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臨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州府駐地大理市下關,距昆明市331千米。自治州國土總面積29459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3.4%,壩區面積占6.6%。東西最大橫距320多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70多千米。全州轄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共1市11縣,其中有9個國家級貧困縣,2個省級貧困縣;轄110個鄉鎮,其中鄉42個、鎮68個。2014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359.23萬人,其中:男181.31萬人,女177.9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85.54萬人,占總人口的51.65%,其中:白族人口121.75萬人,是我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聞名于世的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大理,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區就納入了秦王朝統一的封建國家,唐、宋時期分別出現了“南詔國”和“大理國”等地方政權,相繼延續500多年。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白族先民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并以開放包容的胸襟,主動汲取、接受中原文化的長期熏陶,進而形成了白族博大包容的和諧文化,被西方學者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典范”。
——大理,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中部點蒼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與洱海珠聯璧合;東部金沙江流域,地勢平緩、沃野棋布;西部瀾滄江、怒江流域,山巒迭障、景色壯麗;高山盆地之間鑲嵌著明珠玉鏡般的洱海等湖泊,終年碧波蕩漾,構成青山抱綠水、湖光映山色、四時有奇葩的自然景色。大理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345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用“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來描寫大理的氣候環境。
——大理,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全州風景名勝旅游點區達130多處,佛教圣地雞足山、道教名山巍寶山、石窟瑰寶石寶山和高原明珠洱海,蒼山洱海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山自然與南詔文化遺存”是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自治州首府大理是第一批國家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佳旅游休閑城市、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最中國文化名城等桂冠于一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已發現金屬礦產20種,非金屬礦產25中,金寶山鉑鈀礦是全國第二大礦,大理石最負盛名,已探明貯量達1.6億立方米。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可供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達1000萬千瓦,全國海拔最高、裝機容量西南第一的風電場就在大理,生物多樣性使大理成為著名的核桃之鄉、梅果之鄉、乳牛之鄉。
——大理,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緬公路、滇藏公路交匯地,古為“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現為云南省規劃建設的滇西中心城市、區域交通樞紐和滇西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鐵路、高等級公路、航空結合,城鄉連通,輻射周邊的立體交通網,北可進川藏和印度,南可通往老撾、越南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