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區,隸屬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常德縣,古稱朗州,位于錦繡江南的洞庭湖西濱。自秦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縣治歷為州、郡、府治所。地形以平原和丘崗地為主,其中平原占50%,丘崗地占40%,全區總面積23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6.9萬畝,有湖泊8萬畝,山林107萬畝。糧、棉、油、豬產量居全國百強,棉、蛋、禽、水產、水果產量列湘省前茅。區內多次發現大溪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皂市文化遺址。東漢沅南故城、漢壽故城、宋鼎州城城址猶在。隨著北方移民兩次南遷,中原文化和湖湘文化相互交融,遂使鼎城“為文物之邦”,名勝古跡眾多。有萊公甘泉、鶴湖翔羽、龍門古洞、陽山雄峙、天子義崗、金霞夕照、滄浪仙山、花溪仙池等名勝。2011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9.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5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40元。 地理環境編輯地貌
鼎城區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由山地、丘陵、崗地過渡到廣闊的濱湖平原。南有雪峰山余脈的插角、九龍、滄山、古城、盤古諸山延伸,重巒迭嶂。西北有武陵山余脈的太陽、白云等山綿亙,山崖峻峭。西、南、北群山起伏,岡巒盤環;東北湖河網結,水陸間錯。中部沅水曲形切割,將區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俗稱“前河”、“前鄉”,枉、滄二水蜿蜒而下,形成若干沖岔與沿河平地。北部俗稱“后河”、“后鄉”,澧水繞區東北邊境向東流入洞庭湖,中有漸水、沖柳、馬家 諸河流淌其間,牛屎、白芷、土硝等湖點綴其內。鼎城區最高點為插角山(又名插角殿),主峰插花嶺海拔716.2米;沅水兩岸、澧水之西地勢低平,海拔30米左右。鼎城區地勢高差686.2米,比降率為1.5%。 行政區劃編輯1995年11月,鼎城區撤處并鄉。撤銷蒿子港、石公橋、大龍站、河氵伏、牛鼻灘、斗姆湖、石門橋、黃土店、港二口9個辦事處。保留武陵鎮、蒿子港、中河口、十美堂、鎮德橋、牛鼻灘、灌溪、蔡家崗、斗姆湖、黃土店10個鎮和黃珠洲、黑山嘴、大龍站、雙橋坪、長嶺崗、石板灘、雷公廟、丁家港、草坪、唐家鋪、滄山、錢家坪、港二口、堯天坪、長茅嶺及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民族鄉等17個鄉。將沖天湖鄉并入石公橋鎮,瓦屋 鄉并入周家店鎮,斷港頭鄉并入韓公渡鎮,康家 鄉并入石門橋鎮,趙家橋鄉、官橋坪鄉并入謝家鋪鎮,肖伍鋪鄉并入白鶴山鄉。撤處并鄉后,鼎城區原9個辦事處及40個鄉鎮變更為33個鄉鎮。同年11月,撤銷草坪鄉、港二口鄉,設立草坪鎮、港二口鎮。1996年5月,將謝家鋪鎮的李堡沖、雙堰塘、元普庵、九龍庵、卜家嶺、大坪、趙家橋、獅子山、稠樹沖、羅漢山、鄔家鋪、胡家橋12個村劃歸石門橋鎮;周家店鎮的李家橋村和大龍站鄉的富貴坡村一組劃歸區園藝場;韓公渡鎮的先鋒、五甲、福興3個村劃歸常德特種養殖總場。同時,撤銷大龍站鄉、堯天坪鄉,設立大龍站鎮、堯天坪鎮。1996年9月,撤銷雙橋坪鄉,設立雙橋坪鎮。1997年12月,撤銷雷公廟鄉,設立雷公廟鎮。1998年5月,撤銷石板灘鄉,設立石板灘鎮。同年12月,逆江坪鄉高巖塘村泉水洞組劃歸花巖溪旅游度假區。2003年,鼎城區共22個鎮,11個鄉,3個農林場,74個居委會(含15個社區居委會),563個村委會,6696個村民小組。 2014年,鼎城區共轄4個街道,31個鄉鎮、4個農林場。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12月30日,鼎城區共有人口829270人、263550戶。其中農業人口720068人,非農業人口109202人;男性419621人女性409649人,男女比例分別為50.6%、49.4%;18歲以下為113139人,占總人口13.6%,18至35周歲194685人,占總人口23.5%,36至60周歲369841人,占總人口44.6%,60周歲以上151605人,占總人口18.3%;一年內出生7642人,死亡4144人。2010年鼎城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鼎城區有29個民族,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哈薩克族、佤族、畬族、達爾族、仫佬族、仡佬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羅斯族、保安族,少了鄂倫春族。漢族819256人,占總人口的97.9%;28個少數民族17543人,占總人口的2.1%。 2011年,鼎城區常住人口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5萬人。
交通編輯鼎城區境內有一個全國最大的2級火車站,有3條高速公路交匯,有2條國道連通全國,有一個4C級的飛機場,沅水碼頭也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深水港口。
經濟發展編輯橋南市場群是中南五省物資集貿中心之一,2011年擁有10大專業市場,經營品種達10000多種,年商品成交額達百億元。鼎城經濟開發區已于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省級開發區,2011年鼎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74家;機械制造、輕工紡織、建筑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個重點產業已初步形成。 1988年,鼎城區生產總值為8662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684萬元,第二產業21493萬元,第三產業16448萬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56.2:24.8:19。經濟仍是以農業為主,工業欠發達,第三產業的發展相當滯后。2003年鼎城區生產總值達到559997萬元,比上年增長9.3%,比1988年實際增長3.8倍。2011年,鼎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3億元,增長13.3%;財政總收入突破9億元,增長30.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5億元,增長35.4%。 2013年,鼎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億元,增長6.2%;完成財政總收入13.7億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04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73元,均增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