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湖區,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地處長江左岸,武漢市的西北部,漢江、漢北河及府環河匯合之處。東西湖區位于北緯30°34′--30°47′,東經113°53′--114°30′之間,是古云夢澤的一部分。1958年,由漢陽、黃陂、孝感、漢川部分地區組成。全境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22.5公里,總面積499.71平方公里。東西湖區先后獲得了省級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先進區、省級“兩型”社會改革試驗示范區。2011年,東西湖區完成生產總值291911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9%。
自然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東西湖區地處長江左岸,武漢市的西北部,漢江、漢北河及府環河匯合之處。位于北緯30°34′--30°47′,東經113°53′--114°30′之間,全境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22.5公里。
地形地貌
東西湖區地貌屬崗邊湖積平原,四周高、中間低,狀如盆碟,自西向東傾斜。東西湖區西南部與漢江呈平行帶狀分布者為高亢沖積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1.5~24米,以一千五百至二千分之一的坡度沿江堤向腹心逐漸傾斜,地勢平坦開闊,占全區總面積的34.7%;東北部為垅崗平原,地面高程在21.5~26米,地勢起伏不大,相對高差1~5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7.4%;北部為低丘陵,地面高程60~69.1米,占全區總面積的1%;中部為湖積平原,界于沖積平原與垅崗平原之間,地面高程在18~21.5米之間,地勢開闊平緩,占全區總面積的26.9%。
氣候
東西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四季分明。全區年均實際日照19180小時,年均降雨量1 5722毫米(124天),春夏之交梅雨季節,雨量占全年的45%。區冬季多偏北風,嚴寒低溫,夏季多偏南風,年均氣溫17℃~19℃。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東西湖因湖而名,因水而興。漢江、漢北河、淪河、府河等四條河流分別從南、西、北三面環繞區境而過。漢江,又名漢水、襄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向東南入湖北自西向東南流經我區西南側,經漢口龍王廟注入長江。漢水過境長度35.3公里,年平均過境水量為633.2億立方米。
府河,又名府澴河、涢水,發源于隨州大洪山北麓,從源頭靈官埡起,經隨州自廣水、安陸、云夢、應城、孝南、黃陂,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我區東北側,經武漢市諶家磯注入長江,全長349公里,過境長度38.5公里。澴河發源于大別山南麓的靈山,干流全長150.8公里。府河流域面積為14769平方公里,河流沿線修建大中型水庫27座和小型水庫600多座,共攔截流域面積38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6%。漢北河,是天門河下游改道后的人工河,1969—1970年興修,流域總面積為6304平方公里,西起天門萬家臺流經天門、漢川、應城、云夢,至本區新溝鎮全長97.7公里,過本區境界7公里,經新溝閘入漢江,其支流淪河通過東山頭閘入府河。
淪河:淪河為漢北河支流(原為府澴河支流),源起漢川民樂閘,經本區辛安渡、東山兩場,通過東山頭大閘下泄府河,全長15公里。東西湖大堤內匯水面積470平方公里,年均產水量56306萬立方米,由73條人工干支溝、3條內流河道、28個湖泊構成4大水系,經10座大型排灌水閘調控。
林業資源
截至2013年,東西湖區林業用地面積有5264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1%。東西湖區林地面積達到49398.4畝,其中用材林33410.2畝,經濟林15738.4畝,竹林249.8畝,森林覆蓋率6.67%。東西湖區活立木總蓄積量為70400.31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0132.1立方米,防護林5724.1立方米,四旁植樹54544.11立方米。全區樹種資源常見的有30余種,其中農田防護林樹種有池杉、水杉、榆樹、苦竦、柳樹、意楊、楓楊、刺槐、泡桐、椿樹等,園林綠化樹有法桐、雪松、龍白、筆柏、樟樹、女貞、桔花、玉蘭、合歡、石榴、海桐、夾竹桃、黃楊、扁柏、濕地松;果樹種有梨、桃、葡萄、溫州蜜桔、蘋果、柿、棗、枇杷、草莓、獼猴桃;花卉種類有:月季、玫瑰、杜娟、茶花、茉莉、文竹及各類草花百余種。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萬人。全區戶籍人口268964人,比上年增加518人,增長0.2%。其中,男性人口135716人,占50.5%;女性人口133230人,占49.5%。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83622人(按從事生產業別劃分,農村人口為121925人)。全區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6.73‰,人口自然增長率2.67‰。 建區后,境內居民結構逐漸向多民族結構發展,少數民族及其人口比重不斷增加,逐步形成多民族散居格局。1964年,全區有回、壯、滿、布依等4個少數民族人口共58人,占全區人口的0.57‰。1982年有少數民族8個,人口233人,占1.34‰。2000年,全區有少數民族29個,共1690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有31個少數民族,共2670人。
行政區劃編輯
1960年4月,長豐鄉劃歸硚口區。
東西湖區1960—1965年,對15個場進行整合,定型為吳家山、慈惠墩、走馬嶺、新溝、荷包湖、辛安渡、東山、柏泉、徑河、三店等10個農場和水產養殖場。1966年9月在漢陽縣鄧南區的銀蓮湖筑堤,圍湖墾殖,組建東西湖漢南農場。1978年3月29日漢南農場劃出,交新成立的武漢市漢南農場管理局。1984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吳家山街道辦事處。1985年3月8日以東風垸為基礎成立東風垸漁牧場。1985年9月14日,經省政府批準,在11個農場設立慈惠墩、走馬嶺、新溝、辛安渡、荷包湖、東山、柏泉、徑河、三店、李家墩、長青等東西湖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其管轄的地域范圍與所在的農場相同。2005年,在吳家山農場建長青街;在慈惠農場建慈惠街;在新溝、走馬嶺農場建走馬嶺街;在新河、荷包湖農場建新溝鎮街;重新整合三店、徑河農場和水產養殖場,建徑河、金銀湖、將軍路街;辛安渡、東山、柏泉3個辦事處仍代行街鎮職能。2008年,全區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83個,村民委員會60個。
經濟編輯綜合
2011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291911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22067萬元,增長0.1%;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873987萬元,增長21.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23059萬元,增長1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0年的4.9:61.0:34.1調整為4.2:64.2:31.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61898元,比上年增加7336元。
第一產業
2011年,東西湖區完成農業總產值204126萬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農業總產值124873萬元,增長4.4%;林業總產值283萬元,減少34.0%;牧業總產值20516萬元,增長23.4%;漁業總產值56805萬元,增長12.7%;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649萬元,增長6.4%。全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4565公頃,比上年減少98公頃。全區棉花種植面積3698公頃,增加2408公頃。油料種植面積835公頃,減少424公頃。全區蔬菜種植面積16077公頃,減少1610公頃,其中,蔬菜大棚面積997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5684噸,比上年下降10.4%。棉花4189噸,增長172.9%。油料1525噸,下降32.1%。全區蔬菜479640噸,下降3.7%。全區生豬出欄72646頭,增長6.0%。家禽出籠80.92萬只,增長3.3%。禽蛋產量3561噸,增長6.0%。水產品產量52580噸,增長10.7%。全區新發展蔬菜基地667公頃,新建鋼架大棚200公頃,名特優水產養殖面積333公頃,植樹造林46.2萬株。全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38家,注冊資金4150萬元,社員人數達2075人,帶動農民5390戶。2011年末耕地面積13097公頃,比上年減少336公頃。
第二產業
2011年,東西湖區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501187萬元,比上年增長26.0%,實現工業總產值5252351萬元,比上年增長4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73921萬元,增長32.4%,實現工業總產值4629718萬元,增長37.0%。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內資企業2189591萬元,增長40.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2440127萬元,增長33.9%;全年重工業總產值1530157萬元,增長35.5%;輕工業總產值3099561萬元,增長37.7%。輕重工業結構由2010年的65.2:34.8變化66.9:33.1為。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372800萬元,比上年增長6.1%,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506238萬元,增長22.2%。其中:施工總承包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441428萬元,增長23.5%。專業承包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4810萬元,下降13.3%。實現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310萬㎡,增長26.5%。實現利稅總額152256萬元,增長18.6%。其中,利潤總額67675萬元,增長12.2%。全區建筑業企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72377人,比上年增長35.8%。
第三產業
2011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059萬元,比上年增長19.5%。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756137萬元,增長20.0%;住宿餐飲業73922萬元,增長14.0%。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1年,全區各類學校53所。其中,小學32所,在校學生21883人;初中16所,在校學生9993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學生5471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6623人。全區幼兒園79所,在園幼兒12608人。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4.8%,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入學率達100%;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5%以上;小學在校生年度輟學率為0;初中在校生年度輟學率為0.6%;全年高考錄取人數2634人,升學率為84.26%;全區社區教育培訓共15.64萬人次。
科技
截至2008年,全區有科研機構6個,實施科技計劃項目46項,投資總額1500萬元。全年登記科技成果8項,其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1項。全區實施高新技術項目9項,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產值達34.8億元,比上年增長22.0%。長江巨龍等3家企業申報國家”火炬計劃”,武漢光發等5家企業申報”科技進步獎”,創建”科技信用企業”3家。CDMA系統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填補了國內空白。全年專利申請1111項,在全市排名第三。至年末,全區累計審批高新技術企業13個,全年實現產值32.2萬元。
文體
2011年,東西湖區成功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全區”頌歌獻給黨”歌詠比賽、第十三屆”桃花獎”文藝匯演、民俗踏街、迎春文化體育三下鄉、第二十一屆”傅友杯”中小學生書畫大賽、第三十四屆”武漢之夏”走進東西湖專場文藝演出、慶”六一”少兒文藝展演、慶八一”軍民一家親”聯歡演出、區”知識工程”少兒讀書系列活動、迎春拔河比賽、健身舞大賽、區”體彩杯”羽毛球比賽、籃球比賽、區第三屆武術大會、老年人運動會、乒乓球賽、釣魚比賽等,參與群眾達20多萬人。全區成功承辦武漢市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賽、武漢市”苗子杯”青少年摔跤比賽、武漢市青少年跆拳道比賽;協辦一年一度的全國速度賽馬錦標賽和第九屆武漢國際賽馬節。全區全年共組織參加市級以上文化展、演、賽9項,獲省級金獎10個,銀獎3個,銅獎11個,優秀獎1個;獲市級金獎2個,銀獎3個,銅獎2個,組織獎1個。完成區級活動17項,其中文藝活動11項,演出15場;書畫攝影活動4項。東西湖區榮獲市體育局表彰的第七屆全國城市運動會輸送貢獻獎及2011年度武漢市體育彩票銷售貢獻獎。
衛生
2011年,全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179個。其中三級??漆t院1所、二級優秀綜合性醫院1所、二級??漆t院2所、一級醫院15所(其中衛生院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個、村衛生室52個、門診部18個、診所65個、防治防疫機構2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戒毒機構3個、衛生所(醫務室)7個。轄區醫療機構編制床位1765張。其中:政府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為1380張、非政府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110張、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275張。全區平均每千人口擁有6.55張。全區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547人,其中醫生954人,護士1256人,其它衛生人員337人。全區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3.54人,每千人口擁有護士數4.66人。全區居民人均期望壽命76.05歲(其中:男性73.50歲、女性78.77歲),心腦血管疾病是影響我區居民健康和導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孕產婦死亡率為”0”,嬰兒死亡率5.3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94‰,均控制在市級目標值以內。年醫院門診量為94.85萬人次。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100%。公民義務獻血人數325人次。全區已建立了52個甲級村衛生室。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170356人,參合率為99.61%,獲得合作醫療補償金額4649萬元。
交通
東西湖區內交通路網絡已發展到 ”五橫五縱”【”五橫”即惠安大道、107國道(東西段)、新徑線、武荊繞城高速、柏銀路—東柏路;”五縱”即107國道(南北段)、京珠高速、柏銀路—環湖路、五環路、東柏—吳新干線】的全新格局。截至2008年9月,全區通車公路總里程達1126.09公里,路網密度達2.27公里/平方公里。沿南部邊境,漢江航道綿延43公里,港區5個,500噸級船舶可常年通江達海。漢渝鐵路橫貫區境,東連京廣鐵路,西通川陜。區機關駐地吳家山距市中心、武漢港、飛機場均15公里左右。全區已形成公路——鐵路——水上聯運的運輸網絡。2008年,東西湖區完成交通運輸、倉儲業增加值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公路運輸全年完成貨運量1835萬噸,比上年增長21.5%;貨運周轉量10.5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6.3%;完成客運量1228萬人,比上年增長5.2%,客運周轉量4.71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7.9%;水路運輸完成貨物吞吐量122.4萬噸。
旅游景點編輯西郊公園
西郊公園(又名吳家山公園)位于區機關駐地吳家山街中部,原為山林。公園始建于1999年,占地2700畝(180公頃),海拔72.04米。公園與五環廣場一道,構成東西湖區的文化休憩中心。園內有30年以上喬木5萬多株。
金銀湖
金銀湖位于金銀湖街金山大道金橋,建于2001年,2007年被入選建設部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名單,占地1155畝,是一座以水生植物為主的自然生態郊野型濕地公園。湖內有植物品種188種,鳥類10余種,形成種群,是武漢市園林科研所水生植物引種和栽植的試驗基地。
東方馬城
東方馬城位于東西湖區的東部——金銀湖街,與江漢區相鄰,占地1500畝,其核心項目——國際賽馬場是華中地區唯一國際標準賽馬場,也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馬術協會唯一馬術與速度賽馬訓練基地,已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
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位于金銀湖街,與東方馬城、武漢市人民會議中心毗鄰,占地2500畝,總投資1億美元,是集會所、酒店、別墅群為一體的大型高爾夫度假村。
四季吉祥
慈惠”四季吉祥”景區是武漢市重點打造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基地和鄉村休閑旅游觀光帶,位于東西湖區慈惠街。景區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植物主題立意,其中的”夏榴”石榴紅村鄉村游最為市民所熟知。由于地處武漢西郊的漢江之濱,景區在4個村的建筑、景觀和綠化上注重突出荊風楚韻的漢楚文化內涵,”川西、湖北、徽派”三大民居建筑群讓人耳目一新。2008年,景區內舉辦的”端午龍舟節”、首屆石榴節、蔬菜花卉盆景趕集會等大型節會活動共吸引游客18.2萬人次。
柏泉古鎮
柏泉古鎮位于柏泉辦事處駐地,俗稱茅廟集,形成于殷商時期,歷經3000余年而不衰,系盤龍城的姊妹市。2007年7月,被省林業廳批準建立省級濕地公園。
景德寺
景德寺位于柏泉農場月塘角村,距柏泉辦事處駐地2.2公里,始建于唐末宋初,盛于明清,毀于抗日時期。1949年,尚存幾間破舊殿堂,1957年拆除后,其木料磚瓦被運到萬子山修建小學。該寺原名”金臺寺”,宋景德年間翻修后更名”景德寺”。寺廟依山而建,殿閣飛檐彩瓦,紅墻朱楹,青磚條石為道,占地30畝,是東西湖最早的佛教活動場所之一。2001年,經湖北省武漢市佛教協會會長,歸元禪寺、寶通禪寺方丈昌明大師發起,在其遺址重建。全寺占地約150畝,耗資3000多萬元。2003年其主體工程竣工,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柏泉天主堂
東西湖區柏泉天主堂又稱圣安多尼小修院,位于柏泉農場劉咀,距柏泉辦事處駐地1.7公里,由意大利傳教士建于1840年,為武漢地區最早的教堂,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武故居
孫武故居位于柏泉農場孫灣,距柏泉辦事處駐地1.8公里,故居坐北朝南,分上、下兩殿,兩邊為廂房,中為天井,1960年拆除。
涢口古鎮
涢口古鎮位于新溝鎮街西部。形成于西晉時期,歷1600多年,衰于清道光年間。是境內最早見諸正史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