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隸屬四川省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東與北鄰內江市隆昌縣,西靠自貢市沿灘區,南接瀘州市瀘縣,西北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連,西南與宜賓市接壤,距自貢市區25公里,省會成都210公里,距直轄市重慶150公里。截至2013年,富順縣幅員面積1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6萬人(戶籍人口109.02萬);轄22個鎮4個鄉;2013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94.6億元。被譽為“千年古縣”、“巴蜀才子之鄉” 、“中國豆花之城” 。
千年古縣,西蜀鹽源—富順縣富順縣原為古代江陽縣治域。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劃出富世鹽井及周圍地區設雒原郡及所轄設富世縣。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縣,隸于瀘州,縣域約15萬公頃。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避諱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為富義縣。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縣為監,隸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約30萬公頃。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諱皇帝趙匡義的‘義’字,易名富順縣,即富順鹽監。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順鹽監為富順安撫使司,20年(公元1283年)升為州,隸于四川行中書省之敘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為縣,隸于敘州府。清代因之。民國前期先后隸于川南道、永寧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隸屬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隸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縣域331.2萬畝。解放后,富順縣先后隸于瀘縣、隆昌、瀘州、宜賓。
富順縣區劃圖:城關鎮、鄧井關鎮、東湖鎮、琵琶鎮、黃葛鎮、獅市鎮、騎龍鎮、代寺鎮、中石鎮、童寺鎮、古佛鎮、趙化鎮、萬壽鎮、安溪鎮、懷德鎮、長灘鎮、永年鎮、兜山鎮、彭廟鎮、板橋鎮、李橋鎮、福善鎮、瓦市鎮、仙市鎮、互助鎮、牛佛鎮、廟壩鎮、回龍鎮、起鳳鄉、新興鄉、王大山鄉、洪溝鄉、富和鄉、大城鄉、石道鄉、飛龍鄉、新農鄉、毛橋鄉、寶慶鄉、芝溪鄉、萬坳鄉、龍硐鄉、李子鋪鄉、柑坳鄉、永勝鄉。 1998年,富順縣轄8個區、28個鎮、17個鄉。富順縣設牛佛、瓦市、永年、板橋、童寺、代寺、趙化、懷德8個區公所,轄城關、鄧井關、安溪、童寺、代寺、永年、懷德、趙化、牛佛、東湖、黃葛、琵琶、獅市、騎龍、廟壩、回龍、瓦市、仙市、互助、彭廟、兜山、板橋、福善、李橋、萬壽、長灘、古佛、中石28個鎮和永勝、王大山、洪溝、新興、起鳳、富和、毛橋、新農、飛龍、大城、石道、寶慶、芝溪、龍硐、萬坳、柑坳 、李子鋪17個鄉??h政府駐城關鎮。2001年,撤區并鎮,全縣轄27個鎮、4個鄉。轄富世、牛佛、懷德、代寺、琵琶、獅市、騎龍、板橋、福善、李橋、趙化、安溪、廟壩、回龍、瓦市、萬壽、古佛、中石、永年、童寺、東湖、仙市、互助、彭廟、兜山、長灘、飛龍27個鎮和富和、石道、寶慶、龍萬4個鄉,共有589個行政村。2005年7月,自貢市區劃調整,縣域廟壩、牛佛、回龍鎮劃歸大安區管轄,瓦市、仙市鎮劃歸沿灘區管轄。全縣轄22個鎮、4個鄉,幅員由1603平方公里減為1336平方公里。
區劃詳情
富順縣現轄22個鎮、4個鄉:富世鎮、東湖鎮、琵琶鎮、獅市鎮、騎龍鎮、互助鎮、代寺鎮、中石鎮、童寺鎮、古佛鎮、永年鎮、彭廟鎮、兜山鎮、板橋鎮、福善鎮、李橋鎮、趙化鎮、安溪鎮、萬壽鎮、飛龍鎮、懷德鎮、長灘鎮、龍萬鄉、寶慶鄉、富和鄉、石道鄉。
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位于東經104°40′-105°15′、北緯28°55′-29°28′之間。東鄰內江市隆昌縣,西靠自貢市沿灘區,南接瀘州市瀘縣,東北與內江市隆昌縣臨界,西北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連,西南與宜賓市接壤,在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四市之間,縣城距宜賓、瀘州機場60公里左右。
地貌
富順縣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地形以丘陵為主,占總面積90%以上,丘陵多呈饅頭狀。
氣候
類型
縣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隆冬無嚴寒,初春氣溫回升不穩定、波動大,夏有酷暑,秋季綿雨不明顯。年內出現寒潮、暴雨、高溫、特大伏旱等自然災害,尤以高溫、伏旱造成危害最嚴重。
光照
2006年,平均氣溫19.2℃,比正常年份偏高1.3℃;年極端最高氣溫41.5℃,最低氣溫1.2℃。;年總日照時數1062小時,比正常年份偏少10%。富順縣累年(1971至2000年)年總日照時數平均在1000小時以上,其中歷年8月日照最多,平均可達191.1小時;7月次之,為175.9小時。歷年12月日照最少,平均僅35.0小時。年最多日照時數達1418.3小時;年最少日照時數僅876.5小時,月最多日照時數出現在8月份,約為300小時;月最少日照時數出現在12月份,僅為4.9小時。從季節分布看,春季總日照時數占全年總日照時數的比例為19%,初夏占22%,盛夏占31%,秋季占18%,冬季占10%。大春生長季節總日照時數為940小時,占全年總日照時數的比例達80%,而冬半年僅占20%。全年日照百分率為24%。自10月至次年2月日照百分率均低于20%,1月和12月日照百分率最小,僅有9%。3月至9月日照百分率大都在22%以上,其中4、5月和7、8月均在30%以上,8月日照百分率最大,達到了42%。
氣溫
冬季平均氣溫最低,為8.7℃;從冬季到春季和從春季到初夏氣溫回升均較快;盛夏平均氣溫最高,為27.1℃;由盛夏到秋季和由秋季到冬季氣溫下降迅速。一年當中, 1月最冷,8月最熱,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4.8℃,8月平均氣溫最高可達30.0℃。氣溫年較差較小,為19.6℃。在氣溫的旬分布中, 1月中旬最冷,旬平均氣溫為7.4℃;8月上旬最熱,旬平均氣溫為28.2℃左右。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5℃,出現在9月;累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1℃,出現在1月。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1.6℃。月平均最高氣溫8月最高,為32.0℃,1月最低。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5.2℃,月平均最低氣溫1月最低,為5.7℃,8月最高。
降水
富順縣累年(1971至2000年)年總降水量平均為1028.8mm。歷年7、8月降水最多; 1、12月降水最少,均不足20mm。年最多降水量為1470.7mm,月最多降水量在448.9mm,出現在8月。年最少降雨量為777.4mm。月最少降雨量為0.5mm,出現在11月,而非出現在12、1月。各季節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比例分別是:春季占9%;初夏占27%左右;盛夏占37%;秋季占22%;冬季占5%。我縣大春生長季的降雨量為944.7毫米,占全年的92%,但全年大雨、暴雨均出現在本生產季,較多降水以徑流形式流失,使有效降水明顯減少。小春生長季降雨量為176.5mm,占全年的17%
水文
江河小溪
縣境內河流屬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總共有大小溪河351條,其中長5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條,長1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在30平方千米以上24條。沱江干流富順河段:境內流長87千米,總水面32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00立方米/秒左右,年徑流總量129.3億立方米,最大峰量15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72立方米/秒。釜溪河:沱江一級支流,建國前自貢食鹽運輸之通道,故又稱鹽井河。源于旭水河、威遠河,在自流井鳳凰壩匯合后,名釜溪河。該河經自貢市南折由互助鎮力和村入縣境,在永年鎮李家灣匯入沱江,全長73.3千米,縣境內長32千米,天然落差19.1米,平均比降0.27‰,河道迂回曲折,沿江多系低山淺丘,河谷開闊,岸邊多臺地,比降平緩極易受沱江洪水倒灌。鎮溪河:是釜溪河一級支流,源于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鐵匠灣,由自貢、宜賓、富順邊界流經合水橋、富全鄉黑水凼,入宜賓孔灘、草堂、王場鄉進入本縣富和鄉,流入木橋溝水庫后,在李家灣鎮溪口注入釜溪河,再下流400米處匯入沱江。全長75千米,境內長60.5千米,流域面積43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天然流量6.12立方米/秒,是縣城飲水水源。大城河:源于中石鄉新橋水庫,主干流經古佛鄉、童寺鎮芝溪、寶慶鄉至大城虎頭寨右側注入沱江,全長33千米,集雨面積122.93平方千米,河面平均寬度50米,年水量4919.6萬立方米,天然落差108.6米,河床平均比降3.27‰。主要用于灌溉,借河床落差下游納塔洞、大城老堰等地可修建小水電站。石灰溪:在沱江右岸,源于南溪縣北殷家灘,由安溪鎮毛橋入本縣境,流至安溪鎮幺灝陳家灣與南溪北部流來之石灰溪匯合,在安溪鎮場口馬鞍石注入沱江,全長26.8千米,境內長12千米,河面平均寬17.5米,集雨面積29.6平方千米,年水量473.1立方米。該溪上游建有金銀窩水庫,有效庫容1023立方米。沿溪利用落差曾建4處水輪泵站,并可建小水電站。
地下水
縣境內地下水資源不豐富,主要為分布于紅層砂、泥巖的孔隙--裂隙水,次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碳酸鹽裂隙熔洞水僅在青山嶺及梯子崖背斜局部有所分布。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25至50米。楊初步調查資料,本縣地下水儲量為0.4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編輯水利資源
沱江富順段可開發電能6.8萬千瓦,開發裝機容量1.4萬千瓦和1.8萬千瓦水電站各1座。 2011年全縣擁有水庫120座,蓄水量9389萬立方米,其中:中型1座,蓄水量2970萬立方米,小一型25座,蓄水量3961萬立方米,小二型94座,蓄水量2458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類型
2011年縣境內發現礦產14種,分別是天然氣、煤、石灰石、石英砂巖,陶土、砂巖、頁巖、建筑用砂礫石、天然鹵水、菱鐵礦、砂金、銅、石油。前8種正在開采利用,后5種,石油已枯竭,鹵水停采,其余為礦化點。
分布及儲量
砂礫石,分布在沱江兩岸,儲量6575萬立方,80%以上已拍賣;煤,7個煤井田,分布于古佛、童寺、寶慶、安溪、兜山,龍萬,保有儲量2035萬噸;石灰石,分布于古佛鎮,青山嶺地區(尖山坡),儲量533.84萬噸;石英砂,分布于安溪兜山及古佛、龍萬,童寺一帶,保有儲量1420萬噸;頁巖,分布全縣各鎮鄉,礦山保有資源量1592萬噸;砂巖,分布全縣,主要分布鄧井關及安溪鎮,礦山保有資源量259萬立方米;陶土,分布青山嶺地區,現保有儲量20.9萬噸,資源量113萬噸。
動植物資源
2011年縣境內野生植物藥材60余種;野生動物以魚類為主,還有龜、鱉、野兔等。經濟作物以筍竹、花生、油菜籽、大豆、芝麻、甘蔗、優質柑桔、茶葉、蠶桑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薯為主。禽畜業以生豬、肉羊、雞、鴨、鵝、兔為主。森林覆蓋率25%,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樹、大頭茶桉、泡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