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縣,江西省宜春市轄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介于東經114°45′至115°31′,北緯28°34′至28°52′之間;東連安義縣、南接高安縣、西南毗宜豐縣、西北鄰修水縣,北靠靖安縣,潦河水流貫境內西東??h城馮川鎮距省會南昌60千米;縣境東西最長約78.3千米,南北最寬約32.3千米,總面積1642平方千米;到2010年底,全縣總人口3129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82人。轄18個鄉鎮場,耕地面積42萬畝,林地面積16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
奉新縣是中國第一批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水能蘊藏量7.79萬千瓦,已開發5萬千瓦,年發電量4億度,電力優質廉價充足。有國家商品糧、毛竹林基地,省獼猴桃開發基地。礦藏有花崗石、瓷土、螢石、鉀長石等。舉銅、干大、寺棠、萬修等公途經境。名勝古跡有濟美牌坊、“天下清規”石刻、越王山、百丈寺、百丈寺又是是佛教“禪林清規”(又稱“天下清規”)的發祥地。有華林書院遺址、蘿卜潭、宋應星紀念館等。建制沿革
編輯
奉新于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開始命名為?;杩h,是江西省最早設立縣治管理的十八縣之一,公元185年(漢靈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吳,公元943年(南唐保大元年)為表示“棄舊迎新”之意改名奉新。
奉新縣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初屬豫章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
行政區劃154年)開始命名為?;杩h,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璺种媒úh,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建昌兩地,設置新吳縣,縣治在今會埠故縣,屬豫章。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縣衙由故縣遷至馮川。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吳把帝位讓于唐,為避嫌,遂更新吳為奉新。
1949年7月8日獲得解放,1958年前屬南昌專區管轄,1959年1月始劃歸宜春地區管轄。2000年8月宜春撤地設市,仍轄奉新縣。[自然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奉新縣位于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奉新縣江西省的西北部,南起北緯28°34′,北抵28°52′,西至東徑114°44′,東至東徑115°33′,南北寬約32.3公里,東西長約78.3公里,總面積1644.8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為73.67公里,奉新縣為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形地域,地勢三面環冊,西高東低,逐漸向中、東傾斜 。奉新縣縣城距省會南昌僅60公里,到昌北機場68公里,離港口城市九江170公里。
地形
奉新屬贛西北九嶺山的分支及余脈,分北、中、南三大支脈,向東伸展??h境三面環山,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勢,從西向中、東部逐漸傾斜、低落,構成明顯的西部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東部低丘河谷平原,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最高峰五梅山(海拔1516.3米),最低點宋埠中堡(海拔27米),全境平均海拔300米 。
河流
奉新縣河流占地面積約3.1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是流貫奉新縣的南潦河,源自西塔鄉,自西向東行徑百余里過縣域流入安義 。
氣候
奉新縣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隨著地形變化,氣溫由東到西遞減,降雨量由東到西逐增,東西干濕明顯,南北溫差較小,受較為復雜的地形影響,自然災害頻繁,旱澇、風雹時有發生 。奉新縣年平均氣溫為17.3°C。其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7°C,歷史上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1°C,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9°C,極端最高溫曾在8月初出現達40.4°C。全年平均降雨量為1612毫米,最多年份達2264毫米,最少年份只有1237毫米,降雨量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54%,7—9月雨量減少,不到全年的28%。年相對濕度平均為79%,無霜期年平均為26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達1803小時。
自然資源
農林資源
至2013年奉新縣境內有宜耕面積75萬畝,已開墾利用42萬畝,年產糧食24萬多噸。奉新縣有林地面積131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56.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88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6725萬根,居全省第二,全國第五。獼猴桃面積2萬余畝,面積江南最大。廣闊的森林還衍生棲息著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野兔、野豬、狼、山雞、蛇、藥材等)資源 。
水電資源
至2013年奉新縣境內山溪河港交織,水電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7.79萬千瓦,可開發5.5萬千瓦,現已開發3.1萬千瓦,年發電量1.4億度左右,名列全市首位、全省第三位。已有大小水電站128座。100%鄉村通電,并有110千伏輸變電站 。
水面資源
至2013年奉新縣全域水面面積9.76萬畝,占奉新縣總面積的3.92%,其中河流,港河水面達7.08萬畝,水庫1.84萬畝,大小池塘0.84萬畝,漁業養殖面積2萬畝 。
礦產資源
至2013年奉新縣已探明的礦種有螢石、瓷土(含高嶺土)、花崗巖、鉀長石、粘土、砂石、石英石、鉭鈮礦、銅、鋁、鐵、鈾等十幾種,其中花崗巖石板材境內分布較廣,且質地好,具有較大的開采價值 。
人文環境
編輯
客家散居
在奉新的西塔、溜頭、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散居著很多講“客家話”的居民,他們便是當今世界上頗有影響的客家人的一部分,目前在奉新有近3萬人口。他們的祖先,相傳是西晉末的永嘉年間或唐末、南宋末從黃河流域因躲避戰亂而南徙渡江,幾經輾轉而來到奉新的。來到奉新之后,他們勢單力薄,舉目無親,在平原地區根本無法立足,只得躲到尚未開發、人煙稀少的山區,結茅為廬,開荒種地,休養生息。為了有別于當地居民,人們便把他們稱為“客家人”。清同治年間,奉新全縣有13個行政鄉,其中有一個叫“歸德鄉”,這個鄉便是打破地域界限、全由客家人組成的行政區。
名勝古跡
百丈寺
百丈寺始建于公元794年,有天下清規石刻、真源石刻、野狐巖、龍蟠石等名勝,有冬瓜窩、皇娘墓等傳說。占地1000余畝,被譽為“世外桃源,別有洞天,中國一流,世界聞名”的禪宗祖庭。
宋應星科技文化園
2003年在城南新建宋應星科技文化園,園里建有宋應星紀念館、天工園、農業展示區、休閑度假區,還有百花園、百果園、竹園、茶花園等景點。
蘿卜潭
蘿卜潭位于羅市鎮南店前村境內,共有八潭八瀑,瀑布疊飛而下,或寬或窄。
華林書院
華林書院是北宋初年由胡仲堯和弟弟胡仲容在原來的基礎上創辦的。景區主要由耿氏林園景區、華林胡氏祖居地二個主要景點組成,大小景點多達50個。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并稱江南四大書院。華林書院是一所家族化的書院,它是一所文學派書院,它開創收容女生先例,它與道教有著密切聯系,華林山也是道教名山。宋真宗的“一門三刺史,四代五尚書,他族未聞有,朕今止見胡”給予了這個家族的高度贊揚。
仰天峽漂流
仰天峽漂流景區因其前所未有的驚險刺激,又仰天長嘯之意,故取“仰天峽”之名。距著名的“禪林清規”發源地百丈寺僅18公里,仰天峽漂流河道長3.9公里,落差近200米,屬于大落差強刺激的雙人自助漂流,是由全國最著名的生態旅游及漂流景區開發商投資開發。漂流河道兩岸奇峰陡立,苔蘚滿石,起伏跌宕,險峻無比。奉新仰天峽漂流無論是兩岸風景的優美程度,還是河道的驚險刺激程度,在國內都是一流的;特別是在漂流河道的中部,有一段約一公里的連續險灘區,幾十個大落差和特大落差接二連三的展現在游客面前,考驗著游客的心理承受極限,其驚險性和趣味性在全國都是極少見的。
九仙溫泉
九仙溫泉周圍不僅風光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且古文化所賦予的美麗傳說更令人浮想翩翩。“后羿射日”、“和尚盜寶”、“九仙女下凡”、“張天師與九仙女斗法”等等奠定了九仙文化豐厚的底蘊,山區自然風光和客家文化的挖掘,將進一步增強人文效應,擴大旅游影響,拉動人流物流,實現以九仙溫泉為龍頭的旅游全盤構想。
人口
編輯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常住人口總數
2010年11月1日零時,奉新縣常住人口總數為312956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3065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9891人,增長6.79%,平均每年增加1989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66%。
家庭戶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奉新縣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87778戶,家庭戶人口為291163人,占總人口的93.04%,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了0.21人。
性別構成
奉新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62478人,占總人口的51.92%;女性為150478人,占總人口的48.08%。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8下降為107.97 。
年齡構成
奉新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71248人,占總人口的22.77%;15—64歲的人口為218926人,占總人口的69.95%;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782人,占總人口的7.2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21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2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07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奉新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12531人,占總人口的99.8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25人,占總人口的0.1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9749人,增長了6.75%,占總人口比重減少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42人,增長了50.18%,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4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奉新縣6歲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210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3829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38650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8214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未上過學9594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208人上升為43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152人上升為1364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445人上升為4938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3690人下降為2925人。
奉新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58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4858人,文盲率由6.12%下降為3.55%,下降了2.57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奉新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4386人,占總人口的39.7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88570人,占總人口60.2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89個百分點。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2009年10月31日24時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奉新縣出生人口4746人,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出生率為15.17‰,與第五次人口普查持平;死亡人口1403人,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死亡率為4.48‰,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1.8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69‰,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86個千分點。經濟
編輯
2012年完成生產總值74.7億元,增長15.4%;固定資產投資63.4億元,增長28%;一、二、三產比例調整為16.3:64.7:19.0,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財政總收入達到9.08億元,增長40.9%,其中地方收入6.07億元,增長38.9%。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5億元,增長21.5%;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9家,總數達到52家;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接近200億元,增長59.4%,榮獲“全省2011年度園區發展專項獎”,被評為“全市先進工業園區”。糧食總產超6億斤,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糧食高產創建組織先進單位”;實施低效毛竹林改造1.8萬畝,新造毛竹林900余畝,“第一車間”得到壯大;獼猴桃種植面積達3.5萬畝,新增獼猴桃標準化果園5000畝,被列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苗木基地擴大至4萬畝,渣村萬畝苗木生態觀光園成為“林苗一體化”建設新亮點。完成外貿出口4783萬美元,增長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億元,增長19.1%。旅游經濟逐漸升溫。全年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增長51.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億元,增長56.2%。
第一產業
2010年奉新縣糧食播種面積65.69萬畝,比上年增加1.38萬畝;棉花種植面積0.92萬畝,同比減少 0.02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3.10萬畝,同比增加0.0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6.30萬畝,比上年增加0.5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30.34萬噸,比上年增加1.06萬噸,增產3.6%;棉花產量0.14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產量1.45萬噸,增產0.3%;獼猴桃產量0.78萬噸,增產21.3%。全年生豬出欄12.9萬頭,同比增長7.2%,肉類總產量1.17萬噸,同比增長6.5%;水產品產量1.42萬噸,同比增長9.2%;全年木材產量8.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9.43%,毛竹采伐量370萬根,同比減少33.9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3.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01萬畝,農業機械6.7萬臺,比上年增加0.9萬臺,尤其是耕田機、收割機等農機設備增加較快,農業機械的程度逐年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3.0萬千瓦,增長20.0% 。
第二產業
2010年奉新縣全部工業增加值38.6億元,增長1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5億元,增長27.7%。工業園區已投產企業8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工業園區實現增加值31.7億元,同比增長26.8%。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6.1億元,同比增長42.2%,利稅總額18.4億元,同比增長28.8%,資產負債率為 77.8%,同比增長9.6%,流動資產周轉率10.09次,同比增加3.0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1.88%,同比增長0.34%,產品銷售率為98.59%,同比增長1.0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91.1%,同比增長51.9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83.16萬平方米,增長2.6%;房屋竣工面積為47.97萬平方米,增長264.2% 。
第三產業
2010年奉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5億元,同比增長18.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6.08億元;住宿餐飲業2.6億元 。
2010年末,奉新縣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25306萬元,比上年增120913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96193萬元,比上年增長9808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147873萬元,比上年增加43071萬元;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6128萬元。其中財產保險收入2934萬元;壽險保費收入272萬元 。
社會事業
編輯
民政優撫
2012年,奉新縣用于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涉及民生方面的資金達到7.78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57.9%,比上年增加1.52億元。市政府下達的84項民生工程指標任務全面完成,其中40項超額完成。城鎮新增6400余人就業,零就業家庭安置率達100%,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7383人。發放小額貸款6788萬元,扶持和帶動5000余人創業和就業。為1600余名城鎮小集體人員辦理了參保退休手續,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72萬人,基金征繳達1.4億元。奉新縣8100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連續第六年養老金調整增加到位。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參保人數達29.8萬人,覆蓋面不斷擴大。16所鄉鎮衛生院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患者負擔明顯降低。大力實施城鎮參保人員免費健康體檢,為16.5萬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城鄉低保提標提補全部到位,共有1.7萬名城鄉困難群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累計發放低保金2697萬元。醫療救助年封頂線提高到4萬元,共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3萬人次,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794萬元。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80%,共發放五保供養金494萬元。奉新縣被評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先進縣”。發放教育補助資金980萬元,受惠學生10.6萬余人次。在全市率先完成551戶農村危房改造,快速推進廉租房、經適房、公租房建設和國有林場、農場棚戶區改造,1928套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部達到或超過省、市時間進度要求。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26元,增長26.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834元,增長12.3%。
基礎設施
至2007年,奉新縣內擁有一座220千伏、三座110千伏輸變電站。
名勝古跡
編輯
梧桐書院原名“梧桐書屋”,是奉新最早的一所書院。
至2011年,奉新縣已發現的古遺跡共有9處,其中6處為早期人類的生活居所,即烏龜山遺跡、賀家山遺跡、獅子瑙遺跡、河北山遺跡、老虎山遺跡、今古城遺跡;另三處分別為九仙窯址、余城和故縣,宋應星紀念館 。
奉新縣四大寶塔:回瀾塔、岐山塔、新安塔、青云塔
交通
編輯
314省道、昌銅高速公路
著名人物
編輯
盛唐詩人劉慎虛
南宋詞人袁去華,詩人胡直孺
元代音韻學家陰幼遇
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吏部尚書蔡國珍、宋景
清朝大臣甘汝來,農學家劉應棠
近代軍閥張勛
影視演員廖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