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隸屬于寧夏自治區石嘴山市,是石嘴山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信息中心。位于寧夏北部,是因煤而立、因工而興的老工業城市,是寧夏工業重鎮石嘴山市黨政機關所在地,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區”。
大武口區成立于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51個社區。區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80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29.36萬人。2013年,大武口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53億元。
歷史沿革
大武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初至明朝時期,區境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屬地。
大武口,明代被稱為“打硙口”,指今大武口溝,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
“打硙口”,最早見于明弘治《寧夏新志》。到清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3年7月)的文獻中,首次出現“達武口”地名。后來又出現過“大硙口”。在此后的文獻資料中,“打硙口”、“達武口”等名稱混用。
清代,屬寧夏府平羅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前,平羅縣在賀蘭山東麓沿山地區增設四堡,其中有“打硙口堡”(今大武口鄉),為全縣66堡之一。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打硙口堡已有居民96戶,385人。
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4月),平羅縣將打硙口堡設為縣第四鄉。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赴
賀蘭山清水溝光華陶瓷廠“視察”,途經大武口村(現大武口鄉)時,將該村的“打硙口學堂”改為大武口學堂,并解釋“大武口”為武士們曾經在這里打過仗之意。從此,“大武口”這個名稱被作為正式地名開始使用。
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區境仍屬平羅縣。
1950年5月,大武口為平羅縣第二區(今平羅崇崗鄉)一鄉。
1956年2月,五區一鄉成立新聯(今大武口鄉)、潮湖、簡泉三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年7月,平羅縣進行撤區并鄉工作,將五區一鄉改設為大武口鄉,成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全國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大武口鄉撤銷鄉建制,將新聯、潮湖、簡泉三個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劃歸平羅縣崇崗人民公社領導。
1960年7月,寧夏自治區人民革命委員會在石炭井設鎮時,曾借用“大武口”這個名稱,稱“大武口鎮”。
1961年5月30日,大武口成立人民公社時,取名“大武口人民公社”。
1963年6月11日,區境由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領導。建成區(市區)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稱“明沙梁子”。
1966年5月,在大武口公社設辦事處。
1968年9月19日,成立大武口鎮政府。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區從大武口鎮劃出。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銀北地區(轄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賀蘭縣、陶樂縣)。
1973年6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7月10日,召開大武口區成立大會。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區曾一度改由銀北地區直轄,后因沒有得到國務院的批準,復交石嘴山市領導。
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交通郵電、衛生中心。
1975年12月5日—1981年3月26日,大武口區曾改稱“石嘴山市一區”,正式確立了縣級區建制,后經地名普查又恢復現名。
1973年6月18日,成立大武口區時,均以“大武口”命名。
1975年12月5日起,曾一度將“大武口區”改為“石嘴山市一區”。
1981年3月26日,通過地名普查,“大武口區”名恢復至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大武口區成立于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其中,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為:長勝街道、朝陽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長興街道,錦林街道;星海鎮,隆湖經濟開發區。
2012年,將全區47個社區調整為51個。
位置境域
大武口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北緯38°53″-39°5″,東徑106°20″-106°30″,南以西汝公路為界,北鄰簡泉農場場部,東以三二支溝為界,西與賀蘭山接壤。區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877平方公里,是石嘴山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機構所在地。
地質
大武口區位于賀蘭山東麓沿山地段,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地貌
按地貌成因和地形特征,可分為洪積扇、風沙地、湖泊和湖泊洼地。
洪積扇是由賀蘭山汝箕溝、鬼頭溝、武當廟溝及大武口溝口等所形成的洪積扇組成,海拔1108-1148米,總面積約為112200畝。洪積扇上部多為礫石堆積,有效土層薄,植被稀疏,產草量低,地面坡降較大;洪積扇中部坡降較緩,有一定的有效土層,有效土層較厚的區域,如長勝、潮湖、原礦務局所屬農場,多已墾為農、林用地,有效土層薄的地區仍為天然草地和荒地;洪積扇末端即扇緣一帶,地面平坦,土層深厚,第二農場渠西側有灌溉條件的土地多為農田。
風沙地是在分力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的。按其移動的程度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浮沙地。風沙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第二農場北側,面積約31000畝?;緸榛牡?。
低洼地主要是指隆湖開發區的碟型洼地和第二農場渠兩側的湖泊洼地,總面積約為67230畝。由于四周高,中間低洼,自然比降為1﹕5700,自然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非灌溉季節,地下水埋深在1米左右。土壤鹽漬化重,表層土壤(0-20厘米)鹽分含量大于3克每千克。
湖泊水面主要為星海湖和漁池,面積為50300畝,主要功能是防洪蓄洪、生態景觀與水產養殖。
氣候
大武口區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
氣候特征,據大武口氣象站歷年的資料,本地區主要氣候要素有以下特點:
光能資源豐富、太陽年輻射量平均為3850-6036兆焦耳/平方米,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00-3100小時;熱量豐富,≥0℃積溫年平均為3670-4177℃,≥10℃積溫年平均為3268-3630℃,對農業生產有利。
大武口地區干旱少雨,近十年平均降水量為199.6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配不均勻,雨季(7、8、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6.6%,旱季(12、1、2月)的降水量僅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15%,雨季降水量為旱季降水量的66倍左右。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為2203.7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11倍。大氣相對濕度低,年平均僅為50%左右,干燥度大于4。干旱少雨,蒸發強烈。
多年平均氣溫為9.4℃,一年中以一月份的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為-7.5℃,以七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4.0℃。極端最低溫為-22.7℃,極端最高溫為37.1℃。氣溫年較差平均為12.2℃-14.0℃,比引黃灌區內部要高,十分有利于有機物質的積累。
無霜期短,多年平均為139-170天,比引黃灌區內部短。
大武口地區地處賀蘭山東麓,暴雨山洪多發生在7、8月份降雨集中季節,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天氣每年一遇,日降雨量≥50毫米的暴雨天氣,每三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132.9毫米,每遇大雨、暴雨,即引起山洪發生。
大于八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平均每年有22天,最多達56天,最大風力達十二級,大風多出現在3-5月干旱最為嚴重的季節,因此,常伴有沙塵暴出現,年均沙塵暴日數為11天左右。
本地對農業危害較大的是晚霜凍,當晚霜凍出現在四月底五月初時對經濟林、露地菜的危害較大。冰雹危害常在6-8月份,對農業影響較大。
土壤
大武口區平原土壤分為淡灰鈣土、新積土、風沙土、鹽土、潮土及石質土等類型,其中新積土面積最大,為55387畝,占土壤總面積的49.6%,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其次為淡灰鈣土,為19725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7.7%,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上部及中部;風沙土和潮土面積也較大,分別為15975畝和14962畝,集中分布在大武口區東南部第二農場渠兩側及隆湖開發區;鹽土30105畝,主要分布在隆湖開發區及湖泊邊緣;石質土面積較小,為4050畝,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各溝口。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止2013年,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綜合可利用水資源為7734萬立方米,大武口區內也有一定儲量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體。大氣降水
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來源。本地區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且降水量在全年內分配極不均,季節變化比年際間變化大,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賀蘭山麓是大武口區重要的水源地,降水量較大,年均降水量高達430毫米,加之有一定的水源涵養功能,其大氣降水被截留為山泉水,大武口區有山泉上百眼,流量較大,水質好,灌溉農田萬余畝,直接利用率低,約為30%,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第二農場渠是大武口的主要引黃灌溉干渠,年均引水量1.45億立方米,在境內長約14.8公里,是農田的主要灌溉水源。
地下水
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地下水資源儲量年均為0.63億立方米,大武口區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已打灌溉機井62眼,人畜飲水井3眼,其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礦藏資源
大武口區背靠賀蘭山百里礦區,截止2013年探明煤炭儲量23.61億噸,年產量1000萬噸。享譽世界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廣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被譽為“太西烏金”。硅石、白云巖、鐵礦石等分布廣、儲量足,其中硅石儲量達4.3億噸,是硅系列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
人口民族
截止2013年,大武口區總人口29.36萬人,其中城鎮居民25.0萬人,占總人口的87.2%;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23個民族居住,其中漢族人口占88.8%,回族人口占8.9%。
經濟概況
綜述
2006~2010年,大武口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4
5.8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8.46億元,年均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0.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82.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5億元,三次產業年均增長分別為4.3%、15.1%和11.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8564元增加到2010年的45553元,年均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0.93億元達到2010年的3.38億元,年均增長33.9%。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5∶65.4∶33.1調整為2010年的0.7∶64.3∶3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1年大武口區設立蔬菜直銷店63個,平價蔬菜供應低于市場價格10%以上。日光溫室年產蔬菜1.6萬噸,實現收入3800萬元;“龍泉花卉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預計年產鮮花200萬支,實現產值80萬元;2000畝螃蟹養殖等“適水”產業實現收入920萬元。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保持較快增長。
第二產業
2011年大武口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0億元,同比增長27%;
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0億元,同比增長15%。2011年確定的69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資8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1%。中色東方年產1.2萬噸太陽能硅片切割線等一批帶動性強、附加值高的項目建成投產。地產開發穩步發展,恒大綠洲、星海時代花苑等19個房地產項目預計完成投資24億元,建筑面積達31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1年大武口區接待游客78萬人次,實現收入8400萬元,分別增長8%和15%。金融保險、信息中介、物流快遞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成立了石銀村鎮銀行和6家小額貸款公司。居民消費持續擴大,服裝、食品等八大類居民消費品供銷兩旺;1.9萬臺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額達4970萬元,發放補貼58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