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古稱鄜州,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h域總面積4182平方公里,居陜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縣轄8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241個行政村??h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陜北小關中”之美稱。富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重點文物縣城、全國良好農業示范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進步縣。地理編輯位置
富縣,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東靠黃龍山系與宜川、洛川接壤,南與黃陵相連,西隔子午嶺與甘肅寧縣為鄰,北緣丘陵溝壑與志丹、甘泉、延安接連。地理坐標界于東經108度29分30秒至109度42分54秒,北緯35度44分6秒至36度23分23秒之間??h城古名五交城,以“三川交會,五路噤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距首都北京1305公里,距省城西安290公里,距延安90公里,與四鄰縣城距離分別為宜川100公里、洛川45公里、黃陵80公里、合水145公里、甘泉45公里。
地貌
富縣地域而言,東有洛河,西有葫蘆河,兩河流域之間的中心部位是以海拔1390.3米的北道德照八寺高地為“手掌”的“五指”原面:“拇指”太安原,長10余公里;“食指”鉗二原,長20多公里;“中指”羊泉原,長30多公里;“無名指”北道德原(亦稱柳池原),長20多公里;“小指”雨家原,長10多公里,形成原如“五指”向南伸的地貌特點。洛河以東有交道原,葫蘆河西南有寺仙原和南道德原。原區北部為丘陵溝壑,縣境西部為土石低山,以及河流階地等不同的地形地貌。
氣候
富縣位于中緯度半干旱地區,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多雨,冬季干寒。幅員遼闊,地貌類型多,氣候條件隨時空分布差異較大,自然災害頻繁。年平均年總輻射量多13.1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多415.5小時,平均每天相差1.14小時。富縣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8~9℃左右,西部林區和其他稍山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多在7~8℃之間。境內年平均氣溫差異較大,最大差值可達2℃左右。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左右,其分布有隨緯度增加而減少的趨勢。
資源編輯水資源
富縣地表水年均徑流量為47568萬立方米,其中自產水徑流量10349萬立方米,過境客水徑流量37219萬立方米,年均降水總量239060萬立方米。洛河、葫蘆河均為過境河流。洛河在境內流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24.5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5822萬m3,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8.91m3。葫蘆河在境內流長109公里,流域面積305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1746萬m3,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3.73m3。洛河流域徑流模數為1.02公升/平方公里·秒,葫蘆河流域徑流模數為0.69公升/平方公里·秒;富縣平均徑流深為24毫米。兩河理論水能蓄藏量27268千瓦,可開發量為12534千瓦,可裝機容量為5451千瓦。
礦藏資源
石油已探明原油儲藏量1743萬噸。直羅油田儲油沙巖發育厚50~90米,油氣顯示率為36%,油層物性良好。天然氣分布在葫蘆河上游的直羅、河上原和富城鎮等地,儲藏量14.8億立方米,已試采開發。含油氣層的主要巖層是厚層塊狀沙巖和細沙巖,物性良好。直羅鎮藥埠頭天然氣,日產5151立方米,為高產氣井。煤儲量177.5萬噸,主要分布在牛武、張村驛等地。石灰石,遍及丘陵山地,分布廣藏量大,為縣辦水泥廠的主要生產原料。
生物資源
除農作物外,境內有喬木、灌木、草木等野生品種繁多,資源豐富。 喬木樹種主要有:白松、油松、刺柏、側柏、水桐、山楊、白樺、漆樹、青杠、白榆、遼東櫟等;鄉土樹種主要有中槐、香椿、臭椿、秋樹、楊樹、柳樹、榆樹、杜梨、桑樹、棗樹、核桃樹等。灌木林種主要有:山杏、山桃、枸子稍、水秋子、木瓜等。除家畜家禽外,境內有野生獸類30多種,鳥類70多種,昆蟲及其它200余種。
人口編輯
1949年,由于文化落后,醫療衛生條件差,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已婚的育齡婦女生育10個有余,活者5個不足的人為數不少,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高。1949年出生率為23.5‰,死亡率為7.4‰,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6.1‰。1966年出生率為43.06‰,死亡率為11.85‰,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達到31.21‰,為建國后人口自然增長的最高峰。1964年,富縣共有15800戶,80849人,其中男性45261人,占總人口的55.79%;女性35588人,占總人口的44.21%;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26364人,占總人口的32.61%;13歲以上不識字者31134人,占總人口的38.51%;12歲以下未入學兒童23351人,占總人口的28.88%;農業人口76685人,占總人口的94.8%;有非農業人口4164人,占總人口的5.2%。1971年以后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相應降低。1972年,出生率為35.37‰,死亡率為1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07‰;1982年,富縣共有25320戶,其中家庭戶24917戶,集體戶403戶;總人口為121522人,其中男64087人,女57435人,性比例(男性占女性比例)為111.6%。受過高等教育的332人,占總人口的0.27%;受過初高中教育的29856人,占總人口的24.57%;有小學文化程度的39085人,占總人口的32.16%;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37195人,占總人口的30.16%;有學齡前兒童15054人。1989年,出生2532人,死亡617人,出生率為19.7‰,死亡率為4.6‰,人口自然的增長率降為14.9‰。 2012年,富縣常住人口17.2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9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32‰,人口死亡率為6.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1‰;公安戶籍總人口19.13萬人,城鎮化率為52.0%。交通編輯境內古有秦直道、五交古道,大夏古道、唐古道,今有西包、蘭宜兩條跨越省區的干線公路于城區十字相交過境,西延鐵路1989年10月鋪軌到縣城。以國家干線公路為骨架,以地方道路和鄉村道路為脈絡的公路網已經形成。1989年,富縣公路通車里程701.8公里,15個鄉鎮的228個行政村通汽車,占行政村總數的94.2%。擁有機動車1756輛,客運周轉量320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28萬噸/公里。 2012年,富縣客運量585萬人,旅客周轉量13581萬人/公里;貨運量366萬噸,貨物周轉量46915萬噸/公里。
社會編輯衛生
唐代,鄜州藥正司內設食醫、瘍醫、疾醫等。至清朝末年,歷代鄜州均有官醫。民國十八年(1929),由民眾集資,縣設“民眾診療所”。陜甘寧邊區時期,1940年縣設衛生所,并在區鄉所在地組建醫療合作社。建國后,面向人民群眾的醫療機構逐步發展壯大,并擁有現代化的診斷儀器和基礎設施。1989年,境內有醫療機構25個,其中縣醫院1個,地段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10個,職工醫院3個,廠礦企業衛生所(醫務室)6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有病床389張,建筑面積2.56萬m2。2012年,富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村級衛生室213所,衛生技術人員630人,其中執業醫師122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完成了4家縣級醫療衛生單位、4所鄉鎮衛生院、8個新型社區和2所村級衛生室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44815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h、鄉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80%和85%。
體育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鄜州建成雕陰書院,設有騎射圃,供武學生員騎馬射箭。陜甘寧邊區和建國初期,軍民的體育活動大都在學校的小操場舉行。1975年,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城區沙梁修建體育場,197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h體育場占地4570m。其中田徑場地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設有400米標準跑道;籃球場地約占五分之一,并建有燈光球場;另有辦公和職工福利等設施。1986年6月,自行車運動會在富縣舉行以后,陜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決定富縣為陜西省自行車運動訓練基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兩層小樓房1棟,使縣體育場的福利設施面積增加到將近1000m2。1989年,富縣有大小不等的體育活動場地100多個。其中縣一中、二中、職業中學和長慶石油勘探局陜西開發公司職工子弟學校、國營陜西省槐樹莊農場職工子弟學校以及部分鄉鎮初級中學、完全小學的體育場地較為寬大正規外,其它均為一般的籃球場、操練場等。富縣有標準籃球架308付,單雙杠214個,乒乓球臺300多個,臺球100多個,標槍、鉛球、鐵餅、手榴彈500多個,還有足球門、跳高架、健身架、杠鈴、小口徑步槍、海綿墊等體育器材,總價值約計15萬余元。 2012年,富縣在延安市第五屆運動會,共派出56名運動員參加舉重、柔道、田徑三個項目的比賽。以20金、32銀、33銅共838分的總成績名列全市第一。獲得單項團體獎牌6個,體育道德風尚獎牌2個。
郵電
建國后,1952年富縣各區鄉全部通郵。1956年肩挑步班全部更新為自行車投送。1957年單程自行車郵路463.2公里,投送信函、包裹8.21萬件,公文744件,匯票3500張,報刊雜志發行量2.88萬份。1976年改為茶坊-羊泉-張村驛-直羅-張家灣汽車郵班。1979年改為茶坊-羊泉-張村驛、茶坊-直羅-王家角-河上原兩個汽車郵班。1989年,境內郵路總長度1310公里。投遞人員涉及242個行政村,377個學校,1430個固定投遞點,全年投遞函件36.5萬件,包件0.5萬件,匯票2.4萬張,報刊發行量228萬份。 2012年,富縣郵政業務量收入423萬元,下降9.1%;電信業務收入1960萬元,增長8%;通訊業務總收入10783萬元,增長3.4%。固定電話用戶1.7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持卡17萬張,互聯網用戶7613戶,有線電視入戶率40.7%。
教育編輯
富縣春雨中學富縣古有私塾、社學、州學、書院,今有中小學校和各類職工技術學校。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等教育經過整頓,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不斷向大專院校輸送新生。1989年富縣有中小學校423所,平均每鄉鎮28.2所,每行政村平均1.75所。教職員工1302名,占干部職工總數的32%;在校學生19895名,占總人口的155%;學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鞏固率、畢業率、校外兒童脫盲普及率,經陜西省教育廳和延安地區行政公署檢查驗收,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教委所規定的標準。2011年,富縣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入學率達到75%。鞏固率小學100%,初中98% 以上。學前一年入園率99.8%,學前三年入園率82.1% ;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11年高考上線率較上年有一定回升,高考一本以上138人,二本以上411人,三本以上965人,高職以上1515人。2012年,富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8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教中心1所,初級中學6所,小學20所。有在校中小學生共23079名。有幼兒園38所(民辦26所),有學前及在園幼兒8040名。有在職公辦教職工2080名。教育重點建設項目7個,分別為安塞縣第三小學、縣第三幼兒園和沿河灣、磚窯灣、招安、建華、化子坪等5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概算總投資12500萬元,新建校舍面積38000㎡。新建項目按照省頒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規劃設計。全年共救助高中貧困生1210人,人均1500,救助資金181.5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80名,資助資金16萬元;辦理大學生生源地貸款750人次,累計發放貸款金額450萬元。2012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264人,高職(大專)1897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1.1%。
文化藝術編輯民間藝術
秧歌社火秧歌、芯子、平臺、高蹺、旱船、竹馬、舞獅、龍燈等“社火”活動,古今流傳,既繼承優秀傳統,又隨時代潮流不斷增添新的內容。民間秧歌社火,多在春節和元宵節之間進行。建國后,為歡慶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節日,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也有鬧秧歌的習慣。陜甘寧邊區時期,以至建國后農業合作化運動之前,農村一般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同樂社”(意為大家同樂)。因此,村民稱春節文藝活動為“社火”或“紅火”,習慣口語加“鬧”字,而成為“鬧社火”或“鬧紅火”。民歌民歌,一般一曲多段詞,詞的結構大致是4句一段,或多句一段;有五字七字句或八字句九字句不等;長短句也有,但不多見。體裁大致可分為歌謠體和敘事體,有的并具有詩章與故事情節等特點。語言大多為口語化、大眾化,通俗易懂,樸實無華,鄉土氣息與生活氣息相當濃厚。內容多為表述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剪紙剪紙工藝,歷史悠久,作品古樸、純厚、豪放、內含。有的剪紙相當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其類型可分為窗花、枕花、領花、鞋花、炕圍花、碗架花、頂棚花等等。其內容多以人物、動物、花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
古遺址
彩陶遺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亦稱彩陶文化。其遺址有:交道鄉交道村東側遺址;洛陽鄉西延鐵路西側明義溝遺址;吉子現鄉西屯么遺址;茶坊鎮袁家坬、紙坊、黃甫店遺址等。從地域來看,主要分布在洛河與葫蘆河沿岸,原面地區比較少。其中西屯么遺址,1988年4月普查發掘,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文化層距地面1米。出土文物有長13厘米、寬9.5厘米的黑玉石斧等石器以及紅色彩陶、灰色彩陶等。鑒定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魏長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魏惠王十二年(前358),魏國命大將龍賈自今華縣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魚河堡)修筑長城御秦,并在雕陰(今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建造城池,駐軍10萬防守。今富城區監軍臺村野狐溝北坡有遺址,東起交道小原子,西臨洛河,最明顯處長約70米,高5米。一般高度在2米以上,沿山頭向東北方向延伸。古道遺址秦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命大將蒙恬自今淳化縣云陽(梁五帝村)起,斬山填溝1400余里,修鈧直道,抵達內蒙古包頭市附近。秦直道經黃陵后從三面窯入富縣境,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嶺東側北上,跨越直羅、張家灣兩鄉鎮,于八卦寺的分水梁出縣境入甘泉界。境內直道長約90公里,寬20-30米,最寬處約40米,至今遺址清晰可辨。
旅游編輯寶室寺銅鐘
國家一級文物。原為古鄜州(現名富縣)寶室寺梵鐘,鑄造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以誕生最早而享譽天下第一古鐘的美稱。銅鐘高1.55米,腰圍4.20米,蓮花幾何紋和葵文組成的寬帶條紋把鐘體分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鑄一飛天。中部每面鑄一朱雀。底部三面,兩面各鑄一青龍,另一面鑄有318字的陰刻正書銘文一方。
柏山寺寶塔
柏山寺塔位予富縣城西北50公里處的直羅鎮柏山之上,屬宋代建筑,塔為十一級八邊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通離43.2米。每邊長3.7米,直徑9.1米,每層檐下部有磚雕繁密的斗拱。各層外壁從下至上逐層收斂,并在各層外壁敲窗龕,塔龕內均置雕工精細,造型優美的羅漢、天王圓雕造像。塔壁嵌有施主題刻二十其方,整個塔體造型別致,外視秀麗挺拔,有獨特的建筑風格。
石泓寺石窟
石泓寺石窟又稱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始建于隋代大業年間(605年~617年)。主洞前有木結構三開間二層樓房。樓前接寺院,院門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額。石泓寺石窟前有三開間兩層木構大殿一座,窟平面略呈方形,窟寬10.4米,進深10.65米,高5.35米??咧醒腓徥苫?,壇基四角各有1根連頂接地石柱,壇基正面造像為一佛二弟子,釋迦佛結跏趺坐于束爺蓮須彌座上。佛通高3.45米,其中座高1.59米。釋迦佛上方窟頂藻井裝飾華麗,刻有“釋迦如來”、“秀花供養”8字。釋迦佛左側侍立弟子迦葉,右側侍立弟子阿難。
八卦寺塔群
八卦寺塔群位于富縣張家灣鄉八卦寺村北一里許的一平臺地上,相傳原有八塔,故稱八卦寺。原寺院已毀,現存磚塔三座,從北向南為序,北塔現存九層,平面呈八邊八角,殘高9.7米。塔身每層以磚疊澀收檐,塔頂以磚疊澀收分,塔體實心。中塔為磚砌樓閣式,平面呈四邊四角形,八層,高約9米,無塔剎,塔實心。南塔為磚砌八角八邊形,現存八層,無塔剎,通高約9.8米,塔身各層以磚疊澀出檐,每層轉角處和中間均飾斗拱,塔體實心。