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地處云貴高原南部邊緣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多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自然旅游資源異常豐富,70%面積為大石山區,30%面積為土山區,耕地面積101726畝。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20.1℃,全年降雨量1564.0毫米,無霜期362天。境內林產品資源豐富,主要有杉木、油桐、油茶、八角和板栗等,是廣西主要的八角產區和林業生產基地縣之一。礦產資源有金礦、黃鐵礦、硫磺礦、硫鐵礦、褐鐵礦、銅礦、銻礦等和豐富的大理石。全縣11個鄉鎮中,9個鄉鎮有金礦開采,有“黃金之鄉”美稱。
鳳山縣境古時近乎原始而沒有開化,史書稱為“蠻地”。中國歷史發展自夏、商、周至秦1800多年間,今鳳山縣境均未入中國版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郁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系,沒有行政隸屬關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三國時,屬吳國桂林郡地域;晉屬廣州桂林郡地域;南北朝時,屬廣州桂林郡地域;隋屬揚州始安郡地域;北宋屬廣南西路邕州慶遠府地域。南宋時期,今縣境平樂鄉置有羅博州,是邕州下轄的48個羈縻州之一,境域包括今縣境江洲、平樂、中亭、金牙、更沙鄉及凌云縣加尤鄉、邏樓鎮等地。這是今縣境有行政建置之始。其余仍為蠻地,屬慶遠府下轄的東蘭州(羈縻州)地域。元代歸屬與南宋相同。隸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安習、忠、文3個土州并入東蘭土州為東蘭州后,東蘭州將州地劃分為12個哨級行政建制,統稱內六哨、外六哨,其中外六哨中的本農、鳳山、芝山、長里等四哨部分地域,為今縣境袍里鄉、鳳城鎮、喬音鄉、林峒鄉、長洲鄉、砦牙鄉一帶地域行政設置之始。今平樂、中亭、金牙、更沙四鄉屬泗城府(治今凌云縣),今江洲鄉屬田州(治今田陽縣)。清朝初年,相沿明代建制歸屬不變。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對東蘭土州實行改土歸流,將州境一分為
鳳山縣行政中心夜景二:以內六哨地設為東蘭州,以外六哨地另置土分州,原稱東蘭土分州,后改稱鳳山土分州,為鳳山縣級行政建置之始,仍歸東蘭州承審,屬慶遠府管轄,境域包括今袍里鄉、鳳城鎮、喬音鄉、林峒鄉、長洲鄉、砦牙鄉,今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西山鄉、巴馬鎮、鳳凰鄉,今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那色村、京屯村、乙圩鄉巴追村、巴巖村,今天峨縣老鵬鄉、八臘瑤族鄉、納直鄉納直、當里2村、芭暮鄉甲巖村等一帶地域。今更沙、金牙、中亭、平樂四鄉仍屬泗城府,江洲鄉屬百色廳。民國初年,仍襲清制。民國8年(1919年)5月,廢土分州設縣,隸屬田南道。16年,田南道廢,原道屬各縣直隸廣西省,由省派任行政督察委員,監督縣政。19年,廣西獨創民團制度,將全省設為12個民團區,鳳山縣隸百色民團區。23年3月,民團區改設為行政監督區,鳳山隸百色行政監督區。24年,廣西省府調整舊田南道屬各縣,割出老鵬鄉歸天峨縣,割出盤陽、鳳凰2鄉歸萬岡縣(今巴馬瑤族自治縣),另撥凌云縣金牙、謀軒、平樂3鄉及百色縣相橋鄉共4個鄉來屬,今縣境由此定型,仍隸屬百色行政監督區。29年4月,省政府將行政監督區改制為行政督察區,原百色行政監督區改稱為“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鳳山縣隸第十區(百色)。31年3月,省政府將12 個行政督察區合并為7個區,原第十區改為第五區,鳳山縣隸第五區(百色)。38年6月,省從第五區劃出東蘭、鳳山、萬岡、樂業4縣,從第十區劃出天峨1縣共5個縣另置為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其“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設于鳳山縣城國民中學(今鳳山中學),與鳳山縣政府相距約三四百米遠。1949年11月29日,鳳山解放,1950年1月1日,鳳山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縣級行政區劃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2年12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7年12月,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8年3月,隸屬廣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65年8月,改隸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專區。1971年3月,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2002年6月,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地級)。
行政區劃編輯2000年,鳳山縣轄1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鳳城鎮、袍里鄉、砦牙鄉、長洲鄉、喬音鄉、林峒鄉、金牙瑤族鄉、更沙鄉、中亭鄉、平樂瑤族鄉、江洲瑤族鄉。2003年鳳山縣行政區劃一覽(1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鳳城鎮、袍里鄉、砦牙鄉、長洲鄉、喬音鄉、林峒鄉、金牙瑤族鄉、更沙鄉、中亭鄉、平樂瑤族鄉、江洲瑤族鄉)鳳城鎮 轄:鳳陽、東棚2個社區;巴烈、巴旁、松仁、久文、才勞、長洞、拉仁、鳳凰、興隆、恒里、京里、良利、林蘭、弄者14個行政村。袍里鄉 轄:月里、坡心、弄仁、謀屯、仁安、央峒、廷社7個行政村。砦牙鄉 轄:砦牙、平雅、板隆、泗務、板葉、隆梅、板洞、東風、拉隆、弄懷、拉英11個行政村。長洲鄉 轄:長洲、那拉、那愛、那樂、板任、板倫、那兵、板均、那烘、郎里、百樂、那老12個行政村。喬音鄉 轄:那王、合運、懷里、巴甲、康里、上林、額里、若里、久加、老里10個行政村。林峒鄉 轄:大同、同樂、文里、板吉、龍相、久隆6個行政村。金牙瑤族鄉 轄:上牙、下牙、東王、坡茶、猛干、外里6個行政村。更沙鄉 轄:更沙、金莊、干存、隴旺、內里、大平6個行政村。中亭鄉 轄:中亭、六馬、先鋒、柏林、鳳界、隴弄、積善7個行政村。平樂瑤族鄉 轄:力那、洪力、平旺、海亭、謀愛、登亭、大洞、桑亭、寅亭、蘭包10個行政村。江洲瑤族鄉 轄:江洲、巴標、鳳平、維新、相圩、弄旁、隴善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鳳山縣位于云貴高原南緣,桂西北部??h境最西點更沙鄉干存村夏家坳西面山,地理坐標東經106°40′50″,北緯24°36′10″;最東點長洲鄉那兵村坡王屯章砦坳,地理坐標東經107°16′57″,北緯24°32′15″;最南點江洲瑤族鄉維新村高桑殺山西側的無名山,地理坐標東經106°55′20″,北緯24°15′30″;最北點林峒鄉同樂村板栗屯北面山,地理坐標東經107°1′34″,北緯24°49′34″。東西最大橫距60.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9公里??h城位于境內中部,縣城中心區地理座標東經107°2′46″,北緯24°32′35″。地方時間與北京時間差零時40分??h城往東24.2公里接東蘭縣境;西36.7公里接凌云、樂業縣境;南33.2公里接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北30.7公里接天峨縣境??h城距河池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金城江198公里,距百色市201公里,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33公里。
氣候
鳳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北,云貴高原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于北有云貴高原作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寒潮的侵入,又因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有利于東南曖濕季風的輸入,故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冬短而干,夏長而濕,春秋相當。間有冰雹,偶聒小雪,冬夏季風交替規律明顯。若遇晴雨,氣候亦隨之而變,晴則曖,雨則涼,故有諺“四時皆似夏,一雨變成秋”之謂。由于地形復雜,災害性天氣較多,光、溫、降雨的地域分布亦有較大差異??h東西和南北間最大距離為60.9公里和63.9公里,氣溫水平有0.9℃微差,西部、西北部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冬季多霜雪。氣溫由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西北角氣溫稍低,有類似高寒山區氣候某些牲。中部以南和東北部氣候溫暖,霜雪少,無霜期長,特別東北部的砦牙拉英河谷是鳳山的熱谷,具有桂南氣候性。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鳳山全縣土地總面積1737.93平方公里,折合2606895畝。其中:耕地169328畝(1980年統計資料,下同),占總面積6.5%;林地615684畝,占總面積23.62%;牧地482972畝,占總面積18.53%;荒山582204畝,占22.33%;水域17486畝,占總面積0.67%;石山藤灌地580481畝,占總面積4.55%;工礦、交通、宅基用地40045畝,占1.54%。
礦產資源
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金礦、硫鐵礦、方解石、褐鐵礦、白云巖、冰洲石、雄黃礦、銅礦、銻礦、粘土、煤、等礦產17種,其中金礦、硫鐵礦、方解石、褐鐵礦是主要礦產。金礦已探明金牙、那林2座中型以上礦山,儲量50噸;硫鐵礦發現成礦帶4個,已查明特大型硫鐵礦1座,儲量7425萬噸,預計全縣可探出硫鐵礦3億噸,占廣西儲量80%以上,是廣西的主要產區;發現方解石礦山200多個,儲量3800多萬噸;發現白云巖成礦帶多個,其中探出2600萬噸的礦山1座;褐鐵礦遍布各鄉村,儲量500萬噸以上。
林業資源
區域內林產品深加工增值潛力大?,F有林業用地面積211.5萬畝,有林面積208.9萬畝,其中,森林面積143.4萬畝,森林覆蓋率55%,活立木總蓄積510萬立方米。八角、油茶、杉木、核桃是林業的主導產品。其中大紅八角榮獲河池市第二屆“巨人杯”綠色生態長壽名特優農產品推介會名牌產品稱號,大泡核桃榮獲優質產品稱號?,F有八角面積27萬畝,油茶面積22萬畝,杉木用材林面積20萬畝,核桃面積9.2萬畝。年產干八角250萬公斤,干茶籽80萬公斤,杉木商品材10萬立方米,核桃開始進入掛果期。同時,區域內還有77.37萬畝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于石山灌木林區域,公益林內獼猴等野生動物逐步增多,生物多樣性豐富。
農業資源
區域內桑蠶生產初顯規?;?,蠶繭質量排全區前列,是桂西北重點發展的蠶區?,F有桑園面積4.2萬畝,覆蓋9個鄉鎮61個村,其中正常投產3萬畝,年養蠶2.98萬張,產鮮繭1350噸,農民售繭收入2200多萬元,養蠶戶戶均收入4000多元,有近2.5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F已形成松仁、額里、鳳凰、弄者、拉仁、長峒、大同、金莊等相對集中連片的重點村。區域內有南瓜、火麻等豐富的綠色長壽食品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年產南瓜1萬噸以上,火麻20噸左右。
中草藥資源
區域內中草藥種類多,有種植或野生繁殖的巖黃蓮、小葉榕、板蘭根、益母草等中草藥,利用現有的中草藥材生產的中草藥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廣闊。
水資源
區域內主要有盤陽河、巴英河和坡心河三大流域,分別位于縣城中部、東部和南部,主河道全長116.3公里,三河支系發育繁多,共有大小支流129條,總長767.81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4公里,集雨面積1737.97平方公里,年水資源總量11.90億立方米。理論蘊藏量3.14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76萬千瓦。
人口編輯民國《鳳山縣志》記載,宋皇祐五年(1053年),縣境內有“煙戶約二千余,丁口約八九千”。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煙戶約三千余,丁口約四萬五千”。清朝雍正至道光年間,日漸繁衍,“約萬戶以上,丁口約六萬余”。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余部入境與清兵相持,民戶遠徒,至同治初年,“約剩二千余戶,丁口約七八千”。民國14年(1925年),全縣共有13082記有,總人口62346人;因戰亂、遷徒等原因,民國20年全縣僅有10496戶,人口47836人;30年增至13194戶71953人。至33年,總人口有72762人。解放后,推行新法拉生大大降低出生嬰兒和母親的死亡率,人口數量隨之拉長。1950~1995年,全縣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80.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縣總人口167763人,其中國84721人,女83042人,性別比為102.02,男性多于書性。 1995年總人口12170人 ,其中農業人口11354人。 漢族占44.82%,壯族占39.35%,瑤族占15.81%。 2003年底,鳳山總人口18.97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鳳山全縣總人口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城鎮 35027人,袍里鄉 10651人,砦牙鄉 14437人,長洲鄉 19380人,喬音鄉 16102人,林峒鄉 10741人,金牙瑤族鄉 11510人,更沙鄉 8281人,中亭鄉 11164人,平樂瑤族鄉 18348人,江洲瑤族鄉 9166人。
交通編輯鳳山城區地處山區,無水路通航。陸路有東(蘭)凌(云)20342 線省道橫貫縣境東至西部,縣城至各鄉、村公路形成網絡,1995年客運量4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為1518萬人公里。 到2003年末,鳳山全縣共有公路里程693公里,開通鳳山至巴馬二級油路,鳳山至東蘭、鳳山至天峨、鳳山至凌云三級油路。已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和村村通四級砂石路的目標。
經濟編輯2009年鳳山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2.15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完成7557萬元,同比增長21.91%;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08億元,同比增長36.42 %,增速為近三年來最高點。 2012年,鳳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3億元,同比增長0.7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同比下降23.41%;財政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0.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億元,同比增長14.4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45%。
工業
從建縣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近三十年時間里,全縣工業企業主要以小型、微型國有企業為主,共有7家
游客觀光鳳山即:水泥廠、農機廠、酒廠、印刷廠、杭東硫磺廠、二輕木器廠、二輕農器廠等,七家國有企業年工業總產值合計達不到300萬元;1979年,國家實行國有企業內部經營制度改革,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注重市場導向,開展外引內聯,允許國營、集體、個體,聯營工業企業同時發展,工業經濟開始由計劃經濟逐漸轉向商品經濟,進入90年代后,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工業體制暴露出許多問題和深層次矛盾,迫使企業不得不從體制上尋求解決的辦法。2002年,南方鋸業公司破產改制,拉開了縣內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從此以后,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針,縣屬11家國有工業企業通過改組、改造、拍賣、出售轉讓等形式,實施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縣工業企業呈現出多種經濟成份并存,非公有制工業占主體地位的格局。同時,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努力營造了一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寬松環境,個體私營及其他所有制企業蓬勃發展。到2009年6月底止全縣工業企業個數達到16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5家,這1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年產值超五千萬元以上的2家,超千萬元的6家,其余7家其工業總產值超五百萬元以上。 2009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8.5億元,同比增長9.52%;完成工業增加值2.2億元,同比增長22.85%。礦產品加工業和林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縣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2012年工業企業上繳稅金1145萬元,占年度稅收總額的22%,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71億元。
農業
鳳山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全縣轄9個鄉鎮,96個村民委員會,兩個社區,1375個村民小組,2234個自然屯,總人口19.68萬人,農業勞動力8.81萬人。全縣總面積260.7萬畝,耕地面積12.7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8萬畝。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改革農副產品價格管理體制和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推進科技進步。糧食持續增產豐收。1978年以來,鳳山縣積極調整耕作制度,采用田玉米(間種黃豆)加中稻,既不影響插秧季節,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發展立體栽培技術,還能利用豆根固氮作用為玉米供肥,促進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的高效農業生產,提高單產,實現三十來糧食生產連續增產豐收。2008年鳳山縣糧食總產達38735噸,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總產33463噸增長15.7%;比建國初期的1952年總產15019噸增長157.9%;比解放前的1938年總產10010噸增長286.9%。1991年鳳山縣開始培植桑蠶產業,2008年全縣桑園面積近5萬畝,投產桑園3.5萬畝,年養蠶2.73萬張,年產鮮繭1228噸左右。初具規模形成本縣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烤煙全縣種煙面積661.8畝,項目引資固定資本投入240多萬元,總產值110多萬元,創稅19.66萬元,種煙戶均收入1.4萬元,經濟效益可觀。 2012年糧食總產量4.14萬噸,同比增長3.31%,創7年來最高。其它產品產量全面增產,核桃516噸,增長29.65%;桑蠶繭1630噸,增長7.17%;油茶4873噸,增長9.53%;八角6172噸,增長12.18%;肉類0.96萬噸,增長4.91%,水產品284噸,增長7.17%。
林業
鳳山縣努力使單一林種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大力發展八角和核桃生產,到2003年止,該縣八角種植面積在21萬畝,成為鳳山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同時開展八角林和油茶林低產改造和八角矮化的攻關研究;從2000年起引進軟枝油茶種植達4萬多畝,在退耕還林項目中,利用核桃配套種植木豆,達到高矮結構,長短效益結構,農民樂意接受。木豆種植面積達一萬畝左右。2012年全縣林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5億元。完成油茶高產示范種植1.6萬畝和低產林改造0.2萬畝。落實新增種植核桃6萬畝,實際完成挖坑面積8.6萬畝,占市下達任務3萬畝的287%,完成縣計劃任務的143%;核桃已成為全縣一大扶貧產業,2012年全縣核桃投產面積2.4萬畝,核桃產量516噸,產值1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