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縣地處魯西平原,東依泰山,南臨黃河,隸屬“江北水城”——聊城市。土地總面積729平方公里,人口40萬,轄10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工業園區,為中國阿膠之鄉、中國喜鵲之鄉、中國雜技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名縣,被譽為“萬戶喜鵲吉祥地,千年阿膠福壽鄉”。
地質地貌
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1處殘丘,緩平坡地是由黃河泛濫漫流沉積而成,是聊城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一種地貌類型,在東阿縣有大面積分布。主要表現為地勢平緩,排水不暢,常有澇災和鹽漬化威脅。淺平洼地是由黃河泛濫時分離主河道的靜水沉積而成,主要分布在東阿縣的陳集、高集等10個鄉鎮,表現為排水不暢,雨季容易形成澇災,在洼地的邊緣容易發生鹽漬化,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以及發展漁業生產。
氣候
東阿縣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適中,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4oC,年平均相對濕度64.6,年平均降水量563.3毫米,年平均日照230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6天。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東阿始置縣時,縣治在今陽谷縣境內。劉宋孝武大明元年,東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復東阿縣;北齊,谷城并入東阿。隋朝置陽谷縣,東阿西南部劃出屬之。北宋太平興國后,北部鄰邊縣盧縣廢,部分劃歸東阿。銅城鎮自宋為東阿地。明初,縣治遷至東阿鎮。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32.5公里;東至平陰縣界7.5公里,西至陽谷縣界25公里,南至東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縣界30公里。清代,境域略有變動,縣境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27.5公里??h城至邊界縣距離,除西至陽谷縣界縮短5公里外,其余與明代同;東北至平陰縣界7.5公里,東南至東平縣界15公里,西南至壽張縣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縣界22.5公里。民國初期,境域與清同??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東阿周邊地區曾歸屬平阿、張秋、徐翼、河西等縣。1947年冬,縣機關遷駐銅城。1949年8月,原屬東阿黃河以東村鎮及西南張秋一帶劃出,原屬平陰、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東阿,茌平與東阿交錯為鄰的村莊,以趙牛河為界北歸茌平、南屬東阿。 人口編輯2013年底,全縣總人口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6萬人。男女性別比106.3:100。人口出生率9.8‰,自然增長率5.1‰。有少數民族22個,564人。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科技
截至2014年,全縣省、市級規范化學校達到16處。 有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生738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8051人。普通初中15所, 在校生2.04萬人。小學103所,在校生3.03萬人。有各類科技人員10326人,其中科研單位專業人員3800人。共取得市級以上各類重要科研成果5項。專利申請量18件;授權專利14件。
文化事業
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雜技東阿的中國雜技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為東阿王時,特別推崇雜技。在東阿現有許多雜技村,雜技之家,東阿人曾獲得“英航杯”、“金小丑獎”等雜技獎項。 黃河大秧歌明末在東阿縣大橋鎮于窩村開始興起,每逢鄉里趕廟會,鬧紅火時,這種秧歌調便在街頭演出,秧歌氣氛熱烈、曲調渾厚,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久而久之,成為習俗,清朝初期開始盛行。 撒河燈古時,撒河燈是當時船上商人和船工的一種祈求平安的方式,這種習慣被當地居民效仿并逐漸流傳普及開來,慢慢就演變成具有欣賞性、喜慶性、娛樂性、參與性較強的一種慶典活動。這一活動主要分布于東阿縣境內黃河岸邊,流傳于泰安、陽谷、河南等地。 銅城拳術銅城的二郎拳起自明代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有“拳不打銅城”的傳說。 遲莊年畫東阿縣遲莊村印制年畫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民間藝術活化石”。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東阿縣擁有6處鄉鎮中心敬老院,縣里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試點縣”。開展殘疾人救助、就業、扶貧工作,被命名為“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 有衛生機構19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 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730張,衛生技術人員1105人,其中執業醫師600人,注冊護士164人。
體育
截至2013年,有體育場所1處。
經濟編輯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增長13.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96%。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0元, 按可比口徑計算, 比上年增長5.6%; 人均消費性支出為3771元,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2968元,增長17.2%;生活消費支出1870元,增長11.9%。
工業
2013年,山東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阿膠及其系列產品生產企業,阿膠產量、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的75%和90%以上。擁有投資10億元的阿膠生物科技產業園項目。有鋁塑板、鋁單板等產品為主的東昌集團,以精品鋼球、單晶硅為主的東阿鋼球集團,以方便食品為主的東阿華豐公司。東阿工業園區為省級開發區和省級重點循環經濟園區。東阿縣主要產業有阿膠、機械、建材、食品、紡織等,規模以上企業200余家。
農業
2013年,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4億元, 比上年增長7.8%。 農業增加值8.14億元。 糧食總產31.95萬噸,棉花總產0.6萬噸,油料總產0.1萬噸,水果總產1.13萬噸, 蔬菜總產42.86萬噸。肉類總產3.04萬噸,禽蛋總產2.18萬噸,奶類總產0.2萬噸。 水產品總產1.39萬噸,增長34%。全年造林2767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15.94%。全縣農機總動力93.27萬千瓦,增長4.9%。
其他
東阿阿膠養生文化苑暨東阿影視城投資2億元,2011年拍攝郭寶昌導演的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和《大宅門》第三部,并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服務業園區”。擁有阿膠生物科技產業園5A級旅游項目和梵唄音樂廣場。
旅游編輯中國阿膠博物館中國阿膠博物館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由全國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東阿阿膠集團出資興建,總投資4000余萬元,是我國首家以單一中藥品種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曹植墓園內建有子建祠、曹植墓碑、七步路、羊茂臺、洗硯池、聞梵處、梵音洞、摩崖刻字、魚姑廟、觀河亭、仙人足印、穿陽洞、浴仙池、龍山文化遺址、中日魚山友好紀念碑和歷代碑刻等古跡。魚山腳下即是滾滾黃河,隔河面對連綿群山。 曹植公園曹植公園主要有洛神湖、小魚山、阿膠亭、洛神橋、游龍亭、鶴鳴軒、寄心橋、賦千秋等景點。2006年曹植公園景區及北關新村被省政府授予“山東人居環境范例獎”,2007年又被水利部授予“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倉圣遺跡在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1公里處,有一微微隆起的高地,相傳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倉頡墓地。當地人稱“倉王墳”。 魏莊牌坊節孝坊和孝子坊坐落在東阿縣姜樓鎮魏莊村。兩坊相距16米,全部用青石料雕砌而成。節孝坊是為魏莊村一位姓雷的寡婦所立。 武當廟武當廟位于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 陽光樓藝術館陽光樓藝術館暨東阿縣青少年書畫培訓基地,位于曹植公園洛神湖畔,占地面積為700余平方米。陽光樓藝術館的名字是由于茂陽、劉光、婁以忠三位東阿籍藝術家的名字而命名的,展覽室內共展示作品120余件。 凈覺古寺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明正統六年寺僧普錦重修,1920年,由當時山東省督軍兼省長的張懷芝出資重建。凈覺古寺坐北面南,占地約100余畝。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截至2012年,水資源總量460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億立方米。地下水礦物質含量高,微量元素豐富,水比重為1.0038。其中鍶的含量達到0.5-0.8毫克/升,經鑒定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地熱資源儲量豐富,水質優良,對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的輔助療效。
生物資源
2012年,東阿縣擁有小麥種植面積60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大牲畜存欄14萬頭,肉蛋奶總產量5萬噸。全縣有林面積達到57萬畝,木材蓄積量350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48%。
交通編輯縣境依黃河57公里,引黃濟津、濟衛工程渠首均在東阿。西距京九鐵路20公里、東距京滬鐵路70公里,距濟邯鐵路和濟聊館高速公路15公里。105國道和兩條省道在此交匯。一個小時可抵達省會濟南,四個小時可抵達北京和青島。聊泰鐵路、青蘭高速公路和濟聊一級快捷通道貫穿縣境。
名優特產編輯東阿阿膠東阿的阿膠產業建國后發展迅速,是東阿縣最為著名的產品。阿膠因補血養氣功效顯著,阿膠原料為驢皮,含有19種氨基酸,具有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質的功效,并能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分裂與增殖,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作用。 潤惠堂窖棗、秘制阿膠棗東阿特產潤惠堂窖棗,系用大棗精心熏制而成。 潤惠堂阿膠棗也是東阿的一大特產,潤惠堂阿膠棗采用潤惠堂獨有陶窯烘焙工藝,柴木生火,陶窯烘焙,既烤出了產品的酥軟濃香又保持了產品的天然成分。牛角店常氏炸魚東阿特產牛店炸魚,呈金黃色,外酥里嫩,香脆可口,可放7天而不綿,聞名于魯西城鄉,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牛店炸魚為牛店鎮西街常氏首創,至盡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 高集程樓豆腐皮高集豆腐皮呈淡黃色,以薄如紙,韌如皮,清香爽口而聞名。每斤18頁以上,每頁可用雙手拉長三分之一。取一頁平鋪地上,人踏過后完好無損,有“膠皮”之說。高集鎮制作豆腐皮的村很多,以程樓村制作得最好,所以當地有“高集皮子程樓貨”的說法。 姜樓燒雞姜樓燒雞又稱方家燒雞,采用本地生長的土雞為主要原料,具有外觀色澤鮮亮、肉質干松、口感郁香而不膩、長久食之而不厭、自然保存時間長等特點。
中國阿膠之鄉、中國喜鵲之鄉、中國雜技藝術之鄉、中國梵唄音樂發祥地、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市)、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山東省十大品牌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