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h政府官網為您提供德??h概貌、政府信息公開、辦事服務、互動交流等信息公開。
德??h政府官網辦事服務:http://www.debao.gov.cn/bsfw-search.html
德??h政府官網互動交流:http://www.debao.gov.cn/zxzx-search.html
德??h,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轄縣,位于廣西西南部,距首府南寧市275公里,距百色市區129公里,距南昆鐵路最近的火車站田東站85公里。全縣總面積2575平方公里,總人口34.13萬人,居住著壯、漢、瑤等多民族。1951年8月,敬德縣和天??h解放后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德??h”。
德??h打造以鋁業為主的產業基地,2005~2006年連續兩年進入“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行列,2008年榮獲“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2009年榮獲西部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2010年榮獲“中國十佳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縣”稱號。
行政區劃
現在,德??h轄5個鎮、13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馬隘鎮、東關鄉、都安鄉、古壽鄉、那甲鄉、榮華鄉、興旺鄉、燕峒鄉、龍光鄉、大旺鄉、巴頭鄉、扶平鄉、東凌鄉、樸圩鄉。
德??h
德??h
2005年,德??h撤銷6個鄉鎮。德??h轄4個鎮、8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都安鄉、馬隘鄉、那甲鄉、榮華鄉、燕峒鄉、龍光鄉、巴頭鄉、東凌鄉。
2007年10月26日,馬隘鄉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馬隘鎮位于德??h城北部,是廣西華銀鋁廠址所在地,全鎮下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39033人,總面積203.43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區位
德??h東部與田東縣、天等縣接壤,西部與靖西市相連,北面同田陽縣、右江區毗鄰。北回歸線橫穿本縣足榮、那甲、巴頭、敬德等鄉鎮。是邊境地區靖西市、那坡縣與百色右江河谷相連接的咽喉要道。
土壤
德??h境內以石山為主,山巒連綿環繞德保水利資源非常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3.54萬千瓦,可開發量達6.8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4.2萬千瓦。主要由浙江、廣東、南寧地投資商開發小水電資源。
氣候
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自然資源
經地質勘探,境內礦產有鋁土礦、銅礦、金礦、鐵礦、煤礦、錳礦、磷礦、銻礦、水晶礦、重晶石、大理石等20多種。其中銅礦儲量為1078萬噸,鋁土礦遠景儲量達4.5億噸以上,品位高質量優,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氧化鋁開發基地。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德??h境內山多田少,氣候溫和,夏秋雨水充沛,冬春雨水偏少,有十年九春旱,三年一洪澇,春寒秋霜冬雪少,農作物病蟲害多的特點。
德保矮馬
德保矮馬
明朝初年,縣境內開始引用鑒河灌溉農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內墾荒利用面積2.57萬畝,耕作制度為一年種一造:“玉米鎮屬種者漸廣,可充半年之食,惟秋獲后良田并不種麥,田地更少,惟玉米一造者,若雨陽不時,貧民即有饑餓之患?!奔Z食豐歉由天主宰,人民生活貧困,“其郡最貧,有桄榔木為面,百姓資之?!泵駠觊g,水利和土地開發利用比明、清兩代有進步。民國25年(1936年),天保、敬德兩縣共有可耕地面積48.59萬畝,開發利用30.79萬畝,占可耕面積63.36%。水利方面天??h建引水、排澇、蓄水工程10處,還利用鑒河河床自然落差,架設水車提水灌溉農田。在耕作制度上,縣府雖于民國23年設建設科經管農業生產,33年又成立農業技術推廣所,但各種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只是限于縣農場試驗,未能在廣大農村推廣。民國26年天??h糧食平均畝產106.5公斤,敬德縣平均畝產169.5公斤。
1953年進行土地改革后,從外地引進早稻優良品種,逐步在縣內推廣雙季稻生產。1954年全縣耕地面積達到44.30萬畝,比1950年增加8.19萬畝,1955年后,又陸續興修引水、蓄水、提水、人畜飲水、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2676處,到1989年止,水利投資3089.57萬元,有效灌溉面積13.5萬畝,保水田面積13.34萬畝,為1950年的7.4倍。
在農業生產體制和生產上,1958年的“大躍進”,浮夸風盛行,在強迫命令下,一些干部違心虛報產量。1969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推行大寨標兵工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左”傾做法,1969年全縣人均有糧由1966年的218公斤降到169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糾正了農業生產上的“左”傾錯誤,改變生產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糧食生產獲得解放以來的大豐收,全縣每人平均有糧299公斤。1990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68.5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84萬畝,其它作物種植面積2.99萬畝,全縣有中型拖拉機、農用汽車、電動機、柴油機、打谷機等農機具7748臺,總動力為2.66萬匹馬力。[4]
德??h在保證糧食種植面積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合“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的推廣應用,擴大優質水稻、良種玉米種植面積和特色農業經濟,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商品率。2004年全縣共種植烤煙10500畝,總產量達2.3萬擔,產值突破1000萬元。2005年全縣計劃種植面積2.3萬畝,力爭產值超2700萬元,全縣蔬菜已從零星種植拓展到現今近10萬畝蔬菜基地。并計劃用3至5年時間種植劍麻5萬畝,力爭把劍麻種植培育成為德??h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項目,形成“區域特色農業帶”。
第二產業
德保從宋代開始就有手工業生產,如紡、染土布、繡織壯錦、生產竹制品、竹編、陶器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在黃坭坡(今紅坭坡)采硫磺礦,土法煎煉硫磺。民國年間,發展到生產鐵制農具,造砂紙等,但還是家庭小規模生產。解放后,工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1951年,縣組織110多人在都安鄉棋江村開采硫磺礦。1952年建立縣人民鐵工廠、小型火電廠。這一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0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1958年在“大躍進”“左”的思想影響下,工業項目競相上馬,辦了香料廠等18個工廠,195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到870萬元。1962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不少工業企業停產、下馬。1963年全縣總產值117萬元,其中國營工業企業6個,總產值81萬元。1970年,全縣工業企業恢復到31個,總產值336萬元,其中國營工業企業15個,總產值279萬元。進入70年代,新辦糖廠、水泥廠、汽修廠、煤礦、磷礦、磷肥廠等一批工業項目,工業生產開始進入穩步發展階段。1980年工業企業發展到51個,總產值1415萬元,比1970年增長2.21倍。在80年代,工業生產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繼續發展。1985年全縣國營、集體工業總產值達1721.16萬元(1980年不變價),城鎮、農村個體工業產值38萬元。1990年,全縣有國營、集體和個體等工業企業455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1個,集體所有制企業24個,中外合資企業1個,城鄉個體戶辦(含聯辦)工業企業399個;全部工業總產值6181萬元(1990年不變價),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3320萬元,比1980年增1.35倍;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單位50個,年末職工3359人;固定資產原值7543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凈值5672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5個,固定資產原值6361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凈值4612萬元。[5]
[6]
第三產業
德??h人民在清代以前,從事商業人員很少,據《鎮安府志》記載:“郡民男子不習商賈,稍事田作而已?!奔匈Q易點只有8個。清代以后,外地商人陸續到縣內定居并從事商賈,隨著商貿增加,清末,天??h集市貿易點增加到27個,嗣后,當地縣城和圩場中一些富戶也隨之操起商業行業。到民國年間,集市貿易點又增加9個,民國36年(1947年)天??h城有大小商號39戶,經營種類有文具、熟煙、服裝、酒戶、車縫、藥房、雜貨、客店、理發、熟食、紙料等,資本總額國幣1326萬元。
解放初,在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原則下,開放市場,并增圩場2個。允許私人行商,個體商業頗為活躍。1951年全縣共有土產運銷業23戶;刨煙13戶;釀酒業28戶;屠宰業37戶;飲食業31戶;旅店業13戶;車縫業40戶;藥材、理發、照相業9戶:運輸業4戶;經紀業6家;布匹業67攤;百貨58攤;雜貨業20攤;油鹽業45攤;蔬菜水果業25攤??倧臉I人員454人,資金97022萬元(舊版人民幣)。1952年以后,國營商業、供銷合作社相繼成立。1956年縣內開始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當年所有個體商業先后參加了公私合營商業,或組織合作商店,縣城僅剩下十多個小食涼果攤。1969年至1975年公私合營商店又過度為國營商店。1980年以后,允許發展個體小商業。1982年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商業297個,從業人員1469人;集休所有制商業18個,人員229人;農村代購、代銷店154個,人員157人;個體商業286個,人員413人,當年全縣商品零售總額2757.58萬元。1985年全縣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三項營業收入5902.71萬元,當年虧損137.37萬元。1990年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商業234個,人員991人;集體商業272個,人員508人;個體有證商業1859戶,人員2089人。全縣商業銷售總額10556萬元,當年虧損264萬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