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東北部,東接安康市寧陜縣、石泉縣,北臨西安市周至縣和寶雞市太白縣,西南連洋縣,距漢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儻駱、子午道,今有108國道和西漢高速公路穿越縣境??偯娣e1279平方公里。佛坪是“大熊貓的故鄉”和“中國山茱萸之鄉”。
中文名稱佛坪縣外文名稱Foping County別 名中國山茱萸之鄉行政區類別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所屬地區中國西北下轄地區袁家莊、陳家壩、長角壩、大河壩、十畝地、石墩河、岳壩政府駐地袁家莊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3400地理位置陜西省漢中市東北部面 積1279平方公里人 口3.5萬方 言佛坪話(屬西南官話)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大坪嶼風景區、佛坪縣自然保護區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30目錄1 建置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水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7 交通8 衛生9 教育10 文化? 群眾文化? 古遺跡11 旅游? 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仙果寺12 佛坪特產? 銀杏? 山茱萸? 天麻建置沿革編輯秦朝為漢中郡城固縣。
佛坪縣局景西漢時隸屬漢中郡安陽縣。王莽建新朝后隸屬新城郡安陽縣。東漢時隸屬漢中郡安陽縣。三國時隸屬蜀漢黃金縣(先)、蒲池縣(后)。西晉時西部隸屬黃金縣,東部隸屬蒲池縣。成漢時隸屬蒲池縣。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漢滅亡歸東晉,因廢興道、蒲池縣,又隸屬黃金縣。南北朝時,蕭梁二至四年(公元503~505年)隸屬興道縣。北魏隸屬晉昌郡龍亭縣。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隸屬洋州郡黃金縣。后復設蒲池縣歸蒲池縣轄。北周廢蒲池縣后,復歸黃金縣屬。隋代隸屬黃金縣,歸洋州(治設今西鄉縣豐寧)轄;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黃金縣改屬漢川郡轄。唐代隸屬揚州黃金縣。五代十國期歸后蜀源州黃金縣轄。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黃金縣撤銷,并入真符縣,歸利州路洋州轄;南宋時仍為真符縣地,歸洋州轄。元代,為洋州東部屬地,歸興元(漢中)路轄。明朝,屬漢中府洋州(后改為洋縣)轄。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陜西設周洋縣丞于袁家莊。道光五年(1825)廢周洋縣臣設佛坪廳。民國元年(1912),佛坪廳屬漢中府。民國2年(1913)2月,佛坪廳改為佛坪縣。民國3年(1914),佛坪縣屬漢中道轄。民國15年(1926)9月,佛坪縣城由佛爺坪遷袁家莊。民國17年(1928),省撤銷道建制,縣屬省直接管轄。民國24年(1935),陜西省政府以下設立行政督察區,佛坪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公署在今漢中市)管轄。民國38年(1949)10月17日,陜西省特設十一、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8日,佛坪縣解放。佛坪縣屬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陜南行署,1951年屬陜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58年11月4日,佛坪縣撤銷。秦嶺以北的板房子、厚畛子地區劃入周至縣,蒲河地區的陳家壩、石墩河劃入石泉縣,袁家莊、大河壩、西岔河、十畝地、岳壩、龍草坪、長用壩地區劃入洋縣。1961年9月,恢復佛坪縣,縣城仍設袁家莊。1968~1978年屬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6月后屬漢中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袁家莊鎮141袁家莊鎮位于佛坪縣中部,轄袁家莊1個居委會和黃家灣、袁家莊、塘灣、東岳殿、王家灣、老庵、桃園、關溝、肖家莊、石堰溝10個行政村
陳家壩鎮84陳家壩鎮位于佛坪縣東部,轄陳家壩村、孔家灣村、郭家壩村、金星村、三郎溝村5個行政村
大河壩鎮70大河壩鎮位于佛坪縣南部,轄五四、木耳溝、三河口、共力、沙坪、高橋、水田坪、柒坪8個行政村,41個村民小組
西岔河鎮99西岔河鎮位于佛坪縣中南部,轄西岔河、三教殿、銀廠溝、故峪溝、瓦寨、炒家莊、磨石溝、彭家溝8個行政村,35個村民小組。
岳壩鎮388位于佛坪縣西南部,轄大古坪村、岳壩村、草林村、栗子壩、廟壩村、女兒壩村、西花村、八畝田村、龍潭村、獅子壩村10個行政村
長角壩鎮315長角壩鎮位于佛坪縣北部,轄兩河、教場壩、沙壩、下沙窩、上沙窩、小南坪、龍草坪、東河、田壩9個行政村
石墩河鎮56石墩河鎮位于佛坪縣東南部,轄石墩河、薅林灣、回龍寺、金磚溝4個行政村
十畝地鎮71十畝地鎮位于佛坪縣南部,轄十畝地、譚家河、案板、鳳凰、聯合5個行政村
佛坪縣
佛坪縣位于陜西省漢中地區東北部,地處秦嶺山脈中段南坡山巒腹地。秦嶺山脈主脊橫亙縣境北部,境內山巒重疊。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1'至108°10',北緯33°16'至33°45'??h城袁家莊,東到寧陜縣26公里;西南到洋縣28公里;南到石泉縣43.5公里;西到洋縣75公里;北到周至縣39公里;西北到太白縣100公里。東北(經周城公路)到西安市212公里;西南(經周城公路)到漢中市158公里。佛坪縣南北長約54.05公里,東西寬約50.25公里??偯娣e1279平方公里。
地貌
佛坪縣地處秦嶺腹地,總體地形西北高、東南低??h境北界秦嶺主脊自西而東有黃桶梁、光頭山,為南北坡分水嶺,亦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東有天花山、老庵子;西有爛店子梁、觀音山;中部有鰲山、文觀廟梁蜿蜒伸展,接連娘娘山主峰,構成倒掛的“山”字型骨架,形成低山和中山的高程差異,縣東西兩半以山相隔,匯集為金水、椒溪兩個水系。蒲河系過境水,與椒溪交于三河口。三條河道縱貫佛坪縣。山體多呈中切峽谷,溝壑縱橫,群峰四起。河溝兩岸分布大小不等的洪積、沖積、淤積臺地,地勢較平坦,為基本農田的分布區。
氣候
佛坪縣屬暖溫帶氣候,有顯著的山地森林小區氣候特征,成為特殊的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東西向秦嶺主脊的屏障作用,使縣境氣候明顯區別北坡,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地帶。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冷暖反復交替,氣溫回升緩慢,雨少偏旱;夏季多洪,秋季多淋;冬季雪雨稀少,較干燥。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佛坪自然保護區內共有保護植物23種其,中二類保護植物10種
佛坪縣雪景,三類保護植物13種??偣灿兄参?門180科1603種,其中地衣類5科12種,苔蘚類20科30種,蕨類24科71種,裸子類6科20種,被子類125科1470種。這些植物中,藥用植物904種,纖維類植物98種,糖及淀粉類植物130種,油脂及芳香油類植物248種,鞣料植物100種,觀賞類植物370種,其他資源植物136種。 已發現野生紅豆杉群落、廟臺槭、獨葉草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3種。已發現野生中藥材10大類1000余種,是名貴中藥材山茱萸的地道產區。
動物資源
清《佛坪廳志》載:佛坪縣“鳥獸恒畜外,有熊、豹、豺、狼、狐、兔、猴、獾、野豬、猯、獺、雉、鴇、鳩、鴉、鶉、鷹、鸛、鵲。水族亦有魚,然不多得”?!斗鹌亨l土志》載:佛坪縣“動物常畜外,獸有野牛、山羊、熊、豹、豺、狼、狐、鹿、野豕;鳥有雉、松雞、鴇、鳩、鸛、鷹”。佛坪已發現的野生脊椎動物433種(其中:魚類55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27種,鳥類239種,獸類103種),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備,自然生態之完整,為陜西省之冠。其中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大熊貓野外分布密度居中國之首,被認定為秦嶺亞種,設有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水資源
佛坪縣河流屬長江水系,漢江支流。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77公里??h境內共有大小河溪24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溪47條,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條。屬漢水一級支流1條,二級支流13條,三級支流20條??傞L984.2公里,總流量為11.76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0.4萬千瓦,可開發5.1萬千瓦,是長江中上游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保護地和陜西“引漢濟渭”工程的調水點。
人口編輯1953年,佛坪縣總人口25496人,其中男14308人,女11188人。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64年,佛坪縣6181戶,24855人,其中男13744人,女11111人,農業人口22866人,非農業人口1989人。1982年,佛坪縣總戶數7401戶、33828人,其中男18639人,女15189人;農業人口29296人,非農業人口4532人。1990年,佛坪縣有35654人(含戶口不在佛坪縣的常住人口),其中男19839人,女15815人。0~5周歲3654人,12歲以上不識字的11405人。 2012年,佛坪縣總戶數11356戶,戶籍總人口33360人,其中:男性18163人,占總人口54.45%;女性15197人,占45.55%。農業人口26756人,占總人口的80.2%;非農業人口6604人,占總人口的20.1%。佛坪縣常住人口30094人,城鎮人口13711人,城鎮化率41.1%。
經濟編輯農業
佛坪山多田少,農業基本條件差。建國前,生產力低下,耕作粗放,生產工具簡陋,刀耕火種,水利設施極少,作物品種單一,加之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因而農業生產落后,糧食產量極低,畝產僅五六十公斤,農村長期處于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豬、牛、羊、家禽等畜牧業生產及其它農副業難以發展,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困苦。建國后,經過反霸減租減息、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廢除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生產力得到解放。隨著教育、科技、交通事業的發展,農田水利設施的興修,農業基本條件不斷改善,使佛坪縣糧食、油料、畜牧業、多種經營生產迅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51~1957年,佛坪縣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76%,糧食總產平均每年增長4.4%。1958年以后,雖然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的挫折,但在各級黨組織的積極工作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下,大力開展農田建設,科學種田,推廣優良品種,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制止亂開荒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大農業投資,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提高。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糧油生產穩步增長,農、林、牧、副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增加。1989年,佛坪縣農業總產值1084萬元,比1949年增長5.3倍,糧食總產1155.6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1.09倍。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94公斤。多種經營收入770.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4.89。人均純收入236元,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8252萬元,同比增長5.8%。其中豬、藥、菜三大產業產值1032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7%。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81.5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02.6公頃。其中,稻谷播種面積528.6公頃,小麥播種面積67.6公頃,玉米播種面積853.5公頃,大豆播種面積257.5公頃。油料播種面積213.6公頃,蔬菜播種面積465.8公頃。
工業
民國時期,龍草坪、上沙窩、三郎溝建有紙廠,生產火紙、黑皮紙。
佛坪縣夜景袁家莊、西岔河、陳家壩等集鎮,開設有私營染坊、軋花、彈花、縫紉、鐵業、鑄蠟、織襪等業,規模小,收入微。50年代初,人民政府對私營工業、手工業實行保護和扶持發展政策,使手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1956年,開始對私營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行公私合營,建立集體性質的手工業合作社(組)。1958年,開始發展縣辦工業,在“大躍進”中,搞“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因技術、設備等條件不具備,煉出的鐵質量不高,只有少量鐵可用于鑄鏵,造成森林大量破壞和勞力浪費。1961年,按照中央指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停辦鐵廠等企業。1962~1965年,工業生產雖有回升,但不穩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工業生產癱瘓,產值下降。1970年后,縣辦工業和農村社隊工業有所發展,但效益較差,尤其各社隊建立的木材加工廠(綜合廠),對林木資源破壞較嚴重,管理混亂,經濟效益差,大部分倒閉。1982年后鄉鎮企業和個體工業戶增加。1989年,佛坪縣工業產值比1953年增長223倍,由手工操作發展為部分機械生產,工業門類、產品種類增加,效益提高。 2012年,佛坪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288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7026.5萬元。全部工業增加值4411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51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160萬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9.1%,比2011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交通編輯佛坪自古交通閉塞,運輸靠人力挑背。歷史上境內雖有“駱”、“子午”古道的支道及黑水蒲河道,但時通時閉。鄉間道路、橋梁,主要依靠當地農民每年農閑季節自愿結合或由紳士捐募修補。清代和民國初期,廳同知、縣知事倡導捐募和組織勞力修補地方道路和橋梁。民國時期、交通事業由教建科管理,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所限,山區交通運輸事業落后。建國后,從50年代開始修建佛(坪)洋(縣)馱道。1965年始修公路。1967年12月17日,第一條公路佛(坪)兩(河)公路通車。1970年12月通客運班車。1974年12月26日佛坪縣各鄉通公路,居漢中地區首位,列陜西省第三名,周(至)城(固)公路穿越縣內鄉鎮。 2012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012.5萬元,增長8.9%。佛坪縣境內公路里程465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公里。
衛生編輯民國33年(1944),設有縣城鎮衛生所;佛坪縣有11家私人開業的中藥鋪,有18名中醫坐堂治病售藥。1951年,佛坪縣僅有國家醫務人員5人,1954年8人,1957年13人。此后,每年由省、地醫藥衛生院校分配一定數量的畢業生,充實衛生隊伍。1989年底,佛坪縣共有國家編制內的醫務人員189名,其中主治醫師17人,醫師90人,醫士41人,護理師6人,護士19人;大專文化程度15人,中專65人;中醫人員54人,西醫人員134人。 2012年,佛坪縣醫院、衛生院9所。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75床。衛生技術人員180人,其中:衛生防疫人員60人。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100% 。
教育編輯佛坪自清代建置后,成立書院、義學,實行科舉教育。清代末年
佛坪縣熊貓谷,改設學堂。境內讀書及中科第者甚少。民國時期,學校有所發展;至35年(1946)始設初級中學。建國后,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從50年代起逐步在各級有條件的村設立小學,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拔幕蟾锩逼陂g,教育事業受到嚴重影響;70年代初,教育事業有所恢復;1974~1976年教學秩序再一次受到“左”的錯誤的干擾。1977年,恢復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入學考試制度;1979年后,學校教育重點抓提高入學率、合格率、鞏固率、畢業率,落實教學責任制,恢復教學秩序,提高教育質量。1982年開始,對建國后歷次政治運動中錯誤處理的36名教師進行復查糾正,平反冤假錯案。1984~1989年,重點抓集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調整學校布局,提高教育質量。1985年10月,經省教育廳、漢中地區文教局驗收,確認佛坪縣已普及小學五年初等教育,代表省政府向縣政府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嘉獎令”及錦旗,獎金1萬元。 2012年,佛坪縣有普通中學2所、小學10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19人,小學專任教師179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520人,小學在校學生170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85.5%。
文化編輯群眾文化
民歌境內民歌分布區域廣泛,佛坪縣各地均有流傳,尤以高山地區為最多。民歌體裁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有三起頭,四句開,五句體、六句落,也有長達幾千句的長篇敘述事體。唱的形式有單人唱,二人對唱,有一領眾唱等。社火亦稱“啞巴戲”。佛坪縣清代至民國時,石墩河、大河壩、十畝地及陳家壩、袁家莊等地流行有地社火、平臺社火,大河壩還流行高臺社火。社火均選擇秦腔劇目中的一些折子戲扮演,如《白蛇傳》、《五典坡》、《送京娘》、《?;噬返?。
古遺跡
佛坪廳(縣)城遺址今周至縣板房區厚畛鄉老縣城村。1825年筑城,1825~1826年佛坪廳、佛坪縣城。據1986年考察,城墻及城門部分毀塌,城內僅有老街房3間,有監獄、文廟、廳署等遺址;城內外碑碣、古樹、石礎、石條、城磚(上刻“佛坪廳城磚道光五年造”)甚多。城外有城隍廟、佛爺廟、佛像、古塔、古鐘等遺跡遺物。秦漢遺址大河壩鄉五四村椒溪河西馬家溝口二級臺地上,北距大河壩街300米,西北距鄉政府約500米。遺址南北長70米,東西寬40米,地面開闊,上為稻田覆蓋?;覍娱L約20米,厚約0.2米,距地表0.3~0.5米。遺址內陶片很多,有凸弦紋紅陶片、細繩紋灰陶片、外繩紋內麻點灰筒瓦片、繩紋紅板瓦片。1988年11月,漢中地區文物普查隊鑒定為秦漢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