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轄區,屬于中心城區的舊城區,因東河(古稱博托河)流經區內而得名,東河區西接九原區,北鄰石拐區,是包頭市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有色金屬、糖業、棉紡織制造加工中心,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470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近51.06萬,有蒙、漢、回、滿、朝鮮等26個民族,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漢傳佛教、
行政區劃編輯
截止至2013年底,東河區轄12個街道、2個鎮:和平街道、財神廟街道、西腦包街道、南門外街道、南圪洞街道、東站街道、回民街道、二里半街道、河東街道、鐵西街道、東興街道、楊圪楞街道、河東鎮、沙爾沁鎮。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東河區位于包頭市東南部,大青山南麓、黃河北岸的土默川西隅。地理坐標--東經110度,北緯40度35分。東河區總面積423平方公里。
氣候
東河區年平均降雨310毫米,年蒸發量2342毫米。東河區地處中溫帶,年平均氣溫6.4℃,夏季氣候涼爽宜人。
水文
黃河自東河區南沿,經南黃草洼、王大漢營于、南海子、東興村,流入土默特右旗境。流程26公里。河面干均寬度300米左右。水深5~7米,河道比降萬分之一,平均流速1.4米/
東河區
秒,平均流量83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62億立方米,歷年最大流量5820立方米/秒(1981年),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1942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下旬封凍,段面平均冰厚0.6~1.2米。次年3月下旬開河。開河時常有流凌堵塞河道。6~9月為汛期,其中8至9月水位最高,最大流速3.13米/秒。
東河,原名博托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干涸無水,雨季山洪下泄,流量620立方米/秒。西河,季節性河流,上游由東、西溝匯合而成,兩溝之水匯于石橋納主河道,繞舊城西北角,南下環械路西側,爾后穿市區,過鐵路,順二道沙河流入黃河。流程17.18公里,上游寬18米,下99寬35米。平均坡降2~6‰,流量50~60立方米/秒。
人口民族編輯
2012年人口近51.06萬,有蒙、漢、回、滿、朝鮮等26個民族,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5個宗教界別。
自然資源編輯
東河區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礦產資源有煤、鐵、云母、石棉、石英等。東河區有煤,儲量2000萬噸,產地楊圪塄;鐵,儲量2000萬噸,產地北山壕賴溝;云母、石棉、石英等,儲量豐富,產地楊圪塄。
北梁、西郊部分土地尚待利用。
經濟編輯
綜述
2012年,東河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36.9億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增長16%;三次產業結構預計調整優化為1.5:40.5:58。財政收入預計完成2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5.4%,其中,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為98.8%,可用財力達到8.4億元,較2007年純增4.3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產蔬菜達30萬噸,成為包頭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以華鹿、祥利豐萬畝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東河區蔬菜保護地面積達2.8萬畝,果樹、葡萄種植面積達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達1萬畝,特色種養基地達60個;年供種苗3000萬株的現代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建成并投入運營,成為包頭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種苗培育基地。
東河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達到32個,佳園、沙爾沁、南海黃河金翅等綠色品牌農產品暢銷區內外;鹿王羊絨、金駱駝酒業等15家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12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增加值3.3億元。農業基礎更加扎實。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5000畝;整理土地面積3.3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6萬畝。累計發放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各類惠農支農資金1.5億元。
第二產業
東河區五年開工建設重點工業項目62個,完成投資350億元。投資90億元的包鋁2×33萬千瓦自備電廠、30萬噸電解鋁綜合技改、2萬噸精鋁和30萬噸碳素等項
東河區工業園
目開工建設,東方希望300萬噸氫氧化鋁項目已完成前期審批正在扎實推進,帶動鋁產業加速向煤電鋁一體及氧化鋁配套方向轉變發展;引進實施鋁輪轂、鋁型材、化成箔、鋁合金鑄件等產業延伸與配套項目,具備了鋁輪轂250萬只、鋁型材10萬噸、化成箔2200萬平方米、鋁合金汽車配件75萬件、電解鋁42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自治區重要的煤電鋁及鋁深加工產業基地。產業多元化發展步伐加快。德國南方化工、銳博鎳鈷新材料、鑫環機械、晟豐高速列車提速彈簧等項目建成投產,中鐵山橋與呼鐵局鐵路軌道高端裝備制造項目進展順利。
東河區吸引礦山機械等14戶“城中企”入園轉型發展;推動資源型產業改造升級,包鋼整合楊圪塄礦業優質焦煤綜合改造項目已獲得自治區批準;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落實貸款貼息和爭取扶持資金超億元。鋁業園區實現規劃擴容。園區面積由20平方公里擴至70平方公里,新擴總規正在上報自治區政府審批。2012年,入園企業達128家,已建成投產85家,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3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4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50億元,成為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重點工業園區。東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1家,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09億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長15.8%。
第三產業
東河區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預計達到57%。成立規劃占地32平方公里的現代物流園區,公積板、東興、古城灣、國際陸港四大物流基地帶動東河區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華通、鐵鑫、伊東、公鐵等物流企業穩步壯大,天蒙石油建成投入運營,中石油30萬立方米管道油庫、華資40萬噸國家儲備糖庫等項目有序推進,引進華電、中鋁國貿等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央企業投資百億元建設環保物流基地,現代物流園區已入駐企業398戶,累計實現稅收17億元,成為東河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維多利、新天地、藍澤匯金、華冠四大商業廣場順利實施,巴彥塔拉大街黃金產業帶建設步伐逐步加快;欣龍商貿城、紅星·美凱龍、喬家金街、鵬成二手車交易市場等一批大型商貿專業市場建成投入運營,輻射帶動力日益增強;全聚德、包百大樓等知名連鎖企業入駐經營,商業業態和經營檔次大幅提升。
南海濕地風景區晉升國家“AAAA”級景區,實施了中國黃河濕地博物館、金駱駝酒文化博物館、內蒙古電力科技博物館、保利體育休閑公園、東壩濕地度假村等項目,打造了西口文化節、老包頭風情旅游節、南海濕地風情節等系列文化旅游節慶品牌,旅游接待能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榮獲“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區”稱號。2012年,東河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197億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
交通編輯
東河區交通比較發達,具有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多種運輸功能,是內地連接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京包、京蘭、京石、包白、包神鐵路經過東河區,此外,還有包頭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杭州、哈爾濱、沈陽、天津、南昌、西安、蘭州等方向的列車等。包頭民航站位于東河,有定期班機可飛往北京、上海、太原、西安、武漢、廣州等地。東河區的公路交通也十分方便,110國道經過東河區。呼包高速公路終點在東河區。
社會編輯
教育事業
2012年,東河區累計投入4.8億元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包二中、南海小學等校園12所,完成校舍安全加固工程19萬平方米,辦學環境大幅改善;連續五年公開選聘400多名優秀大學生充實到教學一線,積極推廣先進教育模式,本科上線率從2007年的45.7%上升到72.9%,中考總分均分連續四年位列包頭市第一。
醫療事業
2012年,東河區投資2700萬元新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東河區98個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全部實行藥物零差率銷售基本制度,城鄉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實現全覆蓋。
社會保障
2012年,東河區投資4000萬元、建筑規模8300平方米的就業社保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東河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7.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1萬人,農民轉移就業6.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無零就業家庭出現;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5.8萬人,發放自主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5億元。民生保障擴面提標。東河區城鎮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萬人;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8元,參合率達98.8%;五年投入5.5億元,建設廉租房4086套,以租售并舉方式分配1842套;企業離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城市低保標準提高2倍,社區主任、環衛一線工人月工資增長3倍;農村低保標準提高7倍,達到包頭市最高水平;累計發放城鄉低保等各類救助資金5億多元。
旅游編輯
東河區發展中旅游產業形成了八大旅游資源即黃河水域文化資源以
天主教堂
南海湖為代表;古文化旅游資源以阿善溝遺址為代表,它位于東河區東部15公里處,出土文物以石器、陶器、骨器為主。
旅蒙商(晉商)文化資源以喬貴發舊址、喬家金街為代表;多元宗教文化資源以妙法寺、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為代表,特別是妙法寺最具特色,在內蒙古地區漢傳佛教寺院中規模最大,年接待人數可達到300萬人次;紅色旅游資源以王若飛紀念館、包頭市委舊址、福徵寺為代表,現在都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包頭南海濕地景區-占地面積20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580公頃,濕生草地面積1000余公頃,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和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包頭市東壩濕地生態園-位于沙爾沁鎮東壩村北,是城區東部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集旅游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屬于黃河沿岸濕地區域。
阿善遺址-位于阿善溝門東。1979年由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發現,1981年正式發掘,連同擴方共揭露面積1170平方米。發掘出房基24座,窯穴220個,墓葬3座,出土遺物計約1600多件,還有大量動物骨骼、石料、木炭等出土。
藏傳佛教5個宗教界別。轄2個鎮、12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