口97394,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8.75:100。戶籍人口200015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7%,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7.84%??側丝谥?,城鎮人口51546人,鄉村人口為151765人。交通通訊編輯代縣交通便利。京原鐵路橫貫縣境東西,過境里程32公里。京原公路,即108國道,大同公路,即208國道,穿越縣境,并于陽明堡處交匯。特別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貫通,大運高速路橫穿雁門關天險,大大縮短了代縣與本省乃至全國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代縣11個鄉鎮全部通油路,212個行政村及各重要旅游景點公路全部硬化。因特網、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
文化藝術編輯民間藝術
1、面 塑: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間節日中作為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物品或標志而出現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面塑最有特色的為“寒燕兒”、“面人”、“花糕”?!昂鄡骸背霈F在清明節。 2、剪 紙:剪紙是代縣民間流傳較廣的一門藝術。剪紙藝術可以上溯到青銅時期的鏤刻藝術。 3、獅子舞:獅子一對,手拿繡球、身著古裝英雄服的斗獅者兩人,每只獅子由兩人組成,一首一尾進行表演。相傳清代初期已流行于城關、陽明堡、新高一帶。常見表演節目有獅子滾繡球、跳桌子、鉆火圈等。 4、龍燈:十多人手擎布制龍軀,互相配合做出上下彎曲,左右盤旋的龍舞姿態。 5、撓閣:成人背負鐵架,架桿上將各程裝扮的男女幼兒(一般為四至六歲)固定好,在八音音樂的伴奏下結隊演出,幼兒隨著大人的舞步,翩翩起舞,動作優美大方。 6、旱船:一少年女子乘彩船、船前艄公引航,兩旁各有一小姑娘幫船。表演時一般兩船或四船一隊,在樂隊伴奏下穿梭輕蕩。旱船在代縣境內流傳甚廣。 7、社火:古代本縣群眾尚武好勇,相傳從明代開始已將武打用于節日文藝表演、統稱社火。至今鹿蹄澗、峨口、峪口、北關等地仍然興盛。
風味美食
1、代縣燙面餃:燙面餃是代縣人常吃的面食之一。因其要用滾燙的水來和面,故稱為“燙面餃”。其特點是餃皮兒很筋道,皮薄餡大,色澤如玉,鮮香不膩。 2、高梁面魚魚: 高梁面魚魚是代縣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 3、代州熬魚:代州熬魚的做法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縣、雁北一帶,其特點是魚骨酥軟、肉嫩味美、口味極佳。 4、代縣火燒:代縣火燒形似煎餃,為代縣人常吃的一種面食。剛出爐的火燒外焦里嫩,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風景名勝編輯
簡介圖片
阿育王塔原為圓果寺中建筑,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為圓錐形,通高40米。臺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于臺基中央。塔座平面圓形,磚砌,周長60米,作仰覆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四周刻有花飾、蓮瓣和陀羅尼經。塔身為上肩略寬的圓形覆缽式,剎身為磚作相輪11層,剎頂為寶蓋,中連極頂寶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毀壞塔剎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補修。是中國藏式塔中的佳作。代縣阿育王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阿育王塔白仁巖風景區白人巖亦稱“白仁巖”,座落在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代縣古城西北20公里處,相傳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記載,"白仁巖,晉釋慧遠于此建寺"。因之,又稱白仁巖禪寺。白仁巖禪寺始建于東晉,宋、元、明、清均有修繕,為古雁門八景之一。
代縣白人巖代縣文廟代縣文廟位于山西省代縣城內,創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重修。1983年至1986國家又撥款進行維修。廟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為崇圣祠。中院正北為主要建筑大成殿,單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殿及各坊以綠色琉璃瓦覆頂。代縣文廟是代縣已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華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廟。
代縣文廟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于1992年經國家業部林造字(1992)200號文件批準建立,位于代縣城南20公里處,是一處以深山古剎趙杲觀為中心建設的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情趣為一體的森林公園。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出沒其間,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雕,二類保護動物豹等20多種,鳥類30多種,藥材40余種,其中首推烏頭,品質優良,儲量頗豐,觀中尼僧視為鎮觀之寶。
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洪福寺磚塔始建于隋仁壽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祐、明天順年間均有修葺。 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4米。塔基平面呈六邊形,磚雕圓柱支撐。塔身由水磨磚構筑,呈六棱體,每面均精雕形態各異的窗戶,塔頂中段為正四面體,飾有銳喙、圓眼、口鳴圖案化十分強烈的鳥紋和太陽紋,十分罕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福寺磚塔晉王墓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余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 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栱門窗。墓室內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志銘1合,蓋上鐫刻隸書“晉王墓志”。 晉王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晉王墓代縣邊靖樓代縣邊靖樓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當時的將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修建的,因為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臺就起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實際也帶有紀念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縣又恢復為州,這座邊靖樓就成為州城的鼓樓了。
代縣邊靖樓長城雁門關段雁門關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筑。 長城雁門關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