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天府之源”。全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里,轄13個鎮、5個街道、1個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9個城市社區和187個農村社區,城市建成區35.3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約71.63萬人,戶籍人口約61.88萬人。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2012年,全市GDP超過208.18億元。都江堰是國際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都江堰市旅游資源富集,擁有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先后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等殊榮。
都江堰在新石器時代是古老蜀族活動地區,與古蜀國的建立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秦惠文王滅蜀歸蜀郡。政區設置始于秦,稱湔氐道,漢升為縣。蜀漢時改稱湔縣,不久改為都安縣,屬汶山郡。西晉徙都安于今聚源鎮導江村,在都安舊治(今灌口街道)置晏官縣。自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守李冰創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這里先后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并逐步發展成為成都平原西通藏衛、北達甘(肅)青(海)的交通樞紐,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西晉后期戰亂頻繁,政區設置變化極大。劉宋,汶山郡治遷灌口,轄都安、晏官二縣。南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劃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縣部分地置齊基縣(治所在今青城鄉五里村),與都安、晏官同隸汶山郡。南梁于齊基縣置齊基郡,郡縣同治。北周天和三年(568),汶山郡還治;改晏官縣為汶山縣,仍屬汶山郡,廢都安縣以其地入于郫。天和四年(569),廢齊基郡,改齊基縣為清城縣(治所在今徐渡鄉古城村),屬犍為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汶山縣,以其地并入郫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汶山縣舊址設鎮靜軍,于都安舊址置盤龍縣。六年(623)改盤龍縣為導江縣,屬蒙州,清城縣屬蜀州。玄宗開元十二年(724),改清城縣為青城縣。前蜀武成元年(908),改鎮靜軍為灌州,轄青城、導江二縣。宋乾德四年(966),改灌州為永安軍,仍轄青城、導江二縣。太平興國三年(978),更永安軍為永寧軍,不久改為永康軍,轄縣不變。熙寧五年(1072),廢永康軍為永康寨,以導江隸彭州,青城隸蜀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復置永康軍,仍轄青城、導江二縣。南宋末廢永康軍為灌口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導江二縣,以其地入于灌州。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灌州為灌縣,十年(1377)撤崇寧縣入于灌縣,十三年(1380)析出復置崇寧縣。清代、民國沿襲。1950年01月19日,灌縣人民政府成立。1959年2月,郫縣并入灌縣,8月又分置。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灌縣改為都江堰市。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00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
2004年09月08日,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2014年2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都江堰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紫坪鋪鎮、虹口鄉和翠月湖鎮。將紫坪鋪鎮和虹口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龍池鎮管轄,將翠月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青城山鎮管轄。 201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都江堰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灌口鎮和幸福鎮,設置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銀杏街道、永豐街道、奎光塔街道5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都江堰市下轄5街道、13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名稱直轄
街道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銀杏街道、永豐街道、奎光塔街道
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
鄉向峨鄉
經濟開發區
都江堰經濟開發區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出山口。介于北緯31°44′54″-31°02′9″之間,東經103°25′42″-103°47′0″之間。 東西寬54千米,南北長68千米,面積共12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都江堰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積占65.79%,平壩面積占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氣候環境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 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結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臺風出現。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于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 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 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藥材、蠶桑等多種農產品,是國家發展茶葉、川芎、紅梅、黃柏、杜仲、厚樸、獼猴桃生產基地。植物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屬、3127種,其中木本植物1000種,有國家列為珍稀瀕危的重點保護植物46種,有珙桐、連香樹、水青樹、銀鵲等“活化石”。還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30余種國家保護動物。礦產資源都江堰市有礦產資源數十種,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
人口編輯截至2010年末,都江堰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10521戶,家庭戶人口為60121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4人減少0.28人。男性人口為331637人,占50.40%;女性人口為326359人,占49.60%??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51下降為101.62。0-14歲人口為72391人,占11.0%;15-64歲人口為509444人,占77.43%;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161人,占11.5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33%,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39%,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4%。
經濟編輯綜述
都江堰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49.3億元,到2009年GDP達116.6億多元。2012年,都江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6.17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0.6:36.6:52.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6%、47.6%和48.8%。都江堰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0.8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2.9%。
第一產業
2012年,都江堰實現農業增加值21.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都江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87萬畝,總產量16.61萬噸,比2011年下降1.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29萬畝,總產量1.95萬噸,比2011年增長1.8%。畜牧業生產小幅增長。2012年,都江堰生豬出欄75.03萬頭,比2011年增長3.4%;豬肉產量5.11萬噸,比2011年增長3.5%;家禽出欄1104萬羽,禽肉產量2萬噸,比2011年增長4.1%。全年新增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1.2萬畝、設施農業2400畝;新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企業6家。
第二產業
2012年,都江堰工業完成增加值48.51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1%,拉動GDP增長4.2%。都江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6家,完成增加值38.38億元,比2011年增長19.3%。2012年,都江堰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66家,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7.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7.7%,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1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6.4%,拉動GDP增長2.2%。
第三產業
2012年,都江堰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3%,總量和增幅均位居三圈層第一位。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3.94億元,比2011年增長18%;零售業實現59.51億元,比2011年增長9.9%;住宿業實現2.0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9%;餐飲業實現15.09億元,比2011年增長20.4%。2012年,都江堰接待游客1731.4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1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6.61億元,比2011年增長21.8%,其中門票收入2.71億元,比2011年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