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區東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與潘集區隔河相望,東有上窯山、高塘湖,西與田家庵區交界,總面積350平方公里??側丝?/span>188102人(2011年),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區政府駐大通街道。2011年,大通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44.7億元,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銷大通、九龍崗兩鎮,成立大通、九龍崗兩區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銷大通、九龍崗兩個科級區,合并成立縣級市轄大通區。下轄大通、九龍崗兩個建城區和新設立的夏郢鄉。12月,夏郢鄉又劃歸郊區區公所管轄。1965年12月,在大通設立了街道辦事處。此期間,由于農村面積廣闊,城鄉交錯,政權建設處于過渡狀態,全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領導機構。農村、城市、工礦等屬于各自的上級領導,區劃歸屬亦經常變動。
1969年3月,洛河、窯河、上窯、 宮集4個人民公社劃歸大通管轄區。至此,大通區區劃和歸屬基本定型,即所轄大通、九龍崗兩個街道,上窯、窯河、洛河、宮集、淮豐5個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撤銷了洛河鄉、上窯鄉,改設洛河鎮和上窯鎮。此時,大通區所轄為上窯、洛河兩個鎮,窯河、宮集、淮豐3個鄉,大通、九龍崗兩個街道。
1992年2月, 將所轄的三鄉兩鎮、兩個街道撤并為三鎮一街道。即上窯鎮和窯河鄉合并組建新的上窯鎮;洛河鎮和宮集鄉合并組建新的洛河鎮;淮豐鄉和九龍崗街道合并組建新的九龍崗鎮;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長豐縣孔店鄉劃歸大通區管轄。至此,大通區下轄上窯鎮、洛河鎮、九龍崗鎮、孔店鄉和大通街道。
區劃詳情
截止2007年,大通區轄1個街道:大通街道,3個鎮:上窯鎮、洛河鎮、九龍崗鎮,1個鄉:孔店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大通區位于淮南市東部,淮河南岸,舜耕山北麓,東與定遠、鳳陽、懷遠交界,南與長豐毗鄰,西與田家庵區接壤,北與潘集區隔淮河相望??偯娣e約350平方公里。
地形
大通區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形成南高北低的傾斜地貌。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灣構成。分為丘陵和平原兩大地貌。上窯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還有光山、東歷山、獨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鷹咀山、老鴿山等9座山丘。境內多山,綿延40余里,有山頭39座。
土壤
大通區主要土壤有硅質黃棕壤、雞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氣候
大通區境屬北半球亞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氣候。其特征是:熱量豐富,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分明,季風顯著,無霜期長。但年際降水量變化大,季節分布不均勻,易形成旱澇災害,春秋兩季時熱時冷,氣溫不穩定。 大通區境內年日照時數為2239.2小時,平均2279.2~2323.1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的是8月,平均為247.8~252.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為149.4~161.5小時。太陽輻射年總量平均為512.8~518.2千焦/平方厘米,月輻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別為58.6千焦/平方厘米和60.7千焦/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為25~26千焦/平方厘米。 大通區境內年平均氣溫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是7月,平均氣溫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高溫度是1959年8月28日,達到41.4℃,最低溫度出現在1955年1月16日,為零下22.2℃,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天數有300~310天。一年活動積溫5414.3~5439.52。穩定通過5℃的天數有250~257天,活動積溫5130~5210℃;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13天,活動積溫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現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終霜最早時間是3月1日,最遲4月18日,平均3月27日。無霜期最長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風速最大,為3.2米/秒,夏季平均風速2.8米/秒,冬季則為2.7米/秒,風速大于秋季,小于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風和雷雨天氣多。秋季風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風向東南風較多。 大通區年平均降水量為900毫米,但年度間相差很大,季節雨水也不均勻。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達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兩季次之,分別占24.3%和17.8%。冬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數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 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達136.9毫米,出現在1974年8月13日。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77.5毫米,時間是196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