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縣隸屬四川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0°32′-101°44′北緯32°21′-30°32′。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鮮水河斷裂帶,東與丹巴,西同新龍縣,南和康定縣、雅江縣相連,北與爐霍及阿壩州的金川、壤塘縣接壤相鄰。2011年道孚縣轄區面積7053平方公里,轄52個鎮、20個鄉、158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委員會,2011年末戶籍人口5529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2‰,人口出生率11.37‰。道孚縣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4.8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73元, 比2010年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9373元。2011全年接待游客16.3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億元,比上年增長45.2%。
道孚昔稱“道塢”,藏語譯意為“馬駒”,縣名依地形而定,縣城地形如馬,故名。道孚縣早在公元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時期,羌人西遷,子孫眾多,史稱西羌或西南夷。漢武帝時置沈黎郡,以鮮水為關繳,道孚史稱為牦牛檄外地。隋為附國地。唐屬吐蕃。明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冊封境內十土百戶。雍正七年(1729年),境內由明正、丹東、麻書、孔撒四土司分治。宣統三年(1911年),建制道塢設治局。民國元年(1912年),建制道塢縣,翌年更名道孚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西康特別行政區。民國二十年(1935年),設西康宣慰使公署駐道孚。1936年,紅軍長征經道孚,成立道孚縣博巴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撤銷乾寧縣,所轄協德、扎壩2區劃歸道孚縣。1990年道孚縣轄5區、1鎮、22鄉,縣治鮮水鎮,距州府康定219公里,離省會成都585公里。2000年,道孚縣轄2個鎮、20個鄉,2010年,道孚縣轄2個鎮,20個鄉。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1年底,道孚縣轄2個鎮、20個鄉:鮮水鎮、八美鎮、葛卡鄉、格西鄉、麻孜鄉、孔色鄉、瓦日鄉、木茹鄉、甲斯孔鄉、色卡鄉、龍燈鄉、沙沖鄉、協德鄉、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甲宗鄉、維它鄉、銀恩鄉、七美鄉共158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4848人。至2011年底,道孚縣戶籍人口5529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2‰,人口出生率11.37‰。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其中以藏民族為主體,約占總人口的89%。
道孚縣地理位置
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鮮水河斷裂帶,東鄰康定縣,東北與丹巴縣相接,北與阿壩州金川縣連界,西與爐霍縣接壤,南與雅江縣為鄰,西南與新龍縣毗連。全縣東西116.24公里,南北長132.44公里,幅員面積705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道孚縣道孚縣地處青藏高原的邊緣,界線十分清晰;亞拉雪山方向奇峰林立,地質年代久遠,屬山地地貌,正隨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仿佛青是典型的高原地貌。道孚縣境內地形復雜,峰巒起伏,東北高,東南略低,東西長116.24公里,南北寬132.44公里,大雪山從東北延伸入境與橫亙山的支脈白日山相連,成為道孚縣境內的主要分水嶺。境內有名稱的山、峰、埡共107處,境內最高海拔5820米,最低海拔2670米,平均海拔3245米。按地形大體分為:東部八美山原寬谷區,西南部尼措、瓦日山原河谷區,南部扎壩高山峽谷區,北部玉科為高原高山區。
氣候
道孚縣屬道孚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8.2℃,年均最低氣溫為零下14.3℃,年最高氣溫為29.9℃。年平均降水量為633.6毫米,平均日照2296.95小時,歷年平均無霜期113天左右,晝夜溫差大。其特點是春夏不分明,冬長夏短,冬寒干燥。
水文
道孚縣屬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玉曲河、卻瓦魯科、五重柯、干爾隆、沙沖河等114條,流域面積2452.2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11.97億立方米,另有溫泉9個,湖泊53個;屬雅礱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鮮水河、慶大河、茶埡河等427條,流域面積為5094.5155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9.47億立方米,另有溫泉7個,湖泊73個。2011年道孚縣水域總流量為41.44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3.8萬千瓦。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道孚縣地處三疊紀沉積盆地發育區,礦產成礦地質條件良好,開發潛力大,道孚縣已有金、銀、鎢、錫、鈮、鈹、鋰、鉭、水晶等九大高值礦種,也有可供地方利用的鐵、泥煤、石灰巖、溫泉等固液體礦產資源??傆嬘械V產資源7類14種56處產地。道孚縣有八美農戈山多金屬大型礦床,含鉛礦、銀銅;玉科極生溝鎢錫礦床;麻孜菜子坡187.1萬噸藏量的小型富鐵礦。
生物資源
至2010年底,道孚縣有林地面積141913.5公頃,活立木蓄積8313607立方米,森林資源覆蓋率為13.58%,主要樹種有冷杉、云杉、樺木、青杠、高山柏、楊樹、沙棘等,經濟林木有蘋果、花紅、甜杏、蜜桃、核桃、花椒、山梨等。珍稀野生一級保護動物有豹、雪豹、金雕、胡兀鷲、西藏野驢、褐馬雞等,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棕熊、小熊貓、細嘴松雞、藏馬雞、巖羊、盤羊等,并盛產蟲草、貝母、羌活、雪蓮花,大黃、黃芪等名貴中藥材,松茸、對雞油菌、羊肚菌、大腳茹等食用菌類倍受中外消費者青睞。道孚縣境內不同海拔的層狀地貌,構成了多層次的不同生物種群,群落的立體分布特征。林種植被主要有5科10屬20種,草種植被主要有56科158屬321種。野生藥用植物78科302種。國家一級保護珍稀動物有9種,二級保護動物有40種,其它野生動物有26種。
水利資源
道孚縣道孚縣境內水利資源較為豐富,至2010年底,該縣水資源總量為11.97億立米,另加溫泉9個,死水湖53個;屬雅礱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鮮水河、慶大河、茶埡河和427條山溪,流域面積為5094.5155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9.47億立米,另有溫泉7個,死水湖73個;全縣總徑流量為41.44億立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3.81萬千瓦。
土地資源
至2010年底,道孚縣有耕地0.81萬公頃,有天然草地41.67萬公頃,林地31.18萬公頃。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08年,道孚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681萬元,同2007年比增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01萬元。2010年,道孚縣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比2009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1億元,同2009年比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4862萬元,同2009年比下降14.2%;第三產業增加值21553萬元,同2009年比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31.4:12.6:56.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6億元,同比增長36.7%。
第一產業
2010年,道孚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7億元,同2009年比增長20.9%。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07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527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22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萬噸,同2009年比增長40.4%;油料作物產量745噸,同2009年比增長31.9%;水果產量429噸,同2009年比下降18.4%;蔬菜產量2573噸,同2009年比下降3.5%。2010年末各類牲畜出欄5.36萬頭,同2009年比減少0.4%;各類牲畜存欄22.5萬頭,同2009年比增長0.6%。2010全年肉類總產量4996噸,同2009年比增長1.5%。
第二產業
鄉鎮企業是道孚縣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道孚縣鄉鎮企業
道孚縣起步晚,發展慢,在1991年前還未建立起一個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鄉鎮企業。200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5613萬元,比1990年的610萬元增加5003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的16.2%。 2010年,道孚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177萬元,同2009年比減少661萬元,下滑1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407萬元,同2009年比減少2298萬元,下滑18.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7萬元,同2009年比減少194萬元,下滑18.7%。
第三產業
道孚縣2005年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000余萬元。2010年,道孚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58萬元,同2009比增長22.0%。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472萬元,同2009年比增長21.9%;批發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8萬元,同2009年比增長11.6%,全年接待游客14.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272萬元,同比增長30.9%。
社會編輯文化
至2010年底,道孚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圖書5000余冊。完成22個鄉鎮377個點4529套“村村通”安裝置換工作,全縣廣播覆蓋率87%,電視覆蓋率84.8%。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覆蓋138個村,累計公益放映農村數字電影1430場。
民生
2003年道孚縣重點解決25965人的溫飽問題,推動全縣扶貧開發:一是解決20個村貧困農民的溫飽問題,人均年增收不低于100元;二是鞏固和提高相對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年人均增收不低于120元。
教育
至2010年底,道孚縣共有小學42所,在校小學生5234人,小學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7%;普通中學2所,在校初中學生1291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對4033名寄宿貧困學生補助生活費,建成農村留守學生之家1所,新建中小學校舍面積2639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至2005年全縣共有縣屬衛生機構24所,病床位195張,衛生技人員162人。 至2010年底,道孚縣有衛生機構2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疾控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個,床位數95張,衛生技術人員212人。完成16個鄉鎮衛生院和137個村級衛生室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群眾為4.17萬人,參保率90%。
旅游編輯道孚縣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原始度高,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片凈土?!疤幾匀伙L景區”總面積2千平方公里,由埡拉神山、雍正帝敕建惠遠寺,八美千枚巖石林、五色海、溫泉組成,與九寨溝、塔公草原相連;“玉科自然保護區”,被世人稱為“康巴阿勒泰”,風景如畫,也是康巴奇人洛珠的故鄉;“道孚民居”融建筑、宗教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為一體,為藏區一絕。流行四種語言、興兩套禮儀,風俗奇特,值得考證研討。亞拉風景區地處干爾隆巴河流域,位于道孚縣東南,分別與康定木格措、塔公草原相鄰,面積158平方公里。亞拉雪山最高點海拔5820米,為康巴大雪山之一。山頂終年白雪皚皚,云霧繚繞,是惠遠寺和周邊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藏傳古籍《神山志易解脫之道》中對該山有記載,稱亞拉雪山為“第二香巴拉”?;葸h寺位于道孚縣協德鄉境內、S303線八美至丹巴方向8公里處的山間小盆地內,海拔3600米?;葸h寺的所在地實為風水寶地,盆周的山形渾圓,多有柔和的皺折,猶如盛開的蓮花,盆地內溪水叮咚,遠有森林牧場,近有村舍農田,地勢平坦,風景秀麗。解放前,惠遠寺在藏區各教派大小喇嘛寺中,是唯一一座由國家??罱ㄔ?、維修、供奉香火的黃教寺廟。八美土石林八美土石林位于道孚縣八美鎮卡瑪村與中古村交界處,距八美鎮6公里,離川藏公里僅400米,面積5平方公里。遠觀土石林,群峰匯聚,猶如萬塔林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如同精心制作的盆景;置身其間,則深感目不暇接,令人流連忘返,有的象白鹿望天,有的似猛虎下山,獼猴,石柱、石筍、石槽、石丫、石蘑菇、石蓮花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勝似人造的仙境,真是步入童話迷宮,極具美學價值。格薩爾通龍燈大草原龍燈大草原位于道孚縣龍燈鄉境內,分布于川藏公路兩側。說龍燈草原大,是因為它大有來頭,當年赫赫有名的格薩爾王曾在這里安營扎寨,因而龍燈大草原被當地人稱為“格薩爾通”。龍燈大草原坦蕩如砥,據說每年要改變十二次顏色,每一次改變都迷人心竅,美艷無比。紅草地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極目遠望,一片紅彤彤的景致映入我的眼簾,紅得那么熱烈,那么艷麗,也那么醉人。在或黃或綠的白楊樹的襯托下,燦燦生輝,嫵媚無比。近視,“山青心欲燃,紅樹醉秋色”,我們徜徉在公路畔的小村莊,“紅草地”在陽光下奏鳴著令人陶醉的紅色旋律,真想套用唐代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也喊出一句“停車坐愛紅草地,霜葉紅草十月花。 仙境皇宮道孚民居從康定前往道孚,在離道孚縣城幾公里以外的格西鄉,便能將道孚縣城盡收眼底。面對這座別
道孚致的高原城市,首先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那鱗次櫛比的藏式民居。這些民居外表主要由棕白兩色構成,白色的屋頂,白色的主墻,木結構處多用棕色顏料染涂,其間配以紅色、藍色圖案,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輝映下,仿佛幻化成妙不可言的積木圖案。勝利白塔位于中央的主塔和24座小佛塔組成,石木結構,主塔高53.24米,基寬24.8米,13層密檁飛檐的空心塔,內設木梯,可攀登至塔頂。大小塔均呈寶瓶狀,主塔高大雄偉,小塔玲瓏俊俏,極具民族特色。主塔內供奉大小神像、佛像數百尊,收藏《大藏經》等佛教典籍數百卷,周圍設銅質轉經筒168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奇俗密境扎壩大峽谷鮮水河從遙遠的康北草原奔騰而下,經甘孜州爐霍縣至道孚縣鮮水河,與紐日河匯合后,河床陡然變得狹窄,落差增大,輕歌曼舞的河水變成咆哮的野牛,直向南沖去,沖出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大峽谷。在這個非常偏僻、不為外人所知的深山大峽谷里,數千扎壩人至今仍延續著類似瀘沽湖,但較之更為奇特的走婚習俗,當地人稱之為“爬房子”。天然花園玉科草原這是一個位于東經101°11′、北緯31°17′、面積1864平方公里的高原花園,這里一年四季神奇的自然風光:藍天、白云、遼闊草原、奇山、奇水、奇人構成一幅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她就是曾被譽為“康巴阿勒泰,”但比阿勒泰更富魅力的道孚玉科草原。
交通編輯道孚縣的交通不僅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通往北路8縣的第一站,也是通往西藏的門戶。2005年縣內已有省道S303線、213線,與縣道雅道路、道二路及鄉村專用道構成公路網;已建成公路27條,通車里程達782.85公里,縣城距州府康定215公里。 至2010年底,道孚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9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297公里。擁有汽車900輛,其中私人擁有汽車629輛。農村客運線路達到124條,鄉鎮客運站點達到5個。
民情習俗編輯概述
道孚縣民情習俗主要分婚姻、家庭、家族、喪葬、民間社團、禮儀、節目、禁忌等。
婚姻
道孚縣境內為男娶女嫁,一夫一妻制婚姻。招贅(上門)也較普遍,入贅的男性在家庭、社會上的地方不受影響。也是有個別的一夫多妻(含姐妹共夫),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家庭,通婚范圍不受族別限制,父親血統不準通婚,姑姨表允許通婚,富有家庭中較多(稱親上加親)。非婚(私生子)生子女不受社會歧視,絕無弱嬰棄嬰者?;橐鲂问接校喊k婚姻、自由婚姻:、搶婚、走婚等。五、婚禮儀式:娶親前一天,男方請一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中年婦女及3、4個帶著梳篦、紅頭繩和穿戴飾物前往女家為 所新娘洗頭梳辮,向新娘祝福。女方也選一婦女作為伴娘。親友鄰居前來祝賀,贈送錢物、糧食。女家以青稞酒、糖果、肉 等招待。唱歌跳舞歡慶通宵,男方在神廚前和新房中擺出“匹默”酥油吉祥花各一束,人生果兩碗及酥油燈、茶氣、藏毯等。迎親當天,男女選派能說會道的至親數人,帶上哈達、禮品先行至女家,迎親馬隊隨后,在中途停留等待。漢族婚儀為藏漢兩儀結合式,新娘頭頂紅蓋頭,新郎戴禮帽,穿長袍馬褂,新郎新娘拜堂,進洞房。擺席款待,對藏族來賓,按藏族習慣招待,夜晚市新房跳舞一并進行,十分熱鬧,解放后這種禮儀有所改變,六七十年代婚禮從前,新事新辦。八十年代后,互有攀比,城鄉均講究大辦婚禮持續3至5天,按送新 用大小汽車,飲曲酒,抽高級香煙。山區則用大隊人馬,均著節日盛裝,浩浩蕩蕩,耗費頗大。
家庭
藏族家庭常為父、母、子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人口一般5至7人,也有十多口之家。農區依附土地為生,牧區依附牛羊為生,農業春耕秋收大忙季節男女都參加農活,背肥、松土、除草都由婦女進行,男子外出搞副業,如伐木、打獵、淘金、經商等。
家族
藏族無姓氏。名前往往冠以村寨或房名,無家譜,藏漢結婚的后裔保留姓氏。信藏傳佛教,家有喇嘛為榮,一家所生數子,在家婚娶承祠的1人,須有1-2人去寺廟內當喇嘛,能者上門為婿,或娶妻分家立戶。人們多請活佛、喇嘛賜名、取名,以某一菩薩如某一佛經為名之來源。有久遠歷史的人家,如玉科區的汪洛,系清雍正被封為安撫司經十代后裔,統治玉科區長達二百多年。祖籍原陜西戶縣的漢族(清嘉)年身經來道孚定居,娶藏女、襲藏習,后輩們成為有漢性的藏族,迄今已繁衍六代,100余人,民國時期曾是道孚有名的富商。
喪葬
(一)天葬,今靈雀寺西北面的山坡原為天葬之地,將尸體運至此處,請多位喇嘛念經,吹法螺,燃燒糌粑、茶葉、糧食等祭草,群雕老鷹旋集,由專業天葬師將尸體劃成塊片,讓雕啄食。再將骨頭搗碎,摻和糌粑、酥油,啄食盡,葬儀即告完成。倘有雕食不盡者,則言死者生前心術險惡、積惡深重,而改行土葬。(二)水葬。將尸體捆運于鮮水河畔,請喇嘛念經后,投尸于河,讓其飄流,有時石塊讓其沉底。近年有將尸體全裝入木匣內投河的。(三)火葬。先用泥土作塔,內安一大鍋,上駕柴禾,尸體放其上,并放茶葉、酥油、五谷、酒、燃火焚之,傾酥油或清油的助燃,其骨灰盡在鍋中,亦有選在僻靜處砌矮墻三面,置尸體于柴上火化,3日后置骨灰于匣或瓦罐中?;鹪岫嘤糜诶?,其骨灰作成“擦擦”,俗人則將肌灰拋灑于湖泊中,亦有送經拉薩某神人。注:擦擦即塑貯存佛塔內。(四)土葬。選附近山區或平的之地挖一方形坑,若有片石則鑲嵌于坑沿,將尸體屈肢放坑內,上蓋片石再覆土;如活佛須土葬,做一長木箱,將尸體盤膝置于箱中,挖一方形窖洞將箱放入洞內,密封洞門,不砌墳包,3-5年后火化將骨灰做成“擦擦”。(五)喪列祭祀。藏族人民死亡親人有念經超度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