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府區隸屬于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接陽谷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 截至2013年底,全區總面積844平方公里,轄12個鎮(街道)、2個園區、643個村(社區)。全區戶籍總人口77.11萬人。 2013年,東昌府區實現生產總值242.4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1.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0.53億元。 東昌府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江北一都會”。 截至2009年底,有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1處,3A級景區2處,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2處。 因在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所而得名。 商代末期, 為紂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稱"微子城"。西周為"郭國"領域。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秦始置縣,名聊城,屬東郡。兩漢仍屬東郡。三國時屬魏國平原郡,晉代屬平原國。南北朝時,初屬魏郡,后屬北魏平原郡,為平原郡之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年),平原郡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于王城置博州,遂屬博州。大業初年博州撤銷,改屬武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博州,轄聊城,以聊城為其治所。唐天寶元年(742年),為博州博平郡領。天佑三年(906年)后,曾一度改為聊邑,但隸屬未變。后晉及宋代至金,均屬博州,皆以聊城為治所。元代,設東昌路總管府,聊城隸屬之,并為其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東昌路為東昌府,為其治所,縣為府領。清承明制,歸屬如舊。民國一年(1912年),改東昌府為濟西道,轄聊城。民國2年改濟西道為東臨道,為其屬縣。民國15年廢道級建制,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紀念抗戰中犧牲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改縣名為筑先縣,屬魯西行署第四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 1949年撤銷筑先縣恢復聊城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東昌府區轄16個鄉(鎮、街道),831個行政村(社區)。 2013年,東昌府區轄12個鎮(街道):古樓街道、 新區街道、柳園街道 、閆寺街道、 道口鋪街道、 沙鎮、 堂邑鎮、斗虎屯鎮、 梁水鎮、 張爐集鎮、鄭家鎮、侯營鎮;2個園區:嘉明開發區、鳳凰工業園;643個村(社區)。
東昌府區位于東經115°14″—116°06″、北緯36°16—36°42″,地處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南接陽谷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全區總面積844平方公里。
地貌
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泛濫,上游攜帶物資沉積不均,境內形成了崗、坡、洼相間的平原微地貌類型。境內地貌主要分為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淺平洼地、背河槽狀洼地、沙質河槽地等6種類型。全境地勢平緩,西南較高,東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間。 典型淺平洼地,由黃河泛濫時分離主河道的靜水沉積而成。分布在東昌府區的大張鄉的牛角洼村、李海務鎮的譚家洼村、閻覺寺鎮的白家洼村。東昌府區位于東經115°14″—116°06″、北緯36°16—36°42″,地處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南接陽谷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全區總面積844平方公里。
地貌
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泛濫,上游攜帶物資沉積不均,境內形成了崗、坡、洼相間的平原微地貌類型。境內地貌主要分為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淺平洼地、背河槽狀洼地、沙質河槽地等6種類型。全境地勢平緩,西南較高,東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間。 典型淺平洼地,由黃河泛濫時分離主河道的靜水沉積而成。分布在東昌府區的大張鄉的牛角洼村、李海務鎮的譚家洼村、閻覺寺鎮的白家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