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地處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緣,西傍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東南毗沁水,北接古縣。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 2013年,浮山縣總人口13萬人,主要有回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分布。2014年浮山縣有2鎮、 7鄉,面積946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浮山縣有2鎮:天壇鎮、響水河鎮,7鄉:東張鄉、槐埝鄉、米家垣鄉、張莊鄉、北王鄉、北韓鄉、寨圪塔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浮山縣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臨汾盆地東緣。地理坐標:北緯35°49′至36°06′,東經110°41′至113°13′。西接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南毗沁水,北接古縣,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31.8公里,總面積9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浮山縣境內地形分為西部殘垣平川區、中部坡梁溝壑丘陵區、東部和西南部土石山區三大主體地貌單位。地貌東高西低,東部山嶺起伏,有大圪塔山、媳婦山、蘑菇山圪塔;西部黃土丘陵,有黃花嶺和月山嶺;中東部的四十里嶺為分水嶺,橫穿南北;南部有二峰山和司空山;北部有北天壇山;中部有天壇山和分布不均的小平原。海拔高度平均為1044.8米,最低位西佐鄉的前河村,海拔為577.8米;最高為寨圪塔鄉的西凹東山,海拔為1511.8米;縣城海拔800米。
水文
浮山縣較大河流有響水河、柏村河、山交河。前兩河屬汾河水系,后一河屬沁河水系。
氣候
浮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征是多風少雨,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氣候影響,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易出現較大西北風。夏季高溫伏旱,最高溫度可達37℃以上。七月份最熱,日均溫度24.2℃,常出現暴雨和冰雹天氣。秋季溫熱陰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陰雨過程長達5—7天,春季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得46%以上。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2013年,浮山縣天然優良草場10余萬畝,野生植物種類多達400余種。
水電資源
浮山縣電力屬華北電網區。山交河、響水河等數條河流經過浮山縣,以四十嶺為界,浮山縣分屬汾河和沁河兩個流域。2013年,浮山縣縣水資源總量537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303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0立方米。
礦產資源
2013年,浮山縣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云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鐵礦石總儲量1.2億噸,煤炭儲量在76億噸。金礦總儲量0.76萬噸。石灰石總儲量1947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張莊、響水河、米家垣等鄉鎮;重晶石探明總儲量63萬噸,主要分布在米家垣鄉。耐火粘土探明總儲量83.9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鎮前交村。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浮山縣共有人口13萬人。浮山縣居民主要是漢族,還有部分回族、白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交通編輯浮山縣距南同蒲線臨汾站和候月線王莊站各35公里,臨汾至沁水,臨汾至翼城,臨汾至浮山,臨汾至古縣四條干線公路橫穿縣境東南西北,油路延伸到所有鄉鎮,浮山縣貫通循環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4年,浮山縣9個鄉鎮的396所學校調整合并為45所,并累計投入資金3740萬元進行配套設施建設,有28所學校19500名學生學習。
醫療衛生
2012年,浮山縣新建縣人民醫院,啟動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重點村推進村衛生所達標建設工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受益群眾達22.63萬人次,發放補償金達944.95萬元。2013年浮山縣參合率為92.44%。
社會保障
2009年浮山縣實行城鄉居民困難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3年,浮山縣已有14169人納入了農村低保并得到救助,共發放低保金528萬元,保障對象占農業人口的5.9%。將浮山全縣22980名農村老干部、老黨員、老勞模、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疇,每人每月發放50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長壽老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