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自治縣(簡稱峨山縣)是玉溪市下轄縣,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 峨山縣東接紅塔區,東南與通??h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h城設于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玉元高速公路縱貫縣境。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轄2街道3鎮3鄉,幅員面積19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16.4萬人。
歷史沿革編輯先秦時期,屬古滇國轄地。兩漢,屬益州郡愈元縣、勝休縣地。
峨山縣地理位置圖
三國蜀漢時期,屬益州建寧郡俞元縣地。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建寧郡俞元縣地。北朝州屬南寧州。隋朝,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南寧州絳縣地,后屬劍南道姚州。唐南詔國為通海都督府嶍峨部。宋大理國嶍峨部屬秀山郡。 元初置嶍峨千戶,屬寧部萬戶;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嶍峨州,領邛川、平甸二縣,隸臨安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為嶍峨縣,屬臨安路寧州,原邛川縣與平甸縣并入嶍峨縣為鄉。
明洪武十五年(1382)直屬臨安府。
峨山縣所處位置(深綠色處)清沿明制,為嶍峨縣,屬臨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 民國2年(1913)裁府設道,為嶍峨縣,隸蒙自道;民國18年(1929)廢道制,直隸云南省政府;民國19年(1930)1月,更名為峨山縣;民國37年(1948),屬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新平縣)。
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縣臨時人民政府由甸中遷回縣城,峨山縣屬玉溪專區;1951年1月10日,設立峨山縣彝族自治區,5月12日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稱峨山彝族自治縣;1970年隸玉溪地區;1998年隸地級玉溪市。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轄2街道3鎮3鄉,分別為:雙江街道、小街街道、化念鎮、甸中鎮、塔甸鎮、岔河鄉、富良棚鄉、大龍潭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峨山縣行政區劃圖峨山縣在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01°52′-102°37′、北緯24°01′-24°32′之間。峨山縣東連玉溪市紅塔區、通??h,南接紅河州石屏縣,西南毗連新平縣,西北與楚雄州雙柏縣隔綠汁江相望,北連易門縣和昆明市晉寧縣??偯娣e197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峨山縣屬高原地貌形態,地形東部狹長,西部較寬。境內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較大的有高魯山、大西山、總果山、大黑山、火石頭山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因受曲江切割,形成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地與谷地相間的地貌形態。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鄉屬巖溶比較發育的石灰巖地區,溶洞、洼地較多。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谷狹,地形破碎??h境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點為北部甸中鎮鏡湖行政村的火石頭山,海拔2583.7米,最低點在西部綠汁江邊的丫勒,海拔820米。
氣候特征
峨山縣農村峨山縣屬中亞熱帶半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差立體分布。年平均日照為2286.9小時,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27130卡。年平均氣溫15.9℃,月均氣溫一月份最低,為8.4℃;七月份最高,為21.2℃。
河流水系
峨山縣境內主要有紅河、珠江兩大水系。分水嶺由高魯山沿峨山、紅塔區界入岔河鄉境,經黃草嶺而南至廠上李家山,南入石屏縣。分水嶺以東為珠江水系,以西為紅河水系。珠江水系較長的河流有猊江及其支流綠沖河、練江、舍郎河、石邑河、莫車河等。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峨山縣礦產主要有鐵、煤、硅、銅、鉛、鋅、高嶺土、大理石、硅藻土等。其中,鐵礦儲量為8978萬噸,煤礦儲量3000萬噸(主要有無煙煤儲量2150萬噸,褐煤儲量為444萬噸),銅礦儲量475萬噸,硅藻土儲量為40至60萬噸。
水能資源
峨山縣水能蘊藏量為2.817萬千瓦,可以開發利用量達1.69萬千瓦。 (以上資料,截至于2010年)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常住人口為16.4萬人,戶籍人口為15.2萬人。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112989人,占總人口的74.3%;女性人口75790人,占總人口的49.8%。
民族
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共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8.8%,其中彝族占常住人口的53.61%。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峨山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439435萬元,同比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415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206791萬元,增長17.3%;第三產業增加值160229萬元,增長13.2%;三次產業比為16.5:47.1:36.4。
第一產業
2012年,峨山縣第一產業總產值114588萬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農業產值62524萬元,增長6.1%;林業產值5034萬元,增長8.5%;牧業產值43418萬元,增長9.7%;漁業產值1058萬元,增長0.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54萬元,增長2.1%。糧食播種面積164656畝,增14922畝;經濟作物面積151637畝,增9786畝;其他作物面積52418畝,增3250畝。
第二產業
峨山彝族自治縣風光 (18張)
2012年,峨山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90388萬元,同比增長1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6015萬元,增長18.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加值6378萬元,下降14.2%;重工業增加值179637萬元,增長20.1%。完成建筑業增加值16403萬元,同比增長4.4%。至2012年底,峨山縣有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6個。
第三產業
2012年,峨山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135萬元,增長16.7%。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9613萬元,增長14.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4522萬元,增長22.4%。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8489萬元,增長6.6%。共接待游客83.63萬人,增長10.0%;實現旅游總收入48317.03萬元,增長35.2%;接待海外游客52人,增長10.6%。至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454988萬元,增長14.3%。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達265501萬元,增長13.6%。各項貸款余額為277837萬元,增長12.3%。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有普通中學11所(高中2所、初中9所),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職業高中1所),有小學41所(含1個教學點),有幼兒園15個(公辦幼兒園2個、民辦幼兒園12個、地方企業辦園1個)。在校中小學生及在園幼兒共27283人,有專任教師1916人。中小學校園占地面積75.02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達28.76萬平方米。
科技
2012年,峨山縣共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9項,其中申報國家級1項、省級4項、市級4項。共組織實施省、市科技計劃項目9項,其中省級5項,市級4項。申請專利17件,其中發明2件,實用新型4件,外觀設計11件;獲授權專利2件,其中發明1件、實用新型1件。發明專利擁有量2件。
衛生
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33個,其中縣級直屬醫療衛生機構6家、鄉鎮衛生院8個、村(居)衛生所75個、民營醫院2家、個體診所33戶、廠礦與學校醫療室9個。衛生機構實有病床682張,有衛生技術人員463人。
體育
峨山彝族自治縣體育活動2012年,峨山縣舉行了2012年元旦登山比賽,協辦了市第四屆“疾控杯”職工籃球比賽、“三·八”節趣味體育比賽和火把節暨第五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玉溪市第三屆職工運動會中,峨山縣取得了男子籃球第八,男子50米自游泳第七、女子100米蛙泳第六,羽毛球團體第八、女單第八、乒乓球女團第四、乒乓球男團第八以及代表團優秀組織獎。
交通編輯截至2012年底,峨山縣境內交通仍是以公路為主,鐵路處于規劃階段。公路通車里程為2169.8公里,其中瀝青混凝土路面125.9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259.8公里,簡易鋪裝路面153.6公里,砂石路面1625.2公里,砼預制塊5.3公里。公路里程中,國道92.9公里、縣道379.2公里、鄉道1344.9公里、專用公路44.6公里、村道308.1公里。
景區景點編輯錦屏山景區錦屏山景區位于峨山縣縣城以西1.5公里處,由錦屏山主景區、雙江片區、西鄉區三個片區組成,總面積120平方公里。
峨山臨江公園天子山溫泉景區天子山溫泉景區位于小街街道年景村境內,屬低礦化度淡泉水,是峨山縣重點開發旅游區。臨江公園臨江公園,因坐落于縣城南龜嶺之下,練江之濱而得名,為集觀賞休閑和歷史紀念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