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縣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轄,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臺山余脈與原平市、五臺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定襄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定襄縣總人口約217468人。定襄縣政府駐城關鎮。忻州至河邊的支線鐵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線公路橫穿全境。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定襄縣歷史悠久,擁有屬龍山文化的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縣城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2012年,定襄縣生產總值完成4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億元。行政區劃編輯至2009年,定襄縣現轄3個鎮6個鄉,共155個行政村,即河邊鎮、宏道鎮、晉昌鎮,蔣村鄉、受錄鄉、南王鄉、神山鄉、季莊鄉、楊芳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定襄縣位于東經112.9°,北緯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縣地區東南部。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縣,在今呼和浩特東南。今位于太原市以北,忻州地區東南部??偯娣e865平方公里。北面以將軍山五臺山余脈與原平市、五臺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
地貌
定襄境內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部和西部為平川,形如簸箕。最高峰為柳林尖山,海拔2101米。西部和中部為忻定盆地。境內主要河流滹沱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定襄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
氣候
定襄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暖和,干燥多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暫,天高氣爽;冬季寒冷,風多雪少。年平均氣溫8.7℃,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常發生的災害有干旱,冰雹和霜凍。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地處忻定盆地,地質構造簡單,成礦條件較差,礦產資源勘查從建國后開始,已發現的礦產有鐵、銅、白云巖、水泥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板巖、大理巖、陶瓷粘土、磚瓦粘土、河砂、地熱水、礦泉水12種。已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8種(白云巖、水泥灰巖、鐵、銅、大理巖、陶瓷粘土、地熱水、礦泉水),其中水泥灰巖、白云巖、地熱水、礦泉水是定襄縣的優勢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定襄縣地處忻定盆地東側,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北、東、南三面環山,中、西部為河谷平川,平川占總面積的47.7%,丘陵占21%,山地占31.3%。
水資源
至2011年,定襄縣水資源總量0.758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0.2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0.7369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0.2705億立方米。定襄縣境內還有滹沱河、牧馬河、云中河、同河四河貫流,湯頭地下熱水、南莊和圣阜山礦泉水資源。
人口概況編輯2010年,定襄縣常住總人口為217468人 。風景名勝編輯北社東洪福寺北社東洪福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社東洪福寺。位于縣城東北的宏道鎮北社東村中,始建年代不詳?,F存大殿為北宋政和末年(公元1118年)或宣和初年(公元1119年)所建。 薄一波故居薄一波故居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的故居,坐落在定襄縣蔣村。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 283平方米,屬北方四合院落。閻錫山故居閻錫山故居是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統治山西近四十年的閻錫山的府宅。它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共建有大大小小30余個院落,近千間房屋(現存27個院落、700余間房屋),總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既有黃土高原典型的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宮殿式建筑,現為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 關王廟關王廟俗稱“無梁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于縣城北關,定襄二中西側。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為昭惠靈顯王廟建筑群的西廡殿,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關羽像改制為武廟。2006年6月1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于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國際委員會命名為國際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際辦命名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 名優特產編輯蒸肉傳統名吃蒸肉,已有千年歷史。 為宮廷御膳秘方配置,
定襄蒸肉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黃燒餅形扁圓,色深黃。內包酥料,皮面由面粉加食油、米粉、肥面和就。食其酥而不脆,甜而不膩, 蔣村麻紙蔣村麻紙約始于明代。特點是:薄、韌、耐、是傳統的經濟實用民間用紙,用它糊窗戶,隔風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爛,風吹不易破。用它記帳寫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長久保存;用它打頂棚,筋骨堅韌,拉扯不斷。原料是:麻蠅(廢繩子),紙巾(廢紙),從原料到成品經歷工序為:揀(剁)麻分紙、洗麻(紙)、餾麻(紙)、脫灰、碾漿、操紙、曬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