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縣,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地處東經107'05",北緯40'13"。位于巴彥淖爾市西南部。東連杭錦后旗,北與烏拉特后旗接壤,西靠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相望。面積4166.6平方公里。轄4個鎮、1個蘇木:巴彥高勒鎮、隆盛合鎮、渡口鎮、補隆淖鎮、沙金套海蘇木。
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2013年磴口縣生產總值563071萬元。
名稱來歷
“磴口”名稱源于舊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绊恪?,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于該岸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沖淘,而上層覆蓋著松散的沙壤土,易沖淘,這樣水漲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級級臺階。磴口又是黃河東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建制沿革
秦統一中國后,這里屬新秦地。
漢武帝時設朔方郡,下設十個縣,其中窳渾、臨戎、三封三個縣的古城遺址都在磴口境內,曾是漢朝在朔方的繁榮墾區,當時三縣人口已達7萬余人。
北魏時,磴口地區屬夏州;唐朝歸夏州節度使。
宋時、黨項族漸強,建立西夏王朝,此地歸天德軍。
元歸甘肅路;清屬寧夏道。
清初、磴口地區即屬阿拉善王爺封地。
乾隆年間,選定磴口為吉蘭泰食鹽外運碼頭,并設衙署,駐扎司員,促進了蹬口地方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1926年,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后,向西挺進,路經磴口,為軍需供應方便和與綏甘廊銜接,遂決定設“磴口兵站”,并于1929年1月經南京國民政府批準設縣,歸屬寧夏。解放后,磴口縣仍屬寧夏管轄。
1954年,甘肅、寧夏合并,磴口縣直屬甘肅省阿拉善自治州,至1956年,自治州改為巴彥淖爾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磴口屬其轄。
1958年,巴彥淖爾盟與河套行政區合并,仍稱巴彥淖爾盟,盟府設在磴口縣巴彥高勒鎮。
1960年,撤銷磴口縣成立巴彥高勒市。
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恢復磴口縣。
1971年盟府遷駐臨河,磴口縣為其所轄。
行政區劃 編輯
磴口縣轄4個鎮、1個蘇木:
鎮:巴彥高勒鎮、補隆淖爾鎮、隆盛合鎮 、渡口鎮
蘇木:沙金套海蘇木
農場:烏蘭布和農場、巴彥套海農場、哈騰套海農場、納林套海農場、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磴口縣
磴口縣位于內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頭,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地處東經106°9′~107°10′,北緯40°9′~40°57′之間,東北與杭錦后旗接壤,西北同烏拉特后旗相連,西南與阿拉善盟毗鄰,東南與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全縣東西長約92公里,南北寬約65公里,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
地貌
磴口縣地形
磴口縣縣境地形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北部是高聳巍峨的狼山山脈,為土石山區,面積145.3萬畝,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西部是廣袤的烏蘭布和大沙漠,地表為沙丘和沙生植物覆蓋,面積426.9萬畝;東部為一望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平原區45.6萬畝,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縱橫,灌溉便利;南面是奔騰咆哮的古老黃河,黃河水域7.3萬畝,整個地形除山區外呈現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逐步向西北傾斜,從東南總干渠引水閘到西北烏蘭布和沙區,坡降23米。境內海拔最高2046米,最低1030米。
氣候
磴口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夏季炎熱,降雨量少,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積溫高,無霜期短。2013年日照時數3300小時以上,2013年無霜期在136-205天之間,年平均氣溫為7.6℃,植物生長期的5-9月份光合有效輻射40.19千卡/cm2,植物生長期的積溫約為3100℃,生長期晝夜溫差14.5℃。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發量2397.6mm。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磴口縣洪羊洞風景 (2張)
磴口縣土地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65.3萬畝,鹽堿地20萬畝,烏蘭布和沙漠延伸到磴口境內426.9萬畝,有近200萬畝沙地適宜開發治理。
水資源
磴口縣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年徑流量310億立方米,黃河年均流量在580-1600m/s之間,據有關資料統計,2006年磴口縣水利資源總量達11.059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327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即引黃水量)為6.044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131億立方米,其中重復計算量為2.11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面積達3452.11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儲量為5.258億立方米,黃河水年側滲量4.9億立方米,可開采量為2.11億立方米。大小湖泊有46處,共有水域面積3.61萬畝。地下水資源分布狀態較為穩定,埋深淺、極易開采。
磴口縣地處河套黃溉上游,攔河閘控制著整個河套的灌溉。因此引黃灌溉較其他旗縣條件優越。黃河自2012年閘上平均水位、灌溉行水期一般在1053.6米以上,最高水位1055米。磴口縣絕大多數耕地可引黃灌溉。
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河套灌區水利大動脈總干渠及烏審干渠橫穿縣境而過,黃河水側滲豐富,同時由于古地理環境及黃河改道,使磴口縣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地下水埋深2-9米,單井出水量80-120m/h。
風能資源
巴彥淖爾市風能資源具有豐富區面積大,有效風時多、風能品位高、穩定度較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磴
風力發電
口縣北部地處在賀蘭山和狼山風口上,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據測量,年平均風速達4.5米/秒,年≥3米/秒的時間達6800小時以上,大于或等于6m/s風速的時間每年有2200-2500小時以上,是我國除東南沿海外,全國內陸僅有的幾個風能豐富區之一。加之磴口土地面積大,地形開闊,地熱平坦,距電網較近,交通便利,具備建設大型風電場的條件,為把風能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我縣與工菱公司等五家公司積極洽談并簽訂了合作協議書,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磴口地區歷年平均最大風速為23m/s,瞬間最大風速28m/s。
太陽能資源
磴口縣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屬我國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域,是自治區規劃的發展太陽能發電的重點區域。太陽的年總輻射量為200-204瓦/平方米之間,各月總輻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為8月、4月、9月,其中5月達到極高值,此時云量少、晴天多、日照足,因而,輻射強烈。磴口縣2013年日照時數在3100~3300小時以上。其中烏蘭布和沙區,2013年在3380小時以上,屬全市最高地區。磴口縣多年年平均氣溫7。6℃,極端最高氣溫38.2 ℃, 極端最低氣溫-34.2 ℃。磴口縣4—9月份平均日照1807.2小時,占年值的55.9%,春季為27.2%,夏季為28.4 %,秋季為27.5%,與總輻射一致,全市日照5月份達到最大,日照百分率為:71%—75%之間。
通行語言 編輯
磴口縣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普通話。
但磴口縣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語言為晉語,磴口話屬于晉語的五臺片方言,當地人稱之為“后套話”或“巴盟話”。
人口 編輯
2013年末磴口縣總人口12.25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末減少401人。其中:少數民族11504人(蒙古族5273人,回族5509人)??側丝谥校悍寝r業人口5.39萬人,農業人口6.86萬人,城鄉人口比例為44:56。2013年出生人口557人,出生率5.41‰;死亡人口528人,死亡率5.10‰;自然增長率0.31‰。
經濟 編輯
綜述
2012年,磴口縣生產總值完成41.5億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演進為19:60:21。財政收入達到3億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5億元,是2007年的1.4倍。2007至2012年的五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億元,爭取國家轉移支付14.7億元、專項投資5億元。
2013年磴口縣生產總值563071萬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700萬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77910萬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94461萬元,增長6.3%。一、二、三產結構由上年的16.5:66.8:16.7調整為16.1:67.1:16.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5%、70.3%和17.2%。人均生產總值4589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7412美元。
第一產業
2013年磴口縣農業總產值138837.9萬元,增長8.2%,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結構比例為59.9:6.9:31.1:1.2:0.9。
2013年磴口縣農作物總播面積68.13萬畝,比上年增長0.2%。糧食作物面積34.36萬畝,增長0.1%,其中:小麥面積3.35萬畝,下降63.4%;玉米面積30.95萬畝,增長23%。經濟作物面積31.18萬畝,下降1.3%。其中:油料面積24.4萬畝,增長17.5%;番茄面積0.98萬畝,下降76.3%。飼草作物面積2.59萬畝,增長23.3%。糧經草比例由上年的50.4:46.4:3.2調整為50.4:45.8:3.8。主要大宗農作物良種率達到100%。設施農業成效顯著,磴口縣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0.88萬畝,其中:日光溫室0.45萬畝,塑料大棚0.43萬畝,初步形成了反季節甜瓜、蔬菜生產及育苗的規?;N植。
2013年磴口縣畜牧業產值43199.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1.1%。牧業年度(6月末)牲畜存欄總數45.36萬頭(只),同比增長9.8%;牲畜總增46.75萬頭(只),總增率132.0%;良種及改良種比率95.37%;能繁母畜27.6萬頭(只),占牲畜總頭數的60.9%。畜牧業養殖規?;?、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磴口縣規?;B殖總戶數達182戶。
2013年磴口縣牲畜存欄總數57.1萬頭(只),比上年增長41.1%。其中大牲畜4.49萬頭,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奶牛33319頭,當年購進11803頭);羊50.94萬只,增長47%;豬1.66萬口,下降6.2%。出欄總數為47.99萬頭(只),比上年增長18.2%;出欄率97.35%,下降0.33個百分點。2013年肉類總產量12570噸,增長29.8%,其中:豬肉產量達到3049噸,增長78.4%;牛肉產量達到2766噸,增長81.7%;羊肉產量達到6237噸,下降3.8%。牛奶產量68959噸,下降33.1%;禽蛋產量401噸,下降8.5%;水產品產量699噸,增長11.8%;山羊絨產量39噸,增長62.5%。
第二產業
2013年磴口縣全部工業總產值489239.3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7746.8萬元,增長17.6%;全部工業增加值152509萬元,增長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174.6萬元,增長12.2%,產品銷售率88.8%,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
2013年磴口縣食品制造業48305萬元,增長23.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0420.8萬元,增長30.9%;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39978.2萬元,增長8.2%;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0153萬元,增長2.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570.5萬元,增長31.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622.2萬元,下降29.4%;造紙及紙制品業1124.1萬元,下降15.5%。
2013年磴口縣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3.9:66.1調整為37.9:62.1。輕工業增加值49429.1萬元,增長26.2%;重工業增加值80745.5萬元,增長4.0%。
2013年磴口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22725.2萬元,增長23.5%;實際上繳稅金14279.7萬元,下降18.4%;虧損企業虧損額200萬元,下降65.5%。
第三產業
2013年磴口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649.3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城鎮零售額101689.6萬元,增長12.2%;農村零售額13959.7萬元,增長13.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4314.4萬元,增長13.1%;住宿和餐飲業21334.9萬元,增長9.0%。
2013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00422萬元,增長23.1%,其中, 中長期貸款余額42738萬元,下降8.2%;短期貸款余額157685萬元, 增長35.7%。在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122821萬元,增長31.2%,其中個人消費貸款299萬元,增長100.7%;單位貸款及透支(經營貸款)34863萬元,增長60.4%。
2013年保險業保費收入4969萬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財產險收入1061萬元,下降6.4%;人壽險收入3908萬元,增長6.3%。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680萬元,下降54.2%,其中:財產險433萬元,下降15.1%;人壽險247萬元,下降74.7%。
社會 編輯
教育事業
2013年磴口縣共有幼兒園7所(教育部門辦1所),入園人數1530人;在園人數1606人,下降5.4%;離園人數898人。普通中學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高中招收學生653人,下降16.5%;在校生1932人,增長2.0%;畢業生497人,增長24.3%。初中招收學生806人,下降8.8%;在校生2352人,下降9.2%,其中少數民族249人;畢業生870人,下降12.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75%。小學校7所(鎮區3所、鄉村4所),招收學生690人,增長2.1%;在校生4061人,下降7.9%,其中少數民族422人,下降10.2%;畢業生911人,下降4.2%。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104%。
醫療事業
2013年末共有衛生機構12個,其中醫院3個,蘇木鎮衛生院7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3個,診所45個,村衛生室46個;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514張,其中衛生院94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9人(衛生院49人),其中執業醫師103人,助理醫師20人,注冊護士175人。
科技事業
2013年末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1個,科技經費支出332萬元,增長1.5%;擁有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1家;擁有自治區名牌產品5個,自治區著名商標5個。
文化事業
2013年末磴口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從業人員20人,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文物站1個,檔案館1個,農村牧區文化站5個,博物館1個;擁有調頻廣播發射臺1座,電視轉播臺1座,有線電視居民用戶11500戶(全部為數字電視),《磴口時事》2013年發行46期6.9萬份。
名勝古跡 編輯
陰山壁畫
陰山壁畫 (2張)
位于磴口縣陰山格爾敖包溝和默里赫圖溝的近萬幅巖畫組成了綿延千里的藝術畫廊,鐫刻著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珍品。早在公元六世紀初,陰山巖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并記錄在著名的《水經注》中。
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于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該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長250米,南北最長200米,北與西北被沙漠覆蓋,墻寬9~13米,南墻中部有一缺口寬約20米,約為城門。該城東墻北墻,殘高1~2.5米。城中部略偏東處有一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臺,探得文化層有1~3米深。文化層下層為漢代文物,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漢代建筑材料;中層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殘片數種;上層為明、清文化層,較厚,有大量鈞窯瓷殘片,如青花瓷殘片。在斷垣殘壁的表面也可揀到鐵鏈、三梭銅合金箭鏃等。
臨戎古城遺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磴口縣補隆淖辦事處河拐子村西。建于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漢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該城呈長方形,城墻由黃土夯實筑成。南北墻長約450米,東墻長637.5米,西墻長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東北部還殘留著0.5~2米高的土垣。城內出土文物有:繩紋磚、瓦、罐、壺、甕、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帶有繩紋、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紋飾,此為漢代陶器的明顯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鐵制作坊遺址,距遺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滿鐵器殘片。還有極少灰陶片和紅陶片,類似遼至西夏遺物。古城垣外的東南部,也有制鐵作坊遺址,出土文物有箭頭、戟、刀等殘存物。
三封古城遺址
亦稱陶升井古城,位于磴口縣原哈騰套海蘇木約5公里處,建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內城和外城。內城土垣長約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殘存的土垣。內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內城內外,磚、瓦、陶片俯首可得,箭挺、箭簇數量不少,均為東漢遺物。內城東南角和外城相近處0.5米深的土中,發現有文化層。遺址范圍內有武帝和王莽時期的五株、大泉錢幣等文物。
阿貴廟
阿貴廟屬“紅教”,即寧瑪教派,尊蓮花生為師祖,公元774年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廟宇始建于
阿貴廟 (2張)
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巖,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整座廟宇雄偉壯麗,結構緊湊,屬典型的藏式建筑。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
位于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發電、交通、旅游等多項功能。該工程是巴彥淖爾市唯一的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納林湖
納林湖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距離磴口縣縣
納林湖
城40公里,交通便利。該湖地處陰山山脈南部,三盛公水利樞紐風景區北部,哈騰套海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她位于黃河水利樞紐、阿貴廟、雞鹿塞、漢代古墓群、生態園區等景點的中心位置,是整個大的旅游區域的駐足休憩的理想場所。
哈騰套海保護區
于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保護區總面積185.4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52.25萬畝。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主要生長有甘草、花棒、麻黃、肉蓯蓉、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名貴藥材和稀有植物,并有大小湖泊200多處。
冬青湖
冬青湖景區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距磴口縣城55公里。湖水面積5000畝,由主湖、東湖和南湖組成。豐水時水深5米,枯水時水深3米,湖水清澈見底。湖中有草魚、鯉魚等魚類,有蘆葦、水草等植物。
夢幻峽谷
位于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與阿拉善左旗交界處的敖倫布拉格鎮境內的陰山余脈中,距磴口縣城90公里,被當地牧人譽為“七彩神山”。 在地理學上“夢幻峽谷”屬丹霞地貌。
特產 編輯
王爺地甘草
華萊士 (2張)
產自于蒙古族王爺地而得名,外皮呈橙紅色、內部金黃、久存不變質。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之佳品。
華萊士瓜
華萊士蜜瓜外形美觀,色澤金黃,軟脆適度,香甜味美,集香蕉、蘋果、鴨梨、蜜桃、玫瑰味于一體,瓜肉似翡翠、風味獨特、醇香濃郁、入口綿甜,營養成份極其豐富,屬瓜中之王。1998年磴口縣被國務院特產辦命名為“中國華來士蜜瓜之鄉。
番茄
磴口番茄以無污染、果肉厚、著色好、紅色素、a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而著稱,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加工番茄系列,磴口縣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
磴口西瓜
磴口西瓜生長于光熱豐富的沙質沃土中,具有含糖量高,肉脆多汁、味甜爽口的特點,歷來為區內外瓜商所青睞。
肉蓯蓉
肉蓯蓉,又名大蕓,為列當科二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于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的草原地帶。有“沙漠人參”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