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縣,據縣志載有“分得宜春地”,故稱“分宜”。位于江西省西中部,袁河中游,東鄰新余市渝水區,南連吉安市安??h,西接宜春市袁州區,北毗宜春市上高縣。境內屬低山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偯娣e1389平方公里,下轄6鎮4鄉1場1個辦事處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127個行政村和11個居委會??側丝?/span>33萬(2012年),使用贛語。[歷史沿革
編輯
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后屬袁州府宜春縣。
宋雍熙元年(984年8月),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
分宜縣、清教10鄉,立分宜縣,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宜縣計16798戶,28492人。
元初,袁州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府升為袁州路,隸江西行省,分宜屬袁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為府。明、清兩朝,分宜屬袁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廢府留縣,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3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贛南、潯陽、廬陵),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廢道尹制,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江西省分為13個行政區,分宜屬第8行政區。民國24年,江西省調整為8個行政區,分宜改屬第2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江西初設9個專區,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調整為6個專區,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并,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后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
行政區劃
編輯
分宜縣轄6個鎮、4個鄉、一個辦事處:分宜鎮、楊橋鎮、湖澤鎮、雙林鎮、鈐山鎮、洋江鎮、鳳陽鄉、洞村鄉、高嵐鄉、操場鄉、鈐東辦事處,共有10個居委會、133個村委會。境內還有芳山林場、畜牧良種場、山下林場、上村林場、長埠林場等。此外,鈐陽管理處、東坑林場由仙女湖管理區管理。地理環境
編輯
境域自然資源
編輯
生物資源
分宜縣森林覆蓋率58.4%,分宜縣活立木蓄積量2438619立方米。樹種資源較為豐富,據大崗山實驗局調查,分宜縣植物種類有1920種。動物資源亦較為豐富。鳥類有三十多種,獸類有:野豬、山羊、山牛、穿山甲、野兔、獐、鹿、麂、虎、狼等。蛇類有:鐵皮蛇、竹節蛇、眼鏡蛇、棋盤蛇、竹葉青等。畜禽種類主要有:牛、羊、兔、雞、鴨、鵝等。其中:豬有引進的瘦肉豬、雜種豬,牛有奶牛,羊有引進的成都麻羊。魚類種類繁多,據江口水庫調查,共有魚類51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主要有:青魚、草魚、鰱魚、鯽魚等近20種。
礦產資源
分宜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現已探明并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達十余種。如:煤、鎢、鐵、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巖、瓷土、鉬、鉍等。
煤炭煤炭現已探明儲量為1.1億噸(其中煙煤約398萬噸)主要分布在袁河以北九個鄉鎮。無煙煤,質量較好,發熱量約在6,000—8,000卡/克,灰分均在25%以下,含硫量不超過1%,是優質的民用、工業用煤。
石灰石主要分布在袁河以北九個鄉(鎮),面積廣,儲量大?,F已探明分宜縣石灰石儲量為96,200萬立方米。其主要分布如下:分宜鎮、湖澤鎮、洞村鄉,高嵐鄉。
鐵礦分宜縣鐵礦儲量為9,084萬噸,主要分布在湖澤鎮、松山鎮、大崗山鄉、分宜鎮等。鐵礦主要類型為褐鐵礦、磁鐵礦、赤鐵礦等。
鎢礦主要分布在大崗山下銅嶺、江下兩地,儲量為13萬余噸,品種為黑鎢。并伴生有鉬3.4萬噸,鉍2.1萬噸,鈹0.7萬噸。礦體呈網脈狀分布,品位在0.2%—0.23%。
人口民族
編輯
分宜縣總人口32.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07萬,人口密度220人/平方公里,有漢族、回族、壯族、滿族、布衣族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9.9%。城區常住人口6.2萬人。
交通經濟
編輯
2012年,分宜縣生產總值140億元,增長1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5.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7億元,增長24.5%。分宜鎮、鈐山鎮、雙林鎮、湖澤鎮和分宜工業園區財政收入過億元。躋身中部地區百強縣。
第一產業
分宜(2張)
2008年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發放種糧等補貼資金3281萬元,農業抗凍救災資金214.6萬元,落實糧食播面41.72萬畝,糧食總產達14.21萬噸,增長8.2%,連續4年糧食增產,縣級糧食儲備逐步建立。
2008年新增苧麻面積2萬畝,其中新增50畝以上連片基地57個。開展了8個“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妻r第二種豬場建設完成,成為全省最大種豬繁育基地。分宜縣種豬場發展到3個,其中省級2個。建立畜牧業無公害小區14個,生豬飼養量達21萬頭。3500畝水稻良種制種、1萬畝臺灣麻綠筍、10萬畝苧麻等一批特色農業規?;a業基地基本建立。
第二產業
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3億元、工業增加值33.7億元、利稅9.34億元,分別增長64.8%、54%和7.1%。連續六年被省政府評為“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
重點項2008年初確定的20個群眾高度關注,事關分宜縣經濟發展大局的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項目總投資45.87億元,其中投資過億元的有10個,已累計完成投資20億元。分宜發電公司33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發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
全年為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6億元。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17家,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10家。江鋰公司、分宜海螺、分電公司、珠江礦業、恩達家紡、鄭氏工程等骨干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躍。全年實現增加值47.4億元,占GDP的71.5%。
簽約入園企業71家,已落戶42家,建成投產35家。全年園區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9億元、工業增加值18.8億元、上繳稅收7300萬元,分別增長100.8%、115.9%、49%;出口創匯400萬美元。
社會事業
編輯
截止到2012年,全縣涉及民生的財政支出達7.16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40.2%,新增城鎮就業4550人,發放小額貸款3738萬元;發放城鄉低保金2924萬元和城鄉醫療救助資金652萬元;幫助260名患者重見光明、重現微笑;新建廉租住房200套,解決農村飲水安全7.68萬人。
新農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手工業聯社未參保人員養老生活補助和高齡老人長壽補貼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獲全國先進。全面實施科技創新“663311”工程,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52%。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在全省率先實施“初中進城”工程,榮獲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縣。廣播電視事業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縣醫院住院大樓、縣中醫院醫技樓全面竣工,中醫工作邁入全省中醫工作先進行列。健全了計劃生育工作綜合治理機制,人口出生率為12.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2‰。
名勝古跡
編輯
昌山廟又稱龍姥廟、閱城君廟、孝通廟、圣母廟,位于仙女湖鈐陽湖西端的昌山峽西岸,坐西朝東,由于年久失修,廟宇日見朽敗。1962年,佛教協會曾投資修繕。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7月3日,廟宇被當做"四舊"搗毀,所有雕塑、書法等藝術珍品蕩然無存,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慘境。隨著仙女湖的開發,1992年,市有關部門批準修復昌山廟,經過分宜縣旅游部門的努力,迄1994年冬,修復了昌山廟的觀音殿以及河對面的春源碼頭。后者因馬來西亞華人劉春源先生捐資修建而得名。
萬年橋又名萬歲橋,俗稱東門橋,橫亙于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南部,全長384米,通寬7.68米,是一座擁有11孔的大型石拱橋,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
萬年橋(4張)
洪陽洞又名嚴嵩洞、狐仙洞,位于仙女湖鈐陽湖景區西北部袁嶺第三峰南麓,分宜電廠以北方向。西望昌山廟,南瞰鈐陽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巖溶洞而享有古今勝跡的美名。
大崗山是江西分宜縣最高的山峰,該山界接分宜、安福、袁州三縣(區),主峰海拔1091.8米,為分宜縣南屏障;大崗山有如黃毛洞等80米以上的瀑布12處.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40多種:虎、猴、獐、鹿、兔、石樟、銀杏、水杉等,當前已建成一個國家級森林生態站一個。
分宜古城為了修建江口水庫,整個分宜城都淹沒在江口水庫下面,形成了如今的仙女湖。
洞村鄉神牛洞是中國已發現的罕見峽谷型溶洞,屬于喀斯特熔巖地貌,它因洞口有一橫臥巨石神似水牛而得名:神牛四蹄深埋,任湍急的水流沖擊著它壯碩的身體,牛頭搏擊激流,兀自威嚴沉穩。
歷史名人
編輯
分宜于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自宜春分出建縣。分宜名人輩出,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太常侍卿黃子澄和攝政21年的內閣大學士嚴嵩等均出自分宜;宋應星任分宜教諭時寫下了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分宜屬革命老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王震、黃公略、王首道、肖克等均在分宜進行過革命活動。
榮譽
編輯
2003年--2009年連續七年榮獲全省“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經濟發展綜合先進縣”,2007年被評為全省“六大考評體系”綜合評比先進縣,2008年名列全省“七大考評體系”綜合評比前二名。2009年又榮獲了全省財政收入超十億元先進縣、全省市縣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工業發展先進縣、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先進縣、全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一系列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