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是甘孜州的東大門,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南和東南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丹巴縣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0-5521米,縣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鎮,海拔1800米,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成都368公里。至2011年底,丹巴縣轄區面積5649平方公里,轄14個鄉、1個鎮、2個街道,2011年末總人口602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 2011年,丹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9億元,工業總產值3.0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6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32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共接待中外游客14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3億元。
丹巴置縣時,根據丹巴的藏名翻譯而來,故名丹巴。秦、漢為西羌領地。丹巴縣隋為嘉良夷地。唐置東、西喜良州,隸雅州,后被吐蕃所據。宋仍置東西嘉良州。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置革什扎安撫司和巴底安撫司??滴跛氖荒?1702)置巴旺安撫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巴旺、巴底安撫司升為宣慰使司。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章谷屯,隸懋功(今小金縣)屯美諾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康定轄屬的魯密章谷24寨連同丹東、巴旺、巴底置丹巴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征過境,建立了丹巴縣蘇維埃(又名格勒得沙)政府和大桑區、巴
丹巴縣旺、巴底、丹東、城內、連耳、聶呷、半扇門鄉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縣轄4區、15鄉、1鎮。2005年9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丹巴縣中路鄉更名為東女谷鄉。
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丹巴縣轄1個鎮、14個鄉:章谷鎮、格宗鄉、水子鄉、邊爾鄉、梭坡鄉、丹東鄉、巴底鄉、岳扎鄉、巴旺鄉、太平橋鄉、聶呷鄉、半扇門鄉、中路鄉、東谷鄉、革什扎鄉。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丹巴縣總人口55753人。2011年末,丹巴縣總人口602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丹巴縣主要以為藏族為放主,另有漢族、回族、彝族、苗族、滿族等民族。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丹巴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崍山脈丹巴縣地理位置
西坡,是甘孜州的東大門,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南和東南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介于北緯30°24′至31°23′、東經101°17′至102°12′,東西最寬86﹒9公里,南北最長105﹒7公里,轄區面積56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丹巴縣,屬岷山邛崍山脈之高山區,大渡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切割高山,立體地貌顯
丹巴縣人文景觀 (16張)
著,是川西高山峽谷的一部分。境內峰巒疊嶂、峽谷幽深,丹巴縣地勢西南高,東南低,全縣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對高差為4120米,所以又有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丹巴縣屬高山狹谷型地貌,境內地質總體構造形態為一背復斜,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線狀褶皺組成,褶皺主要由春牛場背斜、丹巴向斜11個褶皺組成,各級褶皺之上有次級褶皺的迭加。斷裂活動較強烈,主要斷裂以北西向,次為北東向,南北向一般規模較小,影響最大的為玉科—丹巴斷裂,貫穿丹巴全境。以高山深切河谷為主,地勢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西北向東南傾斜。
氣候
丹巴縣屬青藏高原型季風氣候,呈垂直帶分布。山頂與河谷的氣溫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溫度4.4℃,8月最熱,月平均溫度22.4℃。每年12月開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會結冰,無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水文
丹巴縣處于長江上游,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溪溝密布,共131條,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東谷河在縣城附近匯入大渡河,流域面積472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丹巴縣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品位高,易開發,主要優勢礦產資源有鉑、鎳、云母及金礦,至2010年底,已探明大型礦床有鉑鎳礦、白云母礦,中型礦床4個,小型礦床13個,半扇門鄉關洲硅礦會儲量就高達15億噸。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底,丹巴縣土地總面積5649平方公里,林地358.5萬畝,草地228.3萬畝,耕地11萬畝,其它用地249.6萬畝。
生物資源
丹巴縣是西南地區重點林區,植被群落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為6個類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種,木本植物57科,119屬、223種;有云杉、冷杉、鐵杉、樺木等,珍稀樹種有紅豆杉、檀木;藥用植物有227種,主要有無花果、黨參、貝母
丹巴縣、天麻、當歸。常見經濟木有蘋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樸等。森林植物產品豐富,有松茸、羊肚菌、黃絲菌、猴頭菌、大腳菇、木耳等幾十種可食用、藥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有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6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30余種,省重點保護動物30余種,主要保護動物有白唇鹿、胡兀鷲、藏酋猴、黑熊、馬麝、白臀鹿、藏原羚、獐、盤羊、白馬雞、鸚鵡、藏馬雞、錦雞、旱獺等。
水利資源
丹巴縣水利資源極其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77.12萬千瓦,可開發量327.5萬千瓦。
地熱資源
丹巴縣地熱資源豐富,有30余處出露點,有丹東熱水塘、邊爾黨嶺溫泉,東谷牦牛熱水塘溫泉等。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丹巴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8億元,比2009年增長1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3萬元。工業總產值達1.6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57億元。2011年,丹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
丹巴自然風光 (17張)
2億元,比2010年增長7.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億元,比2010年增長20.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9億元,比2010年增長17.4%。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由上年的27.9∶37.5∶34.6調整為28.4∶37.6∶3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9%;財政總支出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9元,比2010年增長30.1%。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以后,丹巴縣逐漸推行生產責任制,到1988年全縣農村7942戶農民全部實行了包產、包干到戶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產值大幅增長。2010年丹巴縣投入農業產業發展資金155萬元,建成蔬菜、豆薯、水果基地1266.67公頃,特色林果基地800公頃,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666.67公頃和生豬養殖小區1個。2011年,丹巴縣農業總產值2.99億元,比上年增長24.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76公頃,糧食總產量19219噸,比上年增長4.1%。發展生豬、肉羊、牦牛養殖小區累計21個285戶,畜種改良4.09萬頭,畜牧業產值突破億元關口;各類牲畜存欄17.6萬頭。
第二產業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丹巴縣共實施礦業地質勘探項目13個,先后引進和建成協作白鎳公司、丹巴縣有色金屬浮選廠、美河金礦等11家工礦企業。實現了礦產資源的規?;_發、精深加工和就地增值。2009年,礦業總產值達9450萬元,是1978年的10倍。工業增加值達到9213萬元。2010年丹巴縣招商引進到位資金11億元,同比增長25.1%,革什扎河、東谷河、小金河水電開發公司及康定紅葡萄酒廠等一批企業成功落戶丹巴。2011年,丹巴縣工業總產值3.0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6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3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2%;引進招商項目16個,簽約金額達13億元,到位資金3億元。
第三產業
從2002年起,丹巴縣深入挖掘風土文化、自然景觀、歷史文物等方面的旅游價值,旅游產業以它獨特的優勢得到驚人的發展。丹巴藏寨古碉群列入國家申遺清單,藏族石砌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丹巴縣深度打造“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國最美麗鄉村”品牌,依托康東環貢嘎山兩小時經濟圈和川西環線建設,全年共接待游客25.6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67億元。2011年,丹巴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2元,比上年增長17%;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4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3億元。
社會編輯城鄉生態建設
2010年,丹巴縣投資400余萬元增設和購置城市綠化、亮化及環衛設施,自來水廠至城區5公里主輸水管網鋪設改造項目及城區第二水廠項目已經完成。啟動了面積12.67公頃的五里牌新區規劃建設和2公里防洪堤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穩步推進,完成公益林建設866.67公頃,森林管護18萬公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53萬公頃。
教育
2010年,丹巴縣為8595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和書本費,4065名貧困家庭寄宿制學生得到生活費補助,891名貧困學生得到政府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99.82%,376名學生到內地接受“9+3”免費中職教育。
醫療衛生
2010年,丹巴縣投入資金 196 萬元用于縣醫院綜合門診大樓、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站及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靶罗r合”縣級配套資金 86.2萬元,“參合”群眾4.87萬人,參合率達97.14%,受益1.66萬人次,累計報銷1522.66萬元。
民生
2010年,丹巴縣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492人,開發下崗失業人員公益性崗位 91 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費 299萬元、社保補貼72萬元。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程,參保 2.83萬人,為5950人發放養老保險金196.3 萬元;落實農村低保資金 852 萬元、發放農村五保戶生活補助金 85.7萬元。2010年,丹巴縣實施扶貧開發項目 28 個, 投入資金1845.92 萬元。新建和改擴建鄉村公路104.4公里,新建、維修橋梁3座180延米;建設小型蓄水池46口652立方米,“六改三建”942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942臺,改善5617戶26545名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旅游編輯概況
“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肮诺铩げ卣っ廊斯取薄?/p>
丹巴牦牛谷風光 (12張)
東女國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學博物館”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為了丹巴的代名詞。著名的甲居藏寨、墨爾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薩爾石刻、等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涉獵自然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和社會旅游資源三大類,17個亞種,30個小類。有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有旖旎瑰麗的民族風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歷史文化,是四海嘉賓休閑度假、探險旅游、回歸大自然的最佳去處。
景點介紹
丹巴旅游資源豐富多彩,自然風光神奇美麗,“天然盆景”、黨嶺風光,集雪山、森林、
丹巴縣海子、溫泉、草甸于一體;墨爾多神山,納山、水、林、崖、洞108圣景于一爐,是休閑度假、探險旅游。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縣境內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項、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頂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鄉散存32座?,F存古調最早修建于唐代,最遲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時。古碉一般高20余米,最高達50m,內建樓層十余層至二十余層,每層可容納10余人,每座碉容納百余至二百余人。這些古碉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從形狀上可分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 丹巴美人谷美人谷位于丹巴縣城約26公里的巴底鄉,再往一條山谷上行10多公里的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由無數漂亮的藏寨相連而成,整個山谷非常漂亮,但路途非常艱辛,幾乎不能行車,完全靠步行,要行走約2小時才能到達。 甲居藏寨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縣境內,距縣城約8公里,藏寨面積約5平方公里,居住嘉絨藏族140余戶,藏寨從大金河谷層層疊疊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放眼望去,卡帕瑪群峰,象一位慈母
丹巴縣梭坡鄉古碉敞開寬大溫柔胸襟,憑任山寨安然躺在懷中。墨爾多山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嘉絨藏族文化中心,藏區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征,海拔5105米。據《墨爾多神山志》記載:山上共有一百零八個圣景,千余處景點。黨嶺黨嶺風景區位于四川丹巴縣邊耳鄉境內,總面積368平方公里。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使黨嶺景區至今還保存著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態系統,保存了大量第四紀以來(距今250萬年)目前多數地區已絕跡的珍稀動物、植物、昆蟲等活化石,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質歷史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碉樓丹巴縣的古碉樓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稱“邛籠”。秦漢時期,“邛籠”的營建者冉馬龍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壩州和甘孜州地區,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帶,即茂縣、汶川、理縣等地。到隋唐時代,這種碉樓在四川西部和整個藏東地區盛行起來。丹巴的碉樓也源自羌碉,但其宏大的規模,非凡的氣勢,千姿百態,已遠非羌碉所能比擬。
交通編輯至2010年底,丹巴縣公路通車里程達824.7公里,其中新建成通鄉油路78.92公里和通村公路589.78公里,省道303線丹巴段改造工程動工。
風土人情編輯風情節
丹巴的選美節又叫風情節,每年10月26日至28日舉行,2001年選出了一朵金花,二朵
丹巴縣銀花,五朵石榴花,還要選出一朵康巴之花,個個美艷群芳。丹巴縣嘉絨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地區古稱嘉莫·查瓦絨,簡稱“嘉絨”,意為藏區四大峽谷之一氣候溫和河谷農區的人,習稱嘉絨娃,是藏族重要的組成部分。丹巴縣歷史悠久,民俗風情古樸動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嘉絨藏族,獨具特色的嘉絨藏寨民居、形式多樣的丹巴鍋莊、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絨服飾。丹巴嘉絨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民間舞蹈十分豐富,其中以丹巴鍋莊、弓劍舞最具民族特色。
民族服飾
嘉絨藏族服飾是整個藏族服飾中頗具代表性的,服飾多是用氆氌、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上衣外套分大領和小領,也有長裝和短裝。外套的衣領、袖口等處鑲有水獺皮、豹皮。領口、袖口均用金絲緞鑲邊。著裝一般分為盛裝和便裝,用于不同的季節的場合。
嘉絨藏族風情
丹巴當地藏族屬嘉絨支系,意指:講藏語方言嘉絨話,并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只有語言,無文字,很多新一代藏民甚至只能說漢語,不會說藏語,大都已漢化,民風相當純樸,熱情,好客。世代居住的藏寨和他們雍容華貴的民族服飾及飾物,熱烈隆重的祭祀慶典,別具一格婚喪嫁聚,悠揚悅耳的山歌,矯健歡快的鍋莊,以及香噴噴的青稞酒、酥油茶、藏瓜湯,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風土人情畫卷。
丹巴“墨爾多廟會”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清王朝平定金川之亂后,岳鐘琪部郭剛將軍及其部屬,曾參拜墨爾多廟,并動員士卒引小金河水,在廟前修建魚塘,供善男信女放生用,以求福免禍。
嘉絨藏歷年
丹巴自古以來就有過嘉絨藏年的習俗。嘉絨年既有別于藏歷年,又不同于內地春節。嘉絨年是紀念當地驅魔降妖的英雄阿尼各爾東而沿襲下來的節日。一般在農歷11月期間,具體過年時間,巴底、巴旺、革什咱等地稍有差異。巴底一帶在農歷11月12日至16日,巴旺、革什咱等地則在11月1日至15日?!?012中國四川丹巴嘉絨藏族風情節”在四川甘孜州丹巴縣拉開序幕,來自丹巴縣15個鄉鎮的美女在風情節上爭奇斗艷,角逐金花、銀花、石榴花。
名優特產編輯丹巴石榴石榴于唐朝時代傳入丹巴。曾在一個時期被列入供品。丹巴石榴呈宮燈形,酸甜風味按果皮顏色區分,白皮、青皮為甜石榴;紅皮屬酸石榴。蜂蜜丹巴本地居民歷史上就有養蜂的習俗,個別經驗豐富的養蜂戶,在黑刺花期,創造了群產蜂蜜65公斤的高產記錄。大紫胸鸚鵡大紫胸鸚鵡,又名四川鸚鵡、丹巴鸚鵡,被列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由于大紫胸鸚鵡體型適中,羽色艷麗,能模仿人語,作為寵物馳名中外。新千年以來,由于自然因素及人為的大量捕獲,野外資源破壞嚴重。蘋果丹巴,四川蘋果產量較多的縣份之一。也是中國蘋果的優質生態區。主栽品種有金冠、紅星、紅冠、紅富士、新紅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