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區位于鄭州市中心偏西南部,東接管城回族區,西與中原區、滎陽市毗鄰,南連新密市、新鄭市,北鄰金水區。 二七區 ,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商貿中心城區,因紀念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大罷工而得名;轄區總面積15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總人口61萬(2012年),其中城區人口53.7萬;下轄1個鄉、1個鎮、13個街道辦事處和82個社區、52個行政村。 轄區內有二七紀念塔、二七紀念堂、北伐軍陣亡將士墓地、鄭州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地,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七紀念塔為紀念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大罷工慘死烈士而建,坐落在市內二七廣場中心,原“長春橋”舊址,是德化街、二七路、人民路、解放路的交匯處。二七紀念堂位于錢塘路中段82號,是“二七”大罷工的策源地之一,占地1800平方米,紀念堂有座位1500個,設有“二七”史跡陳列室。北伐軍陣亡將士墓地位于建設路南、中原路北、嵩山路東的碧沙崗公園內。歷史沿革編輯1913年(民國2年)鄭州廢州設縣,鄭州稱鄭縣,鄭縣下設城廂、人和、永康、仁親、宣平、長樂、定安7個區,其中城廂區的一部分,永康區的大部分,人和區和仁親區的一部分屬二七區。1934年(民國23年),鄭縣將7個區并為4個區:即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區下設聯保制度。本區為第一區的一部分(即西大街一部分)、第二區的大部分。
二七區1941年(民國30年)撤銷區建鎮,鄭州市改設14個鄉、鎮,舊城內及城附近設4鎮,有維新鎮、豫豐鎮、長春鎮、德化鎮,城郊設10個鄉,轄區為齊禮閻鄉和長春鎮、德化鎮的大部分和豫豐鎮的一部分,共19個街公所。鄭州解放前夕,由4鎮又變為3鎮。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在德化鎮、長春鎮和豫豐鎮的基礎上,將國民黨時期的19個保改為19條街。同年10月底鄭州成立一、二、三區,轄區為第二區,并劃5個管理區,區設立街公所。 1949年7月撤銷街公所,改為區公所,1951年9月撤銷區公所,成立區政府。1952年轄杜嶺街、西太康路、益民街、德化街、大同路5個街政府。為紀念“二七”大罷工,1955年將二區改為二七區。1958年將二七區改為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變七一人民公社為二七區人民公社。1961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二七區人民委員會。
二七廣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8年成立二七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二七區人民政府,轄9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業鄉(即隴海鄉)。1987年3月鄭州市區劃調整時,撤銷金海區和郊區,將金海區的齊禮閻鄉和原郊區的劉胡垌鄉、侯寨鄉劃歸二七區,實行區帶鄉體制。1997年成立淮河路街道辦事處。1998年12月,劉胡垌鄉改建為馬寨鎮。2001年7月,撤銷隴海鄉。2006年10月,撤銷齊禮閻鄉,增設長江路、嵩山路、京廣路三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二七區共轄大學路、五里堡、德化街、解放路、銘功路、一馬路、蜜蜂張、福華街、建中街、淮河路、長江路、嵩山路、京廣路13個街道辦事處,一鄉(侯寨鄉)一鎮(馬寨鎮),102個城市社區,39個農村社區,1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二七區轄區位于鄭州市中心偏西南部,東經113°30’至113°41’、北緯34°36’至34°46’,東和管城回族區接壤,西與中原區、滎陽市毗鄰,南接新密市、新鄭市,北連金水區。東西寬15.5公里,南北長18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93米。截至2012年底,全區總面積達156.2平方公里,建成城區面積32.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二七區轄區地勢西南向東北傾斜,農村多丘陵,溝壑縱橫。
環境氣候
二七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溫暖氣團交替頻繁,常年雨量偏少。春季寒暖無常,少雨多風;夏季多雨炎熱;秋季涼爽,光照充足;冬季干燥寒冷,風多雪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8°C,年平均降雨量983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385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二七區轄區尖崗水庫為鄭州市飲用水備用水源地,賈魯河、賈峪河、金水河、熊耳河等4條季節性河流流經本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膠質性紅土、鋁礦土、地熱、高溫低鈉礦泉等十余種,其中白鈣石儲量大,是發展建材、化工工業的優質原料。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初步核算,2013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63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89萬元,比上年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77億元,比上年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285億元,比上年增長9.6%。人均生產總值49241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0.2:22.2:77.6調整為0.2:21.4:78.4。
第一產業
2013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5276萬元,比上年增長0.5%;完成農業增加值7189萬元,
比上年增長0.5%。二七區完成種植業增加值2897萬元,比上年增長2.1%。糧食總產量3055噸,下降29.5%;其中夏糧1607噸,比上年下降17.9%;秋糧1448噸,比上年下降39.1%。蔬菜總產量916噸,比上年下降52.4%;水果總產量11071噸,與上年持平。完成林業增加值153萬元,比上年下降46.1%。完成造林面積10公頃,林業育苗74公頃,植樹20000株。完成畜牧業增加值3785萬元,比上年下降10.2%;完成漁業增加值67萬元,比上年增長3.1%。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87萬元,比上年下降2.4%。
第二產業
2013年末二七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5家。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46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3億元,比上年增長8.2%;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0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70億元,實現利稅總額84187萬元,實現利潤總額57383萬元,產銷率達到95.9%,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3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
產投資236億元,比上年增長26.0%。其中:城鎮投資236億元,比上年增長26.0%;農村投資3506萬元,比上年下降95.0%。固定資產新開工項目74個,比上年增長45.0%。2013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05億元,其中住宅投資129億元。商品房屋施工面積9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9.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6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2.0%。房屋新開工面積160萬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積9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1.2%;銷售金額939182萬元,同比增長31.3%。
交通情況編輯二七區是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京廣、隴海兩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轄區內有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站鄭州火車站,河南最大的汽車客運中心鄭州汽車客運總站、火車站長途汽車客運等。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2013年末二七區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新
建3個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0個,13個農家書屋。全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體育大院實現全覆蓋。共組織開展“送歡樂到基層巡回展演”、“藝術展覽”等群眾性文藝活動26場;開展“舞臺藝術進鄉村、進社區”活動21場;舉辦音樂與人生講座、音樂素養、舞蹈、攝影等培訓班16期,送圖書2萬余冊,免費放映電影360場,極大地滿足了轄區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功舉辦了 “2012鄭州市春季浪漫賞花游暨環櫻桃溝健康跑比賽”、“追夢春天——尋找金水河源頭暴走比賽”、“第六屆櫻桃節”、“第八屆葡萄文化節”等活動。全年接待游客40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8%;實現旅游收入1.27億元,比上年增長27%。
教育事業
2013年二七區普通高中招生1116人,畢業832人,年末在校學生2847人;普通初中招生3153人,畢業2528人,年末在校學生8814人;小學招生8405人,畢業7579人,年末在校人數47876人;幼兒園入園幼兒5721人,離園幼兒4892人,年末在園幼兒19846人。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體育事業
二七區中小學體育達標率為95%。2012年全區體育運動榮獲世界級獎勵62項,國家級獎勵104項,省級獎勵274項。
衛生事業
2013年末二七區醫療衛生機構26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4個,標準化村衛生所40家。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住院補償封頂線由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組建片醫團隊城市144個和農村41個,實現城鄉片醫覆蓋率100%,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8.4%,免費為轄區婦女進行“兩癌”篩查10112余人,免費為1083位60周歲以上持證殘疾人進行體檢。醫療機構量化分級管理率達100%;監督檢查覆蓋率達100%。
科技事業
2013年累計支出科技三項經費3204萬元,比上年增長19.8%,支持項目97個。
旅游景點編輯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創立于1957年,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原址位于碧沙崗公園內。長期以來,利用自用優勢,致力于鄭州地區的歷史研究、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接待了大批觀眾,為河南省愛國主義優秀教育基地,是展示鄭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新館于1997年12月18日奠基,1999年12月28日竣工開放,占地14.8畝,建筑面積14206平方米。主展館建筑面積8337平方米,高23.3米,總投資3000萬元。其建筑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融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于一體,獨具特色。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它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功能于一體,配備有先進電腦網絡系統、多媒體觸摸屏系統、數碼式語音導覽系統,及同聲翻譯的多功能廳,可接待多層次的學術會議和多語種的參觀團體。神仙洞景區神仙洞風景名勝區位于新密市西北部邊緣地區,與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毗鄰(相距2公里),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浮戲山三大旅游景區之一,屬省級風景名勝區。該景區距鄭州約60公里,北經環翠峪景區與鄭洛公路相連,南與鄭少高速公路相通。與環翠峪、雪花洞景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每天都有兩班客車分別從景區、新密城區對發,交通條件十分便利。鬼谷墟在“雞山”腳下有一個長達27米的洞穴,是明代成化年間勞動人民開采銀礦的遺址。山半腰的一處石穴則是宋代《云笈七簽》中記載的“仙人對弈”的勝地。“登雞山、看日出,一唱雄雞天下白;觀黃河,波濤滾滾東流去,品仙人對弈美妙事,游如畫河山神情怡”。是文人對“雞山”的真情感慨。鳳凰島旅游景區鄭州鳳凰島位于二七區侯寨鄉,鄭州至少林寺國道鄭密公路上。景區地處鄭州市西南部尖崗水庫上游,由一個半島型島嶼構成。占地面積約2000畝,景區內水體景觀優美,植被常青,土質疏松肥沃,非常適合農林觀光園區和農林生態旅游的開發。鄭州烈士陵園鄭州烈士陵園始建于一九五五年,位于鄭州
西南方向南三環與嵩山南路交匯處,占地面積194、824平方米(約合293畝),建筑面積9391平方米。陵園內安葬烈士134名,其中有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烈士,日本籍松井實烈士和蘇聯專家巴、阿、切明尼諾夫以及解放鄭州而犧牲的烈士等,存放132位烈士骨灰。在省市委、政府和領導以及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先后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骨灰堂,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吳煥先四將軍的紀念碑亭,解放鄭州烈士紀念碑亭和墓區等。櫻桃溝二七區侯寨鄉櫻桃溝旅游景區位于二七區侯寨鄉南部,以櫻桃溝為中心,延綿15公里。櫻桃溝至今還存活著一些百年以上的老樹年年開花、歲歲結果,成為一大景觀。櫻桃溝環境幽美,交通便利,正逐步成為集休閑、度假、餐飲、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多功能、全方位、綜合性的生態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