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綏縣(壯文: FUZSIH YEN)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東部,截至2010年,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轄8個鎮3個鄉,共132個村(居)委會823個自然屯,全縣總人口46萬,境內居住著壯、漢、瑤等民族。扶綏有“五鄉之城”?!吧淆堉l”、“白頭葉猴之鄉”、“甘蔗之鄉”、“劍麻之鄉”、“瓜菜之鄉”的美譽,擁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廣西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三大重晶石縣之一,初步勘探鋁土礦儲量1億多噸。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4.1億元,排全區縣域第四;先后榮獲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2008、2009、2012年三度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等榮譽稱號。
1949年12月6日,綏淥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49年12月9日,扶南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49年12月14日,同正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50年初,同正縣劃分為中東、那隆、昌平3區;扶南縣劃分為大塘、龍頭、渠黎、渠舊4區;綏淥縣劃分為柳橋、東門、山圩3區。1951年7月,扶南、同正、綏淥三縣合并為扶同綏縣,旋改為扶綏縣。全縣劃分為龍頭、大塘、渠黎、渠舊、柳橋、東門、山圩、昌平、中東、那隆等10個區??h治設扶南城廂街。1953年2月,崇左縣馱丁、隴河2鄉3個自然村劃歸扶綏縣管轄。1958年12月,扶綏、崇左兩縣合并為崇左縣,縣治設太平鎮。1962年4月,崇左縣復分為崇左、扶綏兩縣。1980年9月,設扶南鎮,轄城廂大隊和岜圍。1984年9月改名新寧鎮,轄城廂、充禾兩個村民委員會。1984年4月,設置東羅鎮。2002年8月,新寧鎮和扶南鄉合并為新的新寧鎮。2003年8月,地級崇左市正式成立,扶綏縣并入崇左市。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0年,扶綏縣共管轄8鎮3鄉,128個行政村,這11鄉鎮分別是: 渠黎鎮、渠舊鎮、柳橋鎮、東門鎮、山圩鎮 中東鎮、東羅鎮、新寧鎮、龍頭鄉、岜盆鄉、昌平鄉。
各鄉鎮管轄村委名稱:
● 龍頭鄉:
龍頭、舊莊、鳳莊、肖漢、那塘、壇龍、那貴、林旺、滕廣。
● 新寧鎮:
城廂、充和、長沙、那寬、水邊、塘岸、上垌、大塘、渠多。
● 岜盆鄉:
馱遼、姑豆、弄廩、岜倫、弄洞、岜盆、那標、那坡。
● 渠黎鎮:
聯綏、渠鳳、雷隴、大陵、弄平、篤邦、渠新、渠黎、必計、那勒、新安、咘堯、馱河、岜桑、渠多、渠蒔、汪莊。
● 渠舊鎮:
崇邊、中原、渠吞、弄卜、三合、馱聯、竹琴、瀨濾、咘沙、渠舊、馱迓。
● 柳橋鎮:
柳橋、上屯、平坡、岜留、灶瓦、新村、西長、卜利、卜龕、蕾大、扶岜、那加、渠齊。
● 東門鎮:
舊城、東門、那江、江邊、板包、那巴、嶺南、岜樓、渠榮、咘練、馱達、百黨、自堯、郝佐、淥頭、卜葛。
● 山圩鎮:
平稿、壩引、昆侖、山圩、那利、渠透、那任、那派、那白、玉柏、九塔、天平。
● 中東鎮:
中東、舊縣、豐坡、九和、瓶山、新隆、上余、百域、新靈、維舊、思同、東哨、三哨、四新、淋和。
● 東羅鎮:
楞豐、弄刀、厚寨、東羅、客蘭、都充、那練、岑凡、渠坎、岜羊。
● 昌平鄉:
昌平、平白、木民、八聯、聯毫、中華、四和、賽仁、石麗。
地理狀況編輯地理位置
扶綏縣地處東經107°3ˊ-108°6ˊ,北緯22°11ˊ-22°57ˊ之間,南北最大縱距7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西鄰崇左市江洲區,南接防城市上思縣,北靠南寧市隆安縣,西南與崇左市寧明縣交界,縣治新寧鎮與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直線距離僅45公里。扶綏地處南寧半小時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和桂西資源富集區的交匯點,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南崇經濟產業帶)、陸路東盟大通道的第一節點,距南寧市和崇左市分別為52公里和67公里,距南寧國際機場28公里,距中越邊境憑祥市152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300公里。
氣候條件
扶綏縣地處低緯,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21.3-2
扶綏縣(圖二)2.8℃,歷年最低氣溫-0.6℃,歷年最高氣溫39.5℃,日平均氣溫≥10℃的年累計積溫為7502℃,年總輻射量108.4千卡/cm ;年平均日照1693小時,無霜期長達346天。全區年降水量1050-1300mm??h域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和東南風,年最多風是東北風,適宜發展特色農業,養殖業、亞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10年,扶綏縣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其
劍麻中耕地面積150萬畝,人均3.65畝,在全廣西排在前7位。全縣有森林面積94.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7.2%,林木產品主要有杉松、桉、樟、竹等。主要農作物有大米、甘蔗、花生、木薯、劍麻、西瓜、黑皮冬瓜、龍眼、荔枝、香蕉、芒果等,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左右,年產原料蔗320萬噸;以黑皮冬瓜、甜南瓜、菜椒、四季豆為主的瓜菜類年種植30萬畝;其中黑皮冬瓜種植面積8萬畝,產量24萬噸/年,是廣西最大生產基地,盛產龍眼、荔枝、芒果、香蕉、西瓜等亞熱帶水果,全縣以龍眼、荔枝、香蕉、西瓜為主的水果生產總面積為23萬畝,總產8萬噸,享有“西瓜之鄉”、“黑皮冬瓜之鄉”、“龍眼之鄉”的盛譽。扶綏縣還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的礦產有煤、鐵、錳、鋁、鋅、鈷、鎳、方解石、石灰巖、重晶石、水晶、大理石等20多種。截至2010年,主要礦種保有地質儲量:煤3800萬噸(是廣西第三大煤田)、高嶺土礦600萬噸,重晶石60萬噸(是廣西三大產重晶石縣之一),鉛鋅礦5萬噸,鐵礦920萬噸,方解石400萬噸,石灰巖3.6萬噸。 旅游景點編輯扶綏縣位于桂西南,地處亞熱帶,縣境內生態環境較為幽雅,擁有諸多名勝古跡,有詩評為“素有草經冬而不萎,花非春也常開”,構成了一塊壯鄉特色,民族風情的南疆旅游勝地。過去曾有眾多的文人墨客、專家、學者慕名而來,進行游覽、考察、探索。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興致勃勃暢游左江,寫下了《粵西游日記》,徐霞客曾有“三誤三返”的著名游歷。概括起來主要有十大旅游景觀:1.雞巖帆影——金雞巖景區、左江崖壁畫;
金雞巖景區2.文物古跡——一億三千七百年前“白堊紀”時代的“扶綏中國上龍”恐龍化石和三千多年的人骨、貝殼、石鏟遺址;3.山水名勝——龍族寶地,佳景幽深的九龍巖區;4.世界珍稀——可麥白頭、黑頭葉猴珍貴稀有動物保護區;5.名巖勝洞——千巖竟秀,千姿百態的“神奇洞府”,風景獨特,傳說動人的“犀牛洞”,富有神話色彩的“美女峰”,神話傳奇故事一樹成林的“連理古榕”。6.葫蘆八寶——曲徑通幽,乳石林立,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美不勝收。7.水上游樂城——水質清澈,天然泳池“日月潭”,山光水色的客蘭、汪莊水庫水上游園;左江一日游;8.筆架山莊——巍巍筆架山,悠悠左江河,銀灘夜色,水上樂園,計劃開發的民族度假村。9.朝拜勝地——具神奇色彩的岜仙巖景區;壯族歌仙,三姐英魂的“劉三姐墓”;10.世界奇聞——永遠沒有謎底的印天池景觀;左江巖壁畫。
經濟發展編輯總體概況
20世紀,扶綏縣經濟較為穩步發展。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崇左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部署,實施首府后花園和富民強縣新跨越發展戰略,制訂了全力打造一流園區經濟區、生態宜居家園、現代物流服務區、休閑度假目的地等“四大目標”,深入開展了項目建設年、園區建設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年、城鎮化建設年、基層黨組織建設年等“五個建設年”活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2年,扶綏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4.1億元,排全區縣域第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1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8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034元。 工業發展解放前,扶綏工業十分落后,除清雍正、乾隆年間有人開采鉛礦,民國初年有人采鐵鑄鍋之外, 僅有一些個體小手工業作坊。據《廣西年鑒》(1944年版)載,民國29年(1940年) 扶南縣有手工業5家,資本940元(法幣,下同);同正縣7家,資本1800元;綏淥縣25家,資本874元。三縣合共37家,資本3614元。以行業分:鐵器制造業7家,資本1090元;木器制造業3家,資本1600元;服裝用品業4家,資本500元;香燭冥鏹業兩家,資本250元;藤葵草棕業21家,資本174元。這些手工業作坊,規模小,技術落后, 產品粗劣。建國后扶綏工業發展經歷過兩次折騰。第一次是1958—1959年“大躍進”年代,工礦企業一哄而起,只求數量,不講質量,計劃脫離現實,導致大批企業,如渠舊、扶南磚瓦廠,扶南耐火材料廠,東門松脂廠,舊城陶瓷廠,林旺鐵礦,淥井鉛鋅礦等不久即相繼下馬,縣屬工業總產值迅猛下降。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一批廠礦又告虧損甚至倒閉,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48萬元, 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405.8萬元下降14.24%,其中集體工業產值下降29.5%。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縣屬工業建設立足于依靠本地資源,1979年,著手抓具有地方優勢的食品工業、建材工業,形成了以扶南糖廠、縣酒廠與大米加工廠構成的,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食品工業企業, 成為該縣財政收入支柱。197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萬元。 縣屬工業產值1903萬元中,食品工業達1080萬元(其中制糖工業622萬元),占縣屬工業產值的56.7%。1980年、1981年,全縣工業系統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進行企業整頓。1981年,工業總產值3548萬元,國營企業利潤完成178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6810元, 分別比1980年增長11.82%、41%和15%。1982年,全縣國營工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在逐步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制的同時,開始實行盈虧包干,超收利潤分成等辦法, 進一步調動企業積極性。 這一年, 全縣工業總產值4336萬元, 比1980年增長36.65%, 其中縣屬工業年產值2852萬元,完成利潤總額615萬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25.86%和67%。198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797萬元(不包括個體工業產值3萬元),其中縣屬工業產值2706萬元,略低于1982年1985年貫徹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據工業普查統計,扶綏全縣工業企業共85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3個 ; 集體所有制企業42個;獨立核算企業69個;縣屬主要工業企業36個(其中國營企業22個,集體企業12個),鄉鎮主要工業企業36個。 工業職工總人數11547人(其中國營工業11037人,集體工業510人),比1965年增長171.6%。1985年, 全縣工業總產值5717萬元,為1950年的80.2倍,1965年的14.1倍,1978年的2倍。 縣屬工業產值2925萬元,為1950年的41.2倍,1965年的17倍和1978年的165.3%??h屬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鐵礦石2.02萬噸,原煤6.9萬噸,重晶石4.6萬噸,片石11427立方米,白泥5599噸,水泥14147噸,機制磚2211.8萬塊,糖7611.4噸,白酒1087.3噸。 農業發展扶綏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十
扶綏縣1985年農業結構分析表分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農業歷來是扶綏經濟的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極大。建國后,扶綏農業獲得了長足發展,1985年,縣屬農業總產值為8669萬元(包括自治區、南寧地區直屬農、林場為9097萬元),比1950年增長2.8倍。糧食總產量16898萬斤,比1950年增長54.6%。農業結構情況見右表。
特色產業
甘蔗及蔗糖業扶綏是廣西著名的甘蔗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100多萬畝,良種化達100%。2008/2009榨季入廠原料蔗達到506萬噸,產糖量66萬噸。全縣擁有南華糖業、東亞糖業兩家大規模制糖企業,有“甜鄉”的美譽。劍麻及劍麻加工業扶綏縣是中國重要的劍麻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全縣劍麻種植面積已近12萬畝,約占世界劍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縣內有兩家全國最大的劍麻制品加工企業。水泥建材業扶綏縣海螺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
海螺集團企業,截至2010年,隨著海螺集團扶綏年產500萬噸水泥生產基地的建成投產,扶綏又將成為廣西乃至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產基地。礦產業主要以煤礦為主,截至2010年,縣內有新東礦業公司和東羅工礦公司兩家煤礦生產企業,年產原煤40萬噸,隨著新東礦業公司3號井和5號井的恢復生產,全縣年產煤炭將提高到60-70萬噸左右。交通通訊編輯航空:南寧國際機場是國家二級國際機場,截至2010年,已開通20多條國內國際航線,后續還將開通多條到東盟主要國家城市的國際航線。扶綏縣毗鄰南寧機場,從縣城到機場只需要二十分鐘,航空出行較為方便。公路交通:南友高速公路是中國第一條連接東盟國家的高速公路,素稱為“中國-東盟黃金大通道”。扶綏縣城沿南友高速公路至南寧市區僅為52公里,是名符其實的城郊縣,通過南寧市的高速公路網,可連通整個廣西乃至全國的高速公路網;扶綏縣城至中越邊境城市憑祥市150公里,至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大港口城市170到290公里,通過高速公路的連接,扶綏縣航空、出海、出關較為方便。另外,于2008年建成的南寧至扶綏二級公路,使扶綏縣區域交通更加完備,扶綏縣城沿該公路到南寧火車南站僅為38公里,縣境內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鄉鄉通柏油路,全縣等級以上公路總里程843公里。鐵路:南寧至河內鐵路是湘桂鐵路的延伸,稱為“桂越鐵路”,是中國截至2010年通往東盟國家唯一的一條準軌鐵路?!肮鹪借F路”自東向西橫貫扶綏縣中部,縣境內設有5個火車站,鐵路運力充足,運輸方便。水路:左江是扶綏的第一大河,稱為扶綏的母親河。
扶綏縣水庫左江屬珠江水系,豐水期和枯水期分別可通航500噸位和150噸位的船舶,隨著下游老口電站的建成,通航噸位常年可達1000噸。左江河運船舶順流而下經南寧沿西江航道可通達梧州、廣州、香港等地,逆流而上可通達越南。郵電設施:截至2010年,扶綏縣已建成以光導傳輸和電路交換為主的電話網,實現了電信自動化、傳輸數字化、業務多元化,電信網絡通達村鎮。移動通訊覆蓋全縣城鎮鄉村,實現無盲區通訊。郵政業務開展了特快專遞、郵政快件、郵政儲蓄等業務,郵件可通達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