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是河北省中部區域中心城市,省直管市,具有省轄市級社會經濟管理權限。中山古都,河北名城。歷史悠久,擁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底蘊深厚,是河北省三大主要歷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傳承地。地處于北緯38°14ˊ至38°40ˊ,東經114°48ˊ至115°15ˊ之間,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緣,河北省中部偏西。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汽車制造與能源化工產業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定州市位于中國經濟發達的京津冀經濟區,是京津冀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環渤海經濟圈重要成員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河北省深化改革先行試驗區,河北省科學發展示范市,河北省十二五規劃重點培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河北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定州市建成區面積達38.5平方公里,城區常駐人口40萬,是河北省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定州位于省會石家莊和保定之間,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速鐵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南北縱貫,朔黃鐵路橫穿東西,為河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交通樞紐,新興工業城市,區域中心城市。2014年,定州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長速度在河北省11+2中位列第一位,為河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省轄市之一。行政區劃編輯定州市轄4個城區、1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4城區:南城區、北城區、西城區、長安路街道1省級開發區:河北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唐河產業園區)16鎮: 留早鎮、清風店鎮、龐村鎮、磚路鎮、明月店鎮、叮嚀店鎮、西柴里鎮、東亭鎮、大辛莊鎮、東旺鎮、高蓬鎮、邢邑鎮、李親顧鎮、子位鎮、開元鎮、息冢鎮、周村鎮。5鄉: 東留春鄉、號頭莊回族鄉(民族鄉)、楊家莊鄉、大鹿莊鄉、西城鄉。
地理環境
定州市屬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暖濕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熱風,夏季高溫、高濕、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地處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上,地形平坦,地勢較低 ,平均海拔43.6米,土地肥沃,主要為沙壤土和輕壤土;境內有唐河、沙河、孟良河,地下水資源豐富,可開采量達3億立方米;年均日照2611.9小時;年均氣溫為12.4℃,年際間氣溫差異不大;累年年均地面溫度為19.6℃;年均降水量為503.2毫米;累年年均絕對濕度為11.3HP;累年年均蒸發量為1910.4毫米;全年風向以東北風頻率最大,南風次之,累年年均風速為2.4米/秒。經濟編輯截止到2012年作為新興工業城市,定州市規劃了占地43平方公里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及占地40.36平方公里的沙河經濟開發區。唐河園區被列入河北省“十二五”重點發展的14個“超千億元工業聚集區”,2012年建成區面積9.77平方公里,入園企業81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62.9億元。沙河園區預計入駐企業68家,正在申報省級園區。截止到2012年定州與長安、國華、伊利等全國500強企業深度合作,已形成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煤化工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到2015年建成年產80萬臺整車、60萬臺發動機和200家配套企業的“千億元汽車城”,建成年產500萬噸焦炭、100萬噸甲醇產能的國內最大的煤化工基地。隨著太陽能電池、熱電聯產、垃圾發電等項目的實施,打造河北重要的能源基地。定州伊利日處理鮮奶2000噸,成為亞洲最大的單體液態奶生產基地。同時,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生物醫藥、光伏發電等戰略新興產業。定州傳統產業優勢明顯,有鑄造、鋼網、體品、塑料四大傳統產業中小企業1300多家,年生產總值130億元,從業人員20多萬人。大力實施升級改造工程,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叫響定州制造品牌。依托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體品產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了投資30億元占地1000畝的體品產業園區,已有52家企業達成入園協議。
社會編輯城市建設
城市規劃:河北省十二五規劃中,定州被確立為河北省中部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省重點培養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截止到2013年市政建設:城市路網建設日趨完善。形成了“四橫七縱”道路框架,城區內道路總長65公里,已達到中等城市規模。城市供水逐步建成占地56.42畝的直供水廠。供水管道60公里,日供水1.21萬戶1萬立方米;日供煤氣4.8萬立方米的供氣工程日供氣1.2萬立方米,工業、居民用戶4000余戶,采用濕法脫硫新工藝,填補了河北省空白,城市供燃氣在省內縣級市處領先水平;城市綠化實現了街道與游園結合,基本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綠化覆蓋率28%;電信事業發展迅猛,實現了完全的無縫覆蓋。程控電話總容量達9.6萬門,可直撥世界各地,并已開通移動通信基站3座,數字移動通信基站22座 ;電力充足,現市內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12座。
教育事業
發展史定州教育事業發達。自古就以燦爛的文化和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著稱于世。中國的教育家晏陽初先生就曾在定州搞過長達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創下了舉世聞名的“定縣經驗”。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81所,其中省級重點高中4所,特殊教育中心1所,職業教育學校4所,高等院校兩所。高等院校、冀中職業學院、河北農業大學(定州校區)、河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籌建)高級中學定州高級中學包括定州中學(全國百強中學)、定州第二中學、定州實驗中學、定州新華中學、李親顧中學、晏陽初中學定州中學(定州市第一中學)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83年),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心街,是河北省重點高中,學校占地面積150多畝,北城區正建設新的校區,將于2014年底竣工,歷年來從這里走入清華、北大等知名的高等學府的學生不計其數。中等職業學校保定市工業學校(省重點)、定州職教中心(全國重點)、定州市技工學校 、定州衛校( 定州衛校全稱為定州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
醫療衛生
定州自古有人行醫賣藥,著書立說,不乏名醫。金牛眼藥馳名中外。民國時期,始有西醫。建國后,醫療機構逐步完備,醫療條件不斷改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市內醫院有定州市人民醫院、定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北省第七人民醫院等醫院。定州市人民醫院是一所綜合性醫院,被國家衛生部確定為二等甲級醫院,被河北醫科大學定為教學醫院。
交通運輸
概況定州市是華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區”之稱。市區距北京196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距石家莊68公里,距保定56公里。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朔黃鐵路橫穿東西,兩小時可到北京、天津、黃驊港,半小時可達河北國際機場,是華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鐵路京廣鐵路、京廣高鐵、朔黃鐵路,形成兩縱一橫雙十字交叉格局。定州現有火車站:定州東站,定州站,定州西站,東亭站。作為區域性交通和物流中心,定州火車站輻射范圍涉及本市和周邊曲陽、阜平、望都、安國等13個縣(市)500多萬人口及物流的集散,京廣鐵路定州站貨物吞吐量已經成為京石之間貨運第一大站、客運第二大站?,F??吭诙ㄖ菡究瓦\列車日平均46列次,年發送旅客180萬人次,高峰期日發送量5000人次左右,貨運裝車100萬噸,貨運發送量在京石鐵路段居首位。隨著定州高鐵車站的開通,定州的客運量和貨運量持續增加,定州的區域中心地位更加突顯。公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縱貫南北,省道定龍線橫穿東西,定魏線橫貫南北。陸空港到石家莊國際機場20分鐘。2012年1月19日,石家莊機場定州城市航站樓正式啟用;1月30日,定州至石家莊機場往返班車開通,每天5班。另外,可乘坐定州高鐵15分鐘到石家莊機場高鐵站。距天津220公里,距黃驊港165公里,高速公路到天津港2個小時。
人口編輯少數民族
定州全市共有少數民族27個,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回族,人口28354人,其余26個少數民族按人口多少依次為;滿族198人,蒙古族88人,苗族49人,壯族48人,土家族29人,布依族17人,白族15人,藏族12人,僳僳族12人,傣族11人,納西族11人,彝族10人。其余14個民族為朝鮮族、土族、布朗族、仡佬族、佤族、哈尼族、瑤族、高山族、羌族、侗族、黎族、水族、維吾爾族、畬族,人口在10人以下。有回族鄉一個:號頭莊回族鄉,回族聚居村16個,少數民族學校11所,民族衛生院一個(號頭莊回族衛生院)。
宗教概況
全市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涉及25個鄉鎮辦,403個村街。全市經政府批準的宗教活動場所79處,有教職人員48名。定州市有合法的宗教團體4個分別為:定州市基督教“兩會”(基督教協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于1996年11月15日,系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辦公地點在城內南街基督教禮拜堂內。定州市佛教協會 。2013年7月12日,定州市佛教協會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通過《定州市佛教協會章程》 ,選舉產生佛教協會領導班子。開元寺塔、眾春園庶、雪浪寒齋、中山后圃、平山勝跡、西溪玩月、唐水秋風、續閱古堂?,F存城內主要景點開元寺塔、定州貢院、定州文廟定州貢院:定州貢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三年重修從建成到清朝滅亡,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學子考取秀才和貢生的場所。定州貢院建筑雍容壯觀。軒身其中,既可領略獨特的建筑藝術,又可想像當年森嚴宏大的考試場面。定州文廟:位于定州市城區中部,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是供奉孔子的場所,河北省保存最完事的文廟古建筑群,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685平方米。開元寺塔:開元寺塔為八角形樓閣建筑,高83.7米,全塔越向上塔徑越小,層高越矮。玉器秦、漢、魏晉南北時期(公元前221~公元589),秦漢玉器發展迅速,并以西漢河北滿城劉勝墓、西漢昭帝平陵(陜西咸陽)、元帝渭陵(陜西咸陽)、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河北定州)和南越王墓(廣州)等出土的玉器為代表,有鏤空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龍螭乳丁紋玉璧、雞心玉佩、玉人、角形玉環以及玉具劍等。中山松醪酒:市面上的產品價位高,水晶包裝。源于宋代哲宗年間,是大文學家蘇東坡任定州太守時,利用黑龍泉水親釀而成?!爸猩剿甚操x”是蘇東坡的立碑傳世,詩中贊美酒為“味甘余之小苦,嘆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葡萄”。酒以黃米為主料,外加三七、黨參、杏仁等名貴中藥,利用黑龍泉天然礦泉水釀制而成定州燜子是河北定州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北方常說的燜子是驢肉火燒河間派的食物,皮凍狀,佐食驢肉增加口感。定州燜子不是此類,它是一種肉類枕狀熟食,以精肉為主,其味沁人心脾。有定州燜子天下聞之說。定州手掰腸定州人一般叫做腸子,但流傳到國內其他地方時更名為了手掰腸。定州的腸體緋紅油亮還帶著誘人的香味,和燜子以上,以精肉為主,內配多種純中草藥作為香料,看著就比普通香腸好吃,而且有強身健體的滋補功能。王宗熏肉(新宗熏肉):傳統工藝,配祖傳秘方(定州寨西店),用陳年老湯,屠鮮豬肉,經蒸煮,浸制熏烤而成,色澤鮮亮,味道鮮美,香而不膩,風味獨特。熏制產品包括豬肘、豬蹄、鴨、雞、豬耳、驢肉等。定州文化燦爛,源遠流長。包括文學、戲曲、繪畫、書法、篆刻、攝影及音樂、舞蹈等各種專業和業余創作活動得到振興和繁榮,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群眾性的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城區內有文化館、博物館各一座,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廣播電臺、微播站各一座。全市圖書館藏書總量達到5萬余冊,各種業余劇團發展到34個。文物的保護和發掘,標志著定州文保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子位吹歌是定州市著名民間藝術,子位鎮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戲劇
定縣秧歌又稱定州大秧歌,起源于河北省定縣黑龍泉一帶。戲曲劇種。流行于河北保定以南、 石家莊以北的部分農村。源于民間的勞動歌曲,相傳北宋詩人蘇東坡曾為其填詞正曲,故又稱“蘇秧歌”。清末始搬上農村土臺,題材主要為民間生活故事,如《王小趕腳》 、 《王媽媽說媒》 、《天仙配》等。唱詞語對白都以方言為主,結構自由。打擊樂伴奏。解放后增加了第、生、板鼓、二胡、三弦等弦樂器。屬板腔體,唱用板式有慢二六、快二六、寸板、三板、哭板等;散板有撥子、尖板、起腔、導板,間有民間小調及民歌。
1起源編輯“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是廣泛流傳河北各地的佳話。秧歌,起初是農 民在田間插秧時哼唱的民歌(又稱稻歌),后來,隨著表演較復雜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漸分出行當,搬上舞臺,衍變成富有民間特色的地方戲曲藝術。其內容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善于體現勞動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語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帶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氣息。關于定縣秧歌的起源,有兩種近似的說法。其一,北宋時,著名文學家蘇軾謫官知定州任,見城北黑龍泉附近的蘇泉、東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里勞動很苦,便即興為他們編了一些歌曲,教他們插秧時詠唱,故亦稱為“蘇秧歌”。其二,遠在宋朝以前,定縣黑龍泉附近幾村就流傳著一種民間小曲,北宋年間,蘇軾在定州任中,曾為其填詞正曲,故稱“秧歌”。自清朝以來,當地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逐步利用“秧歌”這一曲調以說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民間藝人開始把有人物有情節的故事編成戲本,利用秧歌的曲調,并配上板鼓、鑼、镲等打擊樂,以初級的戲曲形式搬上農村舞臺,逐漸形成了大秧歌。據民國十八年(1929)編印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載:“從前秧歌比較文雅,自前清以來,秧歌的腔調、詞句和表演日趨粗俗淫蕩。官府禁止演唱,但始終無效?!敝敝林腥A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戲曲改革政策指導下,經過不斷推陳出新,大秧歌這一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劇種才真正健康地發展起來。
2特色編輯定縣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戲文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有大量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厚;男女唱腔均以宮調式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傳統演唱沒 有文樂伴奏,沒固定調門,演員隨意起調,加上管弦樂伴奏后,調值為D調。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傳統板式達28種之多,仍舊保留了全用打擊樂伴奏(即大鑼腔)的形式;定縣秧歌劇目豐富,涉域廣泛,包括愛情類、節孝類、公案類、滑稽類等,琳瑯滿目。著名社會科學家李景漢搜集出版的《定縣秧歌選》 ,收入了劇目近百個。定縣秧歌的唱腔獨特,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定縣秧歌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演出時以唱見長,善于敘事。有的多達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襯字,大秧歌的伴奏,解放前沒有弦樂,只有打擊樂,即板鼓、大鑼、水镲、手鑼。開始六鑼,上句唱完兩鑼,秧歌戲下句唱完用六鑼,故又稱“大鑼腔”。大鑼腔沒有固定的調高,演員根據自己嗓子的高低自由演唱。定縣秧歌內容上善于表演反映農民生活的家庭戲;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詩般的句式結構。傳統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從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與女性音色靠近。傳統的演唱沒有固定調高,演員可以據個人嗓音隨意起調門。對唱時,幾個人可以唱不同的調,加上管弦樂伴奏后,調值固定為D調,女腔還用本嗓,但男腔出現了部分假聲的情況。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較多,顫音極富特色。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如喲、噢、哎、我那、本是、那個、再不然、你來看等,在唱段中隨處可見。旋律以下行旋律較多,但唱法中不乏詼諧俏皮;節奏以一板一眼為主,一般用2/4拍記譜,傳統板式變化很豐富,有二十八種之多。
3劇目編輯各地秧歌戲的傳統劇目分小戲和大戲兩類,小戲俗稱“耍耍戲”。秧歌戲角色原只 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后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須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定縣秧歌戲劇目豐富,涉域廣泛,有愛情、節孝、貞操類、公案、滑稽等很多類。著名社會科學家李景漢搜集出版的《定縣秧歌選》,收入了近百個劇目。定縣秧歌所唱的劇目,多是民間故事題材。當地群眾又稱大秧歌戲是“拴老婆樁子”(多以演婆婆媽媽的家庭戲為主)。傳統戲有《雙鎖柜》 、 《老少換》 、《王小趕腳》、《借髢髢》、《借女吊孝》、 《王媽媽說媒》 、《楊文討飯》、《楊八姐剃頭》、《安安送米》等。移植的劇目有《唐知縣審誥命》、《楊八姐游春》、《天仙配》、《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白水灘》、《打焦贊》、 《蜈蚣嶺》等一些武打戲,并上演了《奪印》 、 《血淚仇》等現代戲。大秧歌的藝術特點多是一生一旦為主的生活小戲。念白生活化,以方言為主,有時根據戲的需要也用些韻白,以唱見長,善于敘事。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聽來親切感人。唱詞的結構也很自由,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字,有的多達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襯字,但都押韻腳;還有時為了強調某一情節或某種情緒用“疊句”的唱法反復,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說。定縣大秧歌是一個在冀中有影響的劇種。除定縣外,保定地區的唐縣、曲陽、完縣、望都、滿城、安國等縣的很多農村亦有業余秧歌劇團。定縣秧歌戲的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國內外定縣秧歌戲學者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資料。美學者多次造訪定州研究觀摩定縣秧歌戲,定縣秧歌戲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渠道。但是定縣秧歌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4藝人編輯定縣大秧歌早期的名藝人有李雙貴(藝名大貴子,三花臉)、趙鳳岐(藝名小貴子,青衣)、宋文川(花旦)、楊福慶(老生)等。1949年前無專業演出團體,只有半農半藝的季節性班社。1952年,成立了定縣秧歌職業劇團。1957年,定縣戲校為秧歌劇種培養了二十名男女學員,改變了過去婦女不進秧歌班的舊約法。
5伴奏編輯定縣秧歌的伴奏,解放前沒有弦樂,只有打擊樂,即板鼓、大鑼、水镲、手鑼。演唱時, 開始擊六鑼,上句唱完擊兩鑼。下旬唱完再擊六鑼,故又稱“大鑼腔”。唱腔沒有固定的調高,演員根據自己的嗓子發音的高低自由演唱。1952年,第一次給秧歌配上弦樂。開始時試用一把京胡和一把二胡伴奏,1954年將京胡改為板胡,后來又先后加上了低音胡、秦琴、笛子、笙、三弦、大提琴。大秧歌的演員行當,也如其他大戲,有青衣、須生、老旦、小生、小丑等。唱腔為板腔體結構?;厩{是由尾腔不同的上下兩句構成。傳統的板式有起腔、慢板、流水、快板、垛板,均為板上起唱。1949年后又創造了寸板、散板,同時還吸收了河西調(絲弦)、黃鶯兒(絲弦)、蓮花落等其他劇種的曲調以及走四方(民歌)等民間小調。
6藝術保護編輯定州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通過走訪定州文體局、文聯、地方志辦公室等有關單位,調查定縣秧歌老藝人,召集相關人員座談等方式,對定縣秧歌進行了調研,并針對定縣秧歌得保護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定縣秧歌是中國獨有的地方劇種,已有900多年的發展歷史,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定縣秧歌曾在定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變遷,定縣秧歌幾經波折,演出隊伍不斷萎縮,演出機會逐漸減少,面臨瀕危的狀況。針對這一情況,定州市政協堅持古為今用的方針,經過廣發深入調研,向黨委和政府提出了搶救和保護性開發定縣秧歌的四點建議:一是建立定縣秧歌基金會;二是加強定縣秧歌劇目、音像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三是成立定縣秧歌研究會;四是加強對定縣秧歌演藝人員的培訓和培養,為瀕臨失傳的定州秧歌注入新鮮血液,使其更好的發展下去。定州秧歌戲音樂為板腔體。早期全部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腔”。1952年定縣秧歌劇團成立,開始嘗試使用弦樂伴奏,初學京劇模式,使用京胡、二胡和一把秦琴,后改用板胡、笙、二胡、橫笛、三弦等沿用至今,而“大鑼腔”仍繼承和保留。定州秧歌戲的打擊樂是以板鼓指揮,大鑼、水釵、小鑼、小釵、堂鼓、梆子伴奏。定州秧歌戲的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歐美學者多次造訪定州研究觀摩定州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渠道。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河北省三大主要歷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我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上曾作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經幾千年的文明洗禮,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傳統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相媲美的傳統文化體系。其基本精神物質主要是:仁厚善良尚義重情、奮發有為自強不息、崇德重教修身為本、吃苦耐勞質樸儉約、博采眾長海納百川。
中山文化——未曾斷代的城市
歷史上中山國分為戰國中山國和漢中山國。
戰國中山國是由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是戰國時期除戰國七雄之外實力最強的千乘國,號稱“戰國第八雄”。歷史上,中山國國都幾經變遷,先是新市(今正定縣新城鋪村)、然后是中人城(今唐縣西南一帶)、再然后是顧(今定州城)、最后是靈壽(今石家莊靈壽縣)??v觀上述幾個中山國都,隨中山國的動蕩和滅亡,均開始衰落,唯獨定州一枝獨秀,繼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統,一直延續了中山文化的命脈,并將其發揚光大。定州是以上幾個中山國都中,中山文化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斷代的城市,如同中國的二十四史一樣完整,而其他的幾個國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斷代史。
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統,是中山文化的發源地和歷史上的中心區,是歷朝歷代中山地區的特指。從戰國中山到西漢中山國到三國兩晉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國定州縣衙大門上鐫刻的“古中山國”,中山文化在定州歷史上貫穿了兩千多年。
中山文物
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的“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戰國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為戰國中山國文物;“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 ”、“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西漢長信宮燈 ”、“西漢劉勝金縷玉衣 ”為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文物,也就是說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帶有中山文化烙印的所占比重為七成。
另外戰國中山墓中的“十五連盞銅燈”、“戰國"銅'山'字形器" ”、“戰國"銅版兆域圖" ”、“錯銀雙翼銅神獸”、“中山三器”中的另外兩件,都在河北文物中非常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