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隸屬廣東省河源市,前身為河源縣、河源市郊區,1993年11月更名為東源縣,是廣東省面積第二大的縣。東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東江中上游,介于北緯23°22‘~24°15′,東經114°19′~115°22′之間。東鄰龍川縣、梅州市五華縣,北接和平縣、連平縣,南靠河源市區和紫金縣,西連惠州市龍門縣、韶關市新豐縣,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66.6公里,面積4070平方公里?;莺?、粵贛、梅河和規劃中的昆汕高速公路與205國道、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梅龍高速、粵贛高速縱貫全境。歷史編輯東源縣的前身為原河源縣的主體。河源縣成立于南朝永明元年(483年),距今1500余年。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消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將原河源縣3個鎮劃為源城區,其余24個鄉鎮劃為郊區。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準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城設在仙塘鎮木京。
區劃編輯2002年,東源縣轄22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含、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黃沙、三河、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畬族鄉)。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源縣轄20個鎮(仙塘鎮、燈塔鎮、駱湖鎮、船塘鎮、順天鎮、上莞鎮、曾田鎮、柳城鎮、義合鎮、藍口鎮、黃田鎮、葉潭鎮、黃村鎮、康禾鎮、錫場鎮、新港鎮、雙江鎮、澗頭鎮、半江鎮、新回龍鎮)、1個民族鄉(漳溪畬族鄉)。
人口編輯2010年年末,東源縣戶數142252戶,人口569053人。其中男288938人,女280115人。民族主要為漢族,其次為畬族,人口882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
地理編輯地形
東源縣地形北高南低,東西兩側多山,以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60%,河流、水庫水面占10%。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七目嶂、缺牙山、桂山、燕子巖、鰲魚峰、蟬子頂、五指山7座,其中以黃村鎮與五華、龍川交界的七目嶂為最高,主峰海拔1318米。主要河流為東江,發源于江西省尋鄔縣那坑山,干流全長480公里,流經東源縣流域面積3378平方公里。其次為東江一級支流新豐江,黃村河、曾田河、康禾河(又名紅崗水)和久社河5條,東江二級支流葉潭河和船塘河2條。
氣候
東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區,氣溫高,濕度大,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0.7℃,極端最高氣溫39.3℃,最低氣溫-4.5℃。年均相對濕度77%,無霜期335~345天。年積溫約77700℃。年均降水量1567~2142.6毫米,主要降水時間集中在4~6月。資源編輯土地資源東源境內有22.67萬公頃丘陵山地,耕地面積2.01公頃。其中水田15300公頃,沙壩地4700多公頃。水資源東源縣境內(含新豐江水庫)水域面積3.6萬公頃。其中宜漁面積3萬公頃。有庫容139億立方米的新豐江(萬綠湖)的優質水,有年均流量82.3億立方米的東江水,為深圳、東莞、香港等地提供充足的優質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全縣可供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22.36萬千瓦,至2010年,已開發17.8萬千瓦。礦產資源東源縣已探明儲量有10類32個礦種,主要礦種為鐵、稀土、螢石、石灰石、瓷土、花崗石等。其中螢石儲量588萬噸,鐵礦儲量1984萬噸,瓷土(高嶺土)5000萬噸,花崗石1.4億立方米,石灰石1億噸以上。動植物資源縣內動物種類有164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鷴等,還有人工馴養的東北梅花鹿;植物種類800多種。
東源縣位于北回歸線北緣的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珠三角與粵東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龍川、五華,北接和平、連平,西連龍門、新豐,南靠河源市區和紫金。東源交通便利,縣城毗鄰河源市區,205國道、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梅河高速公路、粵贛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南接惠河高速公路。東源至廣州、深圳、香港不足2小時的車程,現已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發展圈內,是珠三角休閑度假出游最便捷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