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地處川中腹地涪江以西,郪江中下游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溫同步,無霜期長,熱量豐富;境內地勢分為平壩、淺丘和深丘。大英縣有國家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卓筒井制鹽技術;有著東漢時期遺留的古郪國文明。境內獨特的堿鹽地質建成死海已形成了以中國死海為龍頭的旅游產業。
公元前209年劉邦曾被楚封為漢中王,之所以勝楚,多借助張良、蕭何、韓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漢、功不忘巴蜀,遂將境內地名冠以“漢”字褒獎之??h境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和郪縣(治所今三臺縣郪江鎮)轄地。大英縣境屬郪縣轄地。280元(漢武帝太康元年)廢東廣漢郡并入廣漢郡,郪縣改作伍城縣,縣境分屬廣漢郡廣漢縣、伍城縣轄區。303年(晉惠帝太安二年),原蜀漢名將李嚴、李豐后裔李明、李壽、李勢據蜀反晉建立成漢政權(公元303-347年),將廣漢郡治由梓潼遷往雒縣(今廣漢市境內),復伍城為郪縣,縣境屬地不變。347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東晉名將桓溫受命伐“成漢”政權。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寧”意改德陽郡為遂寧郡,郡以下建置及縣境屬地不變。355年(東晉永和十一年),該年為分郪縣東南部和廣漢縣南部臨郪江、涪江地帶置巴興縣,治地靈鷲山。555年(西魏恭帝二年)改名為長江縣。405年(東晉義熙元年),譙縱在巴興縣水口(今大英縣郪口)稱王,在攻下成都后,割據四川八年,頗得蜀人愛戴。西魏、北周時期,長江縣隸遂州,607年(大業三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長江縣隸之。唐代初年,即著手調整南北朝以來混亂的行政區劃,確立了州、縣兩級行政區制。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面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京、畿、望、緊、上、中、下七等。宋代長江縣疆域比今天大英縣廣,大約包括今日大英縣全境和遂寧地區、蓬溪縣的一部分。長江縣六鎮只有客館、長灘、趙井三鎮在今大英境內。宋末元初,四川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灶冷無煙、人口驟減、田地荒蕪,部分縣已無民可治,于是元朝統治者采取了省并州縣的措施。128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長江縣因人口太少并入蓬溪,上屬四川行中書省潼川府遂寧州轄。1376年(九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并蓬溪縣及遂寧縣;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蓬溪縣,遂、蓬分縣而治,隸潼川州。1653年(清順治十年),并遂寧縣入蓬溪縣,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復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1734年(雍正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臺、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據《清史稿》卷69《地理志》載:清代蓬溪等級為繁難,鹽井795口,縣城駐赤城鎮,鹽課大使駐康家渡(今蓬溪縣紅江鎮)。1728年(清雍正八年),蓬萊鎮設置巡檢署,1736年(乾隆元年),改蓬萊巡檢署為蓬萊鎮鹽大使。1756年(乾隆二十年),鹽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萊鎮改縣丞。從此,蓬萊鎮成為蓬溪縣下屬的一個分縣。清咸豐年間,大英縣設中、東、西三鄉團保局,今大英縣為“西鄉”。1912年(民國元年),蓬溪縣隸屬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萊分縣縣丞為分知事,后為“防區制”時代(1917-1935年),大英縣為鄧錫侯部占有。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監察區制,蓬溪縣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監察區,蓬溪改中東西鄉為三個區,今大英縣為蓬溪縣第三區。1950年,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蓬溪縣隸屬于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四川行政區合并為四川省,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并入綿陽地區,蓬溪縣隸屬于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設遂寧市,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市。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準(民行批[1997]23號),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域,設立大英縣。大英縣轄原蓬溪縣管轄的通仙、金元、智水3個鄉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萊、河邊、隆盛、回馬8個鎮以及原紅江鎮的文武、永和、夏家溝3個村??h政府駐蓬萊鎮。2000年,大英縣轄11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大英縣總人口485842人,其中: 蓬萊鎮 127699、 隆盛鎮 48261 、回馬鎮 24643 、天保鎮 26144、 河邊鎮 37643 、卓筒井鎮 26812 、玉峰鎮 26855 、象山鎮 32626、 民主鎮 11678、 郪口鎮 12272 、石門鎮 11718 、通仙鄉 12302 、金元鄉 28315 、智水鄉 9991 、寸塘口鄉 11454 、五方鄉 13449 、福祿鄉 10004 、星花鄉 13976。2004年,大英縣轄8個鎮(蓬萊、隆盛、回馬、天保、玉峰、象山、河邊、卓筒井)、10個鄉(石門、民主、郪口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祿、寸塘口)。
行政區劃編輯大英縣轄有11個鄉鎮,336村(含社區居委會),其中行政村299個,社區居委會37個(含農村社區居委會)。 11個鄉鎮為:蓬萊鎮、隆盛鎮、回馬鎮、天保鎮、河邊鎮、卓筒井鎮、玉峰鎮、象山鎮、通仙鄉、金元鄉、智水鄉。
大英縣大英縣境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地理坐標位于北緯30。29’~30。44’、東經105。15’~105。40’之間。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6公里。東與遂寧市蓬溪縣以涪江為界,南靠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西接德陽市中江縣和資陽市樂至縣,北連綿陽市三臺縣和遂寧市射洪縣。
地貌
縣境地勢呈南北高、中部低,西北向東微傾,海拔均高429,最高點海拔554米,最低點海拔271米,高低差283米。地貌為丘陵、壩地、溝谷三種類型,以中、淺丘為主,間以局部沿江沖積平壩。地質構造處于新華夏系川中褶皺地帶,地層出露在中生界和新生界涪江沿岸4—5級階地。
氣候
大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均氣溫16.5。C,年均日照1380小時,無霜期297天,陽光充足,年溫差大,日溫差小。
土壤
境域土地為棕黃色粘土、亞粘土,丘陵地帶土壤一般為紫色土,沖溝壩地為肥沃的水稻土。
水文
境域有江河溪流180余條,屬嘉陵江水系。涪江由北而南繞回馬、郪口經過,境內全長14公里;郪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65公里;8大支流成樹枝狀分布流入郪江。干支流全長209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3年大英縣有耕地2.09萬公頃,其中,水田0.71萬公頃,旱地1.38萬公頃。
礦產資源
境域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鹽鹵、頁巖、沙石等,尤以石油、天然氣、鹽鹵。截至2013年,已探明蓬萊—桂花油田閉合面積達500余平方公里;鹽鹵地質儲量豐富,被譽為川中地下“古鹽湖”。除鹵鹽外,在離地表3000米以下三迭系地層中還藏有30~120米厚的巖鹽層。巖鹽除富含氯化納外,還含溴、鍶、硼、鋰、鐳等40多種稀有元素,以碘含量最高。
生物資源
大英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2013年,大英縣森林覆蓋率37.3%。林木品種110種,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杉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核桃、蓖麻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橘、橙、柚、梨、桃、李、蘋果,尤以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為國內獨有之物。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有187種。魚類資源96種,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有魚類的中華鱘、巖原鯉、長吻鮠等和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等。
人口編輯2012年大英縣總人口54.47萬人,降低1.8%;其中鄉村人口44.39萬人,鄉村勞動力資源25.5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資源13.33萬人,女性勞動力資源12.17萬人;鄉村從業從業人員23.64萬人,其中男性從業人員12.47萬人,女性從業人員11.17萬人。
交通編輯鐵路
達成鐵路橫貫境內,在蓬萊設縣級火車站兩座,分別為達成鐵路老線大英站(位于江南路)和大英東站(位于城東紅旗鄉)。
公路
大英縣郪江滬蓉(成南)高速公路:貫穿大英縣,遂寧服務區設于距縣城5公里的隆盛鎮。成渝環線高速公路:與滬蓉高速公路縱橫相交,攜大英而抱遂寧。G247、G305:在2013年國家路網調整中,S205、縣道桂竹路升級為國道G247、G305。省道:在2013年全省普通省道路網調整中,大英縣新增4條省道,分別是成都放射線S101成都-鎮巴,從普興經象山到射洪;S209線青川(前進)-潼南,從三臺經過我縣到安居;S306線大英-雅安(草壩),從射洪明星經大英到樂至勞動;S401線成都經濟區環線,從三臺建中、大英、卓筒井到樂至。農村公路:縣域內有9條縣道、19條鄉道,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444.61公里(含村道),實現100%的鄉鎮和行政村通水泥路,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放射狀路網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