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區,廣東省茂名市市轄區,位于廣東西南沿海,北靠高州、陽春,東連陽西,西接茂南區、吳川,南臨南海。2014年4月18日掛牌成立,由原電白縣和茂名市茂港區合并而成。電白區是茂名市轄區內唯一的一個沿??h級行政區,其沿海地區是廣東茂名濱海新區(以電城、博賀兩鎮為起步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七逕鎮則被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茂名高新區,屬于濱海新區規劃的一部分)管轄;南海街道等屬于水東灣新城范圍。[1-5] “電白”歷史悠久,因粵西一帶多雷電而得名,先后以郡、縣、市轄區作為行政區劃類型。電白轄區先后變動,至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縣治由長坡(今高州長坡鎮)遷到神電衛(今電城鎮)后,電白縣轄區基本定型,直至電白縣、茂港區分治;電白區成立后,又恢復到電白縣、茂港區分治前電白縣的轄區范圍。電白區南部沿海,中、北部為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主要包含沙瑯江流域(北、中、西部)及望夫河(儒洞河)流域(東部),盛產荔枝、龍眼、花生、海鮮等,其中水東芥菜遠近聞名,有全國水產品百強縣和水果總產量百強縣之稱 。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也使得電白區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頗為豐富,其中有中國第一灘、羅坑水庫、錦蓋山、放雞島等。電白區交通方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是粵西南的重要門戶。電白區成立前,電白縣即被評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1992年第一屆) 。隨著茂名市經濟重心向電白區(沿海為主)轉移,電白區經濟的發展和提升空間十分大。
歷史編輯名稱由來
電白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析高涼置郡(郡縣一體),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縣,均以“電白”為名。緣由何來,傳說有二。一說,電白初建定址時,其后山為寶山。在寶山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巖洞名龍湫巖,深不可測。若投石至巖中,立即雷電交加,白光閃爍,因而便將這個郡定名為電白郡。隋改郡為縣時,治所未變,即今之高州市長坡舊城村。明成化年間,縣治所自舊城遷神電衛城(今電城),縣名如故。二說,自電白至雷州半島,地處粵西南,地多干旱,一年四季都有雷電,尤以夏季為多,常毀物傷人畜,因而便有電白、雷州之地名稱謂。此說以電白多雷電而得名。[10-11]
沿革
電白區略圖電白歷史悠久,據歷代縣志,電白唐虞時代屬南交地,三代(夏、商、周)時是楊州之南裔。春秋戰國時代為百越地。秦朝設南???,電白屬其西境。秦末, 趙佗盤踞越地,自稱南越王,電白為其轄境。三國時,地屬吳國。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吳國把交州的南海、蒼梧、高涼、郁林四郡分出來,設置廣州。電白隸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地。電白之名尚未作為行政區劃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從高涼郡析置海昌郡,轄地為今電白區樹仔鎮和電城鎮,郡治在寧化縣(今電白區樹仔鎮莘陂村)。領寧化、武寧、永建、招懷、興定等五縣。屬廣州。南朝齊時海昌郡領寧化、永建、招懷、始化、新建五縣??ぶ稳栽趯幓h(今電白區樹仔鎮莘陂村)。 仍屬廣州。南朝梁時海昌郡領海昌、寧化,永建三縣。梁大同元年設高州(535)。海昌郡改屬高州。南朝陳時海昌郡領海昌、寧化,永建,化招、熙墰、招集六縣。南朝梁大通中(528年),析高涼郡置電白郡,轄地為今高州市東北部及電白區西北部,郡治在今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僅領電白一縣。陳因之。電白在這段時間以郡、縣同稱,實際上是郡縣一體。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電白、海昌二郡置電白縣,電白自此以縣稱。從唐到清,電白縣基本隸屬高州(這里高州包括今茂名、湛江部分地區等地,并非僅指今高州市),所轄范圍先后有所變動。明朝以前,電白縣治在今高州的長坡鎮,電白縣范圍包含今電白區東部、北部以及今高州東部。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因受山賊騷擾,縣治遷往神電衛(今電城),衛、縣同治。從舊城遷治神電衛(今電城)時,縣治舊城的附郭及懷德等六鄉(今高州東部)劃給茂名縣(茂名縣后大部發展成為高州市、小部分發展成茂南區),茂名縣的下博鄉即原南巴縣地(霞洞、林頭、大衙、麻崗等,今電白西面)劃給電白縣。至此電白縣區域基本固定下來。民國屬廣東南路行政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治遷往霞洞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遷回電城。1949年以后,隸屬湛江地區。1950年12月縣治遷往水東。1983年湛江地區撤銷,電白縣屬茂名市。 1992年10月在原電白縣南海鎮的基礎上,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設立茂名市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注:此為經濟區,非行政區,名義上此區仍屬電白縣管轄)。1993年,江澤民同志視察茂名,要求把茂名建成美麗的現代化的海濱城市。自此,茂名不斷嘗試向東向南靠海(電白縣)發展。2001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茂名市茂港區 。茂港區轄從電白縣劃出的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和南海6個鎮。(注:此時六鎮正式不歸電白縣管轄)。2012年,廣東茂名濱海新區在電城鎮正式掛牌成立(注:濱海新區并不是行政區,而是一個功能區)。當時的電白縣沿海地區(內陸地區除外)、茂港區全境、茂南區的袂花鎮、鰲頭鎮屬于濱海新區,成立時以電城鎮(中心)和博賀鎮兩鎮作為起步區。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茂港區和電白縣,合并設立電白區。 同年4月,該區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電白縣轄26個鎮:水東鎮、陳村鎮、馬踏鎮、嶺門鎮、爵山鎮、電城鎮、樹仔鎮、麻崗鎮、博賀鎮、龍山鎮、旦場鎮、南海鎮、沙院鎮、小良鎮、七逕鎮、坡心鎮、羊角鎮、林頭鎮、大衙鎮、霞洞鎮、觀珠鎮、沙瑯鎮、黃嶺鎮、望夫鎮、羅坑鎮、那霍鎮;4個類鄉鎮單位(虛擬鎮):國營曙光農場、國營水豐農場、國營新華農場、電白鹽場。2001年1月22日,從電白縣析置茂港區。一直到2002年8月為止,電白縣轄20個鎮(水東、陳村、林頭、霞洞、黃嶺、那霍、沙瑯、羅坑、大衙、觀珠、望夫、馬踏、嶺門、麻崗、旦場、樹仔、電城、爵山、博賀、龍山),4個虛擬鎮(電白鹽場、曙光農場、水豐農場、新華農場);茂港區轄6個鎮(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南海)。2002年8月26日,茂港區南海鎮被撤銷,同時成立茂港區南海街道(2003年8月16日正式掛牌成立)和高地街道(2003年9月4日正式掛牌成立)。2003年12月,電白縣行政區劃變更如下 :(1)撤銷龍山鎮、博賀鎮,合并設立新的博賀鎮。調整后,博賀鎮共有5個居委會、5個漁委會和10個村委會,總面積49.5平方千米,總人口63293人。博賀鎮政府駐原博賀鎮政府駐地;(2)撤銷爵山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電城鎮。調整后,電城鎮共有5個居委會和28個村委會,總面積109平方千米,總人口135708人,電城鎮政府駐原電城鎮政府駐地;(3)撤銷大衙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林頭鎮。調整后,林頭鎮共有2個居委會和33個村委會,總面積146平方千米,總人口125695人,林頭鎮政府駐原林頭鎮政府駐地。2010年底,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茂名高新區)獲批成立 ;2011年,當時的七逕鎮被納入管理范圍,但其不屬于行政區劃單位,名義上,該鎮仍屬于茂港區。 2012年,廣東茂名濱海新區成立,起步階段管轄電城鎮、博賀鎮,但廣東茂名濱海新區不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縣級行政區劃,名義上,該兩鎮仍屬于電白縣。2014年電白區成立,下轄2個街道、22個鎮、4個虛擬鎮:
街道:南海街道、高地街道;
鎮:水東鎮、陳村鎮 、沙院鎮、小良鎮、七逕鎮、坡心鎮、羊角鎮、林頭鎮、霞洞鎮、黃嶺鎮、那霍鎮、沙瑯鎮、羅坑鎮、觀珠鎮、望夫鎮、馬踏鎮、嶺門鎮、麻崗鎮、旦場鎮、樹仔鎮、電城鎮、博賀鎮;
虛擬鎮:廣東省曙光農場、廣東省水豐農場、廣東省新華農場、廣東省電白鹽場。
注:截至2014年8月,電城鎮、博賀鎮兩鎮僅名義上由茂名市電白區管轄,實際上由廣東茂名濱海新區管轄 ;七逕鎮僅名義上歸茂名市電白區管轄,實際上由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茂名高新區)管轄 。
交通編輯電白區交通便利,325國道、廣湛高速公路、三茂鐵路橫貫全境;水東、博賀兩港的船只可直達國內各沿海城市。 原茂港域內已形成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網絡。茂港為廣湛、茂湛、洛湛等鐵
電白城區路干線的樞紐站和交匯點,鐵路運輸直達全國各地。區內茂名港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西南地區最近的出??谥?,擁有500噸級至25萬噸級通用件雜貨、化工、成品油、液化氣、原油等各類功能齊全的碼頭泊位41個,其中萬噸以上泊位5個,年吞吐能力1700萬噸。區內公路通車總里程839.13公里,其中干線100.23公里,縣道46.6公里。區內初步形成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高水一級公路為主骨干,羊(角)分(界)線等6條縣道為支架,羊角至共同等130多條鄉道為支撐的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拓浾緢鼋ㄔO日趨完善。2005年,沙院客運站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年運送旅客9萬人次。
地理編輯氣候
電白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低緯度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少霜無雪,四季如春。全區年均日照時數2161小時,日照率40-49%。7月、10月是一年中日照
水東西湖時間最長的月份、2月、3月最短。多年平均氣溫是23℃,年際變動一般在22.4℃-23.7℃之間,平常年最熱的是7月,月平均氣溫28.5℃,最冷的是1月,月平均氣溫15.68℃。日最高氣溫37.2℃,發生在1968年 7月27日;日最低氣溫3℃,發生在1975年12月17日。年平均降水量1990.9毫米,年際變化較大,降水最多的 1985年,達3159.18毫米;降水最少的1961年,僅有1438.78毫米。年內每月的降水量分配不均,4-9月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5%;最少的是11月至第二年1月,僅占5%。因而常常出現春冬多旱災、夏秋多澇災。年降水量的多少也因地域的差異而不同。北部、中部雨量較多,羅坑、那霍等鎮是暴雨中心地帶;南部沿海雨量較少,嶺門、旦場等鎮是降水量最少的鎮。電白區境內盛吹東風和東南偏東風。一年中風向多變,一般隨季節轉換。4月至8月以東、東南風為主;9月至第二年3月以北風和東北風為多。區內歷年平均風速為3.15米/秒,1、3、4月風速最大,平均3米/秒,其余月份在2.1-2.8米/秒之間。[10-11] (注:以上信息由于歷史原因暫未將原茂港區列入統計范圍,是合并前電白縣統計數據。)
地形
電白區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北、東北部高,南、西南部低,南部南海環繞,港灣迂回。地貌主要有三種:一是山地、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望夫、羅坑、那霍、黃嶺等鎮境內和沙瑯、觀珠兩鎮的東北部,以及霞洞鎮西北部浮山嶺地區。電白山脈眾多。主要有鵝凰嶂嶺、雙髻嶺、刺戾石嶺、浮山嶺、石床嶺、青鵝頂嶺、鷂婆鉤嶺。海拔高度在700米以上的還有白云頂嶺、塔石項嶺、大娘嶺、望夫嶺、企嶺、簕藪嶺等。鵝凰嶂嶺位于電白區羅坑鎮東面。地處陽西縣、陽春市、電白區三縣(市、區)交界處,是區內最高山嶺,海拔1337米,是廣東第二高峰,素有“陽江屋脊”之稱。鵝凰嶂莽莽蒼蒼,巍峨挺拔,其石極黑,其水極清,漫步其中猶如云霧中穿梭。登上鵝凰嶂頂峰,可俯瞰南海;其山腳下,有著名的里坪風光,那情意綿綿的流水,醉人的山歌小調,古老的水車,猶如世外桃源。這是一座鮮有人涉足的山峰,主峰附近是無人煙的地帶,甚至連當地的獵戶也甚少涉足主峰,其中五福瀑布和瑤池仙湖最具特色。雙髻嶺(又名丫鬟山)位于羅坑鎮東北12公里,海拔1264米。山有雙峰高插云霄,翠若雙鬟,因而得名。為電白與陽春兩縣(市、區)的界山。浮山嶺位于霞洞鎮西北北部6公里,海拔941米,盤亙12公里,為高州與電白分界山,是生態旅游和農業觀光旅游的好去處。相傳堯時,洪水泛濫,此山獨浮,因而得名。浮山嶺山青水秀,樹木郁蔥,泉溪清澈,云霧鐐繞,置于其間,恍若仙境。山上峭峰凌空,怪石磷峋,有一石洞面積達70多平方米,壁立如閣。山腰和山下荔枝、龍眼連片成林,花繁果碩。浮山嶺有獨特的文化古跡,歷為兵家要地。早在南朝梁、陳至隋初時,百越族首領冼太夫人曾在此設置營地,現存有冼太營地、冼太廟(誠敬夫人廟,也稱晏宮廟)。其中冼太廟相傳始建于隋唐代,清道光年間重修。莊山位于電白區電城鎮北1公里處。海拔249.5米。山上秀石錯落,古木參天。源于山巔的莊泉全長200多米。其間形成30余個大小不一的天然浴池,掩隱于石群之間,水清如鏡。溪畔明清石刻如“臨流觀化”“海飛云立”、“滌塵”、“莊泉”等散布于石澗、峭壁之上。[10-11] 二是臺地地貌,主要分布在嶺門、電城、麻崗、樹仔、博賀、旦場、陳村、水東、南海等鎮(街道)的部分地域。三是平原地貌,主要是沿江兩岸和沿海的沖積層。沿江平原分布在沙瑯江兩岸的林頭、霞洞、觀珠、七逕、小良、沙院、坡心、羊角等鎮的部分地區,儒洞河兩岸的馬踏鎮和望夫、嶺門等鎮的部分區域。[10-11]
水文
主要河流有沙瑯江、儒洞河、龍珠河、馬店河、大橋河、麻崗河、旦場河、寨頭河等。其中:沙瑯江是電白最大河流,位于區境北部,發源于那霍鎮青鵝頂嶺南谷,流經那霍、羅坑、沙瑯、霞洞、林頭、羊角、坡心、七逕、小良等鎮,匯入鑒江后入海,干流長112公里(在原電白縣(不含原茂港)境內80多公里)。沙瑯江支流多,流域面積廣,主要支流有黃嶺河、石坦河、里聯河(廟背水)、里平河(華垌河)
紅樹林(水東海堤邊)、龍記河(觀珠河)、郁頭鵝河(白芒水)等。沙瑯江沿岸多是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谷、花生及瓜菜,是電白區(含原茂港區)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儒洞河在區境東部,發源于鵝凰嶂嶺東南面,流經望夫、馬踏、嶺門等鎮,匯入沙扒港,是電白與陽西縣的界河。干流長54公里。主要支流有望夫河、龍灣河等。[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