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臺灣海峽西岸。地理坐標為北緯23°33′-23°47′,東經117°17′-117°35′。是全國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島縣,總面積248.34平方公里。
東山島由主島和周邊67個小島組成,狀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稱蝶島。截至2013年,主島面積220.18平方公里,設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旅游經濟開發區、七個鎮級人民政府、61個行政村和16個居委會,總人口21.57萬人。先后榮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優秀旅游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等稱號。 行政區劃
編輯
1950年5月,全縣劃為3個區。7月,古雷從第一區分出建第四區。
1956年3月,縣人民委員會遷駐西埔。全縣劃為1鎮2區。
1957年,撤區并鄉。全縣劃為1個鎮(鎮以下設街道)、9個大鄉(大鄉以下設小鄉)。
1958年9月16日,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隨后撤銷大鄉(鎮)、小鄉建制,全縣劃為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縣人民公社改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12月,5個人民公社調整為9個生產團。
1959年春,撤銷東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及生產團建制,恢復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兩個公社的部分生產大隊增置樟塘、前樓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有7個人民公社。
1975年,撤銷城關公社,改置城關鎮和銅山公社。1980年,銅山公社并入城關鎮,全縣共轄1個鎮、6個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實行鄉(鎮)、村建制。全縣劃為西埔、城關2個鎮及康美、樟塘、杏陳、前樓、陳城5個鄉。次年,城關鎮改為銅陵鎮。1989年12月29日,杏陳、陳城2鄉改為鎮。
1990年,東山縣共轄4鎮(西埔、銅陵、杏陳、陳城)、3鄉(康美、樟塘、前樓),共有14個街道居委會、60個村。
2003年,東山縣轄6個鎮: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
人口
編輯
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山境內有人類生息繁衍,至明末已有4萬多人。清初,朝廷強令“遷界”,致使境內人煙瀕絕。哲彬十九年(1680)“復界”,外流百姓方陸續遷回,人口逐漸恢復增長。民國5年(1916),東山建縣時有8萬人。
民國初期,社會動蕩,人口增長很慢,至民國29年,全縣有92403人。此后,因瘟疫流行和國民黨政府抓丁,人口逐漸減少,至民國38年僅有81699人。
1950年后,社會穩定,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迅速增長。1951~1957年、1962~1972年,兩次出現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34.90‰,為1950年以來增長幅度最高年份。人口持續增長,人均耕地逐年減少。1970年全縣人均耕地0.74畝,比1955年的1.18畝減少0.44畝。1973年起,全面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1985年降至10.29‰,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先進縣。1986年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先進縣。198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9.66‰,再次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先進縣。
1988年,貫徹《福建省計劃生育條例》,全縣計劃生育工作步入制度化和法規化軌道。年底,全縣人口173647人,共有161姓,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高山族、回族、滿族等)僅數十人。非農業人口54861人,占總人口的31.59%,這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3‰,人口密度為895人/平方公里,東山縣人口絕大多數是漢族,少數民族極少。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全縣常住人口211505人(第五次206152),全縣男性107630(50.89%),女性103875(49.11%),全縣城鎮人口102794(48.6%),農村人口108711(51.4%),省內外市遷入人口1392人,外省遷入人口4875人。
地理環境
編輯
東山縣位于北緯23度42分,東經117度25分附近,在中國福建省的南部。東面是臺灣海峽,西面是詔安縣,西北面是云霄縣,東北面是漳浦縣。全縣由東山島及其周圍4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其中主島為東山島,又稱“蝶島”、陵島,面積為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全島的海岸線總長為141.3公里。[6-7]
氣候
東山縣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區,1月份平均氣
東山縣溫13.1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7.3攝氏度,多年平均氣溫為20.8℃,終年無霜凍,多年平均降水1103.8毫米。
地質
(一)上三疊統——侏羅系變質巖
廣泛分布于縣境北、西、南部,即建宅——西埔——親營山——巖雅一線以西、以南及銅陵鎮北部,約占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二。巖性為片巖,變粒淺粒巖類,分為4個巖性段:
二云石英片巖段:上部為二云石英片巖、二云片巖、夾有較多的變粒巖,偶見石墨二云石英片巖。中部為黑云二長變粒巖,夾硅線二云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及二長淺粒巖。下部為硅線二云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夾石墨二云片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和石英巖。本段常被花崗質脈貫入而形成條帶狀混合巖。主要分布于蘇峰山一帶。
黑云角閃斜長變粒巖段:黑云角閃斜長變粒巖、角閃黑云斜長變粒巖、夾黑云斜長變粒巖、二長淺粒巖和云母片巖?;旌蠋r化后為片麻狀混合巖。
淺粒巖段鉀長淺粒巖、二長淺粒巖為主,黑云斜長變粒巖次之,局部為硅線石英片巖,偶夾變質石英砂巖?;旌蠋r化后成為似文象揉皺狀混合巖。
黑云斜長變粒巖段:黑云斜長變粒巖為主,淺粒巖和角閃黑云二長變粒巖次之,夾薄層云母石英片巖,偶見石英巖?;旌蠋r化后成為條痕狀混合巖。
上述2至4三個巖段分布普遍,以坑北發育為最完整,并夾有一些特征沉積巖,如透輝二長變粒巖、石英巖、石榴角閃斜長變粒巖以及被擠壓成透鏡狀的變質火山巖殘留體。巖石具有層狀或似層狀。巖雅一帶為混合花崗巖,并夾有一些似層狀的變粒巖和云母片巖殘留體,偉晶巖脈發育。陳城一帶為混合巖帶,巖石組合為各種形態的混合巖,其中以條痕狀、片麻狀和似文象揉皺狀混合巖最為發育,并含變質巖殘留體。建宅一帶以黑云斜長變粒巖為主,部分為黑云角閃斜長變粒巖,并夾有較多的變質火山巖殘留體和呈薄層狀或透鏡狀的石英巖。
(二)侏羅系上統南園組火山巖
1.第二段:灰色流紋質凝灰熔巖、流紋巖夾凝灰巖、砂頁巖,分布于大。
2.第三段:深灰色石英質凝灰熔巖、熔結凝灰巖、夾砂泥巖。分布于八尺門—后林—杏陳—礁頭—埔頭—線以北。
(三)第四系殘積層
由變質巖、火山巖、侵入巖風化而成的紅粘土。由表面向深部逐漸向風化巖、新鮮基巖過渡。紅粘土厚度一般1~5米。主要分布于八尺門、杏陳、前樓、西埔、梧龍、東沈、康美、城垵、銅缽、親營、冬古、陳城等地。
(四)第四系上更新統上段風積砂
為磚紅色中細砂,偶見粗砂和細礫,缺乏層理,分選性好,厚3~8米,分布于東沈、銅陵、澳角。
(五)第四系上更新統中下段海陸過渡相堆積層
僅呈小塊分布于頂西坑。巖性為灰黃色亞粘土、黑色粘土,底部為中粗砂礫石。厚度少于10米。該層大部份呈隱伏狀。
(六)第四系上更新統上段海積層
零星分布于西埔、山前、馬鑾等地。巖性為:上部灰色含礫輕亞粘土夾粉細砂,下部黑色粘土,底部砂礫石層。厚度小于10米。本層大部隱伏于地下。
(七)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
呈小塊狀分布于陳城等地山前地帶。由灰黃色亞粘土、粘土、砂礫石組成。厚度9.5米。
(八)第四系全新統中段海積層
分布于大路口、白埕、東沈、前樓、陳
秀美景色城、礁頭一帶。上部為薄層粘土或淤泥質粘土,下部為中細砂,厚度1~3米。本層大部隱伏于地下。
(九)第四系全新統上段海積層
分布于大、西港、雙東鹽場等地。上部為淤泥質砂或亞粘土,灰色淤泥或細砂,含貝殼;下部為灰色淤泥質細砂,偶含礫。厚度5~8米。
(十)第四系全新統上段風積層
分布于湖尾、山只、林邊、赤山、白埕、親營等地。由灰白和灰黃色粉細砂組成。厚度1~15米。
(十一)第四系全新統坡積層
分布于局部山麓,為砂礫粘土混雜。厚度一般1~5米。
資源
截至2009年,硅砂資源儲量2億多噸,含硅量高達97%以上。1986、1987年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準,石英砂總儲量為27105.18萬噸(2.7億噸),其中玻璃用砂6956萬噸,含硅量95-97%的有2.4億噸,品位為:二氧化硅:97.54—96.18%,氧化鋁:1.26—1.44%,氧化鐵:0.13—0.15%。
縣境陸地由于原生植被破壞殆盡,次生人造植被稀疏,加上長期的捕獵,導致陸上野生動物稀少。但水生動物資源豐富,有850余種(除浮游動物外),經鑒定的549種,其中海水魚類19目、96科、156屬、205種,淡水魚類11科、24種,軟體動物198種,節肢動物66種,其他56種。
縣境原始植被稀少,除黃山、后姚等村有少量的雨林殘林外,現階段的植被都是人工次生林。
交通
編輯
東山縣四面環海,有諸多良好天然港灣。早在宋朝,海上交通運輸就有發展,至明、清已相當發達。明嘉靖十六年(1537),青頭船曾載運原鹽北上天津,南達海南。清咸豐九年(1859),運輸船遠航至新加坡。然而陸上交通開發遲緩,直至民國5年(1916)建縣時,縣內無公路,陸上交通只靠步行、肩挑、背馱。至民國13年,才修建自縣城東坑口至八尺門的簡易公路(城八路),并于民國15年通客車??谷諔馉幤陂g,駐島軍隊用“廢路斷橋”的辦法阻擋日本侵略軍進犯,路廢。
1950年5月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海陸交通運輸。港口、碼頭、避風港等設施日具規模。至于陸上交通,自1953年修復城八路以來,又增建2條縣道,并大力發展鄉村公路。至1988年,縣境內有省道1條、縣道4條、鄉村簡易公路19條、機耕大道22條,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0.94公里,全縣60個行政村都通了汽車。
2011年完成銅陵、城垵、冬古、龍嶼4個作業區的規劃修編,旗濱3000噸級和5000噸級碼頭、大東3000噸級碼頭開工建設;國家中心漁港即將完工,澳角一級漁港建設扎實推進,宮前二級漁港升一級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完善東山港區對臺貨運直航軟硬件設施配套,為兩岸直航做好前期準備。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18萬噸,增長7.3%。
經濟
編輯
農業
民國時期,東山縣耕地仍屬私有,各階層占有量很不平均,少數地主富農人均占有量多,而廣大農民群眾人均占有量很少。當時,農業生產屬分散個體經營。除地主、富農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或雇工耕種外,其他耕地占有者一般自備農具、耕牛、種苗,以戶為單位進行勞動生產,也有雇工的;產品除交納田賦稅收、支付雇工工資外,歸己所有。
農民遇到天災病禍,就要向富戶借高利貸,受其盤剝。1950年8月,縣人民政府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1951年1月起,縣內分三批開展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各鄉鎮組織農會,發動農民群眾控訴地主的壓迫剝削,與抗拒土地改革的不法地主展開斗爭,沒收地主的土地等財產,把土地分配給無地缺地農民。
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自籌資金、自置農具,在分得的耕地上生產經營,不再受剝削,積極性提高,促進了生產。1951年,全縣糧食產量1501.13萬公斤,比1950年增產9.5%。
1951年11月,農民成立縣內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常年)。隨后,互助組組織迅速發展,1952年全縣有218個組,參加者有1570戶。至1954年有432個組,參加者有4512戶(由互助組組成初級社的除外)。
互助組的建立促進生產?;ブM建立的頭一年(1952),糧食比上年增產三成多。
1953年1月,互助組合并,成立縣內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由社員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設社長、副社長、會計等職。
初級社實行耕地入股評產分紅。耕地分紅占其評定產量的比重分別為:上等耕地40%,中等耕地30%,下等耕地20%。實收產量扣除耕地分紅后,按社員勞動工分(及投入肥料折工分)分配。初級社推行農活定額管理,評工記分,統一安排農作物種植,并有多種經營。
1956年起,初級社先后合并轉辦高級社。高級社由社員代表(生產隊社員大會選出)大會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設社長、副社長、會計等職,設立生產技術組、勞動管理組、肥料管理組、財務管理組等。社里分設若干生產隊,由社員大會選舉隊長、副隊長和財務助理員。
高級社實行耕地集體所有。耕地不再分紅,各農戶的耕牛、大農具皆折價歸社,其價款抵交入社股份基金后,余者分期付還。16~60周歲的男社員、16~55周歲的女社員(除在校學生或殘廢者),都定為勞動力。按體力強弱評定每個勞力的底分,攤交股份基金(固定資產公有化股金和生產費用股金)。
1957年,全縣高級社年終收益分配決算數據如下:總收入463.64萬元(比上年增75.08萬元),成本費用134.84萬元(比上年增40.78萬元),占總收入的29.09%;稅金37.48萬元(比上年增8.49萬元),占總收入的8.08%;公積金與公益金34.9萬元(比上年增25.44萬元),占總收入的7.52%;分給社員256.42萬元(比上年增0.38萬元),占總收入55.31%;每10工分值0.52元(與上年平);人均分得40.21元(比上年減5.32元),口糧219公斤(比上年減46公斤)。結算超支6623戶、欠款14.02萬元,余款2003戶19.46萬元。
1958年9月16日,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委員會,選舉樊生林為東山縣人民公社社長。隨后,成立城關、西埔、康美、杏陳和陳城人民公社,東山縣人民公社改稱聯合社。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一體。高級合作社成為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
1958~1960年,強調“一大二公“,改變高級社的經營管理辦法,刮“共產風“,搞“一平二調“、“大兵團作戰“。按生產大隊核算,貧富拉平;勞動不評工記分;辦起全民大食堂,全隊男女老少一起用膳,實行“吃飯不要錢“和“包理發、包學費、包醫藥費、包零用錢“等。嚴重違背按勞取酬原則,造成鋪張浪費,生產效益下降。
1960年,全縣農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決算為:總收入477.96萬元,比1957年僅增3%;成本費用166.32萬元,占總收入的34.8%;稅收42.42萬元,占總收入的8.87%;公積金和公益金29.78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分給社員239.43萬元,占總收入的50.1%;每10個工分值0.34元(比1957年減0.18元);人均分得39.57元(比1957年少0.64元),口糧150多公斤,造成生活困難。
1961年4月,全縣各公社開展算帳整風,解決資金、勞力、財物的平調問題,層層搞退賠,解散全民大食堂。1962年,將生產大隊調整為57個;生產隊規??s小,隊數增到546個(每隊平均23戶),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生產大隊對生產隊實行分配大包干(包上交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謴统銮诙~、投肥定額、農活定額計酬等管理制度,貫徹“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準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這樣,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左“的錯誤,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962年全縣農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決算數據是:總收入642.63萬元,比上年增加11.66%;成本費用196.19萬元,稅金27.74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36.73萬元;社員勞動報酬381.97萬元(比上年增16.94%),占總收入59.44%,每10個工分值0.5元,人均分得59.19元(比上年增6.87元)、口糧181公斤(比上年增16.5公斤)。超支戶4378戶、款14.78萬元,比上年減少564戶、3.37萬元;余款9978戶、款58.08萬元,社員余款逐步得到兌現。
1964年冬,開展“農業學大寨“,主要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強調學大寨“突出政治“,搞“政治評分“,批判“三包一獎“、“定額計酬“;片面實行“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割“資本主義尾巴“,嚴格限制社員經營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提倡大隊統一核算,重犯平均主義錯誤,再次挫傷廣大農民勞動積極性。十年間,農業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加迅速,農民生活難以改善。
1975年農村人民公社年終分配決算為:總收入933.04萬元,從1966年起平均年增3.29%;成本費用257.07萬元,稅金39.72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88.64萬元;社員分配547.61萬元,占總收入的58.7%;每10個工分值0.36元,比1966年僅增加2分錢,社員分配人均54.29元(比1966年僅增加3.87元),口糧237.5公斤。超支8704戶144.84萬元,比1966年增加79.15萬元;余款9200戶95.95萬元,無法及時給予兌現。
1979年春,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始進行農業體制改革,實行包產到戶。1981年春,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81%生產隊包產到戶,有的則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三定“到組聯產計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等形式,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當年,農村收益分配決算數據如下:總收入2103.12萬元,比1978年增91.75%;成本費用579.43萬元,稅金45.64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79.75萬元;農民純收入1398.29萬元,占總收入66.49%;人均純收入144.37元,比1978年增1.65倍。
生產責任制不斷完善,加之妥善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村經濟持續發展。198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051.11萬元,比1981年增7.58倍,比1978年增15.47倍。
2007年新增良種蔬菜面積5000多畝;造林5500畝,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年度任務,積極開展“建綠色家園,創富裕新村“活動,為8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附注6)提供降香黃檀、山桂花等珍貴樹種2萬株。
2008年共發放漁船抵押貸款138筆5823萬元,新
捕魚場景增鋼質漁船165艘,累計達到456艘;試驗推廣美國紅鮑、大西洋牙鲆等水產養殖新品種,水產品總產量28萬噸,增長2.7%。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瘓F獲得“福建省品牌農業金牌企業“稱號;推廣蘆筍標準化栽培8000畝,全縣蘆筍產量2.5萬噸,增產66.7%;“訂單農業“形成規模,白蘿卜、大蔥等蔬菜種植面積6000畝,增長20%,增收1000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29.8億元,增長5.8%。
2011年農業生產雖受臺風的嚴重影響,但總體仍保持平穩增長。全年農業總產值24.73億元,增長4.6%。蘆筍價格創歷史新高,平均筍價增長1倍以上;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3萬噸,增長3.7%,漁業總產值22.4億元,增長4.7%。
工業
南宋建炎元年(1127),東山有姓孟者在磁窯村建8個瓷窯,雇用100多個工人,燒制加釉的碗、盤、缽和茶具等瓷器。其產品質量優良,銷售量大,曾用18艘木船運銷外地。明代,鐵、竹、木、雕刻等手工業作坊開始生產。清代,有釀酒店10多家,榨油坊25間,糖寮45間,磚瓦窯3座,金銀飾品、刺繡等個體工藝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民國15年,以織網為主和造船、雕畫、印染、紡織、皮鞋、五金修配、紙扎、制秤、彈棉花等手工業人員計7000多人,占全縣人口的8%。民國16年,苧麻紡加工業首次接受廈門德美、元茂商家訂貨,產品行銷菲律賓、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民國36~38年,法幣嚴重貶值,手工業商品流通困難,民國39年初東山島與大陸交通斷絕,手工業廠坊紛紛倒閉。
1950年底,全縣個體手工業439家,從業人員759人。其后大部分個體手工業組成手工業社、組,1958年下半年,個體手工業全部并入集體或國營工業。1965年,在清理城鎮閑散勞力中,個體手工業者被動員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全縣沒有個體手工業。
1956年6月,縣地方財政與華僑聯辦東山華僑面粉廠和火力發電廠。同時龍溪縣石碼鎮私營碾米加工廠遷入宅山,與縣財政科合營,皆屬公私合營。同年,民生、東和、長興3家生產魚露、醬油、咸菜等。個體作坊和縣商業局聯辦為公私合營醬膎廠。上述電廠、醬膎廠于1957年轉為地方國營工業;碾米廠、面粉廠分別于1969年、1972年轉為地方國營工業。至此,無公私合營工業。
1979年以后,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國營企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形成多行業多門類工業體系的綜合體系。
2008年工業總產值56.5億元,增長17.2%;規模工業產值
東山縣48億元,增長19.2%。新增規模工業15家,累計11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0家,凈增5家。產業聚集不斷加快,水產加工規模企業完成產值26.9億元,增長62%,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56%。全年工業稅收1.01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增長30.4%。實施品牌戰略,企業品牌意識增強,新福水產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年新增3個“著名商標“、4個“福建名牌產品“。
2011年規模工業凈增19家,達到105家。全部工業總產值40.3億元,增長30.2%;規模工業總產值32.38億元,增長38.6%,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個體規模不斷壯大,全年上億元產值企業8家,5000萬元~1億元企業7家。
文化
編輯
潮劇
俗稱潮音,是東山主要劇種,流行于廣東潮汕地
云霄縣潮劇團傳統劇目《碧血瑤階》劇照區和閩南、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
潮劇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一部分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等,還有一部分取材于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樂
潮樂是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
潮州鑼鼓、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東山島主要的民間音樂。除自娛外,多用于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
著名的潮樂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為三六樂曲,后5曲均為輕三六樂曲。其他流行的潮曲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戲球》、《千家燈》、《粉蝶采花》、《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深閨怨》等。
昆曲
東山昆曲(昆腔)的流傳,始于清道光十年
昆曲(1831),銅陵人林阿哥由廣東碣石傳入。至光緒十六年(1890),東山始建昆曲館,館名“枕云天“,主其事者為舉人馬兆麟及其子馬徵祥,此外尚有東山鹽場姓海的,人稱海老爹的人。以后參加學唱昆腔的人日益增多。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經商時,時上海泉漳會館戲臺經常演出昆曲,在上海購得昆曲《六也曲譜》回東山,聘請昆曲票友謝騰飛任教習,改“枕云天“昆曲館為昆曲傳習所。
漢劇
東山漢劇是清代從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傳入的,俗稱“外江“。民國時期,城關、銅缽、東沈、下湖、馬鑾、后林、西埔、陳城等地組織漢劇團,其中城關有“賽成堂“漢劇團、“玉和成“漢劇班。1950年后,“賽成堂“漢劇團改名為“城關業余漢劇團“。此后新成立的有九街業余漢劇班。
薌劇
薌劇是漳州地方劇種,1950年5月以后傳入東山,當時漳州薌劇團常來東山縣演出。1952年,城關創辦“群藝“業余薌劇團,至今還經常演出。薌劇唱詞通俗,曲調優美,易唱易學,唱腔自由活潑,質樸流暢,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南國情調。腔調主要分為七字調、哭調、臺灣雜含調、內地雜調和來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劇種的唱腔等5大類。
南音
南音,也稱南樂、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漳州、廈門、臺灣、南洋群島僑居地。東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網師傅來東山傳授的。東山歌冊旋律簡單而動聽,縣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冊,配上唱本,參加省匯演,如《織網歌》、《漁家女》等,其中《山頂青松根連根》等5首被選入《中國民歌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