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位于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渭南市所管轄。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是華夏文明極為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人類文明尚處蒙昧的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就曾采首陽之銅鑄鼎于縣南荊山之巔,當大禹統理天下之后,又澆鑄象征最高權力的九鼎于此,故富平自古即有“關中名邑”的美譽,并因此而揚名天下??偯娣e1241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81萬 ,為陜西第一人口大縣。富平交通優越、物產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全縣南北長47千米,東西寬34千米,東鄰蒲城、渭南市城區,南接西安臨潼區、閻良區,西連耀州區、三原縣,北依銅川市。境內有G5京昆、西禹、富閆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銅、西韓兩條鐵路通過,交通便利。是全國著名的“墨玉之鄉”、“石刻之鄉”、“陶藝之鄉”、“奶山羊之鄉”、“柿子之鄉”、“柿餅之鄉”、“瓊鍋糖之鄉”。屬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部分。富平縣是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故鄉和原國務院副總理、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導人習仲勛故里。
行政區劃編輯
城鄉布局規劃圖1949年5月4日,富平縣徹底獲得解放??h人民政府成立,即在接收原國民黨政府鄉、保的基礎上,初步將縣以下政區劃為13個區,96個鄉,兩個市。1950年4月下旬,經過民主建政,對縣以下政區重新調整。并東上官區入留古,淡村區入城關,覓子區入莊里;改南關、莊里市通名為街。各區所轄鄉數亦有更動,區以序數命名,鄉以所在地命名,劃全縣為10個區,改區政府為區公所,統97個鄉、兩個街。1962年,對原25個公社又作了部分調整,改蓮湖公社為城關公社,懷陽公社為華朱公社。7月,又增設洪水、南社、趙老峪、小惠、雷古坊5個公社。1968年8月12日,富平縣人民委員會改稱為縣革命委員會。同年,各公社(鎮)亦改稱為革命委員會。同時,部分公社名稱有所變更。劉集改為東方紅,留古改為新華,施家改為立新,王寮改為向陽,東上官改為東風,雷古坊改為前進,覓子改為八一,白廟改為紅旗,宮里改為紅衛,老廟改為新風,華陽改為上游,到賢改為勝利,淡村改為躍進,城關鎮改為七一。1971年4月以后,上述14個更名公社又重新使用原名。1985年4月,經富平縣委常委會批準,增設竇村鎮街道辦事處,編制7人,屬事業單位。截至1989年底,全縣有村堡(自然鎮)1641個,分屬于32個鄉鎮管理。 2011年7月,陜西省政府撤銷富平縣峪嶺鄉并入老廟鎮,撤南社鄉并入淡村鎮,撤底店鄉并入薛鎮,撤白廟鄉并入曹村鎮,撤覓子鄉及長春鄉并入莊里鎮,撤華朱鄉、東上官鄉、竇村鎮合并設城關鎮,撤小惠鄉設小惠鎮。富平縣現轄1街辦、16鎮:城關街道辦事處、莊里鎮、張橋鎮、美原鎮、流曲鎮、淡村鎮、王寮鎮、留古鎮、老廟鎮、薛鎮、到賢鎮、曹村鎮、宮里鎮、梅家坪鎮、劉集鎮、小惠鎮、齊村鎮。地理環境編輯地貌
富平縣位于陜西省中部,地處北緯34°41′~35°06′,東經108°57′~109°26′。東界蒲城、渭南,西連耀縣、三原,南接臨潼、三原,北鄰耀縣、銅川??h城距蒲城縣城52公里,渭南市區63公里,耀州區34公里,三原縣城37公里,臨潼城區52公里,銅川市58公里。距渭南市委駐地63公里,距省會西安66公里,至首都北京1260公里。
氣候
富平縣屬大陸性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干濕冷暖分明。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溫度回升快,氣候日差較大,易出現大風、浮塵等寒潮降溫天氣,常有春旱發生;夏季氣溫高,雨量集中,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勻,常有伏旱發生;秋季較涼爽、濕潤,多連陰雨,早晚溫差較大。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富平縣自然植被以樹木和野生雜草為主。林木:全縣林木樹種多達230有余,其中用材林樹種40種。整片林以刺槐為主,零星樹以楊、桐為主。另有椿、榆、柏、柳、松、中槐、皂角樹等;經濟林樹種30種,以花椒為主,蘋果次之。其次柿、杏、桃、梨、李、棗、桑、黃梅、核桃及油松等;灌木160多種,主要有鐵江木、狼牙刺、對節刺,黃薔薇等。全縣現有天然林3240畝(林業資源詳見林業編),天然草場169121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9%。野生雜草 縣境內有大量的野生植物——雜草,種類多,分布廣。據富平縣農業部門調查統計,主要雜草有40多科、200余種。其中以菊科(40多種)、禾本科(30多種)為最多,其次是十字花科、莎草科、豆科和莧科,各有10余種。其余科較少。
動物資源
富平縣無珍貴的野生動物。雖在四五千年以前,這里曾有門馬象、羚羊、駝鳥及鹿獐等動物活動,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亞熱帶的動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它們相繼絕跡,有的被埋入地下,成為當今研究富平古地理、古氣候的生物化石標本。
礦產資源
富平縣礦產資源以非金屬建筑材料居冠,其次有煤、坩泥及鹵泊灘的硝、碘鹽等。金屬礦產僅有褐鐵礦小礦點。石灰巖賦存于中奧陶系地層中,多出露在縣境北山及山前的小孤丘處。東起老廟,西至長春、洪水,橫跨14個鄉、142村堡,長達40公里。據1984年縣鄉鎮企業管理局調查,石灰巖總儲量在1303億立方米。由于巖性和組分上的差異,其利用途徑和經濟價值也各不相同。一般下部層位多白云質灰巖,上部層位主要是中厚層灰巖。煤含煤層為石炭——二迭系,煤種是瘦煤、貧煤??h境內在北山一帶僅有孤立小露頭,立新(野雞花)煤礦、鐵爐煤礦實際開采銅川市境內的煤層。褐鐵礦主要分布于白廟鄉坩泥原北——鐵牛嶺和趙老峪娘娘廟、峪嶺寶塔山北一帶。礦體呈不規則雞窩狀,產生于奧陶系侵蝕面的低凹處,屬風化型褐鐵礦,可作水泥配料加以利用。
人口編輯
富平夜景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中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為74338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 76245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9066人,減少2.51%。年平均減少率為0.25%。全縣戶籍人口772285人,其中男395824人,女376461人。
交通編輯公路
西二環富平第一條公路西(安)~朝邑公路富平段是民國18年(1929)修的。全長35公里。后因軍事需要,相繼修鋪了西(安)~宋(家川)公路富平段30公里和富(平)~龍(陽)公路24公里。這3條公路都是沿原有的車馬大道,略事裁彎、取直墊平、拓寬而成。路面簡易,橋涵缺少。但由于汽車通過很少,大多通行鐵輪大車,致使跨面碾軋,車痕遍布,行走十分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對這3條公路進行養護外,還相繼鋪設了石渣與爐渣路面,路況得到改善。1958年為適應“大煉鋼鐵”運動的需要,在全縣范圍內動員民力,突擊搶修與改建了由(典)~老(廟)、莊(里)~曹(村)、曹(村)~白(廟)、流(曲)~野(雞花礦)、由(典)~流(曲)等8條簡易公路,全長12.1公里。
鐵路
南大橋富平鐵路建設始于民國28年(1939)年,當時僅有一條為煤運開辟的咸銅支線過境。50年來,在這條過境線路兩端,分別增修了西(安)~韓(城)、西(安)~延(安)與梅(家坪)~七(里坪)等過境鐵路。境內廠礦建有專用線路4條。1989年轄區內包括站場線路、復線總長已達110.41公里?;疖囌疽延山夥徘暗母黄脚c莊里兩個,增至7個,日辦理旅客列車5對,接發貨運列車達45對列。
教育編輯小學教育
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廷諭令:各省所有書院,于“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富平改湖山、頻陽書院為湖山、頻陽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湖山(在縣城)、頻陽(在美原)兩高等小學堂為縣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學(簡稱一高、二高),為富平縣近代學校設立之始。民國2年(1913),設女子學校于縣城。民國3年(1914)設第二女子學校于美原。民國30年(1941),國民政府實施新縣制,各縣立小學下放各所在鄉作為中心小學;無小學之鄉,新建1個或數個分校。不久,小學改稱為中心國民學?;蚍中?。民國34年(1945),陜西省立富平師范附屬小學成立。到民國38年(1949),全縣13個鄉共有完小27所,98個保中設民小(稱保國民學?;蚍中?461所、學生16577人、教職工744名。民國30~38年(1941~1949)的9年中,小學發展較快,覆蓋面已達全縣城鄉。1950年,全縣調整了20所完小104班,時有教師167人,學生4481人;普小512所541班,教師541名,學生16893名。1952年,全縣入學兒童占學齡兒童的81%,較上年增長38%。同年,在流曲區6個普小試行五年一貫制(1952年秋季招生至1953年停辦)。1953年,全縣小學發展到540所、928班,34449名學生,1307名教職工。
中學教育
富平縣中學教育始于著名愛國將領胡景翼將軍民國9年(1920)創辦的立誠公學。該校初設小學部,民國13年(1924)增辦中學(初中),有男學生百十名。學生中約85%為農家子弟。民國19年(1930)陜西大旱后,僅有學生73名,其中一年級15名。從民國16年到18年(1927~1929),三屆畢業生僅有32名。民國30年(1941),富平公辦第一初級中學(迤山中學)成立,校址設在縣城東北的迤山廟,學校經費由國民黨縣政府在行政費內列支。民國33年(1944),縣公辦第二初級中學在美原成立。民國38年(1949),全縣有高中1所,初中2所,共19班,1111名學生,分春季和秋季生,秋季生居多。1950年,全縣有中學3所,共19班、847名學生。其中一中高中3班,在校學生103名;初中6班,在校學生304名;二中初中5班,在校學生179名;三中初中5班,在校學生261名。1953年,中學發展到28班,學生1490名。1957~1958年,增設了劉集、流曲、曹村中學。同時在王寮、清明廟、大樊、老廟、都村小學內設3個中學班,全縣中學發展到11所。其中:初中78班、4553名學生;高中17班,754名學生;313名教職工。1960年增設薛鎮、東上官中學。全縣初中增至110班,在校學生5836名;高中增至24班,在校學生1059名,教師438人。1963年,全縣有全日制中學8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77班(初中63班、,高中14班)、3780名學生(初中3134名、高中646名)。教職員工257人,其中專任教師178人,平均每班教師2.31人。當年還停辦了王寮中學,有52名中學教師下放到小學任教?!拔幕蟾锩遍_始后,全縣所有中學都停課“鬧革命”,一時間,學校大亂,社會大亂。1967年,要求學生回?!皬驼n鬧革命”。但包括教師、學生在內的各派組織皆以“最革命”自居,自立山頭,內戰不休。名為“復課鬧革命”,實則相互攻擊打“內戰”。1969年,全縣7所中學中在校學生有3135人。在“工人階級必須占領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的思想指導下,工人、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開進所有學校,進行“斗批改”及“清理階級隊伍”。1970年,全縣公辦中學7所,七年制學校97所,學生人數增至12572人。1975年,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口號下,不僅給66所完全小學戴上初中甚至高中的“帽子”,而且單設初小也戴上了初中“帽子”;同時還出現由初小升為高中的“連升三級”的學校。至1977年,全縣高中發展到29所,比1965年的7所增長3.1倍;在校初高中學生發展到40763人,比1965年的6700人增長5.8倍;教職工達到2585人,比1965年的400人增加近5倍半。全縣每個公社平均接近有1所高中、7所初中。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高考制度恢復。經過調整,壓縮了部分高中,將192所八年制學校合并為149所。到1979年,全縣有初中724班,在校學生31361人;高中165班,在校學生9128人。到1982年,全縣中學進一步調整,初中由1979年的178所壓縮至52所,高中由21所減至14所。到1985年共有初中55所、710班,在校學生37099人;高中10所、113班,在校學生6347人。1989年全縣有初中55所,在校學生5853名;高中9所(不含職中)、124班,在校學生24115名。
交通編輯公路
西二環富平第一條公路西(安)~朝邑公路富平段是民國18年(1929)修的。全長35公里。后因軍事需要,相繼修鋪了西(安)~宋(家川)公路富平段30公里和富(平)~龍(陽)公路24公里。這3條公路都是沿原有的車馬大道,略事裁彎、取直墊平、拓寬而成。路面簡易,橋涵缺少。但由于汽車通過很少,大多通行鐵輪大車,致使跨面碾軋,車痕遍布,行走十分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對這3條公路進行養護外,還相繼鋪設了石渣與爐渣路面,路況得到改善。1958年為適應“大煉鋼鐵”運動的需要,在全縣范圍內動員民力,突擊搶修與改建了由(典)~老(廟)、莊(里)~曹(村)、曹(村)~白(廟)、流(曲)~野(雞花礦)、由(典)~流(曲)等8條簡易公路,全長12.1公里。
鐵路
南大橋富平鐵路建設始于民國28年(1939)年,當時僅有一條為煤運開辟的咸銅支線過境。50年來,在這條過境線路兩端,分別增修了西(安)~韓(城)、西(安)~延(安)與梅(家坪)~七(里坪)等過境鐵路。境內廠礦建有專用線路4條。1989年轄區內包括站場線路、復線總長已達110.41公里?;疖囌疽延山夥徘暗母黄脚c莊里兩個,增至7個,日辦理旅客列車5對,接發貨運列車達45對列。
教育編輯小學教育
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廷諭令:各省所有書院,于“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富平改湖山、頻陽書院為湖山、頻陽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湖山(在縣城)、頻陽(在美原)兩高等小學堂為縣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學(簡稱一高、二高),為富平縣近代學校設立之始。民國2年(1913),設女子學校于縣城。民國3年(1914)設第二女子學校于美原。民國30年(1941),國民政府實施新縣制,各縣立小學下放各所在鄉作為中心小學;無小學之鄉,新建1個或數個分校。不久,小學改稱為中心國民學?;蚍中?。民國34年(1945),陜西省立富平師范附屬小學成立。到民國38年(1949),全縣13個鄉共有完小27所,98個保中設民小(稱保國民學?;蚍中?461所、學生16577人、教職工744名。民國30~38年(1941~1949)的9年中,小學發展較快,覆蓋面已達全縣城鄉。1950年,全縣調整了20所完小104班,時有教師167人,學生4481人;普小512所541班,教師541名,學生16893名。1952年,全縣入學兒童占學齡兒童的81%,較上年增長38%。同年,在流曲區6個普小試行五年一貫制(1952年秋季招生至1953年停辦)。1953年,全縣小學發展到540所、928班,34449名學生,1307名教職工。
中學教育
富平縣中學教育始于著名愛國將領胡景翼將軍民國9年(1920)創辦的立誠公學。該校初設小學部,民國13年(1924)增辦中學(初中),有男學生百十名。學生中約85%為農家子弟。民國19年(1930)陜西大旱后,僅有學生73名,其中一年級15名。從民國16年到18年(1927~1929),三屆畢業生僅有32名。民國30年(1941),富平公辦第一初級中學(迤山中學)成立,校址設在縣城東北的迤山廟,學校經費由國民黨縣政府在行政費內列支。民國33年(1944),縣公辦第二初級中學在美原成立。民國38年(1949),全縣有高中1所,初中2所,共19班,1111名學生,分春季和秋季生,秋季生居多。1950年,全縣有中學3所,共19班、847名學生。其中一中高中3班,在校學生103名;初中6班,在校學生304名;二中初中5班,在校學生179名;三中初中5班,在校學生261名。1953年,中學發展到28班,學生1490名。1957~1958年,增設了劉集、流曲、曹村中學。同時在王寮、清明廟、大樊、老廟、都村小學內設3個中學班,全縣中學發展到11所。其中:初中78班、4553名學生;高中17班,754名學生;313名教職工。1960年增設薛鎮、東上官中學。全縣初中增至110班,在校學生5836名;高中增至24班,在校學生1059名,教師438人。1963年,全縣有全日制中學8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77班(初中63班、,高中14班)、3780名學生(初中3134名、高中646名)。教職員工257人,其中專任教師178人,平均每班教師2.31人。當年還停辦了王寮中學,有52名中學教師下放到小學任教?!拔幕蟾锩遍_始后,全縣所有中學都停課“鬧革命”,一時間,學校大亂,社會大亂。1967年,要求學生回?!皬驼n鬧革命”。但包括教師、學生在內的各派組織皆以“最革命”自居,自立山頭,內戰不休。名為“復課鬧革命”,實則相互攻擊打“內戰”。1969年,全縣7所中學中在校學生有3135人。在“工人階級必須占領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的思想指導下,工人、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開進所有學校,進行“斗批改”及“清理階級隊伍”。1970年,全縣公辦中學7所,七年制學校97所,學生人數增至12572人。1975年,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口號下,不僅給66所完全小學戴上初中甚至高中的“帽子”,而且單設初小也戴上了初中“帽子”;同時還出現由初小升為高中的“連升三級”的學校。至1977年,全縣高中發展到29所,比1965年的7所增長3.1倍;在校初高中學生發展到40763人,比1965年的6700人增長5.8倍;教職工達到2585人,比1965年的400人增加近5倍半。全縣每個公社平均接近有1所高中、7所初中。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高考制度恢復。經過調整,壓縮了部分高中,將192所八年制學校合并為149所。到1979年,全縣有初中724班,在校學生31361人;高中165班,在校學生9128人。到1982年,全縣中學進一步調整,初中由1979年的178所壓縮至52所,高中由21所減至14所。到1985年共有初中55所、710班,在校學生37099人;高中10所、113班,在校學生6347人。1989年全縣有初中55所,在校學生5853名;高中9所(不含職中)、124班,在校學生24115名。
民間藝術編輯建國后,在民間文藝會演中,陜西快書、山東快書、相聲、數來寶、順口溜、講故事等曲藝節目,屬必不可少的“佐料”。50年代到60年代,郭廣秦、俱建剛的快書節目有較高水平。郭廣秦自編自演的《婦女隊長范月英》1956年曾進北京參加了全國職工業余調演。他的另一陜西快書《李桂英學殺豬》在60年代初期也曾轟動全縣和渭南地區。80年代,宮里鄉文化站樊雙有編的順口溜《慣子如殺子》也在全縣頗有影響。講故事是富平縣70年代興起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1973年普及到全縣。1970年5月,故事員線怡以《鐵旗桿》(曾長安編),袁秋香以故事《標兵》(孫一農編)參加了省故事調講。1974~1975年,文化館分區組織了講故事比賽,有300名故事員參賽。1977年,渭南地區故事調講會上,袁秋香講了自己編寫的故事《永難忘》,線怡講了曾長安創作的故事《頂倒墻》,均受到大會獎勵,并被評選上省調講。1980年,烈風編的故事《他》、李生田編的《小軍和小鋼》、王興華編的《酥餃換媳婦》、張志秀編的《黑臉隊長》等故事在全縣講出后受到好評,并推薦到渭南地區參加了故事調講。1983年,縣文化館在王寮鄉舉行了富平縣第五次故事調講,63名故事員參賽,10名故事員獲獎。王興華編的故事《九朵銀花》、成熊飛的《光棍政委》、張富平的《石頭外傳》和順斌的《牛格頭打睹》獲故事創作獎。1985年,馮牡丹、王愛茹、范增社、張玉峰、屈玲被評為優秀故事員,受到獎勵。1986年渭南地區故事調講會上,馮牡丹講《寡婦嫂的故事》、張玉峰講《劉二怪進城》獲獎。1988年,李問圃編的故事《車禍之后》由馮牡丹在省故事調講會講出,本子獲二等獎,講出獲三等獎。
文物遺址編輯西漢萬年陵西漢劉執嘉(?~前193)沛縣(江蘇省)人,劉邦之父。邦即位,尊為太上皇,葬于萬年陵(在今富平縣呂村鄉斷原)。分櫟陽縣境置萬年縣,為奉陵邑。陵高約12米,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6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壞,頂呈凹形,習稱“八角?!?。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隸書“漢太上皇陵”。陵西北20余米處一大冢,傳為昭陵后墓。1980年陜西省文物普查后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魏文帝永陵元寶炬(?~551)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遷長安,史稱西魏。寶炬為宏之孫,京兆元渝之子,為宇文泰立為帝,史稱西魏文帝,都長安,年號大統。與東魏分據長江以北原北魏領土。陵在今富平縣留古鄉大冢何家村東北,高15.4米,周長230米,陵園占地6670平方米。與其后乙弗氏、郁久閭氏合葬,稱永陵。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周文帝成陵宇文泰(507~556)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曾參加鮮于修禮起義軍,繼賀撥岳之后,據關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拒。專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頒行均田,創立府兵制。死后,子覺代魏,建立北周,追尊為文帝,與元皇后合葬成陵。在今富平縣宮里鄉學校內?,F存清建陵碑,正中陰刻隸書“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圓錐形,高約8米,周長149米。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中宗定陵李顯(656~710)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帝位。未兩月,被其母武則天廢為廬陵王。神龍元年(705)復即帝位。景龍四年(710),被皇后韋氏、女安樂公主毒死,謚號中宗,葬于定陵,在今富平縣宮里鄉鳳凰山中峰。陵園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4公里,周長約10公里。歷代屢遭破壞盜掘,“文化大革命”后,僅存石獅、石人各1尊。節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宮里鄉南陵村劉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長136米?,F存石獅、石人各1尊。唐代宗元陵李豫(726~779)唐肅宗李亨長子。安祿山亂起,長安陷落,從肅宗聚兵靈武,與郭子儀、李光弼收復兩京,平安史亂。寶應元年(762)即帝位,臨朝18年。大歷十四年(779)葬于元陵。在今富平縣莊里與齊村鄉之間的壇山之陽,依山為陵,封闕開闊。唐順宗豐陵李誦(761~806)唐德宗李適長子,儲位24年。貞元二十年(804),患中風不語癥,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歿,葬于豐陵。在今富平縣曹村鄉金甕山南,依山為冢,陵基高約800米。唐文宗章陵李昂(809~840)唐穆宗李恒次子,寶歷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于章陵。在今富平縣雷村與齊村鄉之間的天乳山之陽。唐懿宗簡陵李漼(833~874)唐宣宗李忱長子,年27即帝位。驕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窮財盡,國勢日衰。卒年41歲,葬于簡陵。在今富平長春鄉紫金山陽。唐高祖(李淵)獻陵陪葬墓群唐李淵獻陵(當地稱沙冢陵)在三原縣境,陪葬墓群則占據了富平縣今呂村鄉(舊稱荊山原)全境。故有民謠一首:“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兢竄百鳥叫,墓冢嵬嵬罕人蹤”。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獻陵附陪:楚國太妃萬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計25墓?!拔幕蟾锩鼻?,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余皆為無名冢。據1981年3月1日調查:呂村鄉褚原、留招等10村堡,東上官鄉焦村、雙富兩村,合計58墓,已平毀33處,封土殘存的25處,大大超過《唐會要·陪陵名位》所載數目?,F存與已毀墳墓的封土,全為夯筑堆起,十分堅固,規模宏大,非民間墳墓。被毀墓中出土的墓志、陶俑等文物,證實全屬獻陵陪葬墓。
旅游編輯望湖樓
望湖樓望湖樓位于富平老縣城內東南隅富厚倉庫故址。清同治八年(1869),由知縣江匯川建筑。民國5年(1916)五月初六夜,毀于“逐陸”(承武)之役。民國12年(1923)重修為磚木結構日本式三層樓。第一層,門額石匾題“禮堂”二字。第二層,北門石匾題“建議”,南門題“望湖”;第三層,南墻正中匾題“藏書”,落款與二樓南匾同;北匾鑲匾題“尊經”兩字。落款均署“壬戌(1922)年冬書于鄭州軍次胡景翼”。
陶藝村
習仲勛陵園位于富平縣縣城北1.5公里處,國際陶藝博物館群中的綜合館、北歐館、美洲館及法國館、休閑廣場、千畝果林苑、垂釣、陶藝制作等游樂設施已投入使用。果林園內現存各種苗木12萬株,四季常青,到水果成熟季節,更是果香誘人,游人可以盡情品嘗。
富平八景編輯錦屏列翠
指縣城西北方向21.5公里處的錦屏山。該山位于長春鄉與白廟鄉交界處,因山巔修建有秦代大將王翦廟宇,又名將軍山,屬喬山山脈。
玉帶環流
指老縣城東門繞城而過的玉帶渠,即溫泉河。流水宛如一條玉帶,曲折婉轉。
杏林晴眺
指縣城西南石川河濱的牛、龍、古、謝一帶,這里昔日曾經是一片連綿不絕的杏樹林。每當早春杏花開放時節,岸濱一片緋紅,燦爛繽紛。
靈湫夜月
指縣城北部20.5公里處的月窟山泉。月窟山位于白廟鄉與曹村鄉之間,也屬喬山山脈。因其山勢嵯峨,形狀好似月牙,山上又多有石窟,故名月窟山?!办`湫”指的是一道從山縫中流出的清泉,一年四季,既不干涸,也不溢流。南湖煙雨指老縣城東南方向,由地面雨水積蓄和地下泉水源源涌出后交匯而成的一片湖面。昔時,水天相接,魚蝦跳躍,楊花柳絮,荷開稻長,如果適逢雨天,登上望湖樓,則可看到“杜鵑聲里雨如煙”的奇妙景象。由于滄桑變化,南湖現已不復存在。
五陵秋色
指縣境北部沿山一帶埋葬唐代中宗、代宗、順宗、文宗、懿宗的定陵、元陵、豐陵、章陵和簡陵。這些帝王陵墓,倚山為勢,居北面南,俯瞰涇渭。
美原仙跡
指傳說中的唐朝田真人升天之處,有碑在美原鎮。其實,后人憑吊,大部分還是著眼于秦代在統一六國中戰功卓著的名將王翦。因為王翦生前的封地、死后的祠廟均在美原。
石洞書聲
指縣境北部龍泉山上的東西女學洞。傳說過去夜半三更人們常能聽到石洞之內傳出讀書聲音。其實,這種現象并非迷信神話,而是由石洞泉水沖擊巖石,又在洞內產生回音所致。因而夜靜更深之際,才會越聽越像讀書時的咿唔之聲。
富平老城
富平老城是一座歷史古城,也是全國少有 的斬城(形似刀劈的土丘低塬,城建其上,故稱斬城),建于元末明初的富平老縣城,位于富平縣政府西北1公里處的杜村鎮蓮湖村。北臨溫泉河,東臨新縣城,西臨連城,南臨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塬的余脈,中高四周低的土丘低塬,為不規則長方形,長520米,寬350米,占地約280多畝。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墻高而堅,城的結構和北京的皇城和西安城有相同之處,守樓分布其周圍。元、明、清、民國到解放,這里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70年,富平縣委、縣政府及縣級機關單位陸續從老縣城搬遷到新城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也隨之轉移??h城內主要古建筑有文廟、城隍廟、關帝廟、望湖樓、圖書樓、魁星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