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區,因三國名將關羽在此屯兵時將刀掇于巨石而得名。它是楚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92年,成立“荊門掇刀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11月,成立“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荊門市掇刀區” 。掇刀區轄團林鋪鎮、麻城鎮、掇刀石街辦、白廟街辦,國土面積616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4月25日,該區總人口24.7萬人。 現已形成以石油化工、醫藥、機械制造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有年加工原油500萬噸的荊門石化總廠,有華中主火力發電廠荊門熱電廠。歷史名人有清朝能臣周培公、 辛亥革命時期的留德醫學博士陳雨蒼、新中國上將陳士榘、少將鄧家泰,還有當代畫家李可梅等。
行政區劃
荊門市掇刀區是2001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縣級行政區,下轄團林鋪鎮、麻城鎮、掇刀石街道辦事處和白廟街道辦事處,截止2012年6月30日該區共有77個行政村、19個社區居委會和3個場委會,有644個村民小組和77個居民小組。
自然地理編輯
掇刀區地跨東經111°51'--113°29',北緯30°32'--31°36'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5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1公里,全市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67%。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溫暖季風型氣候,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全市年平均氣溫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境內水系發育多為河流源頭,可謂“命脈之源,龍頭之區”。掇刀石街辦境內的十里牌是楊樹港(全長32km)的起點;承雨面積在麻城鎮境內的樂山坡水庫和雨淋山水庫分別是王田港(全長20km)和大官橋河(全長37km)的起點;掇刀石街辦境內的王家坪是拾回橋河(全長1008km)的起點。全區分為三大水系:十八羅漢海會溝和象山至興隆岡及鴉雀鋪以東屬漢江水系,西側屬長湖水系,高山水庫至鷹窩老以西屬漳河水庫。境內泉眼較多,地熱資源也較豐富 。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礦種50多種,礦床(點)543處,探明儲量并開發利用的礦產達23種。尤其是非金屬礦具有礦種多、儲量大、品位高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等特點。其中,在石油鉆探和航天工業等領域有廣泛用途的累托石儲量673萬噸,居全國之首;石膏、白云巖和水泥用石灰巖儲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別為11.6億噸、12.5億噸和6億噸,磷塊石儲量3.6億噸,居省前列。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條,水域面積18.49萬公頃,地表水、地下水總量為40.1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28萬千瓦。荊門平原土質深厚肥沃,丘陵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產力高。全市各類土地面積1219.26千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9.4千公頃,森林面積340千公頃,淡水養殖面積5.95千公頃,人平分別為1.2畝、1.7畝和0.3畝。森林覆蓋率35.7%,活立木蓄積量1120萬立方米,樹木136科251屬485種。
旅游編輯掇刀區內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山水奇異,景觀獨特,歷史遺跡眾多,處于掇刀區國內旅游熱線三峽線和三國線的節點上?,F有“一城二山”(鳳凰娛樂城、東寶山南端的千佛洞森林公園、 仙女湖茶果山)的山水生態旅游景點;“一名三址”(掇刀是三國蜀將屯兵掇刀的地方,其名千古沿習;長坂坡和關帝風采系列遺址、岳飛城遺址、東周文化遺址)的古文化遺址旅游景點;“一區四園”(高新技術開發區、雙泉工業園、麻城工業園、江山工業園、興隆崗工業園)的工業旅游景點;“一業多點”(都市農業、各地農莊)的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景點 。興建了一批星級和接待能力較強的賓館、飯店。至2004年底,全區旅游業累計投入超過5億元。其中:景區(點)投入已達2.8億元,賓館飯店投入2.2億元。 掇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楚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響嶺崗東周文化遺址被考古專家考證為一處保存較完好的地下楚文化寶庫。掇刀石、望兵石、古驛道、馬跑泉、關帝廟、長坂坡古戰場等三國遺跡尚存,令人流連忘返。這里, 山水秀麗,風光宜人,有國家級千佛洞森林公園,山高林密,峰秀谷幽,層巒疊翠;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有清代名臣周培公、辛亥革命時期的留德醫學博士陳雨蒼、新中國上將陳士榘、少將鄧家泰,還有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梅等。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是湖北省精華旅游線路“世界文化遺產 三國文化之旅”上的熱點地區。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核心景區在荊門境內的大洪山,1988年與張家界同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32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獨有樹種對節白蠟和古生物活化石古銀杏等數十種珍貴樹種,其中5公頃的中國最大古銀杏原始群落被中國科學院評價為“20世紀末中國最有價值的地理大發現之一”。景區林木叢生、溪泉遍布,洞壑交錯,極具旅游價值。境內的鴛鴦溪、黃仙洞、美人潭、天河等是景區內的代表性景點,其中鴛鴦溪漂流已有“鄂中第一漂”的美譽。景區內的黃仙洞、空山洞、王莽洞等洞穴堪稱溶洞奇觀。最具代表性的黃仙洞全長2.1公里,以大、奇、絕美聞名遐爾。洞口絕壁千丈、吞云吐霧、氣勢磅礴;洞內蘊藏著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4個世界級景觀和8個國家級景觀,面積達兩萬平方米的“邊池”云盆景觀被洞穴專家譽為“國內僅有、世所罕見”。該洞因兩位道教仙人廣成子、黃石公曾在洞中悟道羽化成仙而得名。
交通編輯“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荊門位于湖北省中部,東通孝感下漢瀘,與安陸、應城接壤,距武漢市217公里;南連荊州通湘粵,與江陵、潛江、天門毗鄰,距荊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與南漳、遠安、當陽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樊達中原,與宜城、隨州相連,距襄樊市111公里,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