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日縣是青海省果洛州下轄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東與久治縣接壤,東南與班瑪縣相連,南與四川省色達縣、西南與四川省石渠縣為鄰,西北與瑪多縣為界,北與瑪沁、甘德縣隔黃河相望。全縣總面積16466平方公里,轄9鄉、1鎮、33個牧委會、109個牧業合作社、1個扶貧聯社,總人口3萬余人(2013年)。
達日縣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屬高寒半濕潤氣候,是“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治理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果洛州內僅次于州府所在地(大武)的重要商品、中藏藥材集散地和青川交界處的重要交通樞紐。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達日地區在秦漢時期屬西羌部落活動之域;
南北朝以后,為黨項羌人牧地;
唐貞觀年間,中央王朝一度在這里設置過羈縻州,
達日縣
達日縣
委任黨項主要部落首領為剌史。高宗時,吐蕃王朝吞并黨項諸部,今達日地區歸屬吐蕃;
元代屬朵甘思元帥府轄地;
明代隸于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明末清初系“達日克松”(三達日)中的昂欠本,屬和碩特蒙古右翼盟轄;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央王朝在三部羅克地區封授千、百戶,達日地區屬上郭羅克百戶轄地。清末,稱“旺青九族”;
民國十年(1921年)冬,青海地方軍閥武裝征伐達日地區,任命紅科部落頭人為千戶,各小部落頭人為百戶;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屬青海省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5年)十月以后,歸青海省達日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達日縣境內居住有紅科、上莫壩、崗巴、達哇、查朗、周吉、多日哇、官科、藏吉、和科、特合土、桑日麻等12個大部落,50余個小部落;
1952年8月4日,中國共產黨達日工作委員會,西北軍政委員會達日工作團進駐查朗寺,達日地區宣告解放;
1954年6月,青海省第55次行政會議決定,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在多爾哇達正式建立了達日縣人民政府。全縣統屬12個獨立部落,將其按習慣居住地域劃分為7個區,先后成立了區人民政府;
1953年,達日工作團團部設在達日金渡;
1955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達日縣委員會成立;
1955年7月17日,達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駐多爾哇達;
1958年6月,將和科區劃給瑪多縣,將甘德縣同治區劃歸達日縣;
1967年12月12日,達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0年,改稱縣人民政府,轄吉邁、上紅科、下紅科、桑日麻、特合土、建設、滿掌、窩賽、德昂9個人民公社,33個生產大隊,111個生產隊;
1984年,人民公社改社為鄉,鄉轄牧委會;
1985年8月,增設莫壩鄉;
2001年8月,吉邁鄉撤鄉建鎮,德昂鄉政府駐地遷至查干溝口;
2003年以來,通過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搬遷260戶移民至吉邁鎮,成立了移民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07年,達日縣轄9鄉(窩賽鄉、德昂鄉、滿掌鄉、建設鄉、莫壩鄉、上紅科鄉、下紅科鄉、桑日麻鄉、特合土鄉)、1鎮(吉邁鎮)、33個牧委會、109個牧業合作社、1個扶貧聯社。其中:上紅科、下紅科、桑日麻、建設四個鄉各轄四個牧委會,吉邁鎮、牧合土、滿掌、窩賽、德昂各轄三個牧委會,莫壩鄉轄2個牧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達日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98°15″—100°33″,北緯32°36″—34°15″,總面積16466平方公里。東與久治縣接壤,東南與班瑪縣相連,南與四川省色達縣、西南與四川省石渠縣為鄰,西北與瑪多縣為界,北與瑪沁、甘德縣隔黃河相望。
地貌
達日縣地處青藏高原境內地貌屬巴顏喀拉山原區,全縣東西長162公里,南北寬126公里,地形呈蝴蝶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縣址吉邁鎮海拔3970米。
氣候
達日縣屬高寒半濕潤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無絕對無霜期。冷季風大雪多,氣候寒冷,持續時間7—8個月,多有風雪災害;暖季氣候濕潤,持續時間4—5個月。最高氣溫23.2℃,最低氣溫-34℃,年平均溫度為-0.5℃,晝夜溫差為15-25℃,年均降水量595mm,年均蒸發量1205.9mm。是“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治理地區之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土地總
達日縣
達日縣
面積2226.37萬畝(14842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2102.49萬畝,占總面積的94.46%;可利用草場1676.36萬畝,占草場面積的79.73%;退化草場1173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97%;中度以上鼠害面積850萬畝,占可利用草場的50.71%;黑土灘面積960萬畝,寸草未生,不宜居住和生產,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7%;草場年平均退化速度為14%。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共有林業用地408.46萬畝,其中有林地157.5萬畝、集體林地250.96萬畝(灌林地面積65.17萬畝,灌叢林地81.54萬畝、宣林地104.25萬畝)。
生物資源
達日縣境內植物資源有中草藥69種,藏草藥79種,均為中、藏醫常用藥物。大黃、貝母、冬蟲夏草、黨參、當歸、秦艽、黃芪、雪蓮、姜活等產量較大。
野生動物種類:盤羊、黃羊、巖羊、猞猁、旱獺、水獺、艾虎、狗獾、棕熊、麝、野驢、雪豹、白唇鹿等,縣內各地均有分布。
棲居野禽種類:藏雪雞、秋沙鴨、赤麻鴨、布谷鳥、大杜鵑、黑頸鶴、尕拉雞、貓頭鷹、天鵝、大雁、巖鴿、斑鳩、鸕鶿、麻雀、喜鵲、戴勝、禿鷹、大嘴烏鴉、紅嘴烏鴉等,全縣均有分布。
魚類:花斑鯉、重唇魚、藏、黃魚、鯉魚、黃河裸尻魚等。
礦藏資源
據初步調查,達日地區已發現鐵、銅、鈾、金、石棉、錫、水晶、磁鐵、鋁、煤等13個礦點;特合土鄉址以南80公里左右,有鋁、鐵、錫各1個礦點;桑日麻鄉址以南10公里左右,有鋁、水晶、銅、鈾、煤各1個礦點;莫壩鄉住址以南10公里左右,有個銅礦點;上紅科住址附近,有一個磁鐵礦點;下紅科鄉住址附近有金、石棉各1個礦點;德昂鄉住址以北5公里左右,有1個鐵礦點。以上礦址,除桑日麻煤礦已開采利用外,其他均未普查,尚未試采。
水資源
達日縣共有大小河流74條,其中主河流5條,小面積湖泊7處,巴顏喀拉山脈從西北向東南橫貫達日縣全境,將達日分為長江、黃河兩大水系,黃河從西向東依北流境340公里,是達日縣境內最大的河流。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初,達日縣總戶數8886戶、總人口31465人。其中城鎮人口2482戶,680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63%;牧業人口6404戶,2457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8.10%。
達日縣是藏族聚居地區。明清時期,有少數蒙古人散居,后逐漸融合為藏族。達日解放以后,陸續調入一些漢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和土族等。
政治體制
截至2013年,達日縣共有各級黨組(委)5個(包括10鄉鎮黨委),黨支部90個(其中兩新組織1個),中共黨員1244名,其中婦女黨員248名,牧民黨員538員。全縣干部職工隊伍總數1238人(含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316人)。在職922名干部中,藏族干部643人,占69.7%;漢族干部237人,占25.7%;其他民族干部42人,占4.5%;干部平均年齡39歲;研究生學歷16人,本科學歷376人,大中專學歷391人,中專以下學歷139人;行政單位公務員368人,管理人員32人,工勤人員10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3名。全縣由縣財政承擔工資報酬的臨時工、安置生共有389人。
達日縣主要領導:
周洛:達日縣縣長
仁內:達日縣副縣長
梅登山:達日縣副縣長
康曉風:達日縣副縣長
張士偉:達日縣副縣長
武偉:達日縣縣委書記
閆行宇:達日縣縣委副書記
周杰:達日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才讓桑智:達日縣人大常委會任副主任
薛國錄:達日縣人大委員會副主任
青卻:達日縣人大委員會副主任
卓瑪措:達日縣政協主席
榮瑪·幸保:達日縣政協副主席
瑪?!ぶ鼙#哼_日縣政協副主席
交通
截至2012年底,西久公路橫穿達日境內直通成都,縣與每個鄉鎮都實現了通路,全縣通車里程達1834.38公里,其中省道94公里,縣道369公里,鄉道697.7公里,村道673.68公里;黑色化路面263.88公里,四級公路426.7公里,等外砂石公路1144.3公里。全縣所有鄉鎮通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29個行政村通車??h府吉邁鎮距省府西寧577公里,距州府138公里,中小型橋梁106座。
經濟
綜述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493萬元(現價),同比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7005萬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7088萬元、同比增長7.4%;第三產業7401萬元、同比增長18.9%。
2012年,達日縣牧民人均收入為2518.6元,與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364.38元相比低2845.78元,僅為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7%;2012年實現脫貧1904人,比上年增長8.8%。
第一產業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農牧業總產值8521.68萬元,增長8.5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518.6元,增長22.06%。存欄各類牲畜221546頭(只、匹),其中適齡母畜115448頭,適母比例為52.11%;繁殖各類仔畜71498頭,育活仔畜63992頭,繁活率為55.41%,成活率為89.96%,總增率27.13%;成畜死亡7506頭,成損率3.18%;牲畜出欄83233頭,35.28%,商品率29.08%。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通過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共投資13439.83萬元,圍欄禁牧3447戶,移民搬遷牧戶508戶其中(桑日麻鄉130戶、莫壩鄉155戶、吉邁鎮52戶、滿掌鄉106戶、特合土鄉65戶),受益牧戶占總牧戶的55.7%;圍欄草場463.53萬畝,搬遷禁牧草場346.14萬畝,完成退化草地治理35.46萬畝(包括黑土灘治理16.06萬畝),共核減牲畜302584個羊單位。從2005年進行了連續大面積鼠害防治工程,滅鼠累計面積達1346.72萬畝,總投資1326.98萬元。
第二產業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96萬元,增長63.8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88萬元,增長58.67%。2013年上半年,達日縣共完成規模以下工業現價總產值284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41萬元,同比增長1.46%。生產自來水1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4.29%。2013年上半年,達日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815萬元,同期增長65.98%,縣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65萬元,同期增長59.07%,全縣投資建設項目41個,其中續建項目23個,新建18個。
第三產業
截至2012年底,達日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0萬元,增長11.08%。全縣完成旅游收入1015萬元,個體工商戶達585家(其中鄉級55家),從業人員1232人,注冊資金1952萬元;個體私營企業10家,注冊資金788萬元。2013年上半年,達日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38萬元,同比增長5.28%;全縣零售業消費額為增長443萬元,同比增長4.98%,餐飲業零售額為增長67萬元,同比增長6.35%,住宿業消費額為增長28萬元,同比增長7.69%。
宗教
達日縣屬全民信教地區,共有藏傳佛教寺院10座,其中寧瑪派(紅教)8座,格魯派(黃教)2座;定員僧侶1645人,實有僧人1724人;政府批準認定的活佛26個,自行認定活佛82個,民管會成員70個,宗教活動場所7個。
旅游
達日縣境內主要省級AAA景區有:查朗寺、獅龍宮殿、格薩爾林卡。
其他旅游景點有:珠姆廣場、果洛和平解放紀念碑、果洛建政紀念碑等。
果洛和平解放紀念碑
果洛和平解放紀念碑于2008年開工建設,占地總面積70.56平方米,碑高8.4米,象征八月四日果洛和平解放;碑基座高2.15米,寬8.4米,長8.4米,碑上有三只和平鴿,象征三果洛緊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攜手共建社會主義新果洛,主雕正面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果洛和平解放紀念碑”字樣,是達日縣的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果洛建政紀念碑
果洛建政紀念碑總高8.66米,基座高1.35米,中基座高1.9米,主雕塑高5.41米,象征1954年1月果洛藏族自治區成立。主雕塑是一名解放軍和一位牧民相互攜手、共同高舉一面五星紅旗,象征團結、和平、奮進;主雕左右是有兩面紅旗副雕,上面有果洛各界人士迎接工作團和歡慶建政場面的情景,在主雕下方橫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果洛建政紀念碑”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