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介于東經101°54'—102°29',北緯27°05'—27°36'之間,幅員面積2284平方公里。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地形復雜多樣,以中山地貌為主。螺髻山和牦牛山東西對峙,老幼山居中南。安寧河北入南出貫穿全境,沿途有茨達河、老碾河等注入。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 德昌縣因元為德州、昌州地,后置德昌路,乃合二州首字而命名。德昌縣主要風景名勝有:螺髻山,王所大石墓群,魁星閣,圣心堂,字庫塔等。
中文名稱德昌縣外文名稱Dechang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駐地德州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5500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面 積2288平方公里人 口21.6萬 (截止2013年末)方 言彝語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攀西燕子城(鳳凰城)、螺髻山、第四紀冰川遺跡等機 場西昌青山機場火車站德昌站、德昌西站車牌代碼川W行政代碼513424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氣候3 行政區劃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水電資源? 植物資源? 藥材資源5 人口民族6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交通概況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障9 風景名勝10 歷史文化歷史沿革編輯秦為邛都屬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屬越嶲郡邛都縣,西魏置新定縣,隸平樂郡。北周置可泉縣。隋唐襲之,天寶元年(742年)改可泉為西瀘縣。唐末,五代為南詔國屬地,有屈部、赪蜒部、巴翠部,屬建昌府。兩宋為大理國屬地,建制沿襲南詔,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德昌、定昌、德平3路,隸羅羅斯宣慰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德昌路民屯。至元二十年(1283年)始立軍屯,發爨(cuan)、僰(bo)軍人120戶。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罷德平、定昌2路,并隸德昌路,置德昌路軍民府,領德州、威龍州、普濟州,屬云南布政司。明置德昌千戶所,后置德昌府,屬云南布政司。旋改屬四川布政司,清置德昌所,后改置巡檢司。隸寧遠府(西昌)。民國二年(1913年)德昌設分縣,屬西昌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置為西昌縣第三區,屬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劃入西康省。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成立德昌設治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建立德昌縣,屬西康省。 1959年并入西昌縣。1962年恢復德昌縣,屬西昌地區。1979年西昌地區并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屬涼山州。
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
地貌
地形復雜多樣,以中山地貌為主,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
氣候
德昌縣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7攝氏度,年均降水1049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2147小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3年,德昌縣轄3鎮18鄉:德州鎮、永郎鎮、樂躍鎮、麻栗鎮、阿月鄉、前山鄉、巴洞鄉、寬裕鄉、茨達鄉、王所鄉、熱河鄉、大山鄉、六所鄉、鐵爐鄉、馬安鄉、大彎鄉、錦川鄉、小高鄉、老碾鄉、大陸槽鄉,以及金沙和南山兩個僳僳族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德昌縣幅員面積2284平方公里,其中截止2011年,德昌縣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1884.9公頃。
德昌縣農田
礦產資源
德昌縣境內有礦點礦化點近200個,礦種47種,以赤鐵、鏡鐵、含銅菱鐵、釩鈦磁鐵、石灰石、高嶺土、硅石為多,經地質部門勘查過的礦點21個,礦種12種,特別是稀土,已探明氧化物儲量72萬噸。
水電資源
截止2011年,德昌縣擁有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約40萬千瓦,已開發建成投產18萬千瓦。
植物資源
德昌縣林副產品種類繁多,有食用菌和染料、藥用、芳香油、油料、園林花卉等類植物400余種。
藥材資源
已查明動植物藥材上百種。常年收購中草藥材30多種,以龍膽草、僧母草、黃芩、川楝子、茯苓、余甘子、金龜蓮、商陸為大宗。經濟林木有油茶、油桐、漆樹、核桃、花椒等。果品有梨、桃、柑桔、李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3年末,德昌縣總人口21.6萬人,有漢族、彝族、傈僳族等23個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德昌縣生產總值52.4834億元,較2011年增長15.3%,增速比2011年增加2.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262億元,較2011年增長4.7%,增速比2011年增加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4.3700億元,較2011年增長25.2%,增速比2011年增加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4.7872億元,較2011年增長9.9%,增速比2011年增加0.9個百分點。從生產角度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第一產業為23.0%,比2011年下降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為56.4%,比2011年提高1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為20.6%,比2011年下降8.7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2.4411萬元,比2011年增加3061元,增長14.9%。經濟結構略有調整,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25.8︰44.9︰29.3發展為25.4︰46.4︰28.2。
第一產業
2012年,德昌縣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現價)達到220388萬元,較2011年增加26594萬元,較2011年增長13.7%。其中農業產值119134萬元,較2011年增加19364萬元,較2011年增長19.4%;林業產值5317萬元,較2011年增加2萬元,較2011年基本持平;畜牧業產值87276萬元,較2011年增加6513萬元,較2011年增長8.1%;漁業產值5286萬元,較2011年增加351萬元,較2011年增長7.1%;服務產值3375萬元,較2011年增加364萬元,較2011年增長12.1%。
第二產業
2012年,德昌縣全部工業總產值753251萬元,比2011年增長2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660800萬元,比20011年增長21.7%。在規模以上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機制糖3355噸,比2011年增長12.7%;石墨電極產量45331噸,比2011年增長12.5%,工業硅產量6.1萬噸,比2011年增長15.1%。3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08544萬元,比2011年增長29.7%;工業產品產銷率98.2%,比2011年減少0.14個百分點;當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98926萬元,比2011年增長23.9%;全年利稅總額104924萬元,比2011年增長25.6%,其中:利潤總額80097萬元,比2011年增長24.2%。2012年德昌縣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全社會建筑業生產完成增加值73872萬元,比2011年增長31.2%。
第三產業
2012年,德昌縣旅游總收入達25231萬元,比2011年增長18.7%,旅游人次達73.3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12.2%。
交通概況編輯成昆鐵路、京昆高速公路和108國道縱貫德昌縣。成昆高速鐵路客運雙線德昌西站在建設中(截止2014年)。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2年,德昌縣投入3000余萬元,實施校安工程、危房改造、校舍建設和鄉鎮教師周轉房建設,建成三
德昌縣第三中學幼,啟動建設德昌縣第三中學。城區中小學生達到1.93萬人,占全縣中小學生的60%。投入4000余萬元,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等助學政策;投入160萬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兌現優教獎勵256萬元;普職招生比4:6,初中畢業升高中實現應讀盡讀;普通高考本科上線率比2011年增加了50人。小學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100%和98%,兒童學前3年和1年入園率分別達60%和88%。
衛生事業
2012年,德昌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6.8%,累計接種疫苗37萬人次;投入600余萬元,新建和改造鄉鎮衛生院2個、村衛生室40個。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0.22%,補助金額102.5萬元。人口出生率13.29‰、自然增長率6.98‰,符合政策生育率96.12%。2012年年末全縣有衛生機構29個(不含診所),其中醫院2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004張,其中醫院785張;衛生技術人員74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398人。
社會保障
2012年,德昌縣投入3億元,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和“十大扶貧工程”,建成樂躍沙壩和麻栗新塘民族新村,扶貧解困3000人。城鎮新增就業1258人,登記失業率3.98%,在控制線4.2%以內;落實小額擔保貸款10萬元,促進高校畢業自主創業12人;完成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85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3人?!拔宕蟊kU”穩步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社會保險參保率62%,2.11萬人按月領取了養老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095人,實施城鄉醫療救助8252人次。五保戶統籌供養1046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養292人。建成救災物資儲備庫,確定應急避難場所3個。
風景名勝編輯螺髻山位于四川省涼山州中部,地跨普格、德昌、西昌兩縣一市,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其中風景名勝區1086
德昌縣風景名勝 (5張)
平方公里。主峰位于德昌縣境內,海拔4359米。 王所大石墓群位于王所鄉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約400米處,據考證為西漢~戰國時期的邛都夷墓葬。因該墓葬是用大石圍成墓室,上方用巨石排列蓋頂,故名大石墓。該墓葬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魁星閣位于縣城上翔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年),同治初年(1862年)太平軍經過時毀于戰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三十一年又遭火焚。宣統二年至民國元年再次重修。該建筑為條石、青磚城樓式基座,占地142.8平方米,座高7.9米,四周起卷拱,通其往來。座上起建閣樓3層,二、三層逐級上收,為六角攢尖式青筒瓦屋面木結構建筑。早年閣內曾裝塑有魁星神像,供文人學子祭拜。 圣心堂位于縣城上翔街北端,僅教堂占地326平方米。是法國傳教士光若翰在德昌(1895年)創建天主教,約在1905年后集資建成的。該教堂傳承了西方教堂的風格和結構。 字庫塔栗字庫塔(1852年)、倉圣宮字庫塔(1836年)、小高字庫塔(1862年)、六所字庫塔(1829年)、魚洞寺字庫塔(1885年)、茨達字庫塔(1870年)。這些塔形字庫均為磚石砌成的仿樓閣六角攢尖式建筑,多為三重檐。
歷史文化編輯德昌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有漢、彝、傈僳、回、藏等多個少數民族,尤以傈僳族最具特色。德昌縣傈
僳族是四川省傈僳族聚居最多的縣,有兩個鄉,總人口6000多人。傈僳族能歌善舞。過去以農耕和狩獵為主,如今男人不狩獵了,但又成了野生毒蜂的克星,他們尋找、追蹤,捕捉各類野生毒蜂,并將其寄養于自己家園的房檐下、樹干上、泥土中,待蜂蛹成熟,取蛹銷售。傈僳族女人善編織火草麻布、手工羊毛腰帶,手工縫制、刺繡的女性衣裙尤具特色。傈僳族喜愛歌舞,無論婚、喪、慶典均要唱歌(對歌)跳舞。其婚禮極具神秘色彩,入洞房須由伴郎伴娘與新郎新娘同睡一床,共度良霄。德昌傈僳族的民間舞蹈、服飾、闊食節、婚俗、葫蘆笙制作、刺繡、火草織布技藝、口弦制作、民間傳說等9個項目,于2011年前先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