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岡縣是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大三角邊緣,屬山區縣,介于東經113°17′28″~113°47′42″,北緯23°39′57″~24°07′15″之間,與從化、新豐、英德和清遠市清城區毗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地形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交錯,面積1295平方公里,六普戶籍人口32.07萬。佛岡有多處的史前文化遺址,且留存西周的古窯,春秋時期的青銅劍、唐宋的古道等。
行政區劃
佛岡縣共有6個鎮(石角鎮、湯塘鎮、逕頭鎮、水頭鎮、高崗鎮、龍山鎮),78個村委會和12個社區居委會,另有省級林場和自然保護區各1個??偯娣e1295平方公里??側丝诩s32.07萬人,其中縣城人口約14萬(含外來人口)。
佛岡縣位于廣東省中部,北回歸線北側,珠江三角洲北部邊緣。處于東經113o17′28"至113o47′42",北緯23o39′57″至24o07′15″??h境東西長50.92公里,南北寬50.35公里。佛岡縣東北與新豐縣交界,東南與廣州市從化區接壤,西南與清城區毗鄰,西北與英德市相連。全縣行政區域范圍總面積為129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全縣地勢為東北高,南西低。西北部的觀音山山脈是全縣主要山脈,最高峰為亞婆髻(海拔1218.8米),900米以上的山峰還有觀音山(海拔1048米)、大鬟山(海拔1059米)、辣籬腦(海
佛岡縣
拔1001米)、銅鼓腦(海拔907米)、三角山(海拔993米)等10多座,構成觀音山一帶獨特的高山地貌:諸峰層迭,群山環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峰呈喇叭形分布,向西、西北綿延。 觀音山與它東面的獨凰山(海拔828.1米)形成南面暖濕氣流進入佛岡的第二道屏障,屏障以北的逕頭、煙嶺、高崗的地勢向北偏東傾斜,屏障以南的水頭、三八、石角、龍南的地勢向南偏西傾斜??h境東北面有苦茶山(海拔736米)、通天蠟燭(海拔1047米)、黃金腦(海拔988米),東南面的最高山是羊角山(海拔675.6米)。 在縣城之南另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東起于青牛塘,西止于七星墩,形成另一道屏障,是南面暖濕氣流進入佛岡的第一道屏障。 全縣群山聳立,稀疏嵌布著幾條東西相間長條狀負地形構成的洼地,洼地標高一般在80~100米,洼地兩側及四周的低矮丘陵向外過渡為中低山地形。南部為谷地平原區,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縣內最低處為龍山鎮良塘村的田面,高程為13.5米。全縣山地、丘陵、谷地平原之比為7:2:1。
氣候特征
佛岡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大陸性季風氣候。根據1957年至1994年的氣象資料,佛岡夜景佛岡縣的氣候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佛岡縣季風氣候明顯。用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佛岡1月盛吹東北風,7月盛吹西南風。這種風的季節變化與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密切相關。佛岡縣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的控制。夏季主要受印度洋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由于蒙古高壓“干”而“冷”,在其控制下雨量較少,溫度較低。印度洋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濕”而“熱”,在其控制下雨量較多,溫度較高。
土壤類型
山地土壤全縣山地面積1388700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1.12%,有赤紅壤、紅壤、黃壤3個土類。赤紅壤分布在350米以下的山坡上,面積114.62萬畝,占山地面積的82.54%。紅壤分布在350~600米范圍的山坡上,面積20.36萬畝,占山地面積的14.66%。紅壤和赤紅壤的土層較深厚,適宜林木生長。有機質含量最高6.34%,最低為1.66%,平均為3.3%,酸堿度(PH值)為4.5~5.5。黃壤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坡上,面積3.89萬畝,占山地面積的2.80%。土壤濕潤,有機質3.97%~10.14%,平均含量6.35%,酸堿度(PH值)為4.7~5.1。全縣山地土壤含有機質較豐富,全氮含量1~3級的土壤面積,占山地面積的94.94%。全磷含量很低。全鉀含量相差較大,植被好的含鉀較高,荒山禿嶺含鉀量低。 水稻土壤水稻土是佛岡的重要土壤類型,面積182424畝,占耕地面積的87.17%。水稻土又分潴育型、滲育型、潛育型、沼澤型、淹育型和礦毒田6個亞類,20個土屬,52個土種。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1994年,佛岡縣總面積1952730畝,耕地面積209269畝,占全縣總面積10.72%,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畝。其中,水田182424畝,占耕地面積的87.17%,農業人口人均水田0.77畝;旱地面積26845畝,占耕地面積的12.83%,農業人口人均旱地0.11畝。全縣山地面積1388700畝,占總面積71.12%,農業人口人均山地面積5.89畝。
水資源
佛岡縣屬廣東暴雨中心地區之一,全縣年均降雨量達2206.8毫米。年平均徑流深1491毫米(大廟峽水文站),年平均徑流總量約為17.80億立方米(不包括潖二水的過境客水)。豐水年(出現機率為10%)的年徑流量23.87億立方米,枯水年(出現機率為90%)的年徑流量11.89億立方米。按耕地面積計算,平均每畝擁有水資源8914立方米。經水資源調查與歷次河流規劃勘察查明,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約3.6萬千瓦,其中較易開發的有1.40萬千瓦左右。已開發1.21萬千瓦。 由于地質構造的成因,縣內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有國內稀有的天然碳酸泉——黃花湖礦泉,地下熱水有湯塘溫泉(水溫73—81℃)、大陂九鰍落湖溫泉等十處。
生物資源
佛岡縣植物種類繁多,據華南農業大學實習隊在省級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的調查,已查明的維管植物有168科,517屬,1073種(包括未定名的屬、種),加上保護區外的佛岡縣境內主要經濟植物(包括栽培種),共計有179科,572屬,1177種。 佛岡縣野生動物種類很多,據《佛岡廳志》記載:明朝萬歷十四年(1586年)吉河鄉有虎為患,傷人百數。這就證明佛岡縣曾是虎狼藏身之地。據省林業廳和中山大學生物系在觀音山的調查和佛岡縣的調查資料,全縣野生動物有兩棲類2目3科11種,爬行類3目8科26種,鳥類13目23科109種,哺乳類7目14科34種。
礦產資源
佛岡縣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發現有92個礦點,正在開采的79個。金屬礦產資源較少。
交通公路
2006年末,34.5%的村地域內有車站或碼頭。進村公路和村內道路以水泥路面為主,覆蓋面分別達到67%、50%;沙石路面其次,覆蓋面分別達到13%、33%。實現通公路的自然村達94.49%。佛岡縣境內有2條高等級公路貫穿全縣。其中,106國道佛岡段(一級公路)貫穿全縣6個鎮。京珠高速公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在佛岡路段高三個出入口:湯塘,佛岡,高崗。英佛一級公路,清佛一級公路縱橫分布,縣內公路四通八達,村村通公路。另規劃有清遠銀盞-佛岡湯塘高速公路,汕頭--湛江高速公路(過境)??h城距廣州72(一說90)公里縣城距廣州北二環76.8公里,距廣州白云國際機場54公里。
鐵路
鐵路運輸方便,縣城至京廣鐵路英德火車站40.8公里。
航空
佛岡南距廣州白云國際機場54km,有高速公路直達,航空優勢明顯。
經濟編輯2014年佛岡縣地區生產總值93.1億元,增長12%,增速位居全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8.9億元,增長31.8%,增速居全市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33.2億元,增長1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增長8.5%;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7.2億元,貸款余額58.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1.5%、14.1%。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4103.4元,增長10.6%。
綜述
佛岡,自嘉慶十八年(1813年)設置廳治,至民國3年(1914年)改廳為縣,是粵北的一個小縣。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土地不多,人口稀少,被劃為三等縣。全縣總面積910.96平方公里,有耕地9.09萬畝(含田、地、山塘)。據民國36年(1947年)7月的佛岡縣鄉、保、甲、戶口統計表記載,全縣總戶數15794戶,總人口78922人。歷史上,佛岡縣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但耕作技術落后,糧食產量不高,正常年景糧食畝產175公斤,若遇自然災害,糧食歉收,農民食不果腹。民國26年(1937年)省調查統計局資料記載,佛岡縣水稻總產量34.13萬擔,總消費量36.00萬擔,尚缺1.87萬擔。同年5月,省財政廳豁免佛岡縣民國23年(1934年)以前的欠糧。 佛岡縣不但農業落后,工商業也不發達。據有關資料記載,抗戰初期,佛岡縣商業曾有過較好的發展,北部的煙嶺圩、中部的水頭圩、南部的石角圩商貿繁榮,境內的其他圩市也都較繁榮??h城的府城和石角圩,成為全縣的集市中心,商人云集,店鋪稠密。但自民國28年(1939年)冬,日本飛機先后對全縣各地,特別是對縣城的府城、石角圩進行狂轟濫炸,使縣城幾乎成為廢墟。加上日軍侵擾,使得全縣商業一度蕭條。 抗日戰爭勝利后,縣境內的商業、手工業有所發展,縣城已有釀酒廠、火柴廠、印刷廠。境內各地有磚瓦廠、榨油坊(房)、造紙廠及打鐵鋪等手工業。商業方面,縣城及境內各圩場,各種店鋪恢復經營,但經營的資本都不大。據當時縣城的商業調查,經營資本在1000元(銀元)以內的店鋪約30多戶,1000元以上的約10戶,萬元以上的只有3戶。其他圩場的商鋪大都是小本經營。所以,縣的地方財政收入不多。據民國29年(1940年)3月1日省府的第107次議事錄載:全年收入額不滿15萬者,列為貧瘠區,全省計有21個縣,佛岡縣是其中之一。直到建國前夕,佛岡縣的工農商各業都不發達。 總的說來,糧食產量不高,工商企業不發達,地窄民窮,入不敷出,庫無存銀,倉無存糧,這是佛岡縣建國前的經濟狀況。 1949年,佛岡縣的社會總產值為1326萬元(折算成新幣,按當年價計算),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社會總產值達2329萬元。1977年全縣的社會總產值為6472萬元。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總產值達9924萬元。1985年,社會總產值19784萬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1984年增長22.1%,略高于全省(20.6%)和全國(16.4%)的增長速度。1990年,社會總產值47200萬元,比1985年增長1.4倍,年遞增19.0%。1994年,社會總產值129300萬元,比1983年增長7.9倍,年遞增22.0%,比1990年增長1.7倍,年遞增28.7%。 2009年,在省發布的《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中,該縣經濟綜合發展力排全省第11位,在山區五市30個縣域中排第1位。有2個鎮進入全市稅收收入十強鎮(街),4個鎮獲得市2009年度鄉鎮考核一等獎。2009年,全縣產值超10億元的工業產業集群有通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及電子設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等11個,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成為我縣首個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龍山鎮被認定為廣東省火炬計劃空調制冷產業基地,江森約克科技工業園獲得廣東省制冷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稱號。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系與溝通,爭取金融部門加大支持企業融資等服務力度,成立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佛岡縣百利達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10年,縣綜合發展力在全省67個縣域排第7位,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山區5市首位?!笆晃濉睍r期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64個,合同資金580億元,佛岡縣農家書屋80億元。有11家企業先后獲得了《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證書》,申請專利112件,專利授權量60件。2012年,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億元,比上年增長6.8%,增速全市第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3億元,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4.4億元,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6億元,增長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4億元,增長3%,其中稅收收入4.58億元,增長11.5%,增幅位居全市首位,非稅比重下降4.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好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3億元,增長10.9%;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9元,增長12.9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705元,增長13%。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3.3億元,貸款余額39.8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9.9%和22.7%。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