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11°5′—111°29′,北緯24°37′—25°9′之間。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的都龐、萌諸兩嶺余脈之間,東連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南部鐘山縣,西與恭城縣接壤,北與湖南省江永縣相連。位于縣治駐富陽鎮,縣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廣東省廣州市380公里,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距離為586公里,與全縣轄12個鄉鎮,145個村(街、居)委會,總面積1572.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富川瑤族自治縣種植的水果、糧食,養殖的畜禽、淡水魚遠銷歐、美、亞。其中最著名的是富川水牛、蜜棗、臍橙、銀魚、桂花魚被列為廣西基地縣,臍橙獲中國同類產品金獎。富川瑤族自治縣擁有“富川八景”、“古明城”、“靈溪廟”等旅游景點,被譽為“小桂林”。
三國時期屬吳,黃武五年(226年),馮乘、富川同屬荊州臨賀郡。西晉永嘉二年(308年),馮乘、富川屬臨賀郡。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馮乘、富川屬臨慶郡。宋泰始六年(470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封國),馮乘、富川屬之。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臨慶國復為臨賀郡,馮乘、富川同屬之。梁普通元年(520年),今縣地置臨賀、樂梁郡,馮乘屬臨賀郡,富川屬樂梁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富川縣屬富州(州治在富川縣,即今鐘山)。開皇十九年(599年),臨賀、綏越(南朝陳置,在今鐘山縣南)、蕩山(南朝梁立,在今賀縣西)等縣劃入富川,更名賀川縣,屬永平郡。馮乘屬零陵郡。唐代,馮乘、富川縣均屬賀州,后屬桂管。其中天寶二年(743年),富川縣曾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名富川縣。五代十國時期(907—948年)馮乘、富川屬楚地,948年后屬南漢。宋開寶四年(971年),廢馮乘縣,東部劃入今湖南江華縣,西部劃入富川(今自治縣縣域),富川縣屬廣南東路賀州。馮乘縣從置到廢計有1082年的建置歷史。宋大觀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屬廣南西路賀州。元代,富川縣仍屬賀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縣屬賀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縣改屬潯州府,后屬平樂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縣治所從鐘山鎮遷至靈亭鄉,即今富陽鎮內的明富川縣城。清順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歷九年,即1655年),富川縣屬平樂府。民國元年(1912年),富川縣屬平樂府。民國2年(1913年)7月屬漓江道,治桂林;民國3年(1914年)6月屬桂林道,治桂林。民國6年(1917年)7月,劃富川縣南部置鐘山縣,富川縣屬桂林道,治桂林。民國19年(1930年)屬平樂民團區,治八步。民國21年(1932年)4月,屬桂林民團區,治桂林。民國22年(1933年)10月屬平樂民團區,治八步。民國23年(1934年)3月屬平樂行政監察區。民國29年(1940年)4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民國31年(1942年)3月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一直至民國38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元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駐富陽鎮,屬廣西省平樂專區。1952年7月,廣西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核轉,并經政務院1953年4月23日批準,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并置富鐘縣,治鐘山,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專區。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鐘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設置富川縣,縣人民政府駐富陽鎮,屬梧州專區。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富川瑤族自治縣的請求報告,同意設立富川瑤族自治縣,撤銷富川縣。 行政區劃編輯1996年,富川瑤族自治縣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約27.8萬人。轄
風景9個鎮、4個鄉:富陽鎮、城北鎮、朝東鎮、麥嶺鎮、葛坡鎮、福利鎮、古城鎮、蓮山鎮、白沙鎮、油沐鄉、石家鄉、新華鄉、柳家鄉??h政府駐富陽鎮。2003年,富川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4個鄉:富陽鎮、白沙鎮、蓮山鎮、古城鎮、福利鎮、麥嶺鎮、葛坡鎮、城北鎮、朝東鎮、新華鄉、石家鄉、油沐鄉、柳家鄉。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撤銷油沐鄉,整建制并入朝東鎮,朝東鎮政府駐地不變?,F全縣轄9個鎮、3個鄉:富陽鎮、白沙鎮、蓮山鎮、古城鎮、福利鎮、麥嶺鎮、葛坡鎮、城北鎮、朝東鎮、新華鄉、石家鄉、柳家鄉。
長壽之鄉編輯“中國長壽之鄉”專家評審組一行7人,3月23-26日對富川縣縣進行實地考察與現場評審后,全票通過各項評審認證,中國老年學會授予富川“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此外,通過實地核查、座談、論證會等方式,專家組認為富川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歷史民族文化、務實的民生服務型政府和優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長期以來一脈相承的傳統、人文關懷,具備創建“中國長壽之鄉”的各項條件,專家組一致表示,同意富川通過“中國長壽之鄉”專家認證。 最后,富川申報第二屆“中國長壽之鄉”已獲得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會議通過。
地理環境編輯地質地貌
縣境內地層發育不甚齊全,出露最老地層是早古生界寒武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還有中生界侏羅系及白堊系,新生界第四系等??h內地質構造,經歷過加里東期、海西期、燕山期及喜馬拉雅期等的構造運動。其主要構造形式有褶皺和斷裂。 富川縣域,四面環山,中間低落,略呈橢圓形盆地,地勢北高南低。西部及東南部分布著橫亙連綿的山脈,谷深坡陡,地勢高峻;東部為石灰巖溶蝕而成的巖溶峰林地貌,群峰拔挺;東北面為丘陵地貌,頂圓坡緩,波狀起伏;中部為寬坦的溶蝕平原地區,地勢低陲,孤峰獨山拔地而起,富江河水北南縱流。地處都龐嶺和萌渚嶺余脈峽谷之間,形成南北風向要口,素有大風走廊之稱。
氣候特征
富川瑤族自治縣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均氣溫為19℃,年極端最高溫度38.5℃,極端最低溫度-3℃,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700毫米,年相對濕度75%。
人口民族編輯
因地制宜的民居富川瑤族自治縣域,古屬楚越交界之地。據解放后的古文化遺址考查證明,縣域內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初期(公元前1萬—6千年)就有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活動、生息、繁衍。其后裔,戰國時期稱“百越人”。秦漢時期稱南越人。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同置馮乘、富川縣。此后,中原漢族人民不斷隨官兵南來,陸續遷入境內擇居仁里。境內的瑤族同胞,是其先民幾經輾轉遷徙,于宋末、元、明、清期間,先后分別從湖南、廣西、廣東等地遷來定居的。據舊志記載,富川境內早就有漢、瑤、壯等民族。解放前,富川瑤族人民,在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情況下,政治上毫無權利,除了受統治階級的超經濟剝削之外,還受到嚴重的民族壓迫。解放后,為了更好地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原廣西省民委和平樂專區民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分別于1957年8月和1963年8月,在富川境內曾作過兩次較全面的民族識別調查。據1982年6月30日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富川縣境內居住有漢、瑤、壯、回、侗、彝、土家等8個民族,瑤族人口為15萬左右人口,占全縣總人口51.72%,其中過山瑤人口1.2萬 ,富川已成為以瑤、漢族為多數的民族雜居區域。 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川瑤族自治縣總人口273507人。其中:富陽鎮67387人,白沙鎮12280人,蓮山鎮23841人,古城鎮20045人,福利鎮19923人,麥嶺鎮21321人,葛坡鎮17387人,城北鎮18406人,朝東鎮21636人,新華鄉15790人,石家鄉12628人,油沐鄉6941人,柳家鄉15922人。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縣總面積為1572平方公里,折合235.8萬畝,按地貌形態劃分為山地、臺地、丘陵、石山、平原谷地、水域等6種類型。其中山地面積69萬畝,占總面積的29.26%;臺地面積10.05萬畝,占總面積的4.26%;丘陵地面積11.7萬畝,占總面積的4.96%;石山地面積40.06萬畝,占總面積的16.99%;平原谷地面積92.38萬畝,占總面積的39.18%;水域面積12.62萬畝,占總面積的5.35%。按1989年總人口平均,每人擁有土地面積9.4畝,據1984年土地概查分析統計,全縣已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為163.87萬畝,利用率為69.49%。尚有未利用的宜墾耕地、園地24.98萬畝;宜林山地、坡地10.27萬畝;草地10.75萬畝。
水資源
縣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較充沛。境內四面環山,
龜石水庫歷來森林植被較好,蓄水能力較強;中、東部屬巖溶地帶,地下水蘊藏量也較豐富。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擁有量為16.74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15.495億立方米,地下水蓄量為1.25億立方米,按1989年總人口計算,人均擁有地表水量6200立方米左右??h內地表水主要來源于降雨,據1965—1989年統計,年平均降雨量為1667.4毫米,縣內流域面達1572平方公里,形成大小、長短不一的23條干流和主要支流,注入縣內山塘水庫約5.2億立方米,按1989年水田面積計,平均每畝水田擁有地表水2740立方米。另外注入龜石水庫約5.95億立方米。正常年景可利用的地表水為5.48億立方米,干旱年可利用的地表水為4.05億立方米。全縣23條主要河溪中,有12條源出高山,落差分別為780—1370米,河床比降大,坡陡流急,形成水力資源豐富,徑流水能蘊藏量可達5.1萬千瓦,可開發利用3.5萬千瓦,已建電站20處,裝機容量達10105千瓦,占可開發的28.87%。據地質部門初步探明,縣內擁有地下河23條,年總水量為0。68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合計為2156升每秒。
礦產資源
縣境地處南成礦帶的中段,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據舊志記載,自明萬歷時就有商人在白沙一帶開采砂錫礦。已發現的礦種有31個,礦產地72處。其中具中小型礦床規模的有11處;砂錫礦區16處,礦點45處。
經濟發展編輯概述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89153萬元增
夜景加到2000年的11468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80年翻2.8番。 全縣GDP由1983年的0.81億元,增長到1993年的5.13億元,年均增長20.33%(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13.18億元,年均增長9.9%(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40.11億元,年均增長14.93%(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49倍;財政收入由1983年的716萬元,增長到1993年的6245萬元,年均增長24.18%(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6138萬元,年均增長-0.17%(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3.37億元,年均增長23.73%(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47倍;全社會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83年的924萬元,增長到1993年的9140萬元,年均增長25.75%(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29762萬元,年均增長12.53%(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72.19萬元,年均增長 48.97%(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78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3年的188元,增長到1993年的284元,年均增長4.21%(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1584萬元,年均增長18.75%(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4483元,年均增長13.89%(8年增長數);全縣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2006年實現歷史性突破,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著。
農業
富川瑤族自治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生產稻谷、玉米、
富川臍橙小麥、大豆、紅薯等糧食作物,輔以油料、棉花、麻類等。據民國22年(1933年)統計,全縣耕地面積為290788畝(含今鐘山縣鯉魚洲),糧食總產為3710.6萬公斤(民國期間最高年產量)。解放后,1958年,縣域耕地292584畝,糧食總產量為3820.2萬公斤。隨后,由于進行大模范的農田水利建設,耕地面積逐步減少,至1962年,全縣耕地面積為259487畝,糧食總產為3425.8萬公斤。但由于水利設施增加,對旱澇的抵御能力增強,并采取調整作物布局、改進耕作制度、推廣良種、施用化肥、農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70年,全縣耕地面積為256171畝,比1962年減少1.28%,糧食總產增至5020.1萬公斤,比1962年增長31.76%。1980年后,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發展迅速。1985年,全縣耕地面積為265570畝,糧食總產量上升到9289.3萬公斤,比1970年增長85%。1989年,糧食總產量為8994.2萬公斤,其中稻谷8412.6萬公斤,玉米358.5萬公斤,小麥19.9萬公斤,大豆(含青豆、黃豆、黑豆)127萬公斤,紅薯折谷47.8萬公斤,其他雜糧28.4萬公斤;油料作物總產237.03萬公斤,其中花生210.13萬公斤,油菜籽25.76萬公斤,芝麻1.14萬公斤;麻類總產量為7.22萬公斤。 2012年全縣農業增加值達到1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3元,比2011年增長12%。 成功流轉土地40萬畝,建成了以片區模式推進的“二園三廊一中心”現代農業示范平臺,著力打造了臍橙、蔬菜、烤煙、生豬、高產油茶林等五大特色優勢農業。全縣共種植優質水果40萬畝,其中種植臍橙25萬畝;年復種無公害蔬菜20萬畝以上;年種植春烤煙3萬畝以上;引進了廣東溫氏、廣東楊氏等一批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了446家農業企業集群發展的規模,規劃建設了富川特色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實現了200噸/時水果加工能力。富川縣被評為“中國特色農業百強示范縣”、“中國臍橙之鄉”、 廣西最大臍橙生產基地和春烤煙生產基地 、廣西唯一的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案淮毘取鲍@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多次在國內外農業博覽會榮獲金獎,并被指定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專用果。
工業
清末、明初,縣內只有鐵、木、縫紉、竹器、織布、印刷等
華潤富川行業的個體手工業。民國35年,古城街由商人集資興辦第一家工業企業一一古城火力發電站,用舊汽車頭作動力發電,供給幾家小商店和幾戶地主照明;隨后,廣東籍商人在古城街集資興辦益民加工廠,利用富江河水作為動力,為當地居民舂米;還有一家手工業作坊,用人力操作一臺鐵木搖頭車床,制造鳥槍和修理農具,皆為私營企業。解放初期,由于與鐘山合縣,工業企業都在鐘山片。1952年至1956年,富川片僅有一些手工業,加工制造犁頭、鼎鍋、扒鍋和鋤頭、鐮刀等簡單小農具和生活用具。1956年工業總產值僅為14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1961年富川與鐘山縣分縣后,縣屬國營工業和二輕工業逐步得到發展,1970年工業總產值619萬元。1978年,工業總產值增到1711萬元,比1956年增長10.9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少工業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都有所提高。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3357萬元,比1956年增長22.3倍,比1978年增長96%。1985年后,在加強企業管理的基礎上,對原有企業進行技改擴建,到1988年投入資金達3102萬元,僅煙廠技改擴建就投入1833萬元,使煙廠的生產能力由1985年的2.8萬大箱增加到15萬大箱。1989年卷煙工業產值8715萬元,創稅5421萬元,成為富川工業的重要支柱。以卷煙為龍頭的配套企業應運而生,先后辦起商標印刷廠、紙箱包裝廠、卷煙材料廠,年新增產值近千萬元。1987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0144萬元,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8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至13942萬元,比1985年增長3.15倍。其中:中央企業(煙廠)產值8715萬元,占62.51%;自治區屬立新農場118萬元,占0.84%;縣國有工礦企業總產值2897萬元,占20.78%;集體企業產值1124萬元,占8.06%;合營與個體工業產值1088萬元,占7.8%。全縣國營工礦企業28個,其中獨立核算企業16個;集體企業190個,其中縣屬企業12個,鄉辦企業45個,村辦企業133個;村以下辦工業1194個,其中合作工業240個,個體工業954個。全縣工業企業按行業分,有18種,其中主要行業有8種,按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次序排列是:煙草加工71.98%,食品5.22%,化工3.34%,機械1.88%,飲料1.76%,建材、采礦1.74%,紡織1.29%,印刷1.26%,其中它占11.55%。 2008年,成功引進了央企巨頭華潤集團到富川投資辦廠,其中總投資75億元、2×10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華潤(賀州)火電廠將于6月建成發電,總投資9億元、年產200萬噸水泥的華潤(富川)水泥廠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產,總投資5億元、年產20萬噸啤酒的華潤雪花啤酒廠將于10月建成投產。同時,以華潤(賀州)火電廠、華潤(富川)水泥廠、華潤雪花啤酒廠三大企業為核心創建了廣西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成為賀州市的一號工業園區和自治區林念修副主席擔任組長的全區重點工業園區。利用富川豐富的風力資源,引進中國大唐、中國華能、廣西水利集團、中國風電等四大集團投資60億元的長春、龍頭、金子嶺、朝東等4個風力發電場。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7家。2012年,以華潤產業為龍頭的富川循環工業開局良好。華潤火電廠1號機組試發電運行,華潤富川水泥廠滿負荷生產;華潤雪花啤酒廠已完成主機地下部分基礎施工。預計投資150億元的華潤火電廠建成生產后將形成60億元的年產值,投資13億的華潤水泥廠建成生產后將形成12元億的年產值,華潤啤酒廠建成后將形成30億元的年產值,相關企業將形成10億元的年產值, “十二五”期內, 華潤富川循環經濟產業園將會形成年產值過100億元的工業園區;清潔能源開發進展順利,龍頭、長春、金子嶺、朝東等4個風電場進展順利。
林業
民國期間,縣政府建設科配備專人管理農林行政、
風景從事林業育苗工作,供應造林種苗。解放后,縣委縣政府制訂一系列發展林業的方針政策,于1964年成立縣林業局。1967年改為林業站。1970年冬,林業站的營林事業與森工企業分家,營林與農、牧合并為農林牧服務站,森工企業改稱木材采購站;1974年春,林業與農牧業分開,成立林業局至今。1989年,林業局設有林業技術推廣站、林政資源管理站、林化站、護林防火辦公室、林檢科、林業公安股、富陽林業公安派出所、朝東林業公安派出所等。從1982年起,還在全縣14個鄉鎮巾的12個鄉鎮建立林業工作站。1989年,全縣林業系統有干部職工268人,其中技術干部41人。1960年全縣進行第一次森林資源普查,至1988年共進行4次森林資源調查。1960年至1982年,有林面積年均增長率僅為1.66%;而森林蓄積量卻逐年降低,平均遞減率為0.61%。1982年后,有林面積也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一、長期以來山界林權不夠明確,造成國家與集體、集體與集體、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山林糾紛不斷發生,二、森林火災嚴重。據統計,1964至1989年全縣發生森林火災156次,受害面積12.35萬畝,毀林4.92萬畝。三、林業投資少。1972年至1979年,林業投資僅49萬元,平均每年為7萬多元;1980至1985年,林業投資為50多萬元,平均每年10多萬元,1986至1989年,林業投資為100多萬元,平均每年25萬多元。1980年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穩定山界林權,劃定社員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1989年,林業產值為479.9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8%。 2012年內投入資金8800萬元,實施"綠滿八桂"、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等工程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西嶺山保護區管理,發展林下經濟,加大油料作物開發,突出發展油茶、藥材等名優特色經濟林品種。
畜牧業
富川的畜牧業以飼養牛、豬為主,雞、鴨、羊、兔、鵝次之。1952年全縣畜牧業產值為16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畜牧業發展較快,1989年畜牧業總產值增至1521.49萬元,比1952年增長8.33倍,占農業總產值的18.02%;豬存欄數115272頭,出欄數為56290頭;牛存欄數、出欄數分別為42170頭、10472頭。民國期間,畜牧業由縣政府建設科管理,下設家畜防治所。解放后,縣人民政府先后成立縣建設科、農林水利科、農牧局等機構,負責管理全縣的畜牧業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適應畜牧業的發展,1979年11月成立縣畜牧局。1984年改為畜牧水產局。1989年畜牧水產局下設畜牧獸醫站、種畜場、漁種場、水產管理站、水產技術推廣站以及各鄉(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獸醫聯合診所等,有干部職工96人,其中技術人員42人。專業民間獸醫24人,亦醫亦農的村獸醫員173人。 2012年出臺對黃龍病的防控,扶持溫氏肉豬養殖項目建設,突出抓好種豬場建設,加強疫病防治和豬場排放物的環境整治和環保規范,發展壯大一批規模養豬專業村和養殖戶。生豬年出欄80萬頭,其中瘦肉型豬出欄45萬頭。
交通運輸編輯春秋戰國時,富川屬楚地。由于楚越民間交往而形成嶺口“古道”。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擴建嶺口“古道”成“新道”,經麥嶺、青山口、黃龍至古城接賀江航道,為中原進嶺南的一條捷徑,也是富川北通湖南道縣,南通賀江、封開、廣州的主要通道。民國期間,富川有水道由古城鎮順流至鐘山,經賀縣、信都、到達廣東,民船載量可達1萬多斤。陸路有省道望富路,從縣城經古城、白沙,入鐘山望高通賀縣八步,境內長約35公里;白河路從白沙至河路口湘界,境內長6公里。此外,還有富陽至朝東,富陽至麥嶺兩條簡易馬路。運輸工具除縣城有一輛木炭汽車和分布各圩鎮的少量馬車外,多數物資靠人挑肩扛。
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重視發展交通事業,大力進行公路建設,一批“民辦公助”和“集資興建”、“民工建勤”的公路路基相繼建成。1955年成立富鐘縣交通科;1961年7月富鐘分縣后,成立縣工業交通科;1962年正式成立縣交通局和富川公路段,當年縣內通車里程為108公里,5個公社所在地通行客、貨車。1972年,由公路段組織修建麥嶺至湖南江永交界處的公路6公里。1980年至1982年,將富陽至望高的沙面公路鋪設成柏油路,這是縣內第一條柏油路。1982年,全縣通車里程增至255公里。1985年,國家投資232萬元,修建朝東—小水、城北—葛坡、縣城環城等公路14.4公里,改建公路30.5公里,修建機耕道24條,建橋梁39座,提前一年完成工程,得到自治區的表彰和獎勵。1989年統計,全縣先后建成27條公路,全長325.6公里,其中國道13.7公里,省道61.8公里,縣道146.2公里,鄉道49.5公里,專用公路54.4公里;有各種型號機動車輛837輛,其中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445輛,特種汽車15輛,摩托車241輛,客運量131.08萬人,貨運量112.95萬噸。全縣14個鄉(鎮)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行客、貨車,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交通運輸網。
富川火車站富川縣已建成公路983.44公里,全縣12個鄉鎮已全部通等級公路,全縣137個行政村有135個行政村已通公路,通達率達98.5%;2007年至今,完成通村水泥路55條。全縣基本形成了三縱兩橫為主線的公路交通網絡?,F207國道、20161省道經過富川。距富川不遠的桂林市、梧州市都建有大中型機場,可達世界各地。洛陽——湛江鐵路東線經過富川,進入施工階段。 2012年籌措資金1700萬元,年內完成古城至福利、新華至路溪、葛坡至龍集、盤壩至扼下、路溪至石頭坳、朝東至蚌北、新華至石折井等7個建制村通水泥路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