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贛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嶺北麓,介于東經114°~114°44′、北緯25°15′~25°37′之間。東北與南康區相連,東南與信豐縣交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市襟連,西界廣東省仁化縣。323國道、贛韶高速公路和贛韶鐵路(在建)縱貫縣境。
全境呈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外形,東西長127.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面積1367.63平方千米。全縣轄8個鎮、3個鄉,共有10個居委會、105個行政村。2006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29196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492人。大余縣為純客家縣,全縣通行客家語。
大余縣有鎢、錫、鉛、銅、鉬、鉍、稀土等礦藏,其中鎢資源居世界之首,有西華山、蕩坪、漂塘、下壟等大鎢礦,大余素有“世界鎢都”之稱。
大余縣是宋代周程理學起源地。名勝古跡有唐宋所辟古驛道、梅關、南唐丫山靈巖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均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編輯
1983年,撤銷新城鎮,改設新城鄉,將原新城公社分設南豐鄉、京州
大余縣夜景鄉、赤石鄉,設立新城區公所。
1984年,撤銷西華鎮建制。
1993年9月25日,撤銷池江鄉、青龍鄉,設立池江鎮、青龍鎮。
1993年10月5日,撤銷新城鄉,設立新城鎮。
1993年11月17日,撤銷樟斗鄉、下壟鎮,設立樟斗鎮;撤銷吉村鄉,設立吉村鎮。
1997年l月14日,撤銷梅關鄉,設立梅關鎮。至此,全縣轄10鎮7鄉:南安鎮、樟斗鎮、新城鎮、池江鎮、青龍鎮、黃龍鎮、吉村鎮、漂塘鎮、梅關鎮、蕩坪鎮、河洞鄉、浮江鄉、內良鄉、赤石鄉、南豐鄉、京州鄉、左拔鄉。
2000年5月8日,撤銷蕩坪鎮,將洪水寨村委會劃歸浮江鄉,將蕩坪居委會、蕩坪村委會劃歸梅關鎮;撤銷漂塘鎮、左拔鄉,合并組建左拔鎮。
2000年,全縣轄9個鎮、6個鄉。
2001年3月2日,撤銷京州鄉、赤石鄉、南豐鄉,劃歸新城鎮。
2001年5月9日,撤銷梅關鎮,劃歸南安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8.9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8個鎮、3個鄉:南安鎮、新城鎮、樟斗鎮、池江鎮、青龍鎮、左拔鎮、黃龍鎮、吉村鎮、浮江鄉、河洞鄉、內良鄉。共有10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編輯
地形地貌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大余縣縣境地處南嶺緯向構造帶東段與武夷山新華夏構造帶南段的復合部,受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等地質運動的影響,境內北部、西部、南部地勢崛起,中部與東部凹陷,形成三面環山,朝東敞開的丘陵盆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層山疊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脈海拔一般在300~500米,東部章江兩岸的平原與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點在內良鄉的天華山,海拔1386.6米,最低點在新城鎮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縣內最大的平原水稻產區。全縣山地面積311.1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97%,多呈脈狀,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積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屬山地支脈的延伸,多呈樹枝狀和條帶相間分布,地表呈波狀起伏,分割零亂;平原和崗地面積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
土壤
大余縣地圖丘陵以紫紅色巖系丘陵為主,平原和崗地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松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澇秋旱,冬寒期短,無霜期長。年最高氣溫42.7℃,最低氣溫零下7.2℃,年平均溫度20.54℃,年降雨量1458毫米,日照時間1499.3小時,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301天,夏冬時長,春秋時短。
河流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7條,河流總長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于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占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區。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章江河自西向東貫境;建有躍進、油羅口、灘頭、峽口、添錦潭等水庫、電站。
自然資源
編輯
林業資源
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159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6.2%,其中有林地149.5萬畝,立木蓄積量412余萬立方米;灌木林地6.6萬畝,散生立木蓄積量14余萬立方米。在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中,有針葉林83.8萬畝,針闊混交林3萬畝,闊葉林43萬畝。全縣木竹資源按林種結構分,有防護林56.8萬畝,蓄積量144萬立方米;用材林65.6萬畝,蓄積量254萬立方米;薪炭林18萬畝,蓄積量113萬立方米;特種用途林1650畝,蓄積量6108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大余植物資源有84科667種,分布在縣境林區的國家珍貴、國家重點保護及省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6種,其中國家珍貴樹種有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閩楠、花櫚木、鵝掌楸、楠木、厚樸、紅豆樹、觀光木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半楓荷、香樟、喜樹、傘花木、長苞鐵杉、竹柏6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榧樹、沉水樟、八角蓮、野茶樹、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葉一枝花、木蓮、天門冬、猴歡喜、黃檀、省沾油、青鉤栲、大葉青岡、含笑花、巴戟、云綿杜鵑、野核桃、多穗柯等21種。野生動物資源有16目37科116種,其中有鳥類11目27科65種、獸類5目10科19種、爬行類23種。分布有云豹、豹、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河麂、虎紋蛙、白鷴、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黃鼬、灰胸竹雞、鷹嘴龜等。
礦產資源
縣境西北部山脈受燕山期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鎢礦床,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境內礦化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小礦脈有3000余條。礦床礦物類較多、計有48種,金屬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錫石、輝鉬礦、輝鉍礦、綠柱石、白鎢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英、鉀長石等。盛產鎢、錫、鉬、鉛、鋅、銅、鉍、鈹、銀等有色金屬,及鉭、鈮、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
水資源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0條,河流總長2084.54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于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山展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豐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
行政區劃
編輯
以南安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
全縣設有8個鎮:南安鎮、新城鎮、池江鎮、樟斗鎮、青龍鎮、黃龍鎮、左拔鎮、吉村鎮
3個鄉:浮江鄉、內良鄉、河洞鄉共計11個鄉鎮,行政村105個,居民委員會8個。
經濟
編輯
經濟綜述
2014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 86121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2934萬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48343萬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299936萬元,增長7.9%。人均生產總值29447元,增長8.5%。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51.8:34.2調整為13.1:52.1:34.8。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579249萬元,增長8.9%,占GDP的比重67.3%。
第一產業
2014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91855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0247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4560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37048畝。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早稻面積84306畝,減少0.2%;二季晚稻面積97997畝,減少0.1%;花生面積18100畝,增長0.1%;蔬菜面積82169畝,增長0.4%;果用瓜面積3886畝,減少2.3%。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122畝,減少6畝;果園面積80615畝,減少0.8%,其中臍橙面積49845畝,減少1.2%。
全年生豬出欄242510頭,比上年增長2.7%;家禽出籠775.43萬只,增長4.5%。年末生豬存欄131220頭,增長2.2%;家禽存籠235.2萬只,增長4.1%。全年肉類總產量31332噸,比上年增長5.0%;水產品產量10782噸,增長2.9%。
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2041千瓦。其中農用運輸車1094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985臺;農用水泵1459部。年末已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36座,機電灌溉面積14260公頃,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05300公頃,機耕面積13033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3748萬千瓦時,增長2.2%;化肥使用量(折純量)7563噸,比上年減少3噸。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718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6%。
第二產業
201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87032.8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54010.9萬元,同比增長18.1%。在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中,鎢產業集群總產值735180.2萬元,增長19.5%;新材料產業集群總產值12095.8萬元,下降5.3%;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22384.7萬元,增長17.8%;食品藥品產業集群總產值5008萬元,增長25.9%。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164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3%。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860627.8萬元,增長15.1%;實現利稅總額58206.7萬元,下降0.4%,實現稅金31174.4萬元,增長4.2%。
年末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4.03平方公里,入園投產企業51戶,比上年增加7戶;全年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0925萬元,增長13.8%;全年園區招商實際到位資金77100萬元,增長7.1%;園區內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38723萬元,增長10.6%。
縣工業增加值39414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工業拉動全縣經濟增長5.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5%。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8%。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5419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
第三產業
201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761 萬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7808.7萬元,增長12.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5952.3萬元,增長15.8%;按行業分類,批發業零售額43706.1萬元,增長11%;零售業零售額134422.5萬元,增長13.9%;住宿業零售額2259萬元,增長10.6%;餐飲業零售額33373.4萬元,增長11.6%。
全年接待旅游觀光人數171.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1%。其中,境外旅游人數8.01萬人次,增長21.1%;國內旅游人數163.22萬人次,增長26.3%。旅游創匯收入1204.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8%,國內旅游收入105475.1萬元,增長23.8%。
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大余縣境西北部山脈受燕山期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鎢礦床,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境內礦化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小礦脈有3000余條。礦床礦物類較多、計有48種,金屬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錫石、輝鉬礦、輝鉍礦、綠柱石、白鎢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英、鉀長石等。盛產鎢、錫、鉬、鉛、鋅、銅、鉍、鈹、銀等有色金屬,及鉭、鈮、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159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6.2%,其中有林地14
部分大余旅游景點(7張)
9.5萬畝,立木蓄積量412余萬立方米;灌木林地6.6萬畝,散生立木蓄積量14余萬立方米。在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中,有針葉林83.8萬畝,針闊混交林3萬畝,闊葉林43萬畝。全縣木竹資源按林種結構分,有防護林56.8萬畝,蓄積量144萬立方米;用材林65.6萬畝,蓄積量254萬立方米;薪炭林18萬畝,蓄積量113萬立方米;特種用途林1650畝,蓄積量6108立方米。
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84科667種,分布在縣境林區的國家珍貴、國家重點保護及省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6種,其中國家珍貴樹種有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閩楠、花櫚木、鵝掌楸、楠木、厚樸、紅豆樹、觀光木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半楓荷、香樟、喜樹、傘花木、長苞鐵杉、竹柏6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榧樹、沉水樟、八角蓮、野茶樹、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葉一枝花、木蓮、天門冬、猴歡喜、黃檀、省沾油、青鉤栲、大葉青岡、含笑花、巴戟、云綿杜鵑、野核桃、多穗柯等21種。
野生動物資源有16目37科116種,其中有鳥類11目27科65種、獸類5目10科19種、爬行類23種。分布有云豹、豹、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河麂、虎紋蛙、白鷴、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黃鼬、灰胸竹雞、鷹嘴龜等。
2012年末,全縣園地面積83178畝,林地面積1617743畝。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160公頃。全年森林活立木蓄積量508.9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3715.9萬根,森林覆蓋率為74.4%。
人口
編輯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1611人;其中 南安鎮34631、 樟斗鎮 13170 、新城鎮 21968 、池江鎮 37350 、青龍鎮 25409、 黃龍鎮 16652、 梅關鎮 31344、 吉村鎮 15289 、左拔鎮 9850 、赤石鄉 8588 、南豐鄉 11956、 京州鄉 9432 、浮江鄉 15532 、河洞鄉 3658、 內良鄉 6782(人)?,F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307895人,比上年增加887人,其中農業人口219398人,非農業人口88497人。人口出生率12.2‰,比上年上升0.41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6.4‰,比上年下降0.57個千分點。
交通
編輯
323國道橫貫全境,縣城南安鎮距贛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
贛韶高速公路(贛州-韶關)橫貫本縣,連接G45濟廣高速與G4京珠高速公路。
在建的贛韶鐵路(贛州-韶關)途經本縣,連接京九鐵路與京廣鐵路。
經濟
編輯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GDP)72161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
大余臍橙比2011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725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373149萬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244741萬元,增長10.7%。人均生產總值24462元,增長8.8%。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7:52.5:32.8調整為14.4:51.7:33.9。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494197萬元,增長11.4%,占GDP的比重達68.5%。
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2%,漲幅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八大類價格“五漲四降”。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9.3%,衣著類價格上漲0.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0.2%,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0.7%,居住類價格上漲1.8%,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下降0.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下降0.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2.4%。
201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71004.1萬元,比2011年增長12%,人均財政收入2309元,比2011年增長11.5%。地方財政收入44984.6萬元,比2011年增長19.4萬元。全縣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9.8%,比2011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132983.2萬元,比2011年增長24.7%。其中教育支出25244.3萬元,增長37.8%;醫療衛生支出11669.5萬元,增長1.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937.2萬元,增長11.5%;住房保障支出5251.1萬元,增長44.7%,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農業
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91837畝,比2011年減少1.4%。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50269畝,減少2%;經濟作物面積103935畝,增長0.6%;其他農作物面積37633畝,減少2.5%。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早稻面積84524畝,減少4.2%;二季晚稻面積97965畝,減少3.3%;花生面積17565畝,增長1.5%;蔬菜面積81693畝,增長0.2%;果用瓜面積9642畝,增長1.4倍。2012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133畝,減少5.8%;果園面積82045畝,增加8.7%,其中臍橙面積51295畝,增長17.4%。旅游
編輯
大余縣2012年接待旅游觀光人數104.3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30.
嘉佑寺塔2%。其中,境外旅游人數5.31萬人次,增長32.4%;國內旅游人數98.99萬人次,增長30.1%。旅游創匯收入800.1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31.2%,國內旅游收入64959萬元,增長31.5%。
嘉佑寺塔
嘉佑寺塔位于縣城東獅嶺山麓的南安板鴨廠旁,因塔屬原嘉佑寺院內建筑故名,是縣內歷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歷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此塔有唐代風格,是不成熟的宋塔,雖歷經千年,多次修繕,依然雄偉屹立。
丫山風景區
丫山風景區丫山風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內有瀑布20多處。位于大余縣城東10公里處,323國道從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筑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游覽勝地聞名遐邇。
景區地屬中原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最高峰丫山(又名雙秀峰)為906.2米,森林植被復雜,植、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植物660余種,野生動物116種。景區以靈巖寺而聞名,靈巖寺與廣東南華寺一脈相承,始建于南唐,坐北朝南,依山勢呈臺階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筑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筑群落,是“江西有數,贛南為盛”的佛門圣地。景區內的龍山瀑布群景區,座落在長約4公里的峽谷內,有大小瀑布20余處,最高一處近60米。
牡丹亭公園
牡丹亭公園是一處集名勝古跡、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溶文化、古跡、建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
牡丹亭公園主題景區。位于縣城東部東山之麓,章水之濱,占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游覽區,以后花園游覽區景致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臺、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
三江口原始森林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縣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屬省級森林公園,存有林
三江口原始森林木在三江口河兩岸,約五公里長,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進入三江口林區,可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沿途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且多處瀑布錯落其間,山上既有美麗的白鷴,也有珍貴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豬形態各異。全年氣候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5.6℃,是天然的避暑之勝地。
丫山龍山瀑布群
丫山龍山瀑布群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距縣城9公里,全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布,有大小瀑布20余處。景區內植被呈原始狀態,山溝縱橫、懸崖峭壁、植被茂盛。
“世界鎢都”景區
“世界鎢都”景區是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正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于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余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宮,位于縣城西北9公里處的西華山鎢礦總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鎢都”的中心礦區,經過了近百年的開采歷
“世界鎢都”景區史,井下采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形成一個龐大的礦井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礦山小型電動車進入鎢都心臟,觀賞這個如夢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質科學的神奇,領略“世界鎢都”的博大。另有地質標本陳列館等景點,是一處集地質考察、探險求知、地抗神游為一體的鎢都工業文化旅游景區。
庚嶺雅丹沙漠城距縣城5公里,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奇特景觀。
特產
編輯
南安板鴨:1986年獲部優及國家銀
燙皮(4張)
質獎,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大余多味花生:選用優質花生米、面粉、白砂糖、植物油、天然香料精制而成。
南酸棗糕:選用江西大余山區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棗為原料,采用特殊的工藝制成。
臍橙:其果皮可做涼拌菜,味美,有消氣健胃之功效;果仁可清火、美容、抗癌、降脂。
大余甜柚:果實11月上旬成熟,耐貯藏,在自然狀態下可貯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潤 肺、止咳化痰、降低膽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頭”、“果中珍品”之美稱 。
艾米果湯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漿,置于簸箕內,搪成薄漿,入鍋內蒸熟即可食,可隨意加佐料或置漿內一起蒸熟?;虬槭焯缕こ?,也可將熟搪皮切成小塊或絲條, 曬干備用。絲條多用水煮,俗稱水搪皮或搪皮絲。
黃元米果:春節前加工制作,是大余縣傳統風味小食品。
艾米果:用大米和艾草磨漿并炒熟制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分有餡的和無餡釣兩種。艾米果可隨意造型,可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時農閑合家蒸作。
香芋扣肉香芋扣肉:屬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約0.5公分厚,煮成八成爛后油炸。香芋頭也切同肉一樣厚度油炸成金黃色,與五花肉一塊塊相隔、相扣,放入調料。
荷包肉:此菜是大余傳統特色菜。它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佐料的烈香,吃起來油而不膩,香能
飽肚,飯菜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