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最北端,地處秦、晉、蒙接壤地帶,與山西省河曲縣、保德縣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與神木縣毗鄰,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h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西部十強,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和中國產業百強縣、全國金融生態先進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先進縣、省級園林縣城、省級環保模范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低碳生態十強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陜西省衛生縣城,陜西省平安縣城,陜西省十強縣位居三甲等等。府谷自然資源富集,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西煤東運”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
2015-11-10 11:53近日,網上一篇題為《府谷縣委書記馬治東自己“穿戴”決定人民的幸福指數》帖子說,馬治東在多個場合佩戴不同的手表,疑似是一名類似于楊達才一樣的“表哥”。之后,網路再次貼出一篇《府谷縣委書記馬治東花錢請黑客刪帖為哪般》的帖子。帖子充滿調侃,指責府谷當地不回應此事而只是一味刪帖。...詳情內容來自
中文名稱府谷縣外文名稱Fugu行政區類別省直管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榆林市下轄地區15個鎮政府駐地府谷鎮電話區號0912郵政區碼719499地理位置陜西省北部,黃河西岸面 積3229平方千米人 口24.38萬(2012年)方 言晉語,府谷方言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神龍山,府州古城,明長城,千佛洞等機 場府谷機場(在建)火車站府谷站車牌代碼陜K行政代碼610822電話區號0912現任領導馬治東、辛耀峰地區生產總值426.53億元(2014)財政收入66.37億元(2013)目錄1 建置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 氣候4 資源? 礦產? 水資源? 生物資源5 人口6 經濟? 工業? 農業7 交通8 教育9 社會? 衛生? 科技10 文化藝術? 二人臺? 秧歌? 社火11 風景名勝? 文廟? 千佛洞? 七星廟? 龍興寺? 高寒嶺? 五虎山? 秀芳圖書樓12 地方特產13 著名人物建置沿革編輯據考古資料,遠古時期,府谷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內發現的最早
的有據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遺址。新莊子遺址(位于廟溝門鄉新莊子村)屬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3000年),連城峁遺址(位于廟溝門鄉連城峁村)屬于仰韶龍山文化(前2800年~2300年),朱家灣、橋溝北蓋峁、大、小石堡遺址屬于龍山文化。夏、商時期(約前21年~前11年),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內。西周(前11年~前770年)屬固陽榆中地,為荒服,屬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5年)仍為白翟地,屬晉國。(一說為林胡族地)。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為固陽榆中地,屬魏國,后屬趙國。秦(前221年~前206年)為上郡地。西漢(前206年~23年)設富昌縣(府谷縣東北部及準格爾旗南部),屬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縣,東漢(25年~220年)撤銷,轄地并入平定縣(準格爾旗南部及府谷縣西部)。魏晉時期(220年~420年)為匈奴地。東晉屬赫連氏大夏國(都城在今靖邊縣白城子)。北魏(386年~534年)為五原郡固陽并永安郡地。
北周(557年~581年)為銀城縣(今神木縣北部及府谷縣地)地。隋(581年~618年)為銀城縣地。開皇十年(590年)在北部復設富昌縣,南部仍屬銀城縣。唐(618年~907年)屬麟州。初為府谷鎮,開元以后縣地分屬銀城、新秦二縣。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升鎮為縣,八年(911年)升府州領府谷縣。不久,因遼國侵擾遷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縣城。后漢初升設永安軍,乾佑元年(948年)仍設府州,周顯德元年(954年)復設永安軍。宋(960年~1279年),仍為府州,領府谷縣?;兆诔鐚幵?1102年),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1115年),賜郡名榮河,又改為保成軍,置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屬河東路,以其地處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年),割讓麟、府、豐三州與西夏。紹興九年(1139年),夏人陷府州。金貞元(1153年~1155年)以后,從西夏收復。正大三年(1226年),復設府谷縣,增設建寧縣(故城在府谷縣西北七十里)。元(1206年~1368年)初,復建府州,領府谷縣。至元六年(1269年),州廢,并建寧縣入府谷縣,隸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一說州、縣俱廢(雍正本《陜西通志》)。明(1368年~1644年)為府谷縣,屬葭州。洪武六年(1373年),廢。十三年(1380年)復置縣,屬延安府葭州。清(1644年~1911年)仍為府谷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年),改屬榆林府。
府州城榮河書院民國時期為府谷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制歸省直屬。民國二年(1913年),設陜北觀察使,因屬陜北觀察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榆林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制,復歸省直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歸陜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33年開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據地,逐漸擴大到原國民黨縣政府統治的大堡、鎮羌、天平等聯堡。1935年3月,成立府谷縣革命委員會,歸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領導。1936年2月,成立神府東北辦事處。4月15日,撤銷神府東北辦事處,成立神府特區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統轄府谷縣城以南及神木縣、榆林縣、佳縣的部分地區,與國民黨統治的府谷縣并存。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區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改為神府特區蘇維埃政府,屬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領導。7月,神府特區蘇維埃政府改為神府縣政府(屬于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與國民黨統治的府谷縣并存。1941年9月,神府縣由陜甘寧邊區改屬晉綏邊區代管。1947年11月,成立府谷縣人民政府,屬晉綏邊區政府領導。1948年1月,麻地溝解放后,府谷縣黃甫川以東地區,內蒙古十里長灘一帶及山西省河曲縣部分地區于3月合并,組成河府縣(縣府設在麻地溝),歸晉綏邊區政府領導。9月,河府縣撤銷,歸還府谷原屬地。1949年6月,改屬陜甘寧邊區政府榆林分區。1950年5月整編時,撤銷神府縣,其轄地分別劃歸府谷、神木兩縣。
和諧府谷,幸福府谷 (5張)
府谷縣歸屬陜西省榆林專區。1958年12月,府谷縣撤銷,其轄地劃歸神木縣??h委、縣人委設在神木縣城關,隸屬仍舊。1961年9月,恢復府谷縣建置,隸屬仍舊。1968年3月,府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屬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81年12月,恢復府谷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至今。 2014年6月,省委、省鎮府升格府谷縣為省直管縣(試點)。
府谷縣新民鎮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東北角。東經110°22′~111°14′,北緯38°42′~39°35′。東部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曲、保德兩縣相望,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與神木縣毗連。長城橫貫縣境北部??h城與各地的距離是:北至準格爾旗121公里,西北至伊金霍洛旗158公里,西南至神木83公里,至榆林219公里,南至省城西安895公里,東南至太原370公里。
地形
府谷縣處于內蒙古高原與陜北黃土高原東北部的接壤地帶??偟牡貏菔俏鞅备?、東南低,主要由西北至東南流向的黃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四條大川和相應的五道梁峁為骨架,海拔高度在780~1426.5米間,相對高差為646.5米。自第四世紀以來,由于受外力地質作用和幾千年來人為活動的影響,區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脊,地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形成特有的半干旱黃土——風沙地貌。
氣候
府谷縣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干溫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熱同期;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年差與日差氣溫變化較大;降水年際變化大;自然災害旱、澇、霜、雹。年平均氣溫9.1℃;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23.9℃;最冷1月,月平均氣溫零下8.4℃;氣溫年較差32.3℃。全年縣太陽輻射總量為144.94千卡/平方厘米;可供作物利用的光能約占總輻射量的一半。多年平均日照為2894.9小時;日照率65%;農業活動主要季節的4至10月每月日照數都在230小時以上。初霜為10月5日;終霜為4月27日;無霜期177天。年平均降水量453.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67%。
資源編輯礦產
府谷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20多種,特別是水豐煤富
府谷縣 (7張)
。區域年水資源總量5.91億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儲量200億噸,高嶺土探明儲量3.59億噸、居中國之首。其中,府谷煤屬世界優質煤,平均發熱量為每公斤6900至7200大卡,灰分僅占5~10%,硫僅占0.31至0.86%,磷僅占0.002至0.0025%,屬特低硫、特低磷、特低灰、中高發熱量,不粘和弱粘長焰優質動力煤和化工用煤。陜西省最大的鋁礬土礦床就在府谷縣,儲藏面積為80平方公里,總儲量為6.4億立方米;屬高品位大型富礦。
水資源
縣城東部的黃河天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8千瓦,年發電量為6.07億度。府谷縣23個鄉鎮全部通電。府谷縣水資源,地表水年徑流量為5.911億立方米;地下水2.32億立方米/年,可采量為每年1.15億立方米。孤山川水能資源儲量為7070千瓦。
生物資源
府谷縣有大牲畜3.14萬頭,主要為蒙古牛、奶牛、滾沙驢、佳米驢、蒙古馬、騾子等。羊存欄達22.59只,品種有蒙古羊、陜北細毛羊、林肯羊、邊菜羊、德拉斯代羊、陜北黑山羊、白絨山羊、沙能奶山羊。府谷縣有草場198.5萬畝,可載畜40萬只綿羊單位,有野生牧草400種。府谷縣有造林保存面積84萬畝,其中防護林46萬畝,經濟林13萬畝,用材林25萬畝,覆蓋率為17.34%;種屬有18科、28屬、49種,為松、柏、楊、柳、榆、槐、文冠果、檸條、沙棘等。府谷是稀有樹種海紅果的主產區,省級“杜松自然保護區”。
人口編輯1953年,府谷縣共有25876戶,112162人(男60783人,女51379人)。其中,少數民族2人(回族1人,蒙古族1人);非農業人口8095人,占總人口的7.2%;農業人口104067人,占總人口的92.8%。1964年,府谷縣總戶數31887,總人口131959(男72187人,女59772人),其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67人,高中程度534人,初中2319人,小學23931人,文盲半文盲64606人。1982年,府谷縣有37858戶,160684人(男85336人,女75348人)。其中,大學畢業188人,大學肄業或在校14人,高中文化程度6757人,初中程度20914人,小學程度42173人,12周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60225人。每千人擁有小學以上文化人口數分別為:大學畢業1.17人,大學肄業或在校0.11人,高中42.1人,初中130.16人,小學262.46人。 2012年,府谷縣總戶數92595戶,比2011年末的90369戶增加2226戶??側丝跒?43873人(其中男性128260人,占52.6%;女性115613人,占47.4%)。常住人口26.18萬人,比2011年增加900人,人口出生率為10.42‰,人口死亡率為5.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9‰。
經濟編輯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全系個體手工業者。1950年,府谷縣有個體手
府谷皇甫李家大院 (2張)
工業者97戶,從業者979人,資金13975元,產值88萬元。1953年,府谷縣個體手工業者發展到180戶,從業人員增加到1236人,資金45868元,產值達到123萬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86.6%、26.3%、228%和39.8%。1957年,府谷縣手工業合作社組織發展到31個,完成工業產值156萬元,比1953年凈增33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后,府谷的工業企業同樣受到干擾和沖擊,工業生產處于徘徊不前的局面。至1969年,府谷縣縣辦工業企業僅有15個,職工550人,工業總產值158萬元。1978年,鄉鎮工業由1975年的35個增至86個,總產值382.6萬元,府谷縣工業總產值計達1508萬元,比1975年增長50.2%。1989年,府谷縣工業企業發展到771個,其中省屬1個,縣屬31個,鄉鎮屬66個,村及村以下673個。這些企業,屬于煤炭工業138個,冶金35個,建材39個,化學16個,食品142個,機械44個,造紙及文教用品209個,紡織、縫紐、皮革133個,其它15個。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3709萬元,固定資產凈值2788.3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14%和84%。職工隊伍98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有職工3815人,占國民經濟各部門職工總數的35.1%。工業總產值增至9168.2萬元,比1978年增長5.08倍,占府谷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2.9%,社會總產值的55.6%。 2012年,府谷縣實現工業總產值615.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98.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97.2%;規模以下工業產值17.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8%。府谷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92.2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8.9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35億元。主要產品產量完成:原煤6922萬噸,蘭炭595萬噸,水泥73.75萬噸,電石70.04萬噸,鐵合金19.6萬噸,金屬鎂21.66萬噸,發電量155.28億度。
農業
府谷縣地處黃河流域,是農業發展較早的地區。自古以來,勤勞的府谷人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長期束縛,特別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盤剝,農業生產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后,變革生產關系,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業新技術,生產不斷發展。1949年農業總產值為1166萬元。1958年的“大躍進”和“共產風”,加之自然災害,造成1959年~1962年糧食產量銳減,群眾生活下降?!拔幕蟾锩逼陂g,農業生產進展緩慢,同時,由于排斥多種經營,經濟效益明顯下降。1980年以后,農村實行經濟改革,推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得到全面發展。1987年后,縣委、縣政府制定一系列加強和發展農業的措施,府谷縣農業生產出現發展的好勢頭。1988年達4585萬元,同1949年相比,糧食增長1.98倍,油料增長19.4倍。
府谷縣—中國黃米之鄉 (2張)
2012年,府谷縣實現農業總產值8.64億元,其中:種植業4.94億元,林業0.7億元,畜牧業2.76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5.21億元,糧播面積46萬畝,較2011年增加0.58萬畝;糧食總產量68411噸。完成人工種草15萬畝,生豬飼養量7.97萬頭,羊子飼養量29.2萬只,肉類總產量5922噸,禽蛋產量2909噸。
交通編輯府谷縣地處山區,歷來交通不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縣內沒有一條公路,航道運輸也不發達,貨物運輸主要靠人背畜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積極修路、開河、建橋,使府谷縣交通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黃河航運始于秦漢時代?,F境內所轄航道總里程為108公里,擁有鋼質機船2艘,掛槳機船37只,手搖木船7只。1989年黃河客運量達3.8983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49.4萬人公里,貨運量達0.7526萬噸,貨物周轉量29.6691萬噸公里。公路建設始于1956年。1989年,府谷縣通車里程已達715.5公里,比1956年增長11.4倍。建成跨越黃河、孤山川、清水川、黃甫川、木瓜川、新城川、陽灣川的鋼筋混凝土或石結構大中小型公路橋梁60座??傞L度3059.68米??h內有府榆、府新、府孤、府古、府大等37條公路通過。府谷縣23個鄉鎮都通公路,形成以府谷縣城、孤山為交通樞紐。1989年,府谷縣已擁有各類汽車642輛,大中小型拖拉機1979臺,自行車38900余輛,各種型號摩托車270多輛,年貨運量達58.6萬噸,貨物周轉量4583萬噸公里。 2012年,府谷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650公里,較2011年增加1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公里。完成貨運量7803萬噸,貨運周轉量117億噸公里;完成客運量676.5萬人,客運周轉量2030萬人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