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縣古稱雍、雍州、雍城,地處關中平原,寶雞市東北,縣城距寶雞市區44公里。鳳翔縣東西分別鄰岐山縣和千陽縣,南北分別為陳倉區和麟游縣,是陜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鳳翔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半濕潤半干旱。年平均氣溫11.4度,降水量625毫米,無霜期209天。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來善于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后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鳳翔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享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
鳳翔縣躋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500強縣市,在榜單中位列第248位 。
夏(約前21~前17世紀)。時天下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鳳翔縣屬雍州之域。
商(約前17~前11世紀)。相傳為商太史周任封地,稱周國。
鳳翔 (3張)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周王畿地,屬召公奭采邑。
東周(前770~前256)。春秋時期為雍邑。周平王東遷洛邑
鳳翔地圖
(今洛陽市),秦襄公以護送有功,封為諸侯,賜岐西之地;岐西遂為秦族活動中心地帶。德公元年(前677),秦自平陽(今寶雞縣陽平)遷都于此,筑雍城(在今縣城南),至獻公二年(前383)徙都櫟陽(在今臨潼縣境內)。
秦(前221~前206)。始皇統一全國,置雍縣。屬內史(與郡同級),治所咸陽,領雍縣等42縣。
西漢(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雍縣屬中地郡。景帝二年(前155),分內史為左右,右內史轄雍縣。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左內史地改稱左馮翊,右內史地一分為二:東稱京兆尹,西為右扶風(治所長安),三地通稱三輔。右扶風領雍縣等21縣。
東漢(25~220)。初年,撤虢縣(今鳳翔南部、千河以東地區),入雍縣。右扶風領雍縣等15縣,治所移槐里(今興平縣南)。靈帝中平六年(189),置漢安郡(今寶雞市西北),領雍縣等5縣。
三國(220~265)。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槐里,轄雍縣等10縣。
北宋(960~1127)。地方政權設路、府(州)、縣。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秦鳳路,治所秦州(今天水),統2府19州5軍,轄地含今甘肅、青海東部、寧夏南部及秦嶺以北地區。其提點刑獄(司法機構)在鳳翔府,府治天興,領9縣:天興、岐山、寶雞、扶風、眉縣、虢縣、周至、麟游、普潤。
元(1271~1368)。地方政權設省(道)、府(州)、縣。初撤鳳翔路,存鳳翔府,直屬陜西行中書省。成宗大德九年(1305),鳳翔府更為散府,后復稱鳳翔府,歸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管轄。府治同前,領5縣:鳳翔、岐山、麟游(普潤縣并入)、寶雞(虢縣并入)、扶風。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陜西行中書省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直屬,領7縣1州:鳳翔、岐山、扶風、寶雞、千陽、麟游、眉縣及隴州(今隴縣及寶雞縣西北部)。府治鳳翔縣。
清(1644~1911)。地方政權為省、道、府、縣(州)。初,置陜西省鳳邠道,道治所鳳翔縣,轄鳳翔府及一直隸州(邠州)。府治及領屬縣(州)均同明代。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2年(1913),裁府留縣設道,陜西省分榆林、關中、漢中三道,鳳翔屬關中道。22年(1933),撤道,各縣由省直轄。27年(1938)設陜西省鳳翔專員公署,治所鳳翔。轄12縣:鳳翔、岐山、扶風、武功、永壽、邠縣、乾縣、眉縣、寶雞、鳳縣、千陽、隴縣。30年(1941)專員公署遷寶雞縣(即今寶雞市),改稱陜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鳳翔縣。
1949年7月14日鳳翔解放。設陜甘寧邊區寶雞分區,轄8縣1市:寶雞縣、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千陽縣、鳳縣、眉縣、隴縣和寶雞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1950年元月10日,寶雞分區屬陜西省管轄。同年10月,寶雞分區更名寶雞專區,轄寶雞、武功、鳳翔、岐山、扶風、千陽、眉縣、隴縣、麟游、乾縣、永壽、長武、彬縣和寶雞市。
1956年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由省直轄。1957年7月,鳳翔寧王鄉劃歸寶雞縣管轄。1958年11月26日,撤銷岐山、麟游縣建置,將原岐山、麟游縣及眉縣渭河以北地域統歸鳳翔縣,縣人民政府設鳳翔。
1961年元月,鳳翔縣改屬寶雞市管轄。同年9月1日,恢復寶雞專區及原鳳翔、岐山、麟游縣建置,原屬眉縣地域劃歸眉縣,鳳翔縣仍屬寶雞專區。
1962年9月,鳳翔縣原屬長青公社花園大隊劃歸千陽縣。1969年10月,寶雞專區改稱寶雞地區。1980年寶雞地、市合并,稱寶雞市。轄原寶雞地區各縣。
區劃編輯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全縣分為39里402甲。東鄉(轄8里,106甲)南鄉(轄8里,82甲)西鄉(轄8里,84甲)北鄉(轄8里,77甲)城關(轄7里,53甲)
民國23年(1934)前,政區仍沿清時舊置。24年(1935),為調整糧賦,改置區劃,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樣代表西、東、北、南、中五區,除中區編為4鄉1鎮外,其余各區均編為8鄉。區轄鄉、鄉轄保、保轄甲,甲統花戶。全縣分為5區36鄉120保。
民國24年(1935),成立聯保組織(國民黨統治時期采用保甲制度。每一聯保轄10保,每保轄10甲),將36鄉改稱36聯保,沿用鄉名。聯保設主任,下轄保、甲。
民國27年(1938),國民政府推行新縣制,并36聯保為18鄉,設一城市鎮,全縣19鄉(鎮)120保,直至1949年7月。
1949年7月23日,鳳翔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規劃12鎮,5個鄉。
2010年7月7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鳳翔縣尹家務鄉并入陳村鎮,撤漢封鄉、唐村鄉并入柳林鎮,撤董家河鄉、范家寨鄉合并設立范家寨鎮,撤郭店鎮并入彪角鎮。
鳳翔縣轄12個鎮、5個鄉:城關鎮、虢王鎮、彪角鎮、長青鎮、橫水鎮、柳林鎮、陳村鎮、郭店鎮、糜桿橋鎮、南指揮鎮、田家莊鎮、姚家溝鎮、尹家務鄉、唐村鄉、董家河鄉、范家寨鄉、漢封鄉。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鳳翔縣
鳳翔縣位于關中西部、寶雞市東北,縣城距寶雞市中心城區40公里。鳳翔縣東西分別鄰岐山縣、千陽縣,南北分別為陳倉區、麟游縣。
地貌
鳳翔地處秦嶺緯向、祁呂賀山字型及陜西旋卷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地形復雜多樣,山、川、塬具有,境內地勢總特征為北山、南塬、西河谷。
北部丘陵山區,海拔1200~1600米,最高峰1678米,由紅色底礫巖及三趾馬紅土構成。溝壑縱橫,溪流潺潺,人稀地廣,清靜幽雅;南部平原,海拔649~968米,相對高差319米。橫水河、千河自北向南分別入諱河、渭河。雍水河自西北向東南橫貫中部,將原面自然分割為兩大塊,北為山前洪積扇平原,平坦完整。南屬黃土臺塬,土壤肥沃;西部的千河階地(亦稱千河川道),海拔588~750米,為全縣最低處,自北向南傾斜,區內水質甘甜,土壤多為淤土。
氣候
鳳翔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半濕潤半干旱。年平均氣溫11.4度,降水量625毫米,無霜期209天。全年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雨熱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長。但在農作物生長季節中,太陽輻射強,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亦易發生干旱。
由于地形影響,鳳翔縣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南部塬區比北部山區年平均氣溫高4.2℃,無霜期長20天左右,年降水量少10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編輯
林業資源
建國以來,天然林木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從1949年的2400畝增加到1988年的23409畝,增長8.7倍。1982年,鳳翔縣被評為陜甘兩省十三縣聯防護林先進縣。止1988年,人工造林保存808.18萬畝,原區農田林網和“四旁”植樹累計575.03萬棵,全縣人均13.3棵。林木總蓄積量390895立方米,年總生長量26913立方米,平均畝生長量1.47立方米,林木覆蓋率11%。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由1949年的0.6%上升到1988年的3%。林業的發展,對控制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輕自然災害、促進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森林覆蓋率低于全國12.7%,全省22%的平均水平。
植物資源
南起川塬栽培區,西北、東北、北部分別與千陽、麟游及岐山接界。北部為深山區,植被較好;南部為淺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區內包括姚家溝、澗渠、五曲灣、漢封四鄉的全部及橫水、田家莊、糜桿橋、范家寨、董家河、柳林、唐村、長青八鄉的一部分。區內以櫟類、油松、山楊、灌木、藤木等群系為主。還有藥用草本植物及低等植物。
動物資源
縣境內玉祥、九龍、大塬、水溝、瓦崗寨等文化遺址中發現,先民在五六千年前已飼養牛、羊、雞之類的家畜家禽。飼養動物:牛、驢、騾、馬、駱駝、豬、羊、兔、貂、狗、貓等;野生動物:刺猬、野兔、狼、狐貍、黃鼠狼、獾、金錢豹、野豬、草鹿、野羊、蝙蝠、小家鼠、巢鼠、褐家鼠、苛嵐絨鼠、社鼠等。禽類有120余種,大多就地繁殖,部分只在境內越冬或遷徙經過,或短暫停留。蟲類主要有中國蜂(俗稱土蜂)、意大利蜂(俗稱洋蜂)、蠶、蝎、土元(簸箕蟲)等。野生蟲類甚多,有些對農業、林業及人類有一定危害,如螟蟲、玉米螟、棉蚜、小麥吸漿蟲、紅蜘蛛、金龜甲等。有益于人類的有:壁虎、蜘蛛類、蛇類、蟾蜍、蛙類、蚯蚓等。
人口編輯
據現有資料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為2.3萬余人;隋煬帝大業五年(609)為6.9萬人;唐玄宗天寶元年(742)6.8萬人;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5.15萬人;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鳳翔府有14908人,鳳翔縣不足5000人;明代中葉隆慶元年(1567),鳳翔有4.7萬余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18.54萬人,道光三年(1823),增至20.7萬人。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后,人口銳減至16萬多人。
民國元年(1912),全縣18.33萬人。12年(1923),17.21萬人。18年(1929),大旱,夏秋無收,百姓生活無著,賣兒鬻女,四處逃散。兩年后,大旱又起,霍亂病流行,尸骨遍野,幸存者大多逃往異鄉。至民國24年(1935),全縣僅6.86萬人。33年(1944),國民黨政府為鎮壓人民革命斗爭,實行《戶籍法》,戶口分本籍及寄籍兩種,嚴格審查管理。經清查全縣人口17.28萬人。1949年鳳翔解放時,全縣人口21.71萬人。
2010年末,全縣共有17個鄉鎮,233個行政村,197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3815戶,總人口517236人,其中男性265229人,城鎮人口241489人。18歲以下人口為96066人,18—35歲145310人,35—60歲202440人,60歲以上73420人。人口出生率7.3‰,死亡率4.95‰,自然增長率2.35‰,計劃生育率99.3%。
有漢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土族、羌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朝鮮族、俄羅斯族、滿族、哈尼族、錫伯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
工業
明清以來,手工業生產蓬勃發展,農村普遍出現“一村一品”。造紙、榨油、染布、煙草加工、葦席、麻繩、火藥、紙炮、泥朔、紡織、草帽、籮底、竹器、木杈、簸箕、編織、鑄造等手工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門類。坊,鋪密集城鎮。
民國時期,鳳翔的燒坊(酒業)、煙坊(煙草加工)、油坊(榨油業)、染坊、醋坊、粉坊、面坊、紙坊、鐵鋪、爐院、繩鋪、竹鋪(竹藤編織)、籮鋪、縫紉鋪、木匠鋪以及皮革、花炮、泥塑、木版年畫等,經營規模大,行會組織全,且技藝優良,制作精湛。有些產品,已成為名牌產品,如“生”字牌水煙、旱煙包、臘驢肉、木制罩金漆器、西鳳酒等暢銷全國各地。
手工業生產者多系農民。少數豪商巨富專門經營的作坊店鋪,雇請有技術專長的技工從事工藝操作,人數30至60不等,以剝削雇工而謀利。但因饑荒、戰亂,苛捐雜稅繁重,特別是隴海鐵路通往寶雞后,市場蕭條,均相繼衰落。至民國末年,城內僅有酒作坊91家,皮坊30家,鐵鋪、爐院9家,木匠鋪30家。
近代工業始于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知府尹昌齡在東關舉辦蠶桑工藝學校,聘請南方技師招收學徒百余名,用改良布機織絲綢和棉布,產品銷路較廣。辛亥革命時被焚毀。民國23年(1934)楊虎城部孫輔臣來鳳駐防,翌年以鄧家花園為址開辦培實工廠,用手工機器織布。民國24年(1935)陳村人張洋在縣城當鋪巷辦蔚華織布廠,因資金周轉困難,原料缺乏,于28年(1939)停業。民國25年(1936)由縣政府投資1.5萬元(法幣)在縣城南大街租民房辦“民生工廠”,從事織布和木器家具生產,因產品質量差,銷路不暢而停業。民國27年(1938)由官紳合辦“鳳翔工業培實傳習所”,民國30年(1941)停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縣城鎮有私營工業企業36戶,個體手工業313戶,從業人員約千人。中共鳳翔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堅持保護私營工商業政策,于1953年在縣城組織7家鐵匠爐和木匠鋪共34人,成立鳳翔縣城關鐵木生產合作社。1954年,縣城關供銷社始建印刷廠。
2008年工業系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1460.4萬元,同比增長22.84%,上交各稅411.4萬元,同比增長44.78%。
2010年全縣轄區內實現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同比增長24.
鳳翔縣工業
1%。在轄區工業總產值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6.5億元,同比增長44.3%。工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1%,拉動全縣經濟增長13.9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8.7億元,增長25.1%,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112%,實現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107.7%。
農業
新時器時代,聚居鳳翔的先民,鑿石為器,從事農、牧、漁、獵。春秋時代,農桑已盛。但數千年來,受封建私有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發展緩慢。民國18~21年(1929~1932)與災荒前的民國17年(1928)相比,農戶減少57.7%;人口減少65.1%,其中餓死者居多;耕地減少25
鳳翔縣農業
.45%,耕畜減少64.63%。
建國初,全縣僅有3900畝自流水澆地,平均糧食畝產只有63.5公斤。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觀。到1988年底全縣興修水庫29座,總庫容3873萬立方米。池塘32座,機井4029眼,中小抽水站62處,總裝機8439瓩,興修干、支、斗、分渠共4150多條,長達647.88公里,有效灌溉面積達37萬畝。農、林、牧、副、漁均有長足的發展。
截止2010年底,全縣蔬菜大棚數量超過萬座,設施蔬菜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通過國家考核驗收,蔬菜總面積達到12萬畝。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72個,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戶,其中4戶躋身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全年新栽蘋果樹1.40萬畝,打響了“桂花牌”蔬菜、“雍州牌”蘋果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3.5萬畝,同比增長0.4%,糧食總產量30.9萬噸,同比增長2.3%。其中夏糧55.22萬畝,總產18.7萬噸,比上年增長6.9%。2010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特色產業持續發展,瓜果類產量達到18.1萬噸,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7億元,同比增長16.8%。
交通編輯
民國12年(1923)鳳翔始修公路。
干線
通往省會和與鄰縣相通的過境公路,皆在古干道或支道(民國時的大車路)基礎上拓寬、裁彎、舒直、降坡而成??h境共有三條,總長86公里。
西寶北線:縣境內有30公里,東起岐山縣界,南至寶雞縣界。1972年至1974年鋪成黑色渣油路。
鳳(翔)炅(臺)公路:縣境內有32公里,是鳳翔縣向北進出甘肅隴東地區的省際公路。
鳳(翔)千(陽)公路:縣境內有24公里。由鳳翔縣南城門口西寶北線133千米+500米處,向西北至千陽縣境接界處出境。1974年至1976年鋪成黑色渣油路面。
支線
縣境共有12條,總長154公里。其中鳳(翔)崔(木)、鳳(翔)陳(村)、橫(水)陽(平)、鳳(翔)連(村)四條公路通鄰縣,其它八條為縣城通往鄉(鎮)或鄉(鎮)間互通的道路。多在1976年鳳翔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時修成。1986年至1987年,鳳陳公路15公里全部鋪筑成瀝青路面。1988年,鳳崔公路姚家溝至亢家莊7.3公里鋪筑成瀝青路面;石虢公路石落務至陳家11.3公里鋪筑成瀝青路面。
教育編輯
學前教育
民國36年(1947)夏,在民眾教育館(蘇公祠)創辦鳳翔縣幼稚園,占房6間,招收城內3至6歲幼兒入園??h府設員管理,撥發專門經費。園主任1人,教養員2人。當年入園幼兒50多名。第二年入園幼兒增多,規模隨之擴大。設園主任、教育主任各1人,教養員5人,保姆4人,事務和工友2人,經費比上年增加三倍。
37年(1948),縣府在城內東大街創辦育幼院,主要收容6至12歲流離失所的兒童,進行小學文化教育,傳授簡單工藝技能。也注重品德教育,糾正不良習氣。設院長、主任各1人,公職管理員、工友各2人。當年接收30多名兒童,縣府支出經費17886720元(法幣)。
1958年在城內“大公館”(現城關糧站址)創辦鳳翔縣機關幼兒園。當年入園幼兒110多名,保教人員16人。1960年創辦陜西省鳳翔師范學校(簡稱鳳師)幼兒園,當年招收幼兒119名,保教人員16人。1962年縣機關幼兒園并于鳳師幼兒園,全園幼兒120名。1966年下半年,被“文化大革命”沖擊停辦。
1959年,縣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創辦各種形式的幼兒園、所1250多處。入托、進園幼兒22680多名,有教養員1940多人。不到一年先后解散。
1973年,在城內東大街“張公祠”創辦鳳翔縣縣級機關托兒所。當年入托幼兒50名,設兩班。到1975年就托幼兒120名,設4班。1978年更名為“鳳翔縣托兒所”,設所長、教養員、保育員、勤務員等10人,逐年發展。1985年縣財政撥款修繕房舍,占地1.4畝,建筑面積382.5平方米,活動場所200平方米。1980年被評為寶雞市幼托先進集體。
1983年,在儒林小學設立幼兒園,當年招收80名幼兒,配備教養員3人,隸屬儒林小學。至1988年園內幼兒110名,保育、教養等人員9人,設小、中、大班。全園面積1畝,建筑面積360平方米,設備基本齊全。
陜西省紅旗化工廠幼托所,1970年創辦,占地1.3畝,建筑面積286平方米。1988年幼兒40名,托兒36名,設3個班,教師2人,保育員、管理員12人。
關中工具廠幼托所,1970年創辦,占地1.5畝,建筑面積550平方米,幼托班5個,幼兒150名,教師2人,保育員15人,管理員3人,護醫1人。
1986年,縣政協和城關鎮行司巷村委會創辦雛鳳幼兒園,址設行司巷村委會后院。有幼兒64名,教育員2人,保育員2人,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1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827元。
小學教育
民國時期,經歷了由封建私塾向國民教育的過渡。30多年間,學校布局日趨合理。絕大多數村莊有一個復式班的初小,每行政鄉有一至三所中心國民學校。至1949年上半年,全縣有41所中心國民學校,176所保國民學校。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鳳翔知府傅世煒改“正誼書院”為鳳翔府高等小學堂,為鳳翔新學制之始。民國8年(1919),成立鳳翔縣第一高等小學,又先后又立陳村、中都、柳林等三所縣立高級小學,時稱“四高”,為提高鳳翔青少年的文化水準,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
1949年7月,縣人民政府接收國民黨辦的217所中心學校和保國民學校,采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辦法,原有教職工除個別外,一律留聘,并招聘一批師范、初中青年學生補充師資。小學結構分布按照新設的行政區確定24所完全小學(初、高小)、193所普通小學(初小),統一按照行政區及村莊名確定校名,如“鳳翔縣申都區申都完全小學”、“鳳翔縣柳林區宋村普通小學”。
1949年7月,鳳翔解放??h人民政府接管時,全縣共有完小24所,普小193所。完小教員240人,普小教員271人;有高級班45個,初級班319個;完小有學生3917人,普小有學生8897人。共計小學217所,教師511人,教學班364個,學生12814人。
1955年,在鳳翔師范附小試行五年一貫制,開始改革小學六年制,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至1957年,全縣創建民辦小學8所,完小增加4所,設立民辦教學班108個
1958年“大躍進”中,小學也大辦各種廠、場,煉鋼鐵、燒石灰、種高產田,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直至1960年,尤其是農村小學,學生流失輟學現象嚴重。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將部分公辦小學轉為民辦,歸并班級,縮小規模,鞏固學生,提高質量。全縣動員123名教職工回鄉參加農業生產。
中學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至1968年,縣有136所小學附設有初中班。1970年,各人民公社對小學“戴帽”初中班適當集中辦起公社初級中學17所。初中和附設初中班的小學減為44所。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盲目發展中學的狀況,對鳳翔縣中學設點布局作了全面調整,撤銷小學附設初中班。各鄉、鎮逐步辦起初級中學,至1988年,全縣共有初級中學35所,在校學生23153名,教職工1445人。其中縣辦初中1所,企辦初中2所。
1970年,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彪角、紫荊兩所縣辦初中改為兩年制高級中學。1973年又將鳳中、柳中改為兩年制高級中學。1975年又增辦橫水、西街高級中學。至1976年,縣有鳳中、彪角、柳林、橫水、西街、紫荊六所高級中學。還有17所社屬初中附設了高中班。
1981年調整學校布局,撤銷各社、鎮初中附設的高中班,高中學生集中于縣屬高中。1982至1984年改革教育體制中,分步將柳林和橫水兩所高級中學改辦為職業中學。
成人教育
1949年7月全縣解放后,9月縣人民政府明確提出重視和發展農民、職工、干部文化教育。全縣農村創辦冬學19所,參加學習農民582人。1952年冬學124班,計3100余人,各完小、普小都承擔有教學任務。1953年將冬學辦為“常年民?!?,編制了民校教員,全縣民校專職教師97人,兼職教師410人。推廣用拼音字母教學的“速成識字法”??h文教科以17天時間對教學人員分批進行培訓。至年底全縣辦起以學文化為主的初級班251個,參加學習的男女青壯年及超學齡兒童18965人。有266名年逾花甲的老人也參加學習。對于有初小文化程度的鄉村干部,還辦政治學習班272個,學習人數4560人,經過五個月學習,85%的農民及干部脫盲,871名掃盲班畢業生考入全日制中學或專業技術學校。
1956至1958年掃盲工作推向高潮。全縣各自然村均設有民校,14000余人參加學習,成效卓著。初級社、高級社、生產大隊記工、出納、保管、會計等管理人員,由缺乏而逐漸滿足。1958年8月全縣以小學教師、民校教師為骨干,在校學生為主要力量,突擊開展包村、包戶、包人的掃盲活動。10月,為鞏固掃盲成果,村口、路口、街口設立“識字檢查崗”。墻頭、樹下、門首懸掛識字牌,并分級進行考查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工農教育逐步發展。各社、鎮創辦農民文化補習學校,形成各級各類業余技術和文化教育的完整體系。農民業余技術教育收效顯著。當年培訓農技人員3283人。石家營、南指揮、柳林、董家河、彪角、范家寨、虢王等公社的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辦的較好。同年9月,縣政府召開掃盲工作先進單位及個人表彰會議,23個先進集體和39名先進個人受到獎勵。
1984年全縣參加農民文化技術業余學習4000余人。范家寨、虢王、石家營等鄉農民技術學校被評為寶雞市工農業余教育先進單位。中共范家寨鄉委員會被評為省農民業余教育先進單位。1988年,各鄉(鎮)配備專職農教干事。全縣創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77所,其中鄉、鎮辦21所。參加學習的學員累計24500人。
文化編輯
歷史文化
鳳翔古稱雍,地處關中西部,是陜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秦文化、鳳文化、民間文化、蘇軾文化、鳳酒文化、佛教文化、西府飲食文化和讀耕文化等八大文化為鳳翔歷史文化的精粹所在。
秦文化。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王朝統一六國前,在鳳翔建都294年。鳳翔是全球秦人省親祭祖的圣地。歷史上最早的祭祀神靈場所——畤就最早建立在鳳翔,而鳳翔也是歷史上建畤最多的地方。著名的五畤原就在鳳翔塬上。鳳翔是秦人老家。秦穆公在此稱霸,秦始皇在此正式登基加冕。秦都東遷咸陽后,秦人的宗廟和先祖陵園仍在鳳翔,最著名的是占據了中國考古史上五個之最的秦公(秦景公)一號大墓。華夏文化重要源頭之一的秦文化在鳳翔初步形成。
鳳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與龍并駕齊驅作為廣義圖騰被炎黃子孫世代敬仰、崇拜。鳳翔的得名緣于鳳凰。鳳翔流傳著許多有關鳳凰的傳說故事。據載,周文王時期,在陜西鳳翔、岐山一帶,就有“鳳凰集于岐山,飛鳴過雍”,自此周朝遂興的傳說。安史之亂平定之后,唐肅宗繼位,公元677年,為紀念鳳凰棲落之地,遂將雍城改名鳳翔,沿用至今。鳳翔的許多地名也與鳳凰有關,現有鳳凰泉、鳳凰頭村、飲鳳池等。
西府民間文化。民間工藝美術品品種繁多,彩繪泥塑、木版年畫、草編剪紙、皮影雍繡、漆器工藝等民間工藝品源遠流長,產品在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展銷。泥塑、木版年畫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馬、泥塑羊2002年、2003年連續躍上國家生肖郵票,馬勺臉譜、八達銅雕和泥塑雞、泥塑狗相繼登上中國郵票和郵政明信片。鳳翔的彩繪泥塑被中外美術界公認為為“神州一絕”。鳳翔木板年畫與楊柳青、桃花塢等木器廠板年畫齊名,并稱我國五在木板年畫;鳳翔剪紙藝人以精湛的技藝多次代表中國民間藝術界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鳳翔民間藝術家多次應邀在國外講學、交流。有多名民間藝人獲得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審定的世界民間藝術大師的稱號和陜西省民間藝術大師稱號,有多件作品獲得中央文化部大獎并被中央美術館收藏。
蘇軾文化。公元1062年,蘇軾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倡導修筑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宋代風貌的亭臺樓榭。因飲鳳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遂改名東湖延續至今。有“鳳翔三絕”之一的東湖柳(百年柳樹)上百株,碑林等景點30多處,被譽為北方園林典范。
鳳酒文化。西鳳酒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形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當時叫秦酒,盛于唐宋,發展于明清,是我國目前史料記載中最早的有名有姓的酒種。其特點是“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凈幽長,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酒中“鳳凰”。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白酒之一。名酒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一方民眾的秉性。與酒同生,鳳翔千百年來形成了“無酒不成席”、“鳳翔的老鼠能喝二兩酒”等酒習俗和文化,并影響和塑造了鳳翔人熱情奔放、豪爽俠義的性情。
佛教文化。佛教隋代傳入鳳翔,唐時鼎盛。最有名的是位于縣城西部的靈山,古名九頂蓮花山,以秦穆公狩獵于此見靈鷲鳥而始名,簡稱靈山。古時松柏參天、奇花異木、靈禽怪鳥遍于山野,山青地綠,有“一攬眾山小”的感覺。山中名景有梅子嶺、舍身崖、看柏樹、牛犢泉與寺內鐵佛、大鍋、臥佛像、老母亭共稱八景,凈慧寺居靈山之顛,是方圓200公里信眾參禪拜佛的圣地。
西府飲食文化。文化交融帶動了飲食交融形成了以豆花泡饃、臊子面、削勁面、臘驢肉、鍋盔、攪團、面皮、泡油糕、涼粉、糖粽、蒸糕、羊肉泡等為重點、涵蓋早、中、晚三餐的飲食特色。最有名的有四個:豆花泡饃、臘驢肉、羊肉宴、臊子面。2010年位于鳳翔縣城東郊周家門前村依托新建的文化主題公園笙簫園大力發展村域經濟,狠抓環境建設,被評為寶雞市“十佳”最美鄉村。
讀耕文化。鳳翔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農業大縣和先秦國都和唐陪都,造就了鳳翔人心系天下、崇文重教、讀耕傳家的傳統。即便鳳翔的平常百姓,身上也散發文化味,對時政更能說出個頭頭道道來。鳳翔是進士之鄉,自古中第當官者眾多,唐始清末記載中舉人以上者400多人,其中進士近百人,出現了“五第登科”(張知蹇、張知元、張知泰、張知默)、四代科甲為官(楊大寶、楊哲、楊播、楊炎)等軼事。教育發達,有宏仁書院、鳳鳴書院、正誼書院、宗銘書院等著書育人之所,有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儒林小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鳳翔師范、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鳳翔中學等省市重點學校和全國著名教育家車向忱、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創辦的競存中學、競存小學,還有標志著書儒云集的儒林巷,多年來高考二本上線率一直穩居全市第一,是許多望子成龍家庭向往的地方。歷史名人眾多,春秋戰國時期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唐代時有創“兩稅法”的名相楊炎和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等級、第一個發現彗星尾巴背向太陽的科學家李淳風,五代十國時有著名畫家支仲元,宋有抗金名將楊從儀和張載裔孫張杰,明有關學大儒張舜典、抗清兵部侍郎袁應泰,清有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竇應昌等。
傳統藝術
剪紙
鳳翔剪紙來源于民間傳統藝術,文化造詣
鳳翔剪紙藝術 (4張)
極高。
泥塑
鳳翔泥塑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種民間美術品,產地主要集中在寶雞市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這里的200多農戶幾乎家家從事泥塑生產。六營村生產泥塑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將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本部第六營士兵在一個村子安營扎寨,該村因此取名六營村。該營的一部分江西籍士兵會做陶瓷品,便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兌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動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繪,作為泥玩具出售。六營村的彩繪泥塑由此產生,并代代相傳。
馬勺臉譜
鳳翔民間社火馬勺臉譜簡稱馬勺臉譜,是在繼承西府民間社火臉譜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興的民間手工藝術品。
馬勺臉譜的產品主要包括:馬勺臉譜、梭子臉譜、鏟子臉譜、木锨臉譜、護斗臉譜、鍋板臉譜、以及斗臉譜、棒槌臉譜、風箱臉譜,另外還有碾子、棺材、推車、亭子臉譜等。
旅游編輯
東湖公園
東湖
東湖,古稱“飲鳳池”,位于鳳翔縣城東南,是陜西歷史悠久的風景區之一。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鳥鳳凰飛鳴過雍,在此飲水,故取其名。
東湖,是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任鳳翔府簽書判官時,藉“飲鳳池”,挖掘疏浚,擴池而成,引城西北角鳳凰泉水注入,種蓮植柳,建亭修橋,筑樓成閣,并因地處城東取名東湖。東湖與聞名與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遙望,皆因蘇軾而名,人們你之為“姊妹湖”,有詩曰:“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寶玉山
寶玉山坐落于昆侖山脈支系千山北麓麟鳳交界的羊引關,距鳳翔縣城北30公里,鳳靈公路左翼。據山上漢白玉石碑記載,建于唐高宗元年。廟宇分中會、南會、北會,占地數百畝。每逢農歷正月初九、三月三、七月七便有陜西、四川、甘肅、寧夏等省的幾十個縣的信男善女前來朝拜、游覽,香火不斷。特別是七月廟會更是熱鬧非凡。這里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山莊。
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鳳翔縣城東北,距縣城約13公里處。它雄踞于馬頭坡之上,青峰山之巔,俯視雍川大地。石佛寺原名千佛寺,始建于北魏386年—534年間,因供奉有1000余尊大小石佛像而得名。據考證千佛寺屬千年古剎,歷史悠久,在關中一帶享有盛名,山勢居高臨下,形如臥虎之態,蛇山、龜山、虎山、牛山、駱駝山一脈相連,相傳遠古時期五龍聚海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秦穆公墓
秦穆公墓位位于鳳翔縣城文化路博物館院內,東距陜西省級風景名勝區東湖古典園林僅數百米。這里有神奇的“西周古飲風池”和“秦穆公賜盜馬野人美酒解毒”的歷史故事,以及《詩經·秦風·黃鳥》中所提到的“三良”之墓冢,還有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和肖史一對青年神仙夫妻乘鳳凰飛天的美麗神話故事,數千年來被歷代文人墨客在小說、詩歌、筆記中記載、敘述和吟詠。
秦穆公墓占地近十畝,仿古建式油漆彩繪大門,墓冢在院內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門前樹有清代名流陜西巡撫畢阮篆寫“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著名人物編輯
周任,商太史?!肚掌份d:商太史封在周地,雍(今鳳翔縣)東北有周城,稱為周國。
秦襄公,伯翳之后。秦非子五世孫,秦莊公第二子。
秦穆公,名任好。都雍。在位39年(前659—前621)。創春秋“天子致伯,諸侯稱賀”的霸主之業,奠秦統一中國之基,業績卓著。
李淳風(公元602-670年),早在貞觀(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風在李唐王朝就嶄露頭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學造詣。
楊炎(727一781)唐代理財家。字公南,號小陽山人。天興人。780年,楊炎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提請改革賦稅制度,廢除以丁夫為本的租庸調制,成為中國賦稅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奠定了明、清稅制的基礎。
王丕卿(1886一1971)又名肇基。鳳翔縣城關鎮王家河人,清秀才。1958年任縣政協副主席,主編下限至1949年的《鳳翔縣志》。
竇應昌(1871一1951)字瑞卿,號敬齋。鳳翔縣柳林鎮宋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舉人。清末任鳳翔縣正誼書院山長及勸學所長。
劉治洲(1882—1963)字定五,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鄉八旗屯村人。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后,從事教育工作。1963年7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郝鵬,男,漢族,1960年7月生,陜西鳳翔人,現任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長。
賀軍科,男,漢族。1969年2月生,陜西鳳翔田家莊人。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