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北連呂梁市交口縣、晉中市靈石縣,南接洪洞縣,西依姑射山與隰縣、蒲縣接壤,東鄰汾河與霍州相望。汾西縣縣國土面積880平方公里,5個鎮、3個鄉,14萬人(2007年)。2011年,汾西縣生產總值完成15.8億元,同比增長15.3%。汾西是革命老區縣,也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汾西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地表水十分缺乏,是以旱作農業為主的山區農業縣,溝壩地聞名全國。汾西于北齊置縣,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師家溝清代民居等。
位置境域
汾西縣位于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北連呂梁市交口縣、晉中市靈石縣,南接洪洞縣,西依姑射山與隰縣、蒲縣接壤,東鄰汾河與霍州相望。全縣國土面積880平方公里。汾西縣地處呂梁山大背斜東側,為背斜中軸隆起部與臨汾斷陷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西部為基巖山地,平均海拔1200-1300m,部分地區基巖裸露,地層由奧陶系灰巖二疊砂巖等巖石組成,受斷層河流影響,形成斷崖陡壁與深切河谷伴生,山丘與谷澗并存,地下有溶洞潛伏,形成水資源奇缺,植被覆蓋較差的自然狀態。
地形
汾西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部地區溝谷切割較深,谷地比較開闊,平均海拔800-1000m。全縣境內最高點位于西部姑射山,海拔1890.8m,最低點位于東部團柏河,海拔550m,相對高差1340.8m。
氣候
汾西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點為冬季少雪嚴寒,春季多風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陰雨連綿。因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帶較為明顯。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占可照時間的59%,最多年為2723小時,占61%,最少年為2430小時,占55%,年中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時。春、冬季多偏西北風,夏、秋季多偏東南風,全年以偏東南風為主,平均風速2.8米/秒,年平均八級大風,日數為10天,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氣溫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熱,平均22.4℃。極端最低溫度-19.2℃,極端最高溫度33.5℃,平均日溫差9.3℃,全年無霜期187天。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凍等自然災害威脅。
水文
汾西縣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公里屬昕水河流域外,均屬汾河水系,年均經流深35.4毫米,經
汾西縣流量0.6億立方米。境內共有0.5公里以上的河溝670條,河溝密度4.4KM/KM2 。境內主要支流有:團柏河(上段稱勍香河、中段稱關子爺河),源于隰縣道洪峪村東,流經縣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團柏五個鄉鎮至洪洞縣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內流長55.4公里。對竹河(也稱加樓河),由靈石縣泉子坪村入縣境,流經對竹、永安、加樓、僧念至霍州的白龍鎮入汾河,境內流長36公里,佃坪河,源于佃坪鄉玉匣村,流經佃坪、邢家要、僧念鎮麻姑頭、大不掌村東南入團柏河,流長27.5公里。溝西河源于邢家要鄉小善坡村北,經和平鎮張泉村西匯入洪洞縣轟轟河,境內流長14.5公里。君陽河源于邢家要鄉高家嶺村西,至邢家要鄉柳條子坡村西入洪洞縣境,境內流長10.5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13年,汾西縣境內共發現礦種有10余種,分別為煤、硫、石膏、鐵礦、鋁土礦、高嶺土、耐火粘土、石灰巖、地下水、磚瓦粘土等?,F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煤、硫、石膏、鐵礦、鋁土礦儲量較大,高嶺土、耐火粘土、石灰巖、地下水等礦產資源儲量也可觀。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汾西縣轄5個鎮、3個鄉、1社區,120個行政區,6個社區居委會,484個自然村??h政府駐永安鎮。 5鎮: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 、僧念鎮三鄉: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
經濟編輯
汾西縣汾西縣被省政府列為“一縣一業”肉雞養殖重點專業縣,每年扶持資金300萬元,連續扶持5年。 2011年,汾西縣生產總值完成15.8億元,同比增長15.3%;財政總收入完成1.3億元,同比增長26.3%;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874萬元,同比增長19.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同比增長2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7億元,同比增長17.66%;重點工程完成投資11.9億元,其中7項市級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億元,同比增長46.3%。2011年,汾西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101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7萬元,同比增長15.92%。汾西縣大力發展核桃經濟林和苦蕎種植,新增核桃經濟林1萬畝,發展優質苦蕎2.5萬畝。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汾西縣截至2008年,汾西縣共有職業高中3 所(其中民辦一所),教師進修校1 所,單辦高中 1 所,完全中學2 所(其中民辦一所),初中13 所 (其中民辦2 所),小學156 所。2008年,汾西縣高中在校學生2550 人,初 中在校學生2750 人,小學在校學生13264 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 為100 % 。2008 年,全縣高中招生學生850 人,畢業850 人, 初中招生學生2130 人,畢業2460 人,小學招生學生2078 人,畢 業2145 人。有幼兒園53 所,在園幼兒4511 名。
衛生事業
截至2008年末,汾西縣不含個體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200 個,病床29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 個,農村鄉鎮衛生院14 個,床位160 張,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182 個自然村,全縣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65人。
交通編輯汾西縣城距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108國道26公里。
汾西縣截至2011年,汾西縣城境內有公路總里程(山嶺重丘四級公路以上)517公里,其中省道一條南接霍州市,北連交口,全程52公里;縣道5條147公里;鄉道36條318公里。公路密度為0.59公里/平方公里,縣鄉公路總里程為46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0.6%;二級公路30.5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6.45%;三級公路79.9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17.1%;四級公路354.9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74.3%;瀝青碎石路面151公里,占縣鄉公里總里程的32%;水泥路面10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2%。 名勝古跡編輯
汾西縣汾西縣境內主要遺跡有古文化遺址五處,古墓葬三處,古建筑七處。轄區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00余處,其中省級3處,市級5處,縣級30余處,一般170余處。 汾西名勝主要有位于縣城東北約十公里處的興原寺、東閣、靈泉、師家溝。東閣是建于明代的觀音閣。閣樓分上下兩層,閣內現存保護完好的明代壁畫四幅。靈泉是寺中龍王殿內的泉眼,泉在殿上,水出石上,常年不斷。師家溝屬于清代民居,創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余年,占地面積10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