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區是1992年12月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縣級區。地處山東半島南翼,東瀕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北依青島、南與嵐山區相連。東港區兼備內陸、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6℃,年均日照2532.9小時,降水量916毫米。東港區地貌類型多樣,有平原、山丘、水域、濕地、海洋等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全區陸域總面積1636.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0公里,2012年公安戶籍年報數據顯示,全區年末總人口為69.33萬人(包含國際海洋城、山海天,不含后村鎮)。東港區位于山東半島南翼,東臨黃海,北鄰青島、南接日照市嵐山區,西通莒縣,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區境地跨東經119°04′~119°39′,北緯35°04′~35°36′。[2012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58.98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2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62.09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183.64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為3.7:45.1:51.2。2012年全年新發展茶葉、藍莓等特色農業3.5萬畝,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新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社,農村新型經營服務體系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3.3億元,林業產值0.1億元,牧業產值10.5億元,漁業產值2.7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億元。
工業
2012年,全區104家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總產值217.3億元,同比增長26.5%。其中食品加工、紡織抽紗、機械制造、木器加工、新型建材、藥業化工六大支柱產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9.8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6%。實現工業增加值33.9億元,增長12.9%。工業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達到98.8%。201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和利稅143.19億元、7.21億元和11.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1%、2.5%和4.2%。
農業
2012年糧食總產持續穩定在16萬噸以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8.18萬畝,單產438公斤,總產16.73萬噸。夏糧(小麥)播種面積19.25萬畝,單產361.8公斤,增長8.36%,總產6.96萬噸,增長7.24%;秋糧播種面積18.93萬畝,單產515.8公斤,增長1.04%,總產9.77萬噸,增長0.03%。其中:玉米播種面積16.45萬畝,單產521.7公斤,增長0.56%,總產8.59萬噸,增長1.9%。油料作物豐收。2012年全區花生播種面積12.81萬畝,單產319公斤,增長0.95%,總產4.09萬噸,增長0.74%??緹熆偖a605噸。茶葉總產2531噸,增長23.71%。水果總產7.4萬噸,增長12.1%。蔬菜總產64483噸,減少2.81%。2012年年末共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9萬千瓦,農用拖拉機3.1萬臺。全年農村用電量16890萬千萬時,化肥施用量(折純)25173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477噸。
林業
2012年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面積31860畝,成功創建為“山東省龍柏苗木之鄉”。森林覆蓋率達到39.6%,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畜牧業
2012年全區畜牧業產值達到10.5億元,增長4.5%。全區大牲畜存欄9309頭,出欄6452頭;生豬存欄12.4萬頭,出欄14.1萬頭;家禽存欄362.1萬只,出欄513.7萬只;羊存欄12萬只,出欄14.8萬只。全區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7724萬噸、23990萬噸、2066萬噸。 交通運輸編輯
東港區2012年全區農村公路建設累計投資4.38億元,同比增長203%,新建公路90.3公里,公路通車里程已達920公里。其中:開工建設了大沈線、山南線和兩河路西延工程,改造了36條、46.1公里農村公路,新建了21.6公里的山海路西延二期、三期工程。全區新增運輸車輛830輛,運輸企業(含物流公司)57家,維修企業55家,總量分別達到5886輛、240家、458家,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5%、14%,新辦理上崗證1000余個,持證人員達25000余人,完成貨運周轉量1700萬噸公里,同比增長8%。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東港區從2003年秋季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學制改革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初中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到2009年暑期學制改革過渡完成。小學從2003年秋季開始,初中、高中從2004年秋季開始,起始年級進入新課程改革,使用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2008年東港區有公辦中小學(幼兒園)157處,其中普通高中5處,初中19處,小學109處,特殊教育學校1處,職業學校2處,鎮街道成人教育中心10處,區直實驗幼兒園1處(一園、二園),鎮街道中心幼兒園10處;教職工5555人;在校生9.56萬人。有民辦幼兒園101處,民辦小學3處。全區中小學配備微機5994臺,裝備語音室49套,校園網106個,多媒體教室805個;實施中小學圖書配備工程,學校藏書室使用面積共計6000余平方米,學生閱覽室和教師閱覽室使用面積達9000余平方米,圖書共計105萬余冊。從2007年春季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對學生實行免除雜費、免除課本費、補助生活費等;對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
科技事業
2008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58.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5.89%。農業科技進步明顯加快。到2008年底,全區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7家,市級15家,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2008年全區申請專利568件,在全省區縣排名第34位;授權350件,排名21位。2004年以來,共有64項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2012年全年新培育2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家;爭取國家級科技項目3個,省級科技項目9個。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家,全年實現產值30.27億元,增長26.6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9%。
文體衛生
2012年,舉辦了首屆機關運動會、全區社區運動會,承辦了全市中小學生乒乓球聯賽。節慶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先后舉辦了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元宵節燈會、幸福路上情滿懷廣場文藝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動。抓好農家書屋建設,新建農家書屋8家,全年共放映公益電影5286場次。以“滿江紅”“水族舞”“木板年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規范的整理、傳承和傳播。2012年擁有二級以上醫院1所(區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9所;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婦幼保健站各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952個。衛生系統現有登記注冊執業醫師925人,助理執業醫師243人,注冊護士1041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36.68萬人,農民人口參合率達到99.99%,受益人次78.94萬人次,報銷總額9991.91萬元。全區千人口病床數1.55張;千人口醫生數1.90人。
風景名勝編輯日照花仙子花卉主題公園
日照花仙子生態園坐落在擁有“聯合國人居獎”稱號的海濱城市日照,距離市區20公里,依日照西湖水畔而興建。景區占地40余萬平方米,是集婚紗(影視)拍攝,觀光造景,生態休閑,農業科技,育種育苗,特色采摘,培訓體驗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園內特色景點主要有景觀長城、彩虹園、花海、郁金香百合歐式風情園等。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準,在大沙洼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全國首批國家森林公園之一,為4A級景區。日照竹洞天風景區位于日照城區西端的將帥溝毛竹園,是南竹北移的成功典范,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