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是山東省泰安市的一個縣,位于魯西南,西臨黃河,東望泰山,總面積1343平方公里,2009年有人口78萬。東平縣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東平湖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2010年6月,東平縣的“端鼓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行政區劃編輯2009年,東平縣轄1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居委會10個,村委會706個。 東平縣下轄鄉鎮有東平街道、州城街道、彭集街道、沙河站鎮、老湖鎮、銀山鎮、斑鳩店鎮、接山鎮、大羊鎮、梯門鎮、戴廟鎮、新湖鎮、商老莊鄉、舊縣鄉。東平縣位于北緯35°46′24″至36°10′20″,東經116°02′52″至116°39′44″之間,東與肥城市毗鄰,南與汶上縣、梁山縣接壤,西部隔黃河與東阿縣、陽谷縣,河南省臺前縣相望,北與平陰縣搭界,東平縣土地總面積1330.44平方公里,折合2010661.2畝。
氣候
東平縣處于魯西南平原北部,東部受魯中山區的阻擋,境內受季風的影響,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
地形地貌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縣境內搖擁有多種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東平縣北部地區,屬魯中南低山丘陵邊緣。最高點為舊縣鄉歪老婆頂,海拔451米(黃海高程)。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屬大汶河沖積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數土層深厚,土壤構型良好,適宜農業種植。洼地主要分布在東平湖區,該區西邊是黃河,東邊是本平湖滯洪區,屬黃河沖積平原除臘山昆山馬山等少數孤山殘丘外,其余均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洼地,最低點在新湖鄉軒場附近,海拔1236.7米。
河流湖泊
境內有18條河流,主要有黃河、大汶河、匯河、金線河等,東平縣河流總水面52914.7畝,折合35.28平方公里,占東平縣總面積的2.6%。東平湖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該湖為"水泊梁山"的僅存水域,由一級湖和二級湖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0.5畝,折合117.94平方公里,占東平縣總面積的8.8%。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鐵、煤、大理石、石灰巖等,其中已探明鐵礦段10個,總儲量超過10億噸;優質煤儲量4.7億噸。 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儲量大、分布相對集中等特點,探明的金屬、非金屬和能源礦藏主要有鐵、煤、水泥用灰巖、頁巖、白云巖、建筑用砂、木魚石、礦泉水等品種。金屬礦藏:鐵礦探明儲量7.35億噸,居山東省第三位,泰安第一位,分布于東平縣彭集鎮和老湖鎮水河一帶,埋藏淺,宜于開采。能源礦藏:煤炭探明儲量1.7億噸,主要分布在戴廟鄉。非金屬礦藏:
東平區位①水泥用灰巖主要分布于東平縣北部山區和湖西山區,初探明儲量10多億噸,平均品位52.34%,可作為百萬噸以上大型水泥廠的原料基地。②頁巖(紫紅色頁巖)主要分布在梯門鄉、接山鄉、老湖鎮和銀山鎮一帶,探明儲量5414.72萬噸,估計總儲量可達2億噸以上。該礦產可利用高科技研制出高強、輕質新型建材產品,可用于水泥配料及磚瓦用原料,開采該礦種不占用耕地,應大力推廣應用。③白云巖主要分布在接山鄉尹山莊、大羊鄉丁家塢和舊縣鄉等地,探明儲量2000萬噸,礦石平均品位MgO198%。④木魚石主要分布在老湖鎮一帶,探明儲量60萬立方米。⑤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汶河、大清河河道內,現有儲量3500萬噸。⑥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州城鎮和銀山鎮。其礦化度、鍶、鋅、偏硅酸、溴等指標達到了國家飲用礦泉水標準。
水資源
東平縣區域內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據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資料計算,多年平均為609.16mm。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3559.25萬m3。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9130.625萬m3。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2689.875萬m3??衫昧?,多年平均為26290.6921萬m3。人均426.2m3,畝均162m3。
人口編輯2007年,東平縣總人口77.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51萬人,占總人口的22.73%。男女性別比101.47:100。人口出生率10.1‰,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長率3.0‰。
經濟編輯2009年,東平縣完成生產總值154.28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4.42億元、84.12億元、45.74億元,分別增長5.4%、17%、15.2%,三次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18:55:27調整為16:54:30;地方財政收入5.32億元,增長18.5%,其中稅收收入3.88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7.2億元,增長26.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8.2億元,增長19.4%;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126元,增長11.2%;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73.32億元、57.28億元,比2009年年初分別增加11.86億元、16.19億元,新增存貸比達到136.5%。東平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3.85億元,增長34.6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5.62%。2011年,縣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125家,被評為全省最佳投資園區之一。東平被認定為“山東省生活用紙生產基地”、“山東省食品產業示范基地”和“山東省機械工具產業基地”,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山東省名牌產品7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4個。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270億元,同比增長11.2%;地方財政收入7.59億元,同比增長1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67億元,同比增長22%。
第一產業
東平縣糧食和油料總產常年穩定在7億斤、4500萬斤左右,是全國糧油商品生產基地縣。2005年,東平縣各鄉鎮新上項目306個,總投資28億元。東平縣經濟作物面積達到32.9萬畝。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優化。2005年,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面積達到60萬畝,其中,瓜菜面積40萬畝,花生和油菜籽14萬畝,是山東省重要的蔥蒜和油料生產基地。以核桃為主的果品面積達到8萬畝。東平縣標準化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2萬畝,其中,優質小麥基地35萬畝,優質花生基地10萬畝,無公害、綠色產品生產基地17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工業技術改造累計完成投資64.6億元,同比增長47.8%。東平縣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87家,過10億元的1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4億元、利稅75億元、利潤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7%、27.2%、28.6%。
第三產業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8.8億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8432元,同比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4元,同比增長13%。
交通編輯東平縣有國道105、220線2條62.5公里,省道250、255、331線3條135公里,縣道后王路、東寧路、丁接路等240公里,鄉道、村道共計606公里。自2003年起,東平縣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到2005年東平縣計劃修筑農村公路1042公里,總投資1.8億元。東平縣行政轄區有黃河和東平湖兩大水域,2009年東平縣有黃河浮橋公司9家,黃河浮橋11座,擁有承壓舟127對、躉船6艘、拖輪7艘、渡船1艘,擁有東平湖旅游公司3家,旅游船舶80艘,持證般員80名。
旅游編輯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東平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余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巖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余件。2011年,東平縣共有自然、人文景觀400余處,其中國家級景區、景點5處。 境內有國家級景區、景點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頂山摩崖刻經、京杭大運河東平段;國家級公園2處: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稻屯洼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h城西部的東平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也是“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