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區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轄區,位于哈爾濱市的中東部。位于北緯45°20′~46°20′,東經126°15′~127°30′之間。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總人口90.6萬人。轄22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1個鄉、115個社區和3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北十四道街55號。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391.90億元。
行政區劃編輯
道外區
2014年6月,道外區轄22個街道、3個鎮、1個鄉:靖宇街道、太古街道、東萊街道、濱江街道、仁里街道、崇儉街道、振江街道、東原街道、大興街道、勝利街道、南馬街道、民強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車頭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樹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華街道、新樂街道、團結鎮、永源鎮、巨源鎮、民主鄉;青年農場。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道外區位于北緯45°20′~46°20′,東經126°15′~127°30′之間。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道外區地處哈爾濱市中東部,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氣溫3.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9.4℃,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2.8℃;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36天左右。整個冬季處于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 ,春秋兩季為季風交替,其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冬季從當年11月至次年3月,最冷在每年1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20.3℃,最低為零下38℃。整個冬季降水很少,一般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左右,氣候嚴寒干燥。每年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22.8℃,最高氣溫可達36℃以上,一般22℃以上氣溫40天左右。
夏季降水日多,降水量大,一般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以陣雨為多,年內雨日一般在40天。每年4月份,氣溫開始升高,氣旋活動頻繁,使氣溫變化無常,升降溫幅度較大,氣溫在10—22℃之間持續可達60天。此時期風大,多西南風,有時可達8級。降水量不多,一般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2%左右。
每年9月下旬起,冷空氣開始入侵,氣溫下降,10月份平均氣溫可降至5℃左右。霜凍出現早,9月下旬就可以發生初霜。此時期降水量減少,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8%左右。 全年無霜期為135天,有霜期為221天。日均氣溫低于零下的日數占全年的45%,低于零下10℃的日數120—210天,低于零下20℃的日數66天,低于零下30℃的日數一般是六、七天。
風景名勝編輯
哈爾濱清真寺
西起十二道街,東至十四道街,南起育民街,北至靖宇街,是
道外區清真寺
國家一類保護建筑,該寺始建于1897年,1904年改建,1935年在眾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議和捐助下再次擴建,保存至今。1998年哈爾濱清真東寺被評為為全國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2003年清真寺擴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兩側臨十二道街新建兩座附屋用房建設面積440平方米,并對清真寺主殿進行維修和裝飾,現穆斯林文化廣場建設工程于2005年6月竣工。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是全國清真寺中少有的阿拉伯式建筑,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后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阿拉伯式建筑風格。
哈爾濱關道-道臺府
道臺府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間,始建于1
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于租借地之外,處于與哈爾濱市并存的特殊地位,屬于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于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后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道外區對哈爾濱關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擴建工作,修建后的哈爾濱關道,占地兩萬八千余平方米,按古式建筑布局,呈對稱式,同時遵循封建禮儀,左文右武,前衙后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墻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
江畔公園
江畔公園位于道外區松花江畔堤頂,西起濱洲橋下,東至太平閘口橋,全長4.8公里,總面積20.3公傾。該園始建于1955年,原名“道外區江沿公園”,是哈爾濱市沿江主要游覽區之一,屬沿江帶狀公園,其整個建設布局結合堤防建設進行。1987年至今,根據哈爾濱市沿江一條線總體規劃,配合題防加高,在完成防洪達標工程的同時,對園內綠地、道路、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和改造。江畔公園環境優美,綠化彩化面積占全區五分之三。園內有針葉、闊葉、喬木、灌木花卉品種近30個,有樹木6289株,草坪54000多平方米,彩化面積4000余平方米,剪型樹百余株,雕塑有《母嬰》、《天鵝》、《群鹿》、《冰舞》、《騰飛》、《海豚》、望江亭長廊、蘑菇亭等。
靖宇公園
靖宇公園位于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正門西向正對靖宇大街,占地面積52528平方米,
始建于1917年,是哈爾濱最早建成的公園之一。靖宇公園原名“東四家子公園”。據史料記載,東四家子公園占地13坰,南北長85丈,東西寬5太,正門向西開設,北面設一便門出入。園內建涼亭兩座園中建筑為東洋式建筑。該園在建園后至建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作為本區地方政府官方聚會活動的場所。1919年宜名為“濱江公園”,建國后改名為“道外公園”。1952年至1957年道外區建設科接管了道外公園,修建了辦公室和溫室,增修了園內柏油馬路,開辟出一個冬季滑雪場。1985年為紀念楊靖宇將軍,經有關部門批準,道外公園改名為“靖宇公園”。同年在園內新建花壇,重建了公園正門和售票亭。2000年,政府把封閉式公園改建成開放式公園,新建一處哈市最大的紀念廣場,周邊種植大量樹木和草坪,增加庭院燈和園林設施。
長青公園
長青公園位于道外區八區體育場北側,占地面積56平方米,園中有樹木5種700余株。公園主景“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是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于1947年10月10日落成的。塔占地面積471平方米,塔高45米,全部為花崗巖塊石結構。紀念塔兩側植有綠地,整個布局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因此,這時是歷年來人們祭掃英靈、緬懷先烈、進行革命性傳統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娛樂廣場。
天恒山風景區
天恒山是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
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向東綿延數公里。天恒山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并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天恒山是我國東北地區較早開展第四紀地質研究地點之一,也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肅慎、勿吉、遼金各代沿用的古城遺址所在地。天恒山不僅生長繁衍著數十種動植物,而且地質層面復雜,發現過梅氏犀、猛瑪象等多種古生物化石,還保存著南北古城等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跡。天恒山風景區包括天恒山和阿什湖兩部分,總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