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縣古稱“鳳州”,始建于秦朝。地處陜西省寶雞市西南,位于東經106°24′54″~107°7′30″,北緯33°34′57″~34°18′21″。因地連陜甘,又處入川孔道,北依秦嶺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棧道貫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北依主峰,南接紫柏山。全縣最高峰透馬駒山海拔2739米。河流屬長江水系,縣東秦嶺梁代王山為嘉陵江發源地。年均氣溫11.3℃,年降水量634.6毫米。礦藏有鉛、鋅、金、銅、鉬、鐵、煤、白云石、石英石等。周代所建的故道,漢時修建的褒斜道,南北朝時修建的回車道,元代修建的連云棧道均從鳳縣通過。寶(雞)成(都)鐵路東西過境,316國道和212省道為縣內主干公路。
鳳縣西有華夏始祖伏羲之地天水,西南有隴南地區,東南
鳳縣遠眺
是富庶漢中,北連西岐關中之地,是華夏祖先最古老的聚居區。
鳳縣夏處雍、梁二州交叉地區。商末屬岐封地。周并梁州于雍州,為隴右近畿之地。春秋時為氐、羌族聚居地區。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在今鳳縣與留壩縣大部、太白縣少部和甘肅省兩當縣的范圍內設故道縣(縣治在今張家窯與龍家坪之間),隸隴西郡。
高祖元年(前206),分隴西郡置廣漢郡,沿用故道縣,仍屬隴西郡。元鼎六年(前111),分廣漢西部置武郡,領九縣,故道縣(今鳳縣、甘肅兩當縣)為其所轄。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故道縣為善治。沿西漢建置,仍稱故道縣。明帝永平六年(63),設梁泉戍。
鳳縣山林
魏廢梁泉戍,以故道縣分置梁泉縣。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三次伐魏,克武都、陰平二郡,領縣七,故道縣屬其一。為蜀、魏之邊界。沿三國魏建置,梁泉縣并入故道縣。元康六年(296),氐豪楊茂搜于武都稱王,建仇池國,故道縣為其所轄。
晉建元元年(343),后趙石虎遣將攻占武都,領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縣。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招定仇池氐,立固道鎮,治所在今鳳州。北魏延興四年(474),于故道縣治置固道郡,隸屬河州,領廣鄉、兩當二縣。太和元年(477),在固道鎮復置梁泉縣。固道郡治遷固道鎮。孝昌二年(526),置南岐州,
西魏廢帝三年(554),改南岐州為鳳州,改固道郡為歸真,分置兩當郡。
北周保定五年(565),鳳州廢歸真、武陽二郡,省龍安、商樂二縣入梁泉縣,屬兩當郡。
開皇三年(583),鳳州又廢兩當、廣化、廣業三郡。直轄五縣,梁泉縣屬其一。仁壽元年(601),改廣化縣為河池。大業元年(605)罷康州并入鳳州。三年(607)罷鳳州,于梁泉置河池郡。省思安入河池縣(治所在今甘肅徽縣銀杏鎮),與兩當、同谷并屬河池郡。
武德元年(618),改河池郡為鳳州。天寶元年(742),復改為河池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鳳州,隸屬山南西道。轄梁泉、黃花和兩當、河池四縣。寶應元年(762),黃花縣并入梁泉縣。光啟二年(886),以興、鳳二州置感義軍。文德元年(888),升鳳州為節度府,轄興、利二州及梁泉、兩當、河池三縣。
乾德元年(963),分川、陜為四路,鳳州降為團練州,隸秦鳳路,治梁泉。領梁泉、兩當、河池三縣。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議和劃疆,以大散關為界,割和尚、方山二原于金。十四年(1144)三月,鳳州改隸利州路。九月,分利州為東、西兩路,鳳州隸屬利州西路,治梁泉。轄梁泉、兩當、河池三縣。淳熙二年(1175),鳳州改隸興元府。咸淳四年(1268),梁泉縣并入鳳州。隸屬興元路。沿南宋建置,仍稱鳳州,隸屬興元路。
洪武二年(1369),鳳州隸屬鳳翔府,四年(1371),改屬漢中府。七年(1374),降州為縣。
清初沿用明建置。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置留壩廳,以南星界碑為界,南屬留壩,北屬鳳縣。
民國元年(1912),沿用清建置。2年(1913),廢府設道,鳳縣屬陜南道(后改漢中道)轄。17年(1928),漢中道尹公署撤銷,鳳縣直隸于省。
24年(1935),鳳縣劃歸第六行政督察區(漢中)專員公署轄。38年(1949)5月,縣人民政府在鄠(戶)縣成立。隸屬陜甘寧邊區寶雞分區。6月,國民黨九區(寶雞)專署決定:鳳縣臨時劃歸九區專署轄。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鳳縣
鳳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東經106°24′54″~107°7′30″,北緯33°34′57″~34°18′21″。因地連陜甘,又處入川孔道,北依秦嶺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棧道貫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
地貌
海拔在900—2700米之間,西北隅與甘肅省兩當縣交界處透馬駒山海拔2739米,為境內最高點,紫柏山、代王山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
水文
嘉陵江為境內最大河流;發源于境內代王山南側,自東北向西
靈官峽
南斜貫,境內流長76公里,在縣境西南部形成風州尸雙石鋪寬谷構造盆地,小峪河、安河等為其主要支流,呈枝狀分布。東部中曲河為褒河支流西河上源,南流出境,屬漢江水系。
氣候
屬暖溫帶山地氣候,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1.4℃,1月平均氣溫–1.1℃,7月平均氣溫22.7℃,年平均降水量613.2毫米,無霜期188天。
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1989年3月,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此次土地資源調查,查明全縣土地總面積4739760.2畝。國有土地1091996.4畝,占總面積23.04%;集體土地3647269.2畝,占總面積76.95%;鄉村農民集體土地494.6畝,占總面積0.01%。國有林地1029881.8畝,占總林地面積28.98%;集體林地2524323.7畝,占總林地面積71.02%。
礦產資源
鳳縣地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地質勘探已發現鉛、鋅、銅、
鳳縣相冊 (6張)
鐵、銻、金等金屬和煤、石灰巖、硅石、納長石、白云石、橄欖石等非金屬礦藏100多種。其中鉛鋅礦貯量350萬噸,約占全省的80%,是全國四大基地之一;黃金已探明貯量40噸,遠景儲量百噸以上;水泥石灰石7.79億噸,磷灰石11億噸,透灰石3.5億噸,石墨儲量豐富。
林業資源
鳳縣地處亞熱帶與溫帶分界線上,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量適中,資源豐富。有喬木、灌木360余種,林地面積167917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近1318萬立米,全縣森林覆蓋率75.8%。有野生中草藥410余種,既有麝香、牛黃、熊膽等珍稀動物藥材,又有黨參、黃鶴、山鷹、鷺鷥、雉等禽獸20余種。
行政區劃編輯
鳳縣行政區劃,隋代前無考,唐開元間(713~741)
鳳縣人民政府
梁泉縣(今鳳縣)設12鄉。,宋梁泉縣設三鄉和黃花、保安、方石、東河橋、白澗、囪土、武休七鎮。元(1271~1368)無考。明初實行里甲制,設鄉、甲約。洪武十四年(1381)詔天下編賦役貢冊,以110戶為里,推丁糧多者10戶為長,余百戶為10甲。在城日坊,近城日廂,鄉都日里。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定百戶為里,全縣編戶六里。
清(1644~1911)初,沿用明里甲制,全縣置登俊、安河、梁泉、方石、樂從、順治、永興、八廟、嘉陵九里九十甲??滴跛氖吣?1708)申行保甲之令。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置留壩廳。
民國時期,沿襲清末區劃。民國18年(1929),全縣按照戶口多寡,自治區域,劃為9區,轄42地。
民國28年(1939)5月,陜西省整理保甲,將9個聯保整編為7個鄉鎮,46保整編為36保,469甲整編為738甲。至民國30年(1941)仍為7個鄉鎮,36保。738甲調整為706甲。
民國34年(1945),全縣仍為7鄉(鎮),下轄36保、676甲、10479戶。
民國38年(1949)4月,據鳳縣出席保民大會公民人數報告表載,全縣仍為7個鄉鎮、36保,下轄767甲,11641戶
1949年9月3日,縣人民政府進駐黃牛鋪后,成立草涼驛區公署,并組成東
鳳縣
河橋、堆子、黃牛鋪、侯家店、紅花鋪、草涼驛6鄉和唐藏地區的隘口鄉。同年11月27日,縣境全部解放,縣人民政府遷駐鳳州,廢除保甲制,設立區、鄉、行政村。全縣設7個區公署、2市(鄉級)、38鄉。
1950年5月,撤七區并入五區,1951年又恢復七區。1953年地域調整,將六區所轄之閘口石鄉劃歸留壩縣,二溝鄉劃歸勉縣。6月又把四區所轄之白云、黃牛河兩鄉和關上鄉的一半(包括靖口街及其以北的石溝)劃歸太白直屬區。至12月將原38鄉調整為42鄉(鎮)。
1959年1月1日,鳳縣、留壩兩縣合并。原兩縣24個人民公社合并為5個大公社,下設37個管理區、190個生產大隊。1968年12月,以鳳州公社所轄之龍口地區,設立鳳縣革命委員會龍口辦事處(初稱紅衛鎮辦事處)。
1984年3月,改公社管理委員會、鎮人民委員會為鄉、鎮人民政府。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5年1、4、5月相繼改黃牛鋪、河口鄉和龍口辦事處為鎮。至1989年,全縣有4鎮、11鄉、9個居民委員會、148個村民委員會、659個村民小組。
鳳縣轄雙石鋪鎮、鳳州鎮、黃牛鋪鎮、紅花鋪、河口鎮、唐藏鎮、平木鎮、坪坎鎮、留鳳關鎮等9鎮,100個行政村。境內還有馬頭灘林業局和辛家山林場等單位。1997年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縣。
人口編輯
秦始皇26年(前221),境內設故道縣,人口已初具規模。
紫柏山
西漢時,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兩年,人口增殖,約有5703戶,26173人。東漢末,戰亂、瘟疫、災患頻仍,人口驟降。
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僅存600余戶,3000余人。
隋文帝時,經短暫的休養生息,人口漸增。隋煬帝大業5年(609),梁泉縣有1613戶,8065人。隋末,戰亂又起,至唐武德元年(618),降至900余戶,4903人。
盛唐期間,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丁興旺。天寶元年(742),鳳縣屬河池郡,郡轄4縣,有5918戶,27877人。時境內置梁泉、黃花2縣約3000戶,14000余人。安史之亂后,山賊剽掠,戶口流散,縣境僅1358戶。北宋初,招撫流亡,鼓勵墾荒,社會秩序穩定,人口逐漸恢復。
宋元豐年間(1078~1085),鳳州領3縣,共計38194戶,其中客住17900戶。宋崇寧元年(1102),梁泉縣人口為20381人。南宋時期,金、宋、元頻繁交兵,縣境淪為戰亂之地,人口大減。
元皇慶元年(1312),僅有580戶,2470人。
明代中葉,以里甲設置推算,境內居民約660戶,7062人。
清順治六年(1649)頒布《墾荒令》,康熙年間實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賦”的措施,川楚一帶無生計之民,扶老攜幼,向秦巴山區遷徙,使鳳縣戶口劇增。道光三年(1823),最高達173400人。后因兵燹天災,且所墾之地日漸瘠薄,棚民遂遠徙。光緒十八年(1892),境內有10073戶,42087人。二十三年(1897),又降為7359戶,31705人。
民國時期,人口徘徊中有升。民國元年(1912)全縣為33901人,12年(1923)為43452人。18~21年(1929~1932)由于饑荒和霍亂流行,人口死亡,外流嚴重。至24年(1935)有6398戶,30496人。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淪陷區難民陸續流入縣境,僅寬灘、銀洞灘墾區和三岔河教養院難民及孤兒就達2000余人。27年(1938)全縣人口增至9637戶,40858人。35年(1946)11190戶,44321人(其中寄籍2135人)。37年(1948年)為11629戶,47011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縣人口增長迅速。1950年15496戶,50220人;1959年15521戶,70462人,1969年19090戶,91978人;1979年23820戶,112845人;1989年26079戶,108911人。
經濟編輯
農業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逐步改變生產管理方式,完善管理體制,推行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到1980年5月,全縣659個生產隊中,實行生產承包、聯產計酬責任制的占7.8%,實行統一經營、聯產到勞的占26.3%,小段包工、定額計酬的占37.6%,包產到戶的占23%。1981年,有640個生產隊實行統一經營、聯產到勞責任制。1984年,全縣實現了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全縣有“兩戶”4549戶,占總農戶的30%。
科學種植的蔬菜
其中種植專業1520戶,占“兩戶”總數的33.4%;養殖專業2455戶,占54%;工業重點戶205戶,占4.5%;商業重點戶97戶,占2.1%;服務業重點戶126戶,占2.8%;其它146戶,占3.2%。還涌現出各類小型經濟聯合體34個,專業村、組8個,“兩戶一體”的經濟效益普遍高于一般農戶。據調查資料載:南星鄉有“兩戶”207戶,占總農戶的21.3%,總收入47.1萬元,占全鄉總收入的43.2%,人均收入494.75元,比全鄉人均收入(246.05元)高出近一倍。鳳州鄉有糧食生產專業戶150戶,占鄉總農戶的13.3%,種植小麥只占全鄉麥田面積的16%,而生產的小麥卻達到全鄉小麥總產的24%,給國家提供商品小麥19.9萬公斤,占全鄉商品小麥總量的48.2%。被稱為全鄉糧食生產大戶的馬明星一家,1983年給國家交售糧食6450公斤,商品率達72.5%。
農業經營體制的變革,以其顯著的經濟效益,為其它行業樹立了樣板。至1985年,全縣林、牧、副、漁普遍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增多。1984、1985年農村人均純收入為204元;1986~1989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5元,多數農民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72萬元,比上年增長61.1%。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19萬畝,比上年減少3.9%。糧食總產量3.56萬噸,下降3.5%,其中:夏糧產量0.6萬噸,增長13.2%;玉米產量2.5萬噸,下降3.5%。圍繞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蔬菜面積6.3萬畝,蔬菜產量7.49萬噸,增長30%;水果面積4.49萬畝,產量4.1萬噸,增長59.2%;藥材面積4.6萬畝,增長21.5%。
2010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9918萬元,增長79.7%。全年肉類總產量8120噸,比上年增長17.7%,其中:豬肉6689噸,增長20.8%;家禽肉725噸,減少6.8%。年末牛存欄1.66萬頭,增長2.5%,豬存欄7.08萬頭,增長6.3%;羊存欄1.2萬只,下降17.8%;家禽存欄48.1萬只,下降17.4%。生豬出欄8.67萬頭,增長33%。出欄家禽52萬只,減少10.2%。林麝存欄2421頭,梅花鹿存欄620只,養殖大鯢2.06萬尾。
工業
唐、宋以來,鳳縣就有釀酒、采礦、冶煉、編織等生產。民國期間,私人開辦的煤窯、采礦、煉鐵、鑄鍋、鑄鏵廠就有數家。地方政府也曾興建造紙廠、紡織廠??谷諔馉幤陂g,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雙石鋪興辦許多小型工廠,開始使用電力和機器生產。
建國后,到1957年,全縣有手工業合作社15個,從業206人,
鳳縣工業園的工人
產值59.5萬元,其后國營工廠陸續出現。1958年大煉鋼鐵時,先后建起煤炭、煉鐵、煉焦、陶瓷、酒花、造紙等工廠,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停辦。60年代中期后,全縣相繼建起氮肥廠、水泥廠、發電機廠、機磚廠、煤礦。至1975年,工業企業職工達1539人,工業總產值640萬元,占是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2.2%。1985年后,又相繼建立國營銀母寺鉛鋅選礦廠和聯合化工廠兩個較大的骨干企業。與此同時,以煤炭、鉛鋅采礦、選礦為主的鄉鎮工業也蓬勃興起。1989年,全縣工業體系計有電力、礦業、機械、化工、建材、食品、木材加工、縫紉、印刷、五金等11個門類。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為3433.70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309.70萬元)的54.4%。
2010年工業實現增加值46.38億元,比上年增長29.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6戶,過20億元企業2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5.68億元,比上年增長58.8%,實現增加值44.78億元,增長31.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463.3%,比上年增加142.8個百分點;實現利稅5.97億元,增長84.8%,其中利潤總額3.32億元,增長72.2%。
交通編輯
境內公路建設始于民國23年(1934)。先有寶(雞)漢(中)公路縱貫縣境南北,繼有華(甘肅省通渭縣華家嶺)雙(石鋪)公路與其相交。自此,鳳縣與外地經濟、文化交流進入新的階段。但縣境遼闊,山巒縱橫,多數鄉村交通依然阻塞。建國后,寶成鐵路貫穿縣境南北,公路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到1989年,境內有國道67公里,省道69公里,縣道164.6公里,專用公路261.9公里,鄉村簡易公路508.3公里,通車總里程1070.8公里。平均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3.5公里,形成以鐵路、干線公路為骨干,縣、鄉、專用公路相配套的交通網絡。
公路
寶(雞)漢(中)公路民國23年(1934)11月始建。初僅500余人在秦嶺一處施工;次年,國民政府出于軍事、政治需要,限令年底通車,遂增至3000人,全線施工。25年(1936)5月竣工通車。后公路延伸,由褒城南行經勉縣、寧強入川,成為西北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30年(1941)列入國道,由交通部公路總局西北公路工程局寶雞公務段負責養護管理。寶漢公路在鳳縣境內121公里。1973~1976年,筑為渣油路面,技術等級達3級公路標準。1986年調整管理路線,寶雞至雙石鋪102公里(縣境內69公里)列入省道214線。
華(家嶺)雙(石鋪)公路民國27年(1938)由陜、甘兩省建設廳分段建筑。起點接西(安)蘭(州)公路華家嶺,終點接寶漢公路雙石鋪,全長411公里。從甘肅省兩當縣楊家店入境至雙石鋪,長15公里。1973~1976年,鋪筑渣油路面,達到3級公路標準。1986年納入國道福(州)蘭(州)316線。
鐵路
寶(雞)雙(石鋪)輕便鐵路民國26年(1937),抗日軍興。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后方勤務部撥款,鐵道兵團施工,沿寶漢公路寶雞——觀音堂、東河橋——雙石鋪區間之左側路肩,鋪設軌距60厘米,軌重16磅/碼輕便鐵路一條,是年8月建成??h境內66公里,沿途分設6個車站。單車載重1噸,緩坡地段1~2人推送,陡坡處增人接運。以運輸軍用物資為主,兼運民用貨物。民國34年(1945)拆除。
寶(雞)成(都)鐵路。1954年動工修建。19
寶成鐵路
56年3月17日鋪軌至縣境東河橋;4月28日第一臺機車駛入鳳州火車站;5月19日鋪軌機車通到縣城雙石鋪;7月12日南北兩段于黃沙河附近接軌,全線貫通。鐵路從秦嶺隧洞入境,至馬嶺關峽出境,行程74公里。1958年元旦正式營運,是年6月,開始電力牽引施工,于1961年8月首先開通寶雞——鳳州段;1972年10月開通鳳州——略陽段;1975年7月全線貫通。是全國鐵路電氣化之始。
寶成鐵路在縣境內設秦嶺、黃牛鋪、紅花鋪、油房溝、鳳州、七里坪、雙石鋪7個站;穿越44條隧道,其中,最長者靈官峽隧道,全長3295米;跨越大中橋梁19座,最長者152米。日客運過境車11對,貨運過境車36對。年貨運量1.35萬噸,周轉量72.27萬噸公里。
教育編輯
學前教育
建國前,“工合”雙石鋪事務所在工合小學內附設幼稚園,招收3~5歲幼兒入園。除此,地方無幼兒教育場所。
建國后,1952年雙石鋪小學附設幼兒班,招收4~6歲兒童23名入學。1958年,成立機關托兒所,雙石鋪小學幼兒班遂停。當時,農村正建人民公社,為解決婦女拖累,提倡群眾辦園,民辦幼、托事業遂迅速發展。是年底,全縣城鄉共辦幼兒園、托兒所185所,入園、入托兒童2615人。隨著農村公共食堂解散,集體幼托園、所逐漸停辦。1962年,全縣僅公辦幼兒園1所,列入學校計劃,開設拼音、計算、識字等課目。
1971年,在原縣級機關托兒所基礎上,籌建幼兒園,1973年建成。是年招收5~6歲幼兒47名,設一個班,后逐年招生。
70年代“三線”廠礦遷入,幼托園所又有發展。園內分大、中、小班。大班5~6歲、中班4~5歲、小班3~4歲,國家逐年分配幼師畢業生任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幼教工作列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新建路小學、雙石鋪小學及各鄉(鎮)中心小學,附設學前班,至1985年全縣有21所小學設有學前班。1988年,縣級機關幼兒園改為雙石鋪幼兒園,移交文教局管理。
小學教育
民國初年,縣城有一所高等小學堂,鄉鎮無官辦學校,多數村莊仍以私塾為主。一些熱心教育人士,出資興辦起幾所私立小學。后,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制度,縣城和一些大的鄉鎮逐漸辦起完全小學和初級小學。民國30年(1941),教育部規定各鄉鎮設中心國民小學,保設保國民小學。鳳州、雙石鋪兩所完全小學改為中心國民小學;留鳳關、唐藏、草涼驛、河口、靖口關等初級小學擴充為中心國民學校。到1949年上半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小學7所、保國民小學54所。
建國初,成立校產保管委員會,先后對唐藏、黃牛鋪、雙石鋪等完全小學校舍產進行清理登記,對鳳州、黃牛鋪完全小學校作了維修,并在縣城鳳州舉辦了教師學習班。1950年全縣有5所完全小學(25個班,學生863人)和37所初級小學(43個班,學生1139人)開學上課。
1958年后,貫徹“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全縣民辦小學發展到163所,公辦小學20所。至1960年,有公辦小學167所,入學學生9017人;民辦小學88所,學生197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4%。
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精減教職員工46人,學校并轉減少14.5%,班級合并減少14.3%。其中:公辦轉民辦15所,公、民合辦14所,在校學生5784人,入學率為74.8%。
1964年,試辦耕讀小學14所,入學兒童467人。教學辦法采取農忙少學、大忙放假、農閑多學,全年學時7個月。1966年瓦房壩、溫江寺、巖灣、坪坎4所初級小學升格為完全小學。新設三岔、溫江寺、瓦房壩、巖灣、坪坎5個輔導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民辦小學停辦,耕讀小學解體,教師隊伍削弱,學生造反、串聯,學校秩序混亂。社辦、隊辦小學自行開設初中班,教育質量下降。
1976年后,撤銷楊河、草店、紅花鋪、陰灣、南星5校初中班;平木、留鳳關、黃牛鋪、鳳州4所學校實行中、小學分設,建立公社(鎮)中心小學,取消輔導區。1983年開始普及初等教育,全縣15個鄉鎮都有一所中心小學。1985年10月,經省、市檢查驗收,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并被評為“普教”先進縣。是年底,全縣有小學143所,教學點94個,在校學生14453人,教職工855人。7~11周歲學齡兒童8699人,入學8569人,入學率98.5%。
1989年,全面開展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平木、巖灣、紅光、龍口、黃牛鋪完成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經寶雞市驗收合格。年末全縣有小學142所,其中:縣鎮小學15所,廠礦小學9所,農村小學118所。是年畢業學生961人,其中縣鎮337人,農村624人;在校學生12135人,其中縣鎮4148人,農村7987人。
中學教育
民國31年(1942)前,鳳縣無普通中學。家境富裕的小學畢業生,
鳳縣中學鳥瞰
赴漢中、西安等地上中學。31年(1942),縣長劉漢治與地方熱心教育人士黃錫九、朱致和等籌措資金,組織建校委員會,利用鳳州城內孔廟舊址修建校舍,創建縣立初級中學。32年(1943)秋,校舍落成,招生開學。至38年(1949)每年均為3個年級3個班,學生百余人,女生很少。34年(1945),為培養小學師資,在校內增設簡易師范班,食宿公費。從此學生大增,多時達260多人,教師多聘請外地人士。
建國后,縣人民政府接管該校,更名鳳縣初級中學。1950年3月開學,招收新生41人,加上復習學生共91人。分3個年級3個班,教師12人。1954年春,校址由鳳州遷往雙石鋪傅家砭。1958年,更名鳳縣中學,增設高中。是年秋,招收首屆高中生27名。1960年,全縣有初、高中在校學生571人,是1950年的6.2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縮減學生,下放教師。1962年,有中學生347人,教職工28人,其中專任教師20人。
1965年,鳳縣中學有初中6班,364名學生,高中3班,118名學生。是年在桑園成立農業中學,設農技班一個,學生48人。
1966年春,黃牛鋪小學、留鳳關小學增設農中班,各招生一班。秋,成立河口初級中學,招生一班。是年鳳縣中學附設簡師班,學制兩年,由生產隊保送政治思想好,家庭成份好,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年齡25周歲以下回鄉青年或復轉軍人入學,畢業后,回鄉擔任耕讀小學教師。
1967年,唐藏、平木兩公社辦初級中學。1968年秋,桑園農中停辦,改收兩個初中班。于1969年附設于鳳州、龍口小學各一班。是年,全縣有1所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
1970年中學發展到16所,其中初中11所,高中5所??h境內中央部、省屬廠礦也先后辦起中學。1975年,全縣中學發展到25所,其中初中15所,學生3445人,高中10所,學生1167人。
此期間,由于中學過多,出現師資不足,遂抽調小學教師教初中,初中教師教高中。加之1970年后,初、高中學制由6年改為4年,并廢除以考試成績決定升留級制度,采取推薦升學,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恢復升學考試。翌年,鳳縣中學被列為寶雞市重點中學之一。時全縣有中學31所,其中初中18所,學生5126人,高中13所,學生2377人,有教職工563人。
1983年,留鳳關中學高中部并入鳳縣中學。9月,改鳳州中學高中部為鳳州職業中學(屬高中)。1988年,龍口學校初中班與鳳州初級中學合并。至1989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縣鎮11所,在校學生2574人,農村9所,在校學生1668人。是年全縣有初中畢業學生1689人,高中畢業學生288人。
成人教育
民國時期,鳳縣文化落后,文盲眾多。民國26年(1937),鳳州小學曾開辦青、少年短期掃盲班,不久即停。民國28~31年(1939~1942),全縣各學校都先后附設民校,還辦有婦女班。王鳴霜任縣長期間(1937~1940年)對民眾教育較為重視,其妻耿冰秋親自任掃盲教師,耐心教課,一度掀起婦女學文化熱潮。當時每期畢業生達四五十人,其識字、寫字和作文能力超過初小畢業水平。
建國后,1950年縣設冬學委員會,下設掃盲辦公室,區設掃盲專干?!拔幕蟾锩敝?,掃盲機構撤銷。1979年12月,成立工農教育委員會,設辦公室。1985年辦公室有工作人員7人。1989年有工作人員5人。
1950~1966年,主要靠冬學進行掃盲。冬學以學校和社會機關為基點。學校少或無學校的地方,組織群眾自辦冬學;有初小、完小的地方設掃盲班,掃盲教師由學校教師義務擔任,掃盲對象自帶凳子、油燈,課本有自編和省編兩種,識3000字為脫盲。1951年,全縣7個區176個行政村成立冬學227所,學員9298名,其中8~13歲1266人,14~25歲3646人,26~45歲3703人,46歲以上683人,有348名教師或社會人士任冬學教師。
1953年大規模推行“速成識字法”,全縣組建4個識字班,有學員188名;135個冬學,有學員2480名;5所民校,有學員83名,231名專兼職教師投入掃盲。經過學習,大多數學員摘掉文盲帽子。以后遂把掃盲納入正?;顒?,堅持常年學習。按照“做什么,學什么,需要什么,學什么”的原則,因地因時因人施教,并采取集中、分散相結合和農閑多學,小忙少學,大忙放假的辦法,組織群眾堅持學習。當時的初級社、高級社以及人民公社化后的生產隊記工員、保管員、會計、出納等,大都由脫盲人員擔任。
1961年前后,自然災害頻繁,國家困難,群眾忙于生產自救,掃盲工作停頓。1963年后,隨著國民經濟好轉,業余掃盲教育又加快步伐,至1966年,全縣掃盲對象19800人中,已有3300人脫盲。
“文化大革命”期間,掃盲工作停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掃盲工作恢復。
1979~1989年,在繼續掃盲的同時,引導群眾用科學技術脫貧致富。1980年,縣組織工作組赴15個鄉(鎮)開展掃盲工作。當年共掃除文盲3145人,青壯年脫盲率達89%,少年脫盲率達96%。1989年掃除文盲、半文盲2418人。
文化編輯
民歌:鳳縣地處黃河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匯處,又與隴南毗鄰,因此民歌地域性鮮明,東部、有西府曲子味,南部,有漢中巴山山歌味;西北部,有隴南民歌花兒味,有的甚至與廣西民歌相近。這些風格不同的曲調組成鳳縣民歌的獨特風韻。
社火:筏子舞系鳳縣發掘的古老民間舞種,流行于張家窯村一帶。
鳳縣社火表演
因表演時,演員腳踩一方形筏子,形若綠水浮筏而得名。板凳龍:系鳳縣發掘的民間舞種,流行于河口鎮一帶。道具系一條中間鋸斷的板凳,一端扎龍頭一端扎龍尾,中間可以自由擺動。演員作武士妝,兩人執龍首;一人執龍尾,一人執彩球前導,在激烈的鑼鼓聲中騰翻跳躍。鳳縣社火還有馬(牛)社火、四老爺騎扛子、跑驢、龍舞、獅舞、高蹺、車社火、床社火、背社火等等。
詩歌:鳳縣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大量的文人墨客路過,留下不少佳作,詩歌作品的:王勃(唐)《晚留鳳州》;杜甫(唐)《曉過鳳嶺》;王維(唐)《青溪》、《自大散關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陸游:(宋)《傾發從戌南鄭屢往來興鳳間暇日追懷舊游有感》;林則徐(清)《中秋夜宿鳳縣署齋與方六琴明府飲得詩二首用六琴原韻》等。
古棧道遺址:故道遺址:大散關南坡有故道路基數段,隱于荒草中。連云棧道:此道多為沿山碥道。鳳州南越鳳嶺至三岔村一帶,遺跡很多。心紅峽摩崖石刻,為明、清時雕鑿??涛臑椤按浞迮判恪?、“千流飛雪”、“萬疊堆青”、“云棧第一佳處”、“長虹飲澗”等。陳倉道遺址:連云寺村頭有清乾隆年間石碑一通。上刻“對面古陳倉道”。長坪村的偏崖子有棧道孔53個。為方、圓二種。平(木)江(口)棧道遺跡;此道起于斜水,入鳳境平木鎮,經坪坎達留壩江口,沿路棧道遺跡很多。
碑碣:留鳳關記碑: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在留鳳關村一組關嶺上,碑文記述廢邱關更名留鳳關的原因、廢丘關創立義學碑、南天門石碑、果老洞感懷碑等。
石塔:黃牛鋪五里廟舍利石塔。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唐藏鄉楊家莊景禪寺舍利石塔,清代建。雙石鋪鄉十里店村邊山石塔。覺靈寶塔等。
村落遺址:梁鹿坪仰韻文化遺址;桑園仰韶文化遺址;西莊遺址;張家窯遺址;新莊遺址等。
古建筑及名人舊居:文廟大成殿;銀母寺戲樓;張家窯城隍廟大殿;路易·艾黎故居。
石窟造像:果老洞石窟:唐朝修建,宋、明、清相繼開鑿,現遺6個石窟,窟中造像已毀,現存“洞天云窟”、“石窟煙霞”。消災寺石窟:建于明代,現遺3窟、佛爺灣石窟造像、天臺山石像、石雕佛像。
鳳縣八景:清代由于縣治設于鳳州,故舊時的鳳縣八景多出于鳳州,具體為:南岐霽雪、鳳嶺晴嵐、鐵棋仙跡、蕭寺晨鐘、棧道連云、滴泉鳴玉、石門秋月、唐溝煙柳。
旅游編輯
消災寺
原名蕭臺寺,位于陜西鳳縣,坐落于古風州豆積山,始于唐代。豆積山奇石突兀,山勢俊俏,東瞧“蛟龍下巖,觀旭日東升,舉手入水”;西望“猛虎臥地,看夕陽西下,起身歸洞”,神似左青龍右白虎。故而人們常說鳳州乃藏龍臥虎之地。早在唐朝時期,消災寺就已聲名遠播。
靈官峽
靈官峽
靈官峽是嘉陵江上游第一道峽谷,也是寶成鐵路穿越秦嶺的險段之一。早在1954年修建寶成鐵路時,作家杜鵬程來此采訪,寫下有名的通訊《夜走靈官峽》。靈官峽的走向可分兩條:一條是從峽口向西,經過關底下村二組,蜿延曲折至兩當橋,向東北沿紅崖河延伸,至關底下村一組下邊的石拱橋而出峽,全長10余公里。本段全在風縣境內。另一條是跨過兩當橋向西南延伸,直至琵琶崖,全長也10多公里。
通天河森林公園
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南麓鳳縣境內,隸屬寶雞市辛家山林業局??偯娣e5235公傾,由南向北蜿17公里直達秦嶺主梁。平均海拔1700多米,最高海拔2738.7米。公園由西河廟、透馬駒和興趙原三大景區構成,原始植被、高山石林、瀑布潭溪是森林公園的鮮明特色。森林植物1800多種,野生動物280多種。公園所在地唐藏鎮古稱“唐倉城”,是古代囤糧重地。相傳唐僧取經經過此地。境內的廟兒河蜿蜒向西直達秦嶺梁頂,有“通徑西天”之意,公園由此而得名。
特產編輯
鳳椒
大紅袍花椒是鳳縣的名優土特產品,粒大、色艷、味濃、肉厚、外鮮紅、內淡黃,果柄有小瓣,形似雙耳,是與其它產地花椒最大不同之處。既是優質的調味品,又是重要的中藥,用于佐料,使肉菜鮮美,且又去腥、殺菌功能。用于中藥,有溫中散寒、止痛等功效。鳳縣栽植花椒歷史悠久,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鳳椒卓越的內在品質,被專家贊譽為"花椒之王",是鳳縣的名特產品。鳳椒又名"大紅袍"其色鮮紅、粒大、肉厚、有雙耳、麻味悠久、清香濃郁,素有"香飄十里"之美譽。如今全縣花椒存留達到32000萬株以上,年產花椒1100噸。
蘋果
鳳縣氣候適宜蘋果生長,果品質量好。是省級優質果品基地。
蘋果
是鳳縣優勢產業之一,蘋果品種繁多,有紅富士、新紅星、秦冠等品種,其中新紅星、紅富士獲省優稱號。鳳縣是蘋果適生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優勢決定了蘋果的優秀品質,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所產蘋果果面清潔、蠟質厚、著色鮮艷、硬度大、含糖量高、耐貯藏、貨架期長。當前縣上已建成以鳳州、平木、唐藏、雙石鋪為中心的蘋果生產基地,可年產蘋果4萬噸。
中藥材
鳳縣所產黨參,獅子盤頭,蘆下密集橫紋。皮松肉緊,質地柔潤,有彈性而易折,斷面黃白相間,其味清香甜。鳳縣藥材十分豐富,有野生藥材410種,既有麝香、牛黃、熊膽等珍稀動物藥材,又有黨參、貝母、杜仲、天麻、西洋參等價值較高的植物藥材。鳳黨是鳳縣四大名優特產之一,屬西路黨參之中的佼佼者,系滋補精品,幾百年前就遠銷東南亞一帶。如今,鳳縣已建成以鳳黨、秦艽、柴胡等為主的中藥材基地1萬畝。2004年鳳縣藥材留存面積達到4.94萬畝。
食用菌
鳳縣食用菌是利用當地豐富的原材料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的短平快產業。全縣每年產各種上櫟類、灌木、剪枝、植物秸稈、玉米芯等原料近萬噸,具備長年生產種菌類的可能。所產食用菌以其色鮮味美、香氣濃郁、回味悠長、營養價值高、綠色無污染而備受消費者青睞,現有開發出黑木耳、金針菇、反季節香菇、靈芝、茶薪菇、天麻、杏孢菇、雞腿菇、灰樹花、百鱗菇、猴頭等20余個品種,年產量達800噸以上。
馬勺臉譜
80年代初民間藝人將秦腔、社火臉譜繪制于木頭馬勺之上,
臉譜
鳳縣的民間藝術品--馬勺臉譜,曾在北京、杭州、廣州、西安、法國巴黎、美國俄亥俄州展出,并在中國首屆藝術節“畫中戲”展覽,有24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