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 dà bù xiàn)是廣東省梅州市轄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全縣有人口50多萬,海外僑胞50多萬,縣內居民均為客家人,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之譽。大埔縣歷史悠久,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時以韓江上游的5個流民營為單位組成義招縣),屬義安郡(潮州前身)。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并入海陽縣,屬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屬潮州府海陽縣光德鄉。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1949年解放后,先后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梅縣地區。1988年才始屬梅州市,全縣實際使用語言是客家語,漳州話、泉州話的少量移民后代均改說客家語。
地理環境編輯
地形地貌
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巖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均散布于四周邊陲,最高峰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約占10%,海拔100~500米之間的高中丘約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約占10%。
氣候
大埔地處亞熱帶,靠近南海,四周高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廣布,略似不平坦的一塊盆地。在季風交替影響下,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即四季溫和、雨熱共季、夏長冬短。同時,季風和地形、地勢作用,使縣境具有山間盆地的氣候特征:風力微弱(年平均風速小于1米/秒);秋、冬、春多霧(全年各月相對濕度變化小,僅±5%);年雨量偏少(80%保證率為1131.6毫米),年際變化大,雨、旱季明顯,季節分布不均;還有春寒(多陰霾)、夏熱(多酷暑)、秋涼(溫差大)、冬冷(有霜凍)等現象。
資源編輯
水電資源
大埔縣水力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境內梅江,汀江匯合成韓江。梅江發源于陸河和紫金交界的烏突山,叮江發源于福建境內的武夷山,兩江在大埔縣三河壩匯合后稱韓江,為廣東省四大河流之一?!吧街猩健钡拇笃铱h內江河交錯、溪流縱橫。該縣大大小小的縣網水電站有213座,省、市網3間,根據測算,水資源蘊藏量達到70多萬千瓦,可開發的達到53萬千瓦。還有在建水電企業10家,如今當許多地方出現拉閘限電時,擁有200多座大小電站,總裝機達29萬千瓦的大埔,豐水期每天最大出電量達8萬千瓦,但超過一半以上的電能賣不出。流經大埔境內的梅潭河,全長83公里多。河上已有9家國營、集體、私企電站,成為大埔水電的一大“主力”。該河發源于福建省平和縣的葛竹山麓,流經大埔縣的大東、楓朗、百侯等鎮,流域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以前,梅潭河一到夏天就有洪水發生。自從1995年,該縣與深圳某集團合作在梅潭河上建起了一座大電站后,水患就絕跡了??h水利局局長賴小漢說:“用水發電多了,但大埔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對外輸送的還仍用著那條20多年前的一組11萬伏的線路?!?/p>
森林資源
大埔縣境內群山環抱,有“山中山”之稱,溪流眾多,故古時曾以“萬川”作縣名。較為著名的有豐溪省級森林公園、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陰那山、西巖山、韓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資源。豐溪省級森林公園以珍稀動植物、溪流飛瀑眾多、原始森林神秘為特色;陰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徑為特色;雙髻山以天然石巖石洞、摩崖石刻為特色;西巖山以煙云樹海、萬畝茶園為特色;韓江以三江匯流、兩岸青山聳翠、風景如畫之“韓江畫廊”為特色。
行政區劃編輯
2000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巖上鎮??側丝?52013人,各鎮人口: 湖寮鎮 66842 茶陽鎮 29544 高陂鎮 27125 青溪鎮 12085 長治鎮 7184 三河鎮 13543 英雅鎮 6029 大麻鎮 18502 銀江鎮 17211 洲瑞鎮 11275 古野鎮 11658 平原鎮 11084 光德鎮 23591 桃源鎮 12440 楓朗鎮 19606 雙溪鎮 10591 百侯鎮 19029 大東鎮 12597 西河鎮 14746 巖上鎮 73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面積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萬。截至2003年5月16日,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并入茶陽鎮,巖上鎮并入西河鎮,平原鎮并入高陂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 、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
交通編輯概況
大埔的交通事業,向來以水運為主,三河為水路交通要沖。民國17年(1928),縣公署設公路局,曾動工興建多條公路,均未完成。開通的只有埔城至小靖7公里公路,行駛過汽車,抗日戰爭期間停業,公路荒廢。建國后,成立交通機構,多方籌集資金發展交通運輸事業。1956年開筑第一條公路,至1988年,建成公路28條,總長435.5公里??偼顿Y1386.64萬元(其中省市1036.64萬元、部門110萬元、華僑捐資156萬元、地方自籌84萬元)。全縣20個鄉(鎮)、1個林場和58.7%的行政村已通公路。有各種客、貨汽車621輛(其中大客車70輛、貨車317輛),每天有客班車通往縣內各鄉鎮及廣州、深圳、梅州、興寧、汕頭、潮州、饒平,福建省的龍巖、漳州、南靖、永定等地也有客班車往返;水上交通有梅江、汀江、韓江等航道104公里,有各類船舶353艘(其中機動船占76.9%)。每天有客貨輪通往縣內各港口及潮州、汕頭、松口(屬梅州市梅縣區)。運輸事業已由國營、集體、個體、聯辦多層次經營。
航道
大埔縣能通航的有梅江、韓江干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銀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壩向來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州市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溯汀江而上可達青溪的石下壩;順韓江而下可抵潮州、汕頭。70年代后,因沿河興建水利、水電攔河壩,梅潭河、漳溪河、銀溪已先后斷航。汀江屬韓江一級支流,石下壩至三河通航里程40.1公里。茶陽至石下壩可通航小電輪。茶陽獅子口河面狹窄,其以下至三河的河面寬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7米,可通航20—30噸船舶。梅江舊稱程江,屬韓江一級支流,一般河面寬70米。為興梅通往潮州的主航道。據《潮州志》載,三河至梅州水程82公里,中間有灘險20余處,以曬禾灘及西陽灘為最險,航行視為畏途。有關方面,曾組織人力炸礁疏浚。建國后經多次整治,可通行30噸以下船舶。梅州市梅縣區丙村至三河52公里,埔境22公里,枯水期水深0.9米,50噸船舶可通行。韓江由汀江、梅江、梅潭河在三河壩匯合后稱韓江。是通往潮州的主航道。三河至潮州98公里,大埔境長42公里。河面寬150—1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9嗎,可通航50噸船舶。梅潭江舊稱清遠河,大埔境長83公里,河道彎曲,水流深淺不一。湖寮硿頭河段多孤石且流激,船舶不能通行。大東至百侯,可通行2噸小船,百侯至梅潭可通行3噸小船,梅潭至三河可通行1.5噸小船。70年代后,沿河興建大小陂壩9座,航道被截斷,溪口至上村57公里航道斷航。漳溪河又稱大靖溪,屬汀江支流。埔境長32公里。漳溪至茶陽20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行7噸船舶。1970年后,先后建起8座攔河壩,車上建成水電站,上黃沙至茶陽29公里全線斷航。銀江河又稱銀溪,屬韓江支流。勝坑至河口通航里程30公里。河道彎曲,亂石遍布,無固定航道,過去采用分段堵蓄塭水、放水流舟辦法,1956年為解決土特產運輸,曾組織八九十人的疏河隊,疏開一條小航道,一噸的銀溪梭船可以暢通。1969年后,因建起多座水輪泵攔河壩截斷了航道,至1981年全線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