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居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位于長江、烏江交匯處,有渝東門戶之稱;經濟上處于長江經濟帶、烏江干流開發區、武陵山扶貧開發區的結合部,帶動武陵山等地經濟發展。 重慶市(省級)定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小時經濟圈核心城市,渝東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東南部中心城市。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王陵多在此而得名。春秋戰國時間曾為巴國國都。秦昭王三十年(前227年)置枳縣,為境內置縣之始。歷來為州、郡、專區、地區、地級市治所。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地級)等兩市一地區并入重慶成立直轄市,原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合并為重慶市涪陵區。 截止2015年6月,涪陵城區建成區已達72平方千米,城鎮人口達到75萬人。是烏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力爭在2020涪陵城區實現雙百現代化大城市。同時涪陵城區繞城高速環線已基本形成,涪陵城區軌道交通即將開工建設。涪陵區特產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紅心蘿卜、涪陵油醪糟等;名勝景點主要有白鶴梁、武陵山大裂谷、白鶴森林公園、大木花谷、816核工程等。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后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戰國中后期為楚國枳地。秦朝,屬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屬巴郡。 東漢時,分枳縣置平都縣。三國蜀漢時,增置漢平縣,隸涪陵郡。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縣僑置涪陵郡,治漢復城。 北周時,移郡治至漢平縣。隋開皇初年(581年),撤銷涪陵郡。開皇十三年(594年),移漢平縣治于涪陵鎮,改名涪陵縣,屬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設涪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年,改為涪陵郡。乾元初年,復名為涪州。北宋,改隆化縣為賓化縣,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轄涪陵縣、武隆縣。 元朝,置涪州,轄武龍縣。明代,置涪州,轄武龍縣(后改為武隆縣)。
涪陵地標澤勝雙子塔清朝,置涪州,不領縣。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后隸屬川東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縣第五區地廣,劃為武隆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從涪陵縣分置武隆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東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長壽、彭水七縣,隸川東行署區。1952年,川東酉陽專區并入川東涪陵區,增轄墊江、黔江、酉陽、秀山四縣,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長壽縣劃入重慶市。1968年改稱涪陵地區。1983年撤涪陵縣設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石柱五縣設黔江地區,涪陵地區轄涪陵市、南川縣、豐都縣、墊江縣和武隆縣。1995年11月5日,撤縣級涪陵市,設枳城區、李渡區;撤涪陵地區設地級涪陵市,下轄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1996年9月,涪陵市劃歸重慶市代管。1998年12月,正式撤銷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正式歸重慶市管轄。
涪陵在重慶市位置涪陵區地處重慶市中東部,位于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東鄰豐都縣,南接南川區、武隆縣,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東西寬74.5公里,南北長70.8公里,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涪陵區地處四川盆地和山地過渡地帶,地勢以丘陵為主,橫跨長江南北、縱貫烏江東西。地勢大致為:東南高而西北低,西北-東南斷面呈向中部長江河谷傾斜的對稱馬鞍狀。涪陵區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間。
氣候特征
涪陵區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8.1℃,年均降水量為1072毫米,無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涪陵濱江路涪陵區土地面積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7045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126133公頃。
礦產資源
涪陵區主要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原煤儲量3071萬噸,石灰石儲量4億噸,天然氣儲量17億立方米,鐵礦儲量2249萬噸,鋁土礦儲量54萬砘。 2014年,涪陵區頁巖氣產能達10.8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產量的73.3%。
生物資源
動物
涪陵頁巖氣開采涪陵區有無脊椎動物30余種,主要有水螞蝗、水螺螄、蝸牛、卷葉螟、稻飛虱、瓢蟲等;魚類有7目12科52種,主要有青鯉、鯽魚、草魚等;兩棲動物有中華大蟾蜍、黑斑蛙等6種;爬行動物有烏龜、鱉、烏梢蛇等11種;鳥類有蒼鷹、白鷺、赤麻鴨、紅腹錦雞、鷹鵑等30余種;哺乳動物有蝙蝠、黃鼠狼、鼬獾等30余種。其中,保護動物主要有金錢豹、云豹、華南虎、箭魚、長江鱘、蘇門羚、胭脂魚、豪豬、太陽鳥等。 植物涪陵區境內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屬4000余種。 其中,蕨類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屬500余種;裸子植物有7科18屬26種;被子植物有180余科1100余屬3000余種。木本類有杉、柏、桉樹、千丈、泡桐等;草本類有紅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類、瓜類等;菌類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行政區劃編輯
涪陵之夜 (39張)
至2013年末,涪陵區轄8個街道、12個鎮、6個鄉。分別為: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百勝鎮、珍溪鎮、清溪鎮、南沱鎮、藺市鎮、石沱鎮、義和鎮、新妙鎮、焦石鎮、馬武鎮、青羊鎮、龍潭鎮、羅云鄉、大木鄉、同樂鄉、大順鄉、增幅鄉、武陵山鄉。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涪南古官道至2014年末,涪陵區戶籍戶數46.33萬戶,戶籍人口116.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21萬人,非農業人口48.46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5%。按性別分,男性人口59.41萬人,女性人口57.26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8。全年出生人口1.15萬人,死亡人口0.5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
民族
涪陵區是以漢族為主的聚集區,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少,多居住于山區。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涪陵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7.48億元,比2013年可比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7億元,可比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66.10億元,可比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43.41億元,可比增長8.9%。三次產業結構從2013年的6.6:62.5:30.9調整為6.3:61.5:32.2。
第一產業
涪陵風景2014年,涪陵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2.12億元,比2013年可比增長4.8%,實現增加值47.97億元,可比增長4.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4.9萬畝,減少0.04%。蔬菜播種面積112.0萬畝,增長2.9%,其中青菜頭播種面積72.9萬畝,增長0.3%。煙葉播種面積1.40萬畝,下降11.9%。糧食總產量43.31萬噸,下降1.2%。蔬菜產量201.2萬噸,增長6.7%,其中青菜頭產量149.69萬噸,增長5.7%。肉類總產量7.52萬噸,增長2.8%,年末生豬出欄83.30萬頭,增長2.3%。水產品產量2.06萬噸,增長0.9%。果品產量12.37萬噸(含西瓜),增長1.5%。
第二產業
工業
南門山商圈2014年,涪陵區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1287.28億元,比2013年增長13.9%;工業增加值405.44億元,增長14.0%,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1戶,實現總產值1142.62億元,增長14.1%。六大支柱產業(化工化纖、裝備制造、食品醫藥、重要材料、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等)實現工業總產值1089.68億元,增長1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95.4%。 建筑業2014年末,涪陵區資質以上建筑業注冊企業147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46.97億元,增長14.2%。按在地統計核算,在地建筑業總產值244.20億元,增長18.2%;實現建筑業增加值60.66億元,增長15.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涪陵白鶴森林公園 (26張)
2014年末,涪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26億元,比2013年增長14.8%。其中,限額以上零售總額138.83億元,增長16.1%;限額以下零售總額67.43億元,增長12.2%。 對外經濟2014年末,涪陵區貨物進出口總額11.92億美元,比2013年下降1.4%,其中,出口8.83億美元,增長3.4%;進口3.09億美元,下降13.0%。新簽招商引資項目309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7億美元,增長138.9%;實際利用內資(市外境內資金)253.92億元,增長25.2%。 交通、郵電和旅游
涪陵新區 (25張)
2014年,涪陵區公路、水上運輸完成貨運量0.58億噸,比2013年增長8.0%,完成貨運周轉量379.26億噸公里,增長15.7%;完成客運量0.33億人次,增長2.0%,客運周轉量13.92億人公里,增長3.2%。港口貨物吞吐量2273.3萬噸,增長0.7%。2014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4.12億元,增長8.5%。2014年,涪陵區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95億元,增長3.0%。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77億元,增長2.8%;固定電話業務收入1.22億元,下降9.9%;移動通訊業務收入4.96億元,增長6.8%。2014年,涪陵區接待游客757.36萬人次,增長20.8%。其中,國內游客757.29萬人次,增長20.9%;入境游客667人次,下降65.1%。實現旅游總收入38.92億元,增長25.4%。金融
中國第一套戰國錯金云紋編鐘至2014年底,涪陵區有銀行機構18家,小貸公司3家,典當公司4家,證券交易服務單位3家,資本投資服務單位27家,保險及代理公司28家。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38億元,增長19.6%。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627.77億元,比年初增長18.2%,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為621.20億元,比年初增長17.5%。年末個人存款余額340.56億元,增長14.5%;單位存款余額258.27億元,增長18.0%。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438.53億元,比年初增長7.7%,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437.35億元,增長8.3%。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18.55億元,增長19.4%。金融機構全年利潤收入13.18億元,比2013年增長19.5%。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涪陵五中至2014年底,涪陵區境內有高等教育學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6所,普通中學47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39所),小學107所。專任教師達規定學歷數10024人,其中高等教育學校1173人,中等專業學校138人,中等職業學校541人,普通中學3976人,小學4159人。
2014年,高校招收學生8089人,在校學生人數26237人,當年畢業生人數6888人。中等專業學校全年招收學生2314人,在校學生人數6409人,當年畢業生人數1897人。普通高中學校招收學生9069人,在校學生28316人,當年畢業9489人。初中學校招收9422人,在校27958人,畢業10367人。職業中學招收4182人,在校14001人,畢業4495人。小學招收13759人,在校70454人,畢業9242人。
科技
涪陵森林公園觀光塔至2014年底,涪陵區有科研事業機構2個(農科所、信息所),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07人;有科研活動的企業44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2770人;全區技術創新機構68個,其中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區級技術創新機構53個??萍汲晒?8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3.59%,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家、創新型企業71家、重點新產品9個、高新技術產品124個。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市級技術發明獎1項,市級企業技術創新獎1項。全年申請專利1770件,共中發明912件,實用新型624件,外觀設計234件。獲得授權專利722件,其中個人325件、工礦企業391件。
文化
涪陵城區自助圖書館至2014年底,涪陵區有博物館2個,檔案館1個,文化館(站)27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大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圖書館藏書84.7萬冊,其中電子藏書26.26萬冊。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1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8.47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25%。
體育
至2014年底,涪陵區有體育場8個,體育館3個,游泳池(館)29個,健身廣場22個,健身登記步道9個,體育場地面積205.3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2平方米。2014年,參加各類運動賽獲獎192枚,其中榮獲國家級金牌2枚、銀牌2枚、銅牌3枚;榮獲市級金牌70枚、銀牌54枚、銅牌61枚。
衛生
涪陵中心醫院至2014年底,涪陵區有衛生機構20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個,門診部、所(不含個體)15個、個體診所12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室等其他衛生機構26個。衛生機構有床位5556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5423張,婦幼保健院133張。衛生機構從業人員676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580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215人,注冊護師、護士2221人。每萬人擁有床位49.30張(按常住人口算,下同),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9.51人。 交通編輯
至2013年底,涪陵區公路里程達47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30公里。鐵路通車里程達168公里。營運船舶386艘。公路:長涪高速公路直通重慶主城,另有南川—涪陵高速公路、涪陵—豐都—石柱高速公路,涪陵—南岸高速公路。鐵路:有渝懷鐵路、南涪鐵路、渝懷鐵路(重慶—涪陵段二線)、渝利鐵路。水路:有23個港口,其中黃旗集裝箱碼頭為重慶市第二大港口。名優特產編輯涪陵榨菜涪陵榨菜也稱為青菜頭,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質環境、氣候中孕育出來的,主要產于豐都縣高家鎮至巴南區木洞鎮附近200公里長江沿岸地帶,其中涪陵系中心主產區。 ]涪陵榨菜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涪陵被譽為中國榨菜之鄉。涪陵白茶
涪陵油醪糟涪陵白茶于2013年晉級為重慶市十大名茶,也是涪陵獨獲此殊榮的地方創新名茶。 涪陵紅心蘿卜涪陵紅心蘿卜也稱為胭脂蘿卜。主產涪陵,周邊區縣有栽培,四川、貴州也有生產。涪陵油醪糟涪陵油醪糟用豬油炒制,色澤烏黑,入選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編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存題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并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藺市美心紅酒小鎮 (5張)
藺市美心紅酒小鎮美心紅酒小鎮位于涪陵藺市鎮,以紅酒文化為主旋律的西歐風情小鎮,建有香溪廊橋、紅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點,并配套建有生態觀光園和工業展示園。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涪陵區國有大木林場,主要景區面積25000畝。 周易園
周易園原名點易洞,位于長江北岸,與涪陵城隔江相望。中心景點為一長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黃庭堅、朱熹、陸游、王士禎等歷代名人書法手跡80余幅。大木花谷大木花谷位于涪陵區大木鄉境內,屬高山花卉主題公園,占地10000余畝。景區內包含海棠花園、葵花園、百花園、人工湖、香草園、龍洞幽境等景點。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 (8張)
武陵山大裂谷位于涪陵區武陵山鄉境內,面積約30平方公里,系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涪陵白鶴森林公園涪陵白鶴森林公園也稱為南湖公園,位于涪陵江南片區。公園分為北部片區和南湖片區兩大核心景觀片區。 “816工程”全名為“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后處理工程”,坐落在白濤鎮的深山里,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